• 上座部的文本或文化背景中沒有根源,無論是當前的還是歷史的。除了上座部佛教在地理上與大乘佛教相距甚遠之外,小乘的區別還被用來指代大乘傳統本身中發現的某些觀點和實踐。上座部和大乘學派都強調為了結束痛苦而實現自我覺悟的緊迫性。因此,一些當代上座部佛教人物對《心經》和《中論》中的大乘佛教哲學思想表達認同的立場。...
    36 KB (5,025 words) - 08:23, 1 January 2024
  • 須陀洹 (category 上座部佛教)
    、至流、預流、入流、道迹等,佛教術語,是佛的四雙八輩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釋迦牟尼佛以河流來比喻八正道,遵行八正道即是入流。能夠入流的要素(入流支)有四個: 親近善知識 聽聞正法 如思惟 遵行正法(法、次法向) 遵行以上四者,就能夠成就向須陀洹。成就四不壞信,就可證須陀洹果。...
    8 KB (1,571 words) - 12:34, 17 July 2024
  • 《祖堂集》卷十五:「有一日,大师领大众出西墙下游行次,忽然野鸭子飞过去。大师问:“身边什摩物?”政上座云:“野鸭子。”大师云:“什摩处去?”对云:“飞过去。”大师把政上座耳拽,上座作忍痛声,大师云:“犹在这里,何曾飞过?”政上座豁然大悟。」 天聖廣燈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重修百丈大智懷海禪師塔院記...
    10 KB (1,359 words) - 15:04, 12 November 2022
  • 有阿毘達磨論書的古型。由姚秦曇摩耶舍、曇摩崛多等,於415年譯出,僅有漢譯本流傳下來。從翻譯過程看來,《舍利弗阿毘曇論》在當時並不被重視。譯本問世1600年來,在中國佛教界,與其他經論相比,相對受到冷落。 本論的內容係解釋諸法名義,並加以分類組織,其基本結構類似說一切有部的《法蘊足論》與南傳上座...
    8 KB (1,300 words) - 20:23, 4 October 2023
  • either. 泰國上座部佛教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在《為何要學習南傳佛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表示:佛陀在世時根本沒有什麼上座部、大眾部等,也沒有什麼南傳、北傳,大乘和小乘的分別。部派佛教的出現是因為對法與律詮釋的差別所致。僧團當時在教...
    94 KB (16,015 words) - 22:52, 7 February 2024
  • 且在(佛陀的)宣說上貶低這兩乘的解脫道教法。而小乘一詞,在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確稱呼應當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在現代,十四世達賴喇嘛倡議使用「基(礎)乘」(英語:Foundational Vehicle)一詞代替「小乘」來稱呼南傳佛教。...
    60 KB (10,204 words) - 17:21, 24 December 2023
  • 《摩訶僧祇律》:「時尊者大迦葉為第一上座。第二上座名那頭盧。第三上座名優波那頭盧。」 《四分律》:「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羅迦葉作上座。長老婆婆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三上座。長老大周那為第四上座。」 《十誦律》:「爾時閻浮提中。長老阿若 憍陳如第一上座。長老均陀第二上座。長老十力迦葉阿難和上第三上座。長老摩訶迦葉第四上座。」...
    170 KB (25,105 words) - 18:13, 4 July 2024
  • 上座長老負責誦出波羅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眾隨時遵守戒律。違反戒律的僧侶可在會中提出懺悔,而假如同修僧侶有違反戒律之處,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會作出判決,此稱為布薩羯摩。 釋迦牟尼入涅槃後,在王舍城結集中,由優婆離尊者負責誦出波羅提木叉,集結成律藏的核心部份,後世稱為《戒經》[來源請求]。 丁福....
    8 KB (1,117 words) - 02:23, 25 November 2023
  • 婆罗门教、耆那教、锡克教等的共同概念;佛教的修行屬於“教行果”四法寶中的“行”,是依照正法而践行的意思。 佛教的修行方式以遮蔽五慾、求涅槃道爲最終的歸屬,以行十善道、絕十惡道,和持戒、懺悔,爲出家、在家二眾,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或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传承的共同基礎。在具體的行...
    8 KB (1,028 words) - 17:00, 3 November 2023
  • 唐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遣使召弘忍入京,其固辞不赴;乃送衣药到山供养。龙朔元年(661年),弘忍令会下徒众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语契符,即以衣法相付。上座神秀先呈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另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以惠能见解透彻,遂授以衣缽,叫他南归。...
    6 KB (820 words) - 06:42, 11 June 2024
  • 雜藏(梵語:Kṣudraka-piṭaka),是經藏中除四阿含外的諸類雜經,以偈頌為主,又稱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梵語:Kṣudrakāgama),南傳上座部稱為小部(巴利語:Khuddakanikāya)。 法藏部、化地部和大眾部等律藏中,記載第一次集結集出雜藏,為經藏五阿含中的一部,是以偈頌為主的諸類雜經,包含:...
    18 KB (3,040 words) - 04:28, 5 August 2022
  • 置的“西域都护府”,90年西域都護班超在此擊退貴霜向葱嶺以東的入侵。塔什庫爾干在東晉時叫「竭叉國」,北魏時叫「漢盤陀」,唐代時叫「竭盤陀」,歷代信奉上座部佛教。唐開元年間(713-741),唐軍擊破竭盤陀,在此設立邊城「葱岭守捉」。宋属于阗國地。後属叶尔羌汗国。...
    9 KB (964 words) - 17:04, 21 June 2024
  •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體系。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台灣、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上座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
    135 KB (18,889 words) - 19:01, 13 June 2024
  • 法身是常,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是本來清淨的但含藏七轉識染污種子。是無形無相,肉眼不可見。因依事顯故慧眼能見,能得以親證。《宗鏡錄》卷40:「事能顯。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 相宗根据《唯识论》分析存在“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
    4 KB (665 words) - 13:41, 8 October 2021
  • 泰族政权,形成现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响,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长久信仰的上座部佛教的洗礼,泰-老民族开始形成了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局面。 在“壮泰走廊”形成并发展的漫长岁月当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彝语支民族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
    45 KB (6,027 words) - 16:36, 11 July 2024
  • 經量部的說法與《雜阿毘曇心論》的架構後,對說一切有部的學說進行的重新改造。 《丁福佛学大词典》【阿毘达磨俱舍论】:梵名Abhidharma-kośa-śāstra 。略称俱舍论。意译对法藏论、聪明论。乃部派佛教教之集大成,大毘婆沙论之纲要书。西元四五〇年世亲菩萨(梵Vasubandhu...
    12 KB (2,527 words) - 13:04, 3 June 2024
  • 而無任何貶詞。黃福參贊南京時,曾經坐李隆一側。楊士奇得知后稱:“怎麼讓重臣坐在一旁?”黃福則稱:“哪讓少去參贊守備又怎麼說?”於是不再改變。當時李隆對待黃福非常恭敬。李隆退下后,即推黃福為上座,黃福亦不辭。楊士奇在省墓時,途徑金陵,聽聞黃福得病后趕往看望。黃福則驚稱:“您輔佐幼主,一日不可離開他...
    14 KB (2,389 words) - 17:20, 26 January 2024
  • 法音禪寺:由今妙法師於民國53年創立,位於灣興街33號。 菩提禪寺:興建於民國58年,後因信徒遽增於民國66年再遷建於此,位於大興街50號。 寂静精舎 (Santa Vihāra):上座部佛教道場。 法鼓山新三民精舍 中台山普信精舍 三民區基督宗教信仰以長老教會佔大多數,且長老教會高雄事務所、高雄中會及壽山中會事務所均位於本區;天主...
    25 KB (1,914 words) - 10:40, 10 May 2024
  • 支那居民,到了1913年,还在乡间居住。 印度支那的主要宗教是佛教。越南地区的佛教派系,是受到儒教影响的漢傳佛教,而老挝和柬埔寨地区的佛教派系,则是上座部佛教。除此之外,因为天主教传教士遍布印度支那,所以在殖民统治结束时,越南北部大约已有10%居民为天主教徒。高台教也在法国管治时期出现。...
    39 KB (4,333 words) - 15:21, 15 May 2024
  • 起。据学者考证,“阿吒力”的创始人是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的僧人赞陀崛多。他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入滇传播该教派的思想,史载:“赞陀崛多神僧,蒙氏和十六年(839年),自西域摩伽陀国来,为蒙氏崇信,于鹤庆东峰顶山,结茅入定,慧通而神。” 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學者尹恆與多名學者的研究發現:在雲南大理...
    3 KB (356 words) - 15:46, 11 November 2023
  • 五祖说他根性太利,便叫他到槽厂去做舂米的苦工。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惠能生得矮小,体重不够,为了踏碓,他在腰间栓上一块石头。八个月后,弘忍有意傳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告诉大家应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里,他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
    25 KB (3,733 words) - 06:46, 11 June 2024
  • 。一說,攝摩騰和使者同還雒陽,得漢明帝接見。攝摩騰在雒陽城外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藏置蘭臺石室。 據傳東漢時已有四十二章經譯本,牟子的“牟子惑論”和東晉郗超的“奉法要”也引有“四十二章經”。 現存“四十二章經”,有三個版本:高麗版大藏經、宋真宗注本和守遂註本。高麗版大藏經出於北宋初,內容...
    9 KB (993 words) - 21:19, 11 July 2024
  • 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東亞人種,臺灣亦是東南亞南島語族的起源。;宗教上,云南的傣族与中南半岛上不少国家都是信奉上座部佛教,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因而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从生物地理的角度,西藏南部的部分地区也算作东南亚的一部分。...
    58 KB (4,268 words) - 08:19, 7 May 2024
  •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當中提及:「我們都認同人生的目標是: 對所有眾生培育無差別的慈悲,為眾生的利益、快樂與和平而努力,並培育能導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一些觀點,例如在《本生經》中, 菩薩質疑梵天神為何任由苦痛和罪惡橫行,類似於邪惡問題,部份佛學家也從...
    37 KB (4,293 words) - 17:41, 10 March 2024
  • 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 一字奇特佛頂經 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 七俱胝佛母陀羅尼經 大孔雀明王經(大孔雀呪王經等是同本異譯) 花嚴入法界四十二字觀門 金剛頂瑜伽般若趣經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無量門微密持經等是同本異譯)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雨寶陀羅尼經(持世陀羅尼經等是同本異譯) 大寶廣博樓閣經...
    14 KB (2,161 words) - 00:32, 3 January 2024
  • 樂州(今屬高平省)知州。1833年,當得知黎文𠐤在嘉定城發動叛亂之後,農文雲便在樂州舉兵反抗,攻破高平省城,自稱節制上將軍,鑄元隆通寶。農文雲發兵攻打北城各省,七泉州知州阮克和舉兵響應。明命帝派山興宣總督黎文德為三宣總督軍務,派海安署...
    80 KB (8,967 words) - 06:07, 26 December 2023
  • ā),意譯為近事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清信女、善女人等。後世漢傳佛教引入此概念,稱在家居士。 再有宋儒理學和明儒心學等形成過程中,多吸收了道家易概念與本體論思想,順帶也引入了居士概念,流行于諸儒士互稱或自稱。 “居士”字面意思是居住在家的人士,古時候是針對于出仕做官而言,云有德能之士不愿做官...
    11 KB (1,773 words) - 11:12, 27 May 2024
  • 體釋義可參照律藏比丘戒中「媒嫁學處」間接記述的,古印度社會關於女子守護、攝受和婚姻的宗法。 漢傳佛教《三藏》中記載有五部《廣律》,未嘗禁止在家眾研讀上座部佛教《巴利律藏》,五戒具體內容作為尸羅廣見於諸經論,下面以經論釋義為主並援引僧伽跋陀羅翻譯的此南傳律藏之注釋《善見律毘婆沙》,對違犯五項戒律的要素簡述如下:...
    100 KB (19,269 words) - 10:01, 5 June 2024
  • 青蓮靈椉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小註「三身皆有此意」,三身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不是事相,遍一切處,這是無邊身。《華嚴經》上我們念到毘盧遮那,這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這是本體、體。在《華嚴》裡面也稱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在淨土裡面稱之為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沒有形相。...
    16 KB (2,221 words) - 02:52, 24 April 2024
  • 《景德傳燈錄》卷5: 師與紫璘供奉論義。既陞坐,供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竟。供奉曰:是什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坐。 供奉紫璘與慧忠論經。慧忠上座后,紫璘说:“请师父立个宗義,让我来反駁。”慧忠道:“议题已立好了。”, 紫璘道:“是什么?”。慧忠道:“果然未见義,你尚未到此境界。”说完,慧忠起身下座。...
    10 KB (1,457 words) - 21:27, 12 December 2023
  • 公元前三世紀,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十二世紀到十五世紀期間,以斯里蘭卡上座部大寺派(巴利語:Mahāvihāra-nikāya)為中心的僧團將上座部佛教傳入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這大片地區文化、風俗、語言、氣候等具有類似性或同源性,尤其因為天氣...
    50 KB (8,166 words) - 23:12, 7 April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