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學名:Indosuchus)是阿貝力科下的一恐龍,生存於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約7,000萬到6,600萬年前)。牠是原始的獸腳亞目,是阿貝力的近親。印度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牠約有6米長,頭顱骨上有平冠。 模式種是盜印度(I raptorius),是由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4 KB (472 words) - 10:38, 16 September 2023
  • (學名:Compsosuchus)是阿貝力科恐龍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的印度。巧是由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及Matley於1933年所描述、命名的。模式種是C. solus。此一般都被認為是可疑名稱。 恐龍博物館——巧 Compsosuchus in The...
    1 KB (78 words) - 22:24, 24 September 2021
  • Alfred Matley)在1933年描述、命名。輕的模式種是印度(L. indicus),名是由拉丁文的「輕的」(laevis)與希臘文的鱷魚(Soukhos)所構成;種名則是以印度為名。 化石包括有3節頸椎、1節背椎,類似小獵。但休尼等人命名時,並沒有選定正模標本,後來也沒有選定選模標本。目前除了一節頸椎(編號GSI...
    3 KB (386 words) - 19:45, 28 March 2022
  • 名在古希臘文意為「β鱷魚」。 由於乙的化石是一個不完整的股骨,因此很難確認乙在獸腳亞目的演化位置、分類關係。在1972年,戴爾·羅素(Dale Russell)提出乙屬於似鳥科,與休尼的最初理論相同,但羅素也提出乙是個不確學名(Nomen...
    7 KB (974 words) - 12:47, 11 October 2022
  • 名:Dolichosuchus)是三疊紀晚期恐龍的一。長最初被分類為虛骨類的跳足科(Hallopodidae),但目前被重新歸類於腔骨超科;而跳足目前被歸類於喙頭類。 模式種為具冠長(D. cristatus),是由休尼(Friedrich von...
    2 KB (174 words) - 14:28, 3 June 2021
  • 印度名:Ind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印度,約6900萬年前。印度體重約700公斤。 印度的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包括厚重的部份頭顱骨,及其他骨骸部份。正模標本(編號GSI K27/565)是一個厚重的部分頭顱骨,是由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3 KB (355 words) - 18:33, 30 December 2020
  • (學名Aristosuchus)是美頜科恐龍的一個,是種小型的虛骨類恐龍。其名是由古希臘文的「ąριστον」(即勇敢、極度、最尊貴之意)及「σουχος」(埃及神話中的鱷魚頭神祇索貝克的古希臘文訛稱)而來。牠們有著很多鳥類的特徵。 極是雙足肉食性的獸腳亞目恐龍。極...
    3 KB (452 words) - 14:07, 7 March 2021
  • clevelandi),但史托目前多被承認為獨立。 髂的腸骨相當小,長度約9到10公分,表面有垂直的上髖臼脊,類似暴科及堅尾類的皮亞尼茲基、斑。但是這些不完整的骨骼,不足以進行準確的分類,所以髂只是暫時的被歸類於暴超科,有時被認為是暴超科的祖先。由於髂的化石非常類似斑,髂有可能不屬於暴...
    4 KB (471 words) - 05:19, 13 April 2024
  • 名:Suchomimus)是種大型棘科恐龍,擁有類似鱷魚的嘴部,生存於白堊紀阿普第階晚期的非洲西北部。牠的生存年代約為1億21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 不像大部分的大型獸腳亞目恐龍,似擁有非常長的低矮口鼻部,狹窄的頜部有約100顆牙齒,這些牙齒並不是非常銳利,但稍微往後彎曲...
    6 KB (776 words) - 10:10, 21 February 2024
  • 名:Ceratosuchops,意为“有角的鳄鱼面孔”)或译角面,是棘科恐龙的一个,生存于早白垩世(巴列姆阶)的英国。 2021年,模式种冥鹭角(C. inferodios)由克里斯·巴克(Chris Barker)、德恩·耐许(英语:Darren Naish)(Darren Naish)、大卫·宏恩(David...
    6 KB (528 words) - 11:40, 3 October 2023
  • 提基(學名:Tikisuchus)是副形类勞氏科的一,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的提基組(Tiki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提基是第一個發現於南亞的勞氏科動物。 在1970年代,美國古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在印度...
    4 KB (664 words) - 04:41, 18 November 2021
  • 亞拉(學名:Yarasuchus)是鸟跖类的一,生存於三疊紀中期安尼西階的印度。亞拉的身長約2公尺,是種中型動物。模式種是德干亞拉(Y. deccanensis),是在2005年被正式敘述、命名。名中的Yara在當地語言意為「紅色」,意指化石發現處的紅色泥岩。...
    4 KB (409 words) - 18:19, 16 February 2021
  • Angistorhinopsis 科堡 Coburgosuchus 剑鼻 Machaeroprosopus(异名:偽帕拉 Pseudopalatus) 迷 Mystriosuchus 尼克羅 Nicrosaurus 雷東達 Redondasaurus 當第一個植...
    10 KB (1,482 words) - 04:55, 23 July 2023
  • (學名:Crocodylus)是亞科(英语:Crocodylinae)之下三個的其中之一。 本現時有12個現生種,詳列如下: 美洲 Crocodylus acutus Cuvier, 1807,尖,尖吻 非洲狹吻 Crocodylus cataphractus (最新的DNA資料顯示,該種鱷可專門歸為一屬...
    3 KB (317 words) - 22:04, 19 July 2023
  • (學名:Suchosaurus)意為「鱷魚蜥蜴」,最初被認為是鱷魚,後來被改歸類於獸腳亞目棘科。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的白堊紀地層。模式標本包含兩個牙齒。目前有兩個已命名種:刀齒(S. cultridens)、吉氏(S. girardi)。 其中的第二个物种已在2007年改歸類於沃克氏重爪龍(Baryonyx...
    3 KB (275 words) - 17:59, 31 July 2022
  • 名:Sarcosuchus)因為模式種帝王肌 (Sarcosuchus imperator) 的高度知名而常被稱為帝、帝王,是種已滅絕類,名意為“肌肉鱷魚”。牠們生存在於早白堊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類動物之一。牠幾乎是現今鹹水的2倍大,重量約是4到6公噸。...
    18 KB (2,523 words) - 18:28, 13 February 2024
  • 恆河(學名:Gavialis gangeticus),又名食魚、長吻,是長吻科恆河中的唯一物種。恆河身體修長,體色為橄欖綠色。在IUCN紅色名錄上被列為極危物種。 恆河是一種淡水鱷魚,主要分佈於印度河、恆河、默哈訥迪河及布拉瑪普特拉河這4條河當中,以前於孟加拉也有,但現在已於當地絕...
    3 KB (435 words) - 00:45, 17 April 2024
  • 拉休里名:Rahiolisaurus,意為「來自Rahioli村的蜥蜴」)是一阿貝力科的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印度。化石來自至少7個不同個體,分別代表不同生長階段,但都屬於單一物種,是在古吉拉特邦的拉米塔組(英语:Lameta Formation)所發現,地質年代為馬斯垂克階,約...
    12 KB (1,430 words) - 14:34, 4 June 2024
  • 波斯特(學名:Postosuchus),或訛譯为後,是一支主類爬行動物,屬於伪类的副形类,是現代鱷魚的早期遠親。牠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北美洲,約2億2100萬年前到2億200萬年前。波斯特是該地區三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波斯特可能獵食其他較小型的爬行動物。 波斯特...
    17 KB (2,419 words) - 07:45, 29 May 2024
  • 原犬名:Procynosuchus)在希臘文裡意為“之前的狗鱷魚”,是種犬齒獸亞目動物,犬齒獸亞目是哺乳類的祖先。原犬屬於犬齒獸亞目的原犬科,該科是最早的犬齒獸類之一。原犬生存於晚二疊紀。目前已在德國、尚比亞、南非等地發現化石。原犬的身長約60公分。 原犬...
    5 KB (587 words) - 18:04, 18 August 2021
  • 異平齒名:Hyperodapedon)又譯超咬吞蜥,是喙頭目的一,生存於三疊紀,約2億2700萬年前。舟爪(Scaphonyx)一度被認為是種恐龍,現在被認為是異平齒的次同物異名,或本身是個疑名。發現於印度的Paradapedon,目前被認為是異平齒的一個種。 異平齒...
    4 KB (255 words) - 00:53, 9 August 2023
  • 迅猛科(Prestosuchidae)是群三疊紀肉食性主類。牠們是大型、活耀的陸地頂級掠食動物,身長2.5到7公尺。在那個時代,迅猛科繼承引科在大型主類的地位。牠們與引科的體型相似,在頭顱與骨骼上的某些特徵也有相似點,迅猛科較先進的地方在於牠們的直立四肢、類似鱷魚的足踝,顯示更有效率的...
    6 KB (832 words) - 15:03, 22 October 2022
  • (學名:Deinosuchus),是種已滅絕大型鱷魚,屬於短吻总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東部海岸地區,約8,200萬到7,300萬年前。恐名在希臘文意為「恐怖的鱷魚」,δεινός/deinos意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為「鱷魚」。 恐...
    19 KB (2,191 words) - 14:14, 22 May 2023
  • 沃格特名:Walgettosuchus,意为“沃格特(英语:Walgett, New South Wales)的鳄鱼”)是已灭绝坚尾类兽脚亚目恐龙可疑或甚至可能无效的一,由于保存下来的尾椎的形状而可能属于似鸟下目,生存于晚白垩世(森诺曼阶)期间的澳大利亚。其仅所知于一节单个椎骨。...
    5 KB (673 words) - 08:13, 30 April 2023
  • (學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河口、鹹水、入江,為科23個物種中最大型的,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同時也是现存咬合力最強的動物,可達4200磅。 其种加词“Porosus”意为“多孔的”。 由于湾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裸肩」。...
    9 KB (1,256 words) - 13:53, 29 March 2024
  • 迦梨(學名:Kalisuchus)意為「迦梨鱷魚」,是種古科動物。化石發現於澳洲昆士蘭州中部的阿卡迪亞組(Arcadia Formation),年代為三疊紀早期。迦梨是以印度破壞女神「迦梨」(又名时母)為名,意指頭骨、脊椎、四肢、肩帶發現時,處於破碎的狀態。迦梨是澳洲發現的最古老主...
    2 KB (196 words) - 06:52, 24 January 2021
  • 曾经认为在中國大陸的嶺南一帶古代有馬來,主要分佈在內陸河,當代已不存。目前此物种被认定为韩愈。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和婆羅洲,於泰國已滅絕。曾有報導稱,在蘇拉威西島和越南亦有馬來分布,但未經進一步證實。 馬來最普通的棲息地是森林泥炭沼澤地。馬來具細長而窄的嘴,適於捕食魚類,但是分析其胃內容物,牠的食性很廣,不是一種專吃魚類的...
    5 KB (536 words) - 03:43, 5 May 2024
  • quayi)。名是以日本《哥斯拉》為名,意指其為三疊紀體型最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地為名。 模式標本是一個亞成年個體的部份骨骼,包括有一根有鋸齒邊緣的牙齒、四根肋骨、四節脊椎、骨盆、以及一個脛骨。但近年的研究顯示,脊椎可能屬於勞氏目的蘇牟。只有骨盆、脛骨是屬於腔骨...
    3 KB (283 words) - 14:28, 3 June 2021
  • 沼澤(學名Crocodylus palustris),又稱澤印度,是一種中型鱷魚,可長達4米。沼澤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及錫蘭亞種。 沼澤的兩個亞種分佈如下: 指名亞種:伊朗東南部向東經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至不丹及孟加拉。分佈地與恆河相似,但親緣關係及生活習性與古巴相近。 錫蘭亞種:斯里蘭卡低窪地及平原。...
    2 KB (285 words) - 08:32, 28 January 2024
  • priority)。其他觀點則將脊飾龍視為疑名,因為其化石無法與重爪和似鑑別出來。一些脊飾與似之間的差異已被提出,但不確定這些差異是否能夠作為兩的區別,或僅是受到個體發生學所影響。 最早的脊飾化石是在1973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浦·塔奎特(英语:Philippe Taquet)(Philippe...
    28 KB (3,700 words) - 01:09, 29 July 2023
  • 卡瑪卡瑪名:Kemkemia)是形超目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森諾曼階)的北非,過去曾被歸類於獸腳亞目的阿貝力超科。 在1999年,一群義大利科學家在摩洛哥挖掘無脊椎動物化石時,發現卡瑪卡瑪的化石。正模標本(編號MSNM V6408)是一節末端尾椎,長6.048公分,高3...
    3 KB (393 words) - 18:25, 13 Februar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