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汗名:Khaan)在蒙古語意為「首領」,是種偷蛋科恐龍,化石被發現於蒙古國的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 模式種是麥可氏可汗(K. mckennai),是在2001年由詹姆士克拉克(James M....
    3 KB (284 words) - 21:51, 19 August 2021
  • 菲力·柯爾等人命名曲劍時,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將曲劍歸類於偷蛋科的雌駝亞科,雌駝亞科是一個範圍小型的演化支,包含:雌駝、河源、竊螺可汗、耐梅蓋特母。2012年的另一份研究則發現,曲劍可汗、竊螺還要衍化,但比雌駝、耐梅蓋特母、河源還要原始。 以下演化樹來自於2012年的蒙古偷蛋科標本研究:...
    6 KB (791 words) - 09:29, 1 August 2024
  • 哈格里芬(學名Hagryphus)是偷蛋下目恐龍的一,生活於上白堊紀的美國猶他州。 到目前為止,哈格里芬只有一個物種,模式種巨型哈格里芬(H. giganteus),是在2005年由林賽·札諾(Lindsay Zanno)、史考特·山普森(Scott...
    4 KB (610 words) - 15:34, 2 May 2021
  • 大黑天神名:Mahakala)是種原始馳科恐龍,唯一的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坎潘階,約8,000萬年前。大黑天神是種小型馳科恐龍,身長接近70公分,並具有早期傷齒科與鳥翼類的特徵。儘管大黑天神...
    6 KB (789 words) - 20:48, 8 October 2021
  • 鷲盜名:Buitreraptor)是馳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在2004年,阿根廷塞巴斯蒂安·阿派斯特圭、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彼得·馬克維奇等人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一個砂岩層發現4個化石。在隔年,由彼得·馬克維奇等人發表命名。模式種是戈氏鷲(B....
    9 KB (1,057 words) - 08:33, 3 May 2023
  • 曲鼻(學名:Sinusonasus)又譯竇鼻,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於傷齒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 模式種是巨齿曲鼻(S. magnodens,又譯大牙竇鼻),是由徐星及汪筱林在2004年描述、命名的。名意指鼻骨的彎曲形狀,種名在拉丁文意為「有大牙的」。...
    2 KB (282 words) - 15:01, 16 June 2021
  • 嘉年華名:Jianianhualong)是傷齒科的一個物種。 本物種的化石於今日中國東北遼寧省白菜溝約1.25億年前的早白堊紀熱河生物群義縣組化石地層發現,屬於恐龍總目蜥臀目獸腳亞目手盜類支序的傷齒科。 本物種身長一米、重約2.5公斤,外形像一隻巨型的長尾雞。其羽毛有不對稱的羽毛結構...
    3 KB (272 words) - 16:29, 3 January 2025
  • 雅佛兰名:Yaverlandia)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雅佛兰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頭顱骨,發現於英格蘭威特島的早白堊紀地層。雅佛兰最初被敘述成已知最早的厚頭科,但Darren Naish的2006年研究,顯示雅佛兰可能屬於獸腳亞目,可能是手盜類。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Yaverland村為名。...
    2 KB (181 words) - 03:35, 27 October 2024
  • 河源名:Heyuannia,意為「來自河源的」)是一偷蛋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化石發現於中國廣東省河源市的大塱山组(英语:Dalangshan Formation)地層。是首種在中國發現的偷蛋科,此前的偷蛋科化石大多發現於蒙古。屬下包含兩個物種:模式種黃氏河源(Heyuannia...
    9 KB (881 words) - 16:26, 3 January 2025
  • 冠盜名:Corythoraptor)是一偷蛋科的獸腳亞目恐龍,來自中國南部晚馬斯垂克階的南雄組(英语:Nanxiong Formation)地層。屬下包含單一物種:模式種雅氏冠盜(Corythoraptor jacobsi),種名以古生物學家路易斯·雅各布斯(英语:Louis L. Jacobs)(Louis...
    15 KB (2,044 words) - 00:34, 6 May 2023
  • 溫基約(學名:Unquillosaurus),或譯烏奎洛,是手盜類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上白堊紀地層。雖然牠們化石只有一根恥骨,但估計牠身長達2-3公尺。 溫基約的模式種木棉溫基約(U. ceibalii)是由Powell在1979年描述、命名。名是以鄰近的Unquillo河流為名;屬名則是以El...
    3 KB (391 words) - 07:46, 22 May 2024
  • 白杨山盜(學名:Ojoraptorsaurus)又譯奧喬盜,是偷蛋下目近頜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SMP VP-1458)是一對不完整的癒合恥骨,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白楊山組(Ojo Alamo Formation)納秀畢吐段,地質年代約6900萬年前,相...
    2 KB (190 words) - 03:52, 27 October 2024
  • 菲利獵名:Philovenator),是傷齒科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烏梁素海組(Wulansuhai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模式種是柯瑞氏菲利猎(Philovenator curriei),是由徐星等人在2012年所敘述、命名,名與種名都是以古生物學家菲力·柯爾(Phil...
    2 KB (152 words) - 03:44, 18 July 2022
  • 細爪名:Stenonychosaurus,意為「纖細爪子的蜥蜴」)是一傷齒科的獸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出土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層、可能還有雙麥迪遜層(英语:Two Medicine Formation)。本經歷過極複雜的研究歷史。模式種兼唯一種不等細爪(S....
    7 KB (809 words) - 08:38, 1 May 2023
  • 南雄名:Nanshiungosaurus)是種鐮刀類恐龍,身長為4公尺。如同這個演化支的其他物種,南雄可能也擁有大型指爪;但因為沒有發現南雄的頭顱骨、尾巴、肋骨、以及四肢,所以目前僅能研究脊椎與骨盆。南雄目前有兩個物種,兩者都發現於晚白堊紀的中國。 短棘南雄(N....
    2 KB (236 words) - 10:29, 2 May 2021
  • 鴕鳥(學名:Tochisaurus)是一小型的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牠的化石只有距骨,是在蒙古發現的。模式種是耐梅蓋特鴕鳥(T. nemegtensis),是由 Sergei Kurzanov 及 Halszka Osmólska 於 1991 年描述的。根據目前的部份骨骼,鴕鳥被認為是屬於傷齒龍科。...
    1 KB (79 words) - 06:22, 5 May 2021
  • 名:Segnosaurus,意為「緩慢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鐮刀科。慢是由A. Perle博士在1979年所敘述。目前僅發現3個標本,包含:下頜、骨盆、後肢、肩胛喙軟骨、不完整的前肢、以及脊椎,都發現於蒙古的Baynshirenstaya Svita,該沉積層的年代為白堊紀的森諾曼階到土侖階之間。...
    2 KB (208 words) - 09:23, 30 September 2021
  • 彭巴盜(學名:Pamparaptor)是近鸟类馳科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彭巴盜是種原始馳科恐龍,句有許多類似傷齒科的特徵。 正模標本(編號MUCPv-1163)是一個接近完整、關節仍連接的左腳掌化石。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烏肯省,屬於內烏肯群(Neuquén...
    2 KB (259 words) - 14:03, 19 March 2022
  • 名:Mei)是傷齒科恐龍的一個,生存於早白堊世,體型只有鴨一般大小,化石於中國遼寧省發現。 寐的學名由漢語音譯而來,兩者意為「沉睡的」。 寐的正模標本是個幼年個體,長53公分。正模標本相當完整,仍然保有其立體形態:後肢捲縮在身下,口鼻部伏在其中一隻前肢之下,彷彿現代鳥類睡覺時的...
    4 KB (444 words) - 22:35, 8 September 2021
  • 斑嵴名:Banji)是偷蛋科恐龍的一,化石是一個頭顱骨、下頜。正模標本(編號IVPP V 16896)是由業餘化石收集者捐贈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根據化石周圍岩塊,顯示該化石發現於中國江西省贛州的南雄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末期,約6600萬年前。 如同其他偷蛋科,斑嵴...
    2 KB (212 words) - 06:28, 20 December 2021
  • 第四蹠骨夾住第三蹠骨,形成夾蹠型態,顯示牠們可以快速奔跑;似鳥下目與暴超科也具有夾蹠型態的足部。原始阿瓦拉慈類的足部不是夾蹠型態,例如阿瓦拉慈、巴塔哥尼亞爪,因此足是種衍化的阿瓦拉慈類。足可能是同時期其他蒙古的阿瓦拉慈類的近親。 Turner, A.H.; Nesbitt, S.J...
    2 KB (267 words) - 06:17, 30 April 2021
  • 科單一個體中最多的,而且是擁有所有四肢骨頭的標本。副模標本(編號LH V0008)則是一個薦骨與腸骨。 模式種是楊氏內蒙古(N. yangi),是由張曉虹、徐星、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等人在2001年描述、命名的。...
    4 KB (519 words) - 06:35, 2 June 2022
  • 名:Enigmosaurus)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亞目鐮刀超科,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國,約9300萬年前。 正模標本(編號IGM 100/84)是在1979年發現於蒙古國東南部的巴彦思楞組(Bayan Shireh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9800萬到8930萬年前,相當...
    3 KB (311 words) - 10:24, 2 May 2021
  • 天青石名:Nomingia)是種偷蛋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東亞。 天青石的正模標本(編號GIN 100/119)是在1994年發現於蒙古國的Bugin Tsav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化石包含:大部分脊椎、骨盆、以及左脛跗骨。在2000年,由瑞欽·巴思缽(Rinchen...
    3 KB (373 words) - 06:53, 3 September 2021
  • 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 是一類獸腳亞目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與美國西部,約7,600萬到7,200萬年前。 馳是種小型肉食性恐龍,大小如狼,身長約1.8公尺,重量約15公斤。嘴部有許多銳利的牙齒,每個腳掌的第二趾有銳利鐮刀狀趾爪。馳...
    10 KB (1,340 words) - 14:19, 11 December 2023
  • 雌駝名:Ajancingenia,意為「來自 Ingen Khoboor 的旅人」)又名母駝,是偷蛋科恐龍的一,身長約 1.4 至 2 公尺長,體重約 25 公斤重,生存於上白堊紀(約七千萬年前)的蒙古南部。 雌駝目前僅發現少數標本,發現於耐梅蓋特組的 Bugin Tsav...
    4 KB (376 words) - 00:36, 31 March 2022
  • 無聊名︰Borogovia)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是靈活的肉食性傷齒科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古。 在1971年,一個波蘭與蒙古的聯合挖掘團隊,在南戈壁省的耐梅蓋吐盆地發現一個小型獸腳類化石。隔年,波蘭古生物學家哈茲卡·奧斯穆斯卡發表這個發現,並推測這個化石可能屬於蜥鳥。之後她改變意見,認為这個化石属于新物種。...
    3 KB (379 words) - 01:46, 13 January 2022
  • 義縣名:Yixianosaurus)是種手盜類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阿普第階的中國,約1億2200萬年前。義縣目前僅發現一對手臂,上有化石化的羽毛。義縣在手盜類的正確位置仍未確定,但牠們的手部類似另外一種有羽毛恐龍樹息。 化石是一個部份骨骸,在2001年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模式種是長掌義縣龍(Y...
    4 KB (507 words) - 06:12, 3 May 2021
  • 洛陽(學名:Luoyanggia)是偷蛋科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南省的洛陽市汝陽縣的劉店鄉,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森諾曼階,約9600萬年前。模式種是劉店洛陽(L. liudianensis),是在2009年被敘述、命名。 Lü., J., Xu, L., Jiang, X., Jia...
    1 KB (105 words) - 15:37, 2 May 2021
  • 偵察(學名:Nuthete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目前被認為是疑名,是種小型掠食恐龍,可能屬於馳科,身長約兩公尺,體高約一公尺。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歐洲。 模式種是破壞偵察(N. destructor),也是該的唯一種,是由理查·歐文(Richard Owen)於1854年描述、命名的。...
    8 KB (1,033 words) - 06:26, 5 May 2021
  • 天宇盜名:Tianyuraptor)是馳科下的一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約1億2200萬年前。牠們的化石是在中國遼寧西部發現。相較於遼寧的其他馳科恐龍,天宇盜明顯較為原始。模式標本擁有一些北半球馳科所沒有的特徵,之前僅發現於南半球馳科及原始鳥翼類。故此,專家認為牠們就是過渡性物種,...
    9 KB (1,222 words) - 03:57, 26 Januar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