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論是一种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之本性趨向善,行善比作惡要容易。性善论下有不同的学派,有性本善论、人性向善论。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對人性本來是善的看法;同為儒家的荀子相持性惡論則相反,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其善者偽也」,為善是後天教育的結果。但也有人認為孟子的性善論...
6 KB (954 words) - 07:12, 1 November 2023
西汉扬雄提出的性善恶混论与性有善有恶论相近,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混杂的。而扬雄的提法则对程颐、朱熹有所影响,程颐的“道心”“人心”之论和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之说都可视作一种善恶相混论。 有觀點認為,性有善有恶论和性善论、性恶论...
1 KB (269 words) - 07:00, 19 May 2023
人性本善論,簡稱性本善論,或本善論。儒家傳統人性論的一種概括性主張,強調人性中之善為本有,人應該行善,人與生俱來就有善。是性善論底下的一個學派。 傳統中國幼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雖說此只是口號式的敘述,並無相關理論推演,但在民間文化的傳承上卻有極大的影響。若以哲學觀點進一...
12 KB (2,082 words) - 18:50, 1 March 2024
人性向善論,又稱儒家向善論、先秦向善論,或簡稱向善論,是「儒學」中的一門學派,由中華民國(臺灣)歷史、哲學學者傅佩榮始自西元198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 以先秦儒家(藉論語、孟子)提出的「性善」觀點作爲基礎的人性論主張,依據原典內容分析,指出原典強調人性中有自主且自動去行善(美)的意識跟動力,意即「向善...
3 KB (471 words) - 21:16, 10 November 2024
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体来讲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義」、「禮」、「智」的源頭;孟子稱這四個源頭為「四端」。 另外,孟子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孟子认为认识到善的本性就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825 bytes (102 words) - 12:46, 23 April 2024
性善改任副都御史监军。官军在灵璧战败,性善與大理丞彭與明、欽天監副劉伯完等皆被俘。不久,悉数得到释放。性善道:“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朝服跃马入河自尽。燕王入京師,下詔追戮性善,并遣其家人戍邊。。 安宗时,追谥忠节。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明史/卷142 《明史》(卷142):陳性善...
3 KB (425 words) - 22:52, 3 October 2023
論作為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方案。 在中國,由於中傳佛教十分盛行,因此许多成语或俗語都直接或間接受因果論影响而生。比如“自作自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因有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报应不爽”、“在劫难逃”、“香火因缘”、“一面之缘”,或善...
7 KB (1,288 words) - 09:51, 6 July 2024
基督一性论(英語:monophysitism),又稱基督一性说,是基督论的一个观点,认为耶稣在取得肉身后,其人性、神性得到了统一,只有一个性質、本質(φύσις),要么为神,要么为神与人之结合。基督一性论的观点与基督二性論(英语:dyophysitism)相对,后者认为耶稣在復活后保有人、神两个性質。...
5 KB (427 words) - 14:50, 4 October 2023
荀子性惡的觀點,是中國思想史中,最早出現的性論。其觀點主要出現於其《性惡篇》、《正名篇》。但若要完整地了解荀子的性惡論,就還必須參考《解蔽篇》、《王制篇》等重要篇章。 荀子對善惡的定義是以後果界定善惡(治或亂),而非以人的動機界定。 即他的性惡論是後果論,由實際經驗觀察到的結果決定是性惡還是性善。...
10 KB (1,656 words) - 17:58, 13 December 2023
《中論》(梵語:मूलमध्यमककारिका, 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又譯為《中觀論》、《中論頌》、《中觀根本論》、《正觀論》,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論書之一。《中論》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著作,三论...
14 KB (2,240 words) - 07:56, 21 October 2023
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學》、《中庸》合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並长于辩论。 孟子思想主要分为政治哲学,即仁义,以及人生哲学,即性善(人性善)以及重義輕利。...
21 KB (2,885 words) - 09:54, 2 August 2024
生而出土上」,而性的本義應為「人生而即有之欲望」。故此,徐復觀認為性的本義大概跟今天所說的本能類同。 中國最早探討人性論為孔子,即「性相近,習相遠也」。 孟子則提出了四端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從四端心構成了性善論,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的人性論可區分為「道德天性」跟「非道...
15 KB (1,755 words) - 14:58, 22 November 2022
菩提道次第广论(藏語:ལམ་རིམ་ཆེན་མོ།,威利转写:lam rim chen mo),十五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的宗教著作。大多以《廣論》作為簡稱。 以印地阿底峽所著《菩提道燈論》之道次第為框架,整理顯教經論成24卷之巨著。 而金剛乘教法的整理則寫為《密宗道次第廣論》。...
7 KB (1,171 words) - 04:19, 3 August 2024
三论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因以研究《中論》、《十二門論》、《百論》而著稱。在中國佛教史上,三論宗並不是一個實質的宗派,只要是研究三論宗旨的,都可稱三論宗。他們也尊崇其他的大乘佛教經典,如《淨名經》、《法華經》、《華嚴經》、《勝鬘經》、《涅槃經》等。最著名的代表為嘉祥吉藏大師。而北方又加龙树的《大智度论》,可称为四论宗,惟不盛。...
12 KB (2,180 words) - 12:16, 27 April 2024
、先思造業,具二種;率爾造者,唯造作。復次有加行業,具二種,無加行者,唯造作。……」 《大智度論》卷13:「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大智度論》卷13:「尸羅者,略說身口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
46 KB (9,220 words) - 03:39, 9 July 2023
人民出版社. 2009: 484. 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国家观-手机知网. wap.cnki.net.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心理唯我論 性善论 性恶论 演化心理學 正常人性與敗壞人性的區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KB (782 words) - 13:11, 7 August 2024
論的法師所主要採用的版本,呂澂將藏譯《攝大乘論》轉譯漢語為《西藏傳本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在印度時期就有論師對其做註解。世親造《攝大乘論釋》,有三個譯本:陳真諦譯、隋笈多共行矩等譯《攝大乘論釋論》和唐玄奘譯。無性造《攝大乘論無性釋》,有玄奘譯本。無性的《攝大乘論無性釋》認為菩薩相比於聲聞,是相子和婢子的差別。...
5 KB (932 words) - 08:22, 7 June 2020
善及方便善。或立三種。謂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或立四種。謂順福分善、順解脫分善、順決擇分善,及無漏善。或立五種。謂施性善、戒性善、修性善、愛果善、離繫果善。或立六種。謂善色、受、想、行、識,及擇滅。或立七種。謂念住所攝善、正勤所攝善、神足所攝善、根所攝善、力所攝善、覺支所攝善、道支所攝善...
7 KB (1,439 words) - 08:29, 21 December 2019
论,祖述子思孟子学派的性善论,但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
6 KB (993 words) - 02:40, 30 August 2024
《發智論》(梵語:Jñāna-prasthāna),又譯《發慧論》,也被稱為《智慧基本論》、《智安足處論》、《八犍度論》,佛教論書,作者為說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最初傳入漢地時曾誤解為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所作。《發智論》是使說一切有部成為獨立教派的根本論書,因而更被稱為“身論”,其他與先上座部共通的論...
27 KB (3,692 words) - 12:30, 14 June 2024
神义论(英語:theodicy),是神学和哲学之分支学科,主要探究上帝内在或至善(或稱全善)、全知和全能的性质与罪恶普遍存在的矛盾关系,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theos(表示“上帝”)和dike(表示“义”)。由于对其各自对圣典的强调,神义论通常与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相关联。神义论...
10 KB (1,442 words) - 16:02, 2 May 2023
《寶性論》即《究竟一乘寶性論》(梵語:Ratnagotra-vibhāgo Mahāyānottaratantra-śāstra),又稱《寶性分別一乘增上論》、《大乘最上要義論》,按照梵文,完整的題目應為《寶性分別---大乘無上續論》,係大乘佛教論書,為如來藏學派所尊奉的重要論...
3 KB (421 words) - 06:24, 17 March 2022
自然神論(deism),又称理神论,是17到18世纪的英國和18世纪的法國出現的一個哲學觀點,主要是回應牛頓力學對傳統神學世界觀的衝擊。這個思想认为雖然上帝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科学规律,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與婆羅門教對梵天的解釋相仿)。這裡的自然神論...
5 KB (713 words) - 00:54, 12 January 2025
論》第一品。 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論藏加以精簡呈現的重要綱要型論書有:《甘露味論》、《心論》、《雜心論》。另有秉承譬喻師大德法救宗旨的《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以及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的入門著作《入阿毘達磨論》。 《俱舍論》是總結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毘婆沙師的論義,再以經量部的觀點對毘婆沙論...
34 KB (5,783 words) - 07:52, 7 July 2024
觀念論或理型論(英語:idealism,德語:Idealismus,又作theory of Forms 形式理論, theory of Ideas等),是希臘哲學中的一種古老的世界觀和理論,是抽象化世界觀在西方的開始,由柏拉圖總結並論述。近現代學者依據理解不同將其歸類於本體論或知识论的範疇。所謂「理型」或稱「理念」(Form...
8 KB (1,093 words) - 09:57, 15 April 2024
加尔文主义预定论(英語:Calvinistic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是加尔文主义神学理论体系的中心理论和加尔文主义者的主要信念。《西敏斯特信仰信条》宣称,上帝“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加尔文主义者相信上帝在创世以前拣选了祂要拯救的人,使被拣选者最终进...
15 KB (2,030 words) - 14:27, 15 December 2024
创造论一词最常指代对特创论的信仰。特创论是指一种对某个神圣法令创造了世间万物,且该神圣法令的唯一正确的解释来源自基督教基要主义者对聖經中创世纪的创世叙事(英语:Genesis creation narrative)的創世神話进行直译的主张。目前,「年轻地球创造论」是创造论最常见的變体。年轻地球创造论在洪水地质学(英语:Flood...
80 KB (9,593 words) - 20:06, 23 August 2024
論》(名粗釋體義論又名依名釋義論)。此上二論天親菩薩之所作也。三《顯揚論》(名總苞眾義論)。此論無著菩薩造。四《攝大乘》(名廣苞大義論)。此論本無著菩薩造。釋論天親及無性等造。五《雜集論》(名分別名數論。亦名廣陳體義論)。此論本是無著等造。今盛行者唯覺師子釋。安惠菩薩糅。六《辨中邊論...
20 KB (3,154 words) - 12:37, 3 October 2024
佛性(梵語: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大乘佛教術语,最早出現於《大般涅槃經》,為如來藏學派的學說之一。傳入中國後,成為涅槃宗中心教義,也影響到漢傳佛教各宗教,如地論宗、天台宗、禪宗等,成為漢傳佛教中很重要的教義。 佛性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大般涅槃經》,後來也被如來藏學派的各...
6 KB (809 words) - 03:15, 9 June 2023
人性的惡:對於人性,有性善和性惡兩種對立觀點:性善論認為人的天性順應社會道德,通過自覺的修養便可以从善;性惡論認為人的天性與社會道德相悖,強調後天教化的重要性。 倫理的惡:倫理上認為侵害他人的正當權益的行為就是惡行。 自由意志論:強調人的自由不應被暴力干涉。...
3 KB (388 words) - 10:02, 10 April 2024
论”也,故《阿毘达摩俱舍论》全名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 《俱舍論》曾二次譯為漢文: 陳真諦的『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唐玄奘的『阿毘達磨俱舍論』。 《俱舍论》中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六道、生死流转及还灭等方面的知识所说最为详细,《發智論》、《六足論》、《大毘婆沙論...
12 KB (2,527 words) - 13:04, 3 June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