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暹羅名:Siam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泰國。牠的體型不明,但估計長達9.1米。模式種是蘇氏暹羅(S. suteethorni),是由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及Ingavat於1986年正式描述、命名的。目前對暹羅...
    3 KB (333 words) - 12:12, 25 September 2023
  • 暹羅(學名:Siamodon)是鳥腳亚目禽類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東南亞。暹羅等原始鴨嘴超科恐龍的發現,支持鴨嘴超科起源於亞洲,並擴散到其他大陸的理論。 暹羅的正模標本(編號PRC-4)是一個保存狀態良好的左上頜骨與附屬牙齒。除此之外,該挖掘地點還發現一顆長三公分、個別...
    4 KB (612 words) - 03:58, 8 December 2020
  • 暹羅名:Siamraptor,意為「暹羅的盜賊」)是鯊齒類獸腳恐龍已滅絶的一,生存於早白堊世阿普第期,化石發現於泰國那空叻差是瑪府中部的闊瓜組(英语:Khok Kruat Formation),是东南亚已知第一个明确命名的鲨齿类。 2007年至2009年期间,日本-泰国恐龙化石联合...
    5 KB (591 words) - 12:23, 26 March 2024
  • 暹羅(學名:Siamotyrannus)是肉食下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東南亞。 牠的化石是部分骨盆、薦椎及前段尾椎,是在1993年發現於泰國東北部的薩卡組(Sao Khua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為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暹羅名意為「暹羅...
    2 KB (245 words) - 09:47, 12 October 2020
  • 暹羅鱷(學名:Siamosuchus)是種已滅絕鱷類,屬於鱷形超目的稜角鱗鱷科,化石發現於泰國東部的Sao Khua地層,年代為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之前)。 暹羅鱷的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骨、右半部身體的大部分、以及部分皮內成骨。暹羅鱷是由K. Lauprasert等人在2007年命名,模式種是S....
    1 KB (133 words) - 18:28, 13 February 2024
  • 扶綏中國上(學名:"Sinopliosaurus" fusuiensis)是種獸腳亞目棘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扶綏中國上的化石只有牙齒,發現於中國廣西扶綏縣的那派組(Napai Formation),原本被歸類於上亞目的中國上,在2008年被發現是類似暹羅的牙齒,而被改歸類於棘科。...
    2 KB (125 words) - 08:06, 16 January 2023
  • 6倍。兩眼眶前邊有一對短的尖銳棱嵴,額上介乎於兩眼眶之間有一個明顯的眶。 种加名 siamensis 意为“的”。 暹羅鱷主要分佈於東南亞的婆洲、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以及越南等地,是一種棲息於淡水濕地的鱷魚品種。 目前保育學家對暹羅鱷認識不多,曾被一度認為這種鱷魚已經絕種。 Bezuijen, M.; Simpson...
    2 KB (195 words) - 07:31, 15 January 2022
  • (學名:Juravenator)是一小型的虛骨類恐龍,只有約75公分長,生存於1億5200萬到1億5100萬年前的德國侏山脈。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是一個幼年個體。侏的尾巴基部與後肢,發現了鱗片皮膚痕跡。 在1998年夏季,德國艾希施泰特縣的艾希施泰特侏...
    10 KB (1,444 words) - 02:32, 30 May 2022
  • 在2010年,一項針對棘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研究,分析棘、重爪、激暹羅的氧同位素組成,並與同時代的其他獸腳類恐龍、烏龜、鱷魚互相比較。研究人員發現棘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較接近同一地區發現的烏龜、鱷魚,而不類似同一地區的獸腳類牙齒。在棘科中,棘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是最接近其他獸腳類恐龍,而暹羅...
    13 KB (1,725 words) - 18:43, 25 April 2024
  • 惡魔名:Zupay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生活於南美洲的阿根廷,年代為三疊紀晚期。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惡魔被認為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长達4米。由頭骨研判,惡魔的鼻端可能有著兩個平行排列的冠狀物。 惡魔是中型大小的獸腳亞目恐龍。一個成年的頭顱骨約為45厘米長,被推測...
    6 KB (886 words) - 07:56, 30 April 2023
  • 乙鱷(學名:Betasuchus,意為「β鱷魚」)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歐洲。 乙鱷的正模標本(編號NHM R 42997)是一塊不完整的右股骨,只有股骨的上半段,長31.2公分,由於化石的裂口完整,可能挖掘過程時的斷裂,而化石發現於荷蘭的馬斯垂克附近。在1883年,被哈里·西利(Harry...
    7 KB (974 words) - 12:47, 11 October 2022
  • 名:Elaphrosaurus,發音:/ɛˌlɑːfroʊˈsɔːrəs/ el-AH-froh-SOR-əs,或譯輕巧)是角鼻類的一獸腳類恐龍,生存於約1億5400萬至1億50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分布範圍相當於現在的非洲坦尚尼亞。輕是體型中等、體格輕盈的獸腳類,身長可長到6...
    16 KB (2,328 words) - 06:49, 2 May 2023
  • 名:Alectrosaurus),又名獨身、鷹、阿萊或阿萊克特,是暴超科恐龍的一個,生存於上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獨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與其他大型近親(如暴)的外形相似。獨的體型比較小型,只有約5米長。 獨的化石是在1923年發現。在193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6 KB (958 words) - 12:46, 20 August 2021
  • 巖壁盜名:Murusraptor,意即「牆壁強盜」)或譯牆盜,是獸腳亞目大盜類的一肉食性恐龍,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烏肯群的巴薩組。已知化石包含部分頭骨、肋骨、部分骨盆、腿部和其他骨骼。 巖壁盜的模式標本估計長約6.4公尺,根據腦殼縫線尚未癒合推斷為未成熟個體,因此成熟後體型可能...
    6 KB (724 words) - 10:16, 22 May 2024
  • 原本是史托的一個種,朗氏史托(Stokesosaurus langhami),是在2008年由R.B.J. Benson敘述、命名。近年研究發現,這些英格蘭化石跟美國的史托化石有差異,兩者不一定是近親。在2012年,R.B.J. Benson等人將朗氏史托獨立為新,命名為侏(Juratyrant)。...
    2 KB (276 words) - 10:43, 30 November 2020
  • 伊比利亞棘名:Iberospinus,意為「伊比利亞的棘」)是棘科獸腳類恐龍的一個,化石出土於葡萄牙的帕波瑟科組(英语:Papo Seco Formation)(Papo Seco Formation),年代為早白堊世巴列姆階。模式種兼唯一種納氏伊比利亞棘(Iberospinus...
    7 KB (707 words) - 04:21, 1 July 2023
  • 中華盜名:Sinraptor)又譯中國盜,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晚侏儸紀的中國。儘管名稱中有盜兩字,中華盜跟馳科恐龍(例如伶盜)並沒有接近親緣關係。中華盜的身長經測量大約有7.6公尺,高度接近3公尺。 中華盜的正模標本是在1987年由菲力·柯爾(Philip J....
    4 KB (520 words) - 07:45, 30 September 2023
  • 巨保(學名:Magnapaulia)是鳥腳下目鴨嘴科賴氏亞科的一,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是種草食性恐龍。 化石被發現於墨西哥西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初被建立為賴氏的一個種,寬尾賴氏。在2012年,被建立為獨立,模式種寬尾巨保(M. laticaudus)。巨保的身長原本被估計為15到16...
    11 KB (1,181 words) - 02:56, 31 March 2024
  • 於此同時,拉瑪五世成功的維持了國家脆弱的平衡與獨立性,使暹羅在列強環伺,如西方的英印度與東方的法印度支那夾擊下得以求生存。國王了解西方新式教育的重要性,並將他的兒子們與數以千計領有國家獎學金的平民留學生送至各西方院校,指望他們將來成為暹羅維新改革的骨幹力量。...
    15 KB (2,418 words) - 07:18, 14 September 2023
  • 名:Llukalkan,在馬普切語意為「造成恐懼的」)又译慑,是阿貝力科的一獸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下營組(英语:Bajo de la Carpa Formation),生存年代約相當於8600萬至8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桑托階。駭的發現地與同為阿貝力科的道獵...
    6 KB (626 words) - 01:29, 6 May 2024
  • (学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又翻譯為棘背、脊背,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9350萬年前。推算顯示棘身長14到15公尺,高度約為2.1至4.8公尺,體重為6到9公噸。棘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陸生肉食性恐龍之一、也是長度最長...
    48 KB (6,260 words) - 14:20, 8 August 2024
  • 腔骨(學名:Coelophysis)又名虛形,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牠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腔骨是最早發現幾副完整骨骼的恐龍。模式種鮑氏腔骨(C. bauri)是輕盈的恐龍,約有2-3米長,臀部高於1米高。牠的...
    17 KB (2,190 words) - 00:14, 2 March 2024
  • (學名:Zuolong)是原始虚骨類恐龍的一,化石是在2001年发现于中国新疆五彩湾的石树沟组上部,生活年代为晚侏羅紀早期(牛津階),約1億600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5912)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是一個亞成年個體,身長接近3.1公尺,體重估計約35公斤。 模式種是薩氏左龍(Zuolong...
    3 KB (258 words) - 07:31, 22 June 2023
  • 名:Aniksosaurus,或譯安尼柯)是種獸腳亞目虛骨類恐龍,化石是在1995年發現於阿根廷丘布特省的下蓬組,年代為白堊紀中期的森諾曼階到土侖階,約9500萬年前。 模式種達氏春(A. darwini)是由馬蒂尼茲與費爾南多·諾瓦斯在2006年命名。...
    2 KB (215 words) - 14:29, 4 June 2024
  • 皺褶名:Rugops,意為「有皺紋的面孔」)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的非洲,接近9500萬年前。在2000年,非洲尼日發現了一個皺褶的頭顱骨,有助於了解該地區獸腳類恐龍的演化,並證實非洲在該時期仍為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 虽然目前只发现头骨,但根据其近期的大小比较推测出皱褶...
    4 KB (457 words) - 09:44, 15 July 2022
  • 翼椎名:Pterospondylus)意為「如翼般的脊椎骨」,是獸腳亞目腔骨超科恐龍的一,狀態為疑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德國,化石發現於特辛根組(Trossingen Formation)。模式種是P. trielbae,是由奥托·耶克爾(Otto...
    2 KB (219 words) - 11:32, 15 July 2022
  • 阿貝力名:Abelisaurus)又名亞伯,是阿貝力科恐龍的一,生活在白堊紀(坎帕階早期)的南美洲。牠是兩足的肉食性恐龍,雖然只有一個部份頭顱骨標本,但身長被估計可達7-9米。 阿貝力的名字意思是「阿貝力的蜥蜴」,為了紀念發現該標本的贝托·阿贝尔(Robeto...
    5 KB (644 words) - 13:10, 4 June 2024
  • 名:Dracovenator)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南非,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顱骨,發現於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的身長估計值介於5.5到6.5公尺。 模式種是瑞氏(D. regenti),是由亞當·耶茨(Adam...
    2 KB (220 words) - 23:19, 1 August 2022
  • 密林名:Pycnonemosaurus)是獸腳亞目阿貝力科恐龍的一,是该科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成员,体长超过9米,体重大于3吨,且根据化石生长线的研究,该个体仍处于生长阶段,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化石狀態非常破碎,包含:五顆不完整的牙齒、右恥骨的末端、七節部分尾椎、右脛骨、以及右腓...
    2 KB (207 words) - 15:09, 8 September 2021
  • 塔拉斯克名:Tarascosaurus)是種阿貝力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法國,得名于法国的传说生物塔拉斯克。塔拉斯克是阿貝力科中唯一生存於北半球的。 在1988年,法國南部的瓦爾省發現一個下頜化石,法國古生物學家埃里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將這化石與其他歐洲大...
    5 KB (603 words) - 07:27, 1 May 2023
  • 符櫛名:Tlatolophus,意為「文字頭冠」,因頭冠形似字母而得名)或譯字冠,是鴨嘴科賴氏亞科副櫛族的一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的拉臘米迪亞南部,化石發現於墨西哥的民山組(英语: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模式種兼唯一種賈氏符櫛(Tlatolophus...
    6 KB (518 words) - 10:54, 2 Sept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