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leontology)和来自同一盆地的另外两种:翠鸟翼和巴巴里一同发表。模式种兼唯一种是强壮神鸟翼(S. robusta)。 该所有已知标本均是在一场历时三年、出土约200件标本的挖掘活动中发现。正模标本FSAC-OB 7由一个近乎完整的肱骨组成,仅缺少肱骨头及尺骨嵴。 神鸟翼命名自波斯神话中的飞行生物西摩格。种名S...
    8 KB (684 words) - 12:52, 4 October 2024
  • 鸟翼(学名:Alcione,或译阿尔库涅俄)是目的一个,来自摩洛哥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奥勒德阿卜杜恩盆地(英语:Ouled Abdoun Basin),目前仅含一个已知物种:游荡翠鸟翼(A. elainus)。该与包括神鸟翼和巴巴里在内的其它几种共栖于海洋环境中。...
    9 KB (741 words) - 12:54, 4 October 2024
  • 鸟翼(Samrukia nessovi)。名取自哈萨克民间传说中的神鸟萨姆鲁克,种名致敬古生物学家列夫·尼索夫(Lev Nessov)。 魔鸟翼正模标本最初被认为属于偷蛋类兽脚亚目恐龙。耐许等人最初的系统发育分析反而发现魔鸟翼是鸟类谱系今鸟形类的原始成员。他们将该...
    4 KB (577 words) - 02:27, 23 July 2024
  • 及沧。仅发现了少量零碎恐龙化石,包括一种阿贝力类及一种蜥脚类。该地层的其它最初仅有科的毛里塔尼亚磷矿。然而,除巴巴里外,近期研究还揭示了该地区至少还有五种,包括翠鸟翼神鸟翼和特提斯。 保罗对翼展及体重的估计实际上是为翠鸟翼所作,基于他对巴巴里代表翠鸟翼...
    10 KB (992 words) - 12:57, 4 October 2024
  • 不死鸟翼(学名:Alanqa,来自阿拉伯语العنقاء al-‘Anqā’,意为阿拉伯文化中一种神话大鸟),又译凤凰,阿兰卡,是一种生存于晚白垩世的类,发现于摩洛哥东南部的卡玛卡玛地层。 最初被描述时,不死鸟翼因为其头骨与风等的相似性,被归类为...
    5 KB (361 words) - 10:21, 27 March 2024
  • 科 Azhdarchidae ?不死鳥 Alanqa ?阿根廷 Argentinadraco 蒙大拿 Montanazhdarcho ?特提斯 Tethydraco 波氏 Bogolubovia ?纳瓦霍 Navajodactylus 古颚鸟翼 Palaeocursornis...
    10 KB (980 words) - 04:58, 17 November 2024
  • )。安哥拉的其它地方发现的部分第四指至少83厘米(33英寸)长。 费尔南德斯等人(2022年)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将本恢复为神鸟翼和翠鸟翼的姐妹群。三者与夜科组成新演化支远夜类(英语:Aponyctosauria)。 Fernandes, Alexandra E.; Mateus, Octávio;...
    5 KB (460 words) - 12:51, 4 October 2024
  • 特提斯(学名:Tethydraco)是亚目的一个,生存于约6600万年前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期间的今摩洛哥一带。特提斯最初被归入无齿科。一些研究者争论称之后描述的材料表明该疑似是种科,可能是磷矿的异名,尽管这一点一直存在争议。模式种兼唯一种是皇家特提斯(T...
    11 KB (1,236 words) - 04:05, 28 July 2024
  • 華夏(學名:Cathayopterus,或譯契丹)是梳颌已灭绝的一个,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早白垩世的义县组。名意为“中国之”,其中“Cathay”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别称。模式种为葛氏华夏(C. grabaui),由汪筱林与周忠和于2006年描述。华夏是梳颌...
    4 KB (325 words) - 03:51, 3 October 2024
  • (學名:Noripterus)是手龍亞目的一,化石被發現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的連木沁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湖是準噶爾的近親,兩者生存於相同時代與地區,而體型與牙齒的差異可能導致兩者佔據者不同生態位。 在1973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將化石進行描述、命名,模式種是複齒湖翼龍(N...
    6 KB (785 words) - 02:02, 30 August 2022
  • 風神(學名:Quetzalcoatlus)又名羽蛇、披羽蛇、貴叟寇,是一種白堊紀末期的巨型,屬於神龍科中的代表性物種,牠們是最晚演化出來的目動物,也是其中最先進的一支。其特點是擁有極其寬大的翅膀、粗長的脖子、尖利的巨喙、和退化至消失的牙齒,風神的“...
    11 KB (1,179 words) - 15:46, 7 August 2024
  • 朝陽名:Chaoyangopterus,意為「朝陽縣的」)是手龍亞目类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3397)包含:顱骨的前段、下頜、頸椎、肩帶、骨盆、以及四肢。顱骨約27公分長,缺乏牙齒;翼展估計為1...
    4 KB (430 words) - 10:10, 8 February 2024
  • 蒙大拿(Montanazhdarcho)是类的其中一,生活於白堊紀的北美,目前只知一個種小蒙大拿(M. minor)。目前只有一部分的翅膀化石被發現,與其他的类相比,蒙大拿體型是比較小型,肱骨、脛骨與腕骨的破碎化石顯示蒙大拿的翼展只有2.5公尺。尺骨與掌骨的長度相當,甚至更長。...
    2 KB (205 words) - 11:16, 10 August 2021
  • 殘喙名:Coloborhynchus,又誤譯為科羅拉多斯),是鳥掌科中的一個已滅絕,生活在白堊紀的英国與摩洛哥。残喙的化石包含部份頭顱骨與其他的破碎化石。名含义为“残缺的喙部”,指化石受到破坏和腐蚀的保存状态。 C. clavirostris(模式种),种名含义为“钥匙状的口鼻部”,指其口鼻部横截面的形状。...
    2 KB (158 words) - 12:19, 4 January 2022
  • 黎明(學名:Aurorazhdarcho)又譯曙神龍,是手龍亞目神龍超科的一,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歐洲。若不計算可能是分類存疑的矛嘴,黎明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神龍超科動物。 在1999年,業餘古生物學家Peter Katschmekat在德國巴伐利亞州艾希施...
    5 KB (659 words) - 15:08, 20 August 2023
  • 濾齒名:Pterofiltus)是目梳頜科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東亞,是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五个梳颌类物種。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2339)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屬於義縣組下層的尖山溝層,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阿普第階早期。化石是一個關節脫落的頭顱骨、下頜枝部位、以及前兩節頸椎。...
    3 KB (440 words) - 07:00, 12 January 2022
  • 天王名:Cacibupteryx,意為「天神之」)又名卡奇布,是目喙嘴科的一,化石發現於古巴比那爾德里奧的哈瓜組(Jagua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中晚期。 在2004年,佐蘭·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加勒比天王翼龍(C...
    3 KB (424 words) - 02:42, 26 January 2022
  • 吉大(學名:Jidapterus)意為「吉林大學之」,是手龍亞目神龍超科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縣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2002年,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在中国辽宁省西部朝阳盆地的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化石,距今约1...
    7 KB (810 words) - 08:41, 14 March 2023
  • 神州(學名:Shenzhoupterus)是手龍亞目朝陽科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九佛堂組,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模式種是朝陽神州(S. chaoyangensis)。化石是一個天然狀態的顱骨與骨骼,翼展為1.4公尺。神州沒有牙齒,頭冠從眼睛上方延伸至頭部後方,往後方突...
    2 KB (179 words) - 05:51, 2 July 2023
  • 神龍(学名:Azhdarcho)是種類,化石發現於烏茲別克,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康尼亞克階,約9200萬年前。神龍的化石為破碎的骨骸,包含延長的頸椎,這些獨特的頸椎為神龍科的特徵,該科也包含了大型的風神。 神龍名是以波斯神話中的一種...
    4 KB (532 words) - 09:06, 18 July 2023
  • 西北风于2018年归入科,但未有精确系统发育分析。其与不死鸟翼的骨联合上均有隆起,表明两者亲缘关系较近。 西北风是首个被命名的来自坎帕阶至马斯特里赫特阶欧洲西部的。西北风可能代表一种中型欧洲科,体型介于翼展3米(9.8英尺)的较小型欧洲与巨型哈采格之间。...
    5 KB (859 words) - 19:37, 27 July 2024
  • 船頜名:Scaphognathus)又名管頜、桶頜或掘頜,是目的一,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德國地區。牠們的翼展約1公尺。掘頜屬於喙嘴科,與本科其他相比,船頜擁有較寬廣的嘴部,與較短的與尾巴。 在1831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奧古斯特·戈德弗斯研究掘頜...
    5 KB (613 words) - 02:31, 26 January 2022
  • 喙嘴名:Rhamphorhynchus)又譯喙嘴,意思是“喙狀的口鼻部”,是種生存於侏儸紀的長尾翼類。喙嘴手龍生存於相同時代。牠的長尾巴上有韌帶,使尾巴僵硬,尾端呈鑽石形狀。喙嘴的頜部,佈滿向前傾的尖細牙齒。牠們可能以魚類、昆蟲為食。 目前保存最好的喙嘴...
    15 KB (2,264 words) - 11:46, 10 August 2021
  • 鄂尔多斯(學名:Ordosipterus)是亚目准噶尔科的一个,其模式种平颌鄂尔多斯(Ordosipterus planignathus)的正模标本发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新召苏木。 姬书安; 张笠夫.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新的类化石....
    1 KB (109 words) - 00:47, 9 March 2023
  • 名:Elanodactylus,意為「鳶的手指」)是手龍亞目梳頜超科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遼寧省。化石是一個部份骨骼,頸椎類似神龍科,其他部分則不相似;神龍科繁盛於白堊紀晚期,具有長頸部,是群大型類。 鳶是在2008年命名,模式種是長指鳶(E....
    2 KB (171 words) - 00:39, 1 February 2022
  • 獵空名:Mythunga)又名迷圖加,是手龍亞目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澳洲。 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顱骨,發現於昆士蘭州內陸的Toolebuc組地層,是個形成於阿爾比階的海相沉積層。目前只有發現口鼻部、部分口鼻部。齒骨的牙齒相當高,牙齒長度大約是齒骨的一半高度,牙齒間隔寬。在2008年,拉弗·莫納兒(Ralph...
    2 KB (175 words) - 01:54, 13 September 2023
  • 北票名:Beipiaopterus,意為「(來自)北票的」),是目梳頜超科的一,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義縣組地層,年代為白堊紀的巴列姆階。模式種為陳氏北票(B. chenianus),是以已故中國古生物學家陳丕基為名,化石僅包含大部分的脊椎、完整的、以及兩個後肢。北票...
    2 KB (217 words) - 04:00, 26 January 2022
  • 鵝喙名:Cycnorhamphus)意為「天鵝的喙嘴」,是手龍亞目梳頜超科的其中一個,生活在侏羅紀的法國與德國。目前已經有兩個種被確認出來。鵝喙在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名稱為高盧。 Bennett, S. Christopher. On the taxonomic...
    2 KB (107 words) - 14:41, 18 December 2021
  • 伏爾加名:Volgadraco,意為「伏爾加河的」)是手龍亞目神龍科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俄羅斯西部。 伏爾加的化石是一個下頜,以及身體的碎片,發現於俄羅斯薩拉托夫州南部的黎布什卡組(Rybushka Formation)地層,年代為坎潘階早期。伏爾加...
    2 KB (209 words) - 00:36, 1 February 2022
  • 韦氏(学名:Wellnhopterus,直译:「韦尔恩霍费尔(英语:Peter Wellnhofer)之」)是德克萨斯晚白垩世西猯组(英语:Javelina Formation)发现的一种,先前曾被鉴定为一种掠海亚科。已知化石包括一对上颌及下颌骨(TMM 42489-2)以及一些颈椎(TMM...
    12 KB (1,386 words) - 02:46, 23 July 2024
  • 2021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称该标本代表下颌骨而非上颌骨。 风巨被归入科。如果正确的话,这将使之成为第首个来自南美洲的身份确凿的科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等人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将该作为不死鸟翼(同属于风科)的姐妹群而归入掠海科,然而该假说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该分析的分支图如下:...
    7 KB (611 words) - 02:13, 23 Jul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