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骨(學名:Chondroste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其化石發現於在英格蘭懷特島郡的威塞克斯組(Wessex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模式種是巨大软骨(C. gigas),是由理察·奧雲(Richard Owen)在1876年所描述、命名的,名意為「軟骨蜥蜴」。...
    3 KB (250 words) - 07:27, 6 March 2022
  • 原始軟骨硬鱗魚名:Eochondrosteus)為鱘形目中已知最原始的成員,生活於晚二疊世的中國,化石於中國甘肅的馬鬃山鎮附近,方山口組(Fangshankou Formation)地層中被發現。 其名的意思是「比軟骨硬鱗魚還要原始(希臘文的 eos / ἠώς)」,這是因為在原始軟骨...
    2 KB (227 words) - 08:39, 2 June 2021
  • 名:Segnosaurus,意為「緩慢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鐮刀科。慢是由A. Perle博士在1979年所敘述。目前僅發現3個標本,包含:下頜、骨盆、後肢、肩胛喙軟骨、不完整的前肢、以及脊椎,都發現於蒙古的Baynshirenstaya Svita,該沉積層的年代為白堊紀的森諾曼階到土侖階之間。...
    2 KB (208 words) - 09:23, 30 September 2021
  • 魁紂名:Tyrannotitan)是種巨大的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2.3公尺,屬於鯊齒科,生存於白堊紀,化石是在2005年於阿根廷發現。魁紂與近年新發現的南方巨獸與鯊齒有接近親緣關係,都是巨型掠食動物。魁紂名來自拉丁文的 tyrannus(暴君)與 titan(巨人),意為「魁梧的暴君」,意指其龐大的體型。...
    5 KB (646 words) - 14:34, 4 June 2024
  • 稜齒名:Hypsilophodon,意為「高冠狀的牙齒」)是稜齒科恐龍的唯一一,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歐洲。稜齒是種小型、二足、植食性恐龍,也有可能是雜食性。有大量的稜齒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稜齒身長約2公尺。 稜齒的第一個骨骸是在1849由早期古生物學家發現。然而在當時,這些骨頭被認為...
    6 KB (869 words) - 06:20, 2 May 2023
  • 鯤鵬翼名:Kunpengopterus)是基礎翼目的一,屬於悟空翼科,生存於侏儸紀中晚期(或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東北部。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6047)是一個接近完整骨骼、頭顱骨與下頜,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建昌縣玲瓏塔鎮,該地層屬於道虎溝化石層或髫髻山組。這些地層的年代仍有爭議...
    5 KB (513 words) - 17:49, 31 July 2022
  • 臨河獵(學名:Linhevenator)是獸腳亞目傷齒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臨河獵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堊紀晚期傷齒科化石,並顯示傷齒科具有前肢縮短的演化趨勢,而傷齒科、馳科可能平行演化出大型、鐮刀狀第二趾爪。 在2011年,中國與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徐星、柯文·沙利文(Corwin...
    5 KB (643 words) - 09:21, 9 February 2022
  • 糙節(學名:Dystrophae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牠們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早期,約1億5480萬年前。。糙節可能屬於梁科。 模式種是D. viaemalae,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5 KB (668 words) - 13:56, 29 January 2021
  • 奇翼名:Yi)是一擅攀鳥科恐龍,來自侏羅紀晚期的中國。對於唯一物種奇翼(Yi qi,取自「奇翼」的漢語拼音)的了解來自一個成年個體的單一件化石標本,發現於河北的髫髻山組,年代約為1億5900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或晚期。 牠是種小型、可能為樹棲型(英语:Arboreal...
    15 KB (2,217 words) - 10:03, 4 June 2024
  • 鳥面(學名:Ornithopsis)是蜥腳下目腕科的一中型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鳥面曾被認為是畸形的異名,而畸形本身是個「未歸類物種集中地」,但有研究認為這兩者並不是相同動物。雖然鳥面的一些物種被認為是其他的異名,但是鳥面的模式種卻有可能是有效種。 模式種是赫克氏鳥面(O...
    10 KB (1,409 words) - 21:13, 31 July 2022
  • 歐姆殿(學名:Ohmden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於火山齒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托阿爾階)的德國。牠的體型非常小型,約只有4米長。牠的化石只有三根在巴登-符騰堡發現的四肢骨頭。牠的模式種是早侏羅歐姆殿(O. liasicus),是由Rupert Wild於1978年描述、命名的。...
    4 KB (631 words) - 02:20, 10 October 2022
  • 爪爪的腦部與其他甲類非常類似,但和其他進階型物種一樣,牠與盾差異最大。腦部為頭骨長度的30%,非常像胄甲、大於包頭、小於盾。腦部長96毫米、寬35毫米。內耳也和其他除盾以外的甲類相似,高27毫米、寬15.5毫米,位於半規管水平高度上。鼻腔類似冑甲和包頭,但細分隔中線可能因為是軟骨組織而未保存下來。...
    7 KB (641 words) - 09:14, 1 May 2023
  • 珙縣名:Gongxianosaurus)是一基礎蜥腳下目恐龍,化石是在中國四川省珙縣石碑鄉早侏羅世托阿爾期的自流井组(英语:Ziliujing Formation)东岳庙段發現的四具零碎乃至完整的骨骼,涵蓋了大部分部位,僅手部和頭骨遺失,而成為化石數一數二完整的早期蜥腳類之一。模式種石碑珙縣(G...
    8 KB (891 words) - 07:20, 15 July 2022
  • 亞冠(學名:Hypacrosaurus)又譯高背,是鴨嘴科下的一恐龍,與冠的外貌相似。就像冠般,亞冠有高及圓的中空頭冠,但卻沒有那麼大及筆直。牠的名稱的意思是「接近最高的恐龍」,是因牠幾乎與暴一樣大。亞冠的兩個物種都是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國蒙大拿州,約7500萬至6...
    19 KB (2,730 words) - 01:01, 18 October 2023
  • 软骨硬鳞亚纲(學名:Chondrostei)又名软质亚纲,是輻鰭魚綱的一个亚纲,同時也是辐鳍鱼纲的基幹類群,保留了辐鳍鱼类的一些原始特征,如软骨脊索等。 软骨硬鳞鱼类具有骨质脑颅,但大部分是软骨质组成。上颌骨与前鳃盖骨、下眶骨固结,几乎不能活动。尾鳍为Y型或半Y型。体侧有板质硬鳞。...
    3 KB (356 words) - 13:51, 2 October 2022
  • 名:Pinacosaurus,意為「木板蜥蜴」)是一科的裝甲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坎潘階,約7500萬至7200萬年前)的亞洲。化石主要發現於蒙古和中國。 首具化石於1923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亞大探勘考察期間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並於1933年由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命名了模式種谷氏繪龍(Pinacosaurus...
    30 KB (3,627 words) - 12:38, 1 May 2023
  • 巴塔哥尼亞(學名:Patagosaurus,意為「巴塔哥尼亞的蜥蜴」)或可簡譯為巴塔哥,是一真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最早在瀝青谷組(英语:Cañadón Asfalto Formation)地層發現,年代約為1.65至1.61億年前。雖然原本有12個標本被歸類至本...
    17 KB (2,366 words) - 13:14, 4 June 2024
  • 軟骨硬鱗魚,比上述所有鲟形鱼类的系统发育位置更为基底,因此不屬於软骨硬鳞鱼科的成员。 †软骨硬鳞鱼科 Chondrosteidae †软骨硬鳞鱼 Chondrosteus Agassiz, 1843 †拟鲟软骨硬鳞鱼 C. acipenseroides Agassiz, 1843 †肥尾软骨硬鳞鱼...
    6 KB (521 words) - 14:30, 25 December 2023
  • 帕克氏名:Parksosaurus)是新鳥臀類的一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馬蹄峽谷組(英语:Horseshoe Canyon Formation),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帕克氏的化石包含一個關節相連的部份頭顱骨與部分骨骸,顯示牠們為小型、二足、植食性恐龍。帕克氏...
    12 KB (1,550 words) - 12:30, 26 March 2024
  • 跛蜥名:Claudiosaurus)是種已滅絕的雙孔類爬行動物,生存於二疊紀晚期的馬達加斯加。 跛蜥是最早的新雙弓類物種之一,新雙弓類的範圍是大部分的雙孔亞綱,不包含原始的纖肢目。跛蜥的身長約60公分,有相當長的身體與頸部。跛蜥被推斷是半海生動物,方活方式類似現代的海鬣蜥。這個理論的主要原因...
    2 KB (165 words) - 12:49, 8 June 2023
  • 軟骨。頂骨後緣的個中型的裂口。 Polcyn與Bell在2005年建立了一個更大的演化支,稱為羅賽爾類科(Rullessosaurina),包含:海王亞科與扁掌亞科、包含特提斯、羅塞爾、亞瓜拉…等物種的最近共同祖先,與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離滄亞科的關係較遠。羅塞爾...
    4 KB (626 words) - 16:28, 14 May 2022
  • 青島名:Tsintaosaurus,發音:/tʃɪŋdaʊˈsɔːrəs/,意為「青島的蜥蜴」;tsintao為舊式拼音)是一具有頭冠的鴨嘴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東亞,相當於現在的中國山東省,化石發現於萊陽市附近、屬於坎潘階的王氏群(英语:Wangshi Group)金剛口組地層。模式種棘鼻青島龍(T...
    16 KB (1,899 words) - 14:06, 26 August 2023
  • 名:Diplodocus,發音:/dɪˈplɒdəkəs/、/daɪˈplɒdəkəs/或/ˌdɪploʊˈdoʊkəs/,意為「雙樑」)是一大型、四足、植食性的蜥腳下目恐龍,屬於梁科。特色是極細長的頸部與尾部,以及以蜥腳類來說非常纖細的身軀,整體偏水平的姿態宛如一座橫懸的橋樑。屬下最知名的物種卡氏梁龍(Diplodocus...
    80 KB (9,263 words) - 09:20, 12 December 2023
  • 達拉斯(學名:Dallasaurus)又名達拉斯蜥蜴,是種原始滄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達拉斯與羅塞爾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北美洲滄類。達拉斯是種小型、半水生似蜥蜴的滄類,身長短於1公尺;而海王、滄等衍化滄類,身長都超過15公尺。就外表上,達拉斯似現代科莫多...
    6 KB (759 words) - 16:57, 25 July 2022
  • 侏儒名:Nanosaurus,意為「小型或侏儒的蜥蜴」)是一基礎新鳥臀類恐龍,生存於約1億5500萬至1億4800萬年前的侏儸紀晚期,分布範圍相當於現在的北美洲,化石出土於美國西南部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等地的莫里遜組地層。模式種兼唯一種靈巧侏儒(Nanosaurus...
    20 KB (2,095 words) - 02:19, 22 June 2024
  • 地爪名:Aardonyx,意為「大地之爪」)是近蜥类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南非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地爪的前肢有許多介於原蜥腳類、蜥腳類恐龍的特徵。 根據地爪的後肢與骨盆結構,地爪應該是平常以二足方式移動,也可以用四足方式移動,類似禽...
    13 KB (1,509 words) - 07:39, 30 April 2023
  • 阿曼茲名:Amanzia,以瑞士地质学家阿曼兹·格雷斯利(英语:Amanz Gressly)命名)是来自瑞士穆捷鲁切内特组(英语:Reuchenette Formation)的一图里亚类蜥脚下目恐龙。模式種和唯一的物種是格氏阿曼茲(Amanzia greppini),最初被命名为鸟面的一個物種。...
    6 KB (798 words) - 10:27, 2 May 2023
  • 美甲名:Saichania,意為「美麗的」)是一植食性的甲科恐龍,來自晚白堊世的蒙古和中國。 首具化石於1970年代發現於蒙古。1977年命名了模式種胡山美甲(Saichania chulsanensis)。對於該的敘述主要來自有限的化石材料;尤其是身體後部所知甚少。 美甲...
    13 KB (1,820 words) - 05:23, 2 March 2024
  • 高棘名:Acrocanthosaurus,意為「有高棘的蜥蜴」)又名高脊、多脊或阿克羅肯,是肉食下目異特超科鯊齒科的一個,生活在白堊紀中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的北美洲,接近1億1600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高棘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A....
    36 KB (4,945 words) - 16:08, 9 December 2023
  • 超科。它曾被认为属于大盗类――一个充满争议的分类群,该分类群可能属于暴超科、异特超科中的新猎科、基幹鯊齒類或基础虚骨类。 西雅茨由林塞·赞诺(英语:Lindsay Zanno)和彼得·马克维奇在2013年命名和叙述,模式种是米氏西雅茨(S. meekerorum),名取自犹特族传说(英语:Ute...
    13 KB (1,313 words) - 11:20, 22 May 2024
  • 奇異名:Thescelosaurus,在希臘文裡意為「奇妙的蜥蜴」),是種小型新鳥臀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最後恐龍動物群之一。奇異的完整標本與良好保存狀況,顯示牠們可能生存於接近河流的地區。 目前對於這種二足、植食性、鳥腳類恐龍的研究來自於數個部份骨骸與頭顱骨。奇異龍身長平均約2...
    44 KB (5,415 words) - 11:40, 22 Ma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