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𤩝十八社,又稱斯卡羅酋邦、瑯嶠下十八社,是一個曾經存在於臺灣恆春半島的酋邦(Sikada-qaljan)或部落聯盟。今日常俗寫成瑯嶠十八社。瑯嶠十八社由斯卡羅人所建立,他們本為卑南族知本社的其中一支,其後南遷恆春半島以強大武力及巫術先後統合瑯嶠其他族群如排灣族、阿美族、平埔馬卡道族,建立一個跨...
109 KB (19,247 words) - 03:05, 24 November 2024
射麻里社(排灣語:Soavari),由斯卡羅人之射麻里、加睹魯(Katoro)共兩個社組成。今滿州鄉永靖村。 射麻里社是瑯嶠十八社四大領導部落之一,荷蘭文獻記載為猫籠逸社(荷蘭語:Valangits)。射麻里社在十八世紀一度成為十八社領導部落,其頭目後來是瑯嶠十八社二股頭人。 劉還月 《琅嶠十八社與斯卡羅族》...
662 bytes (90 words) - 15:55, 12 April 2022
豬朥束社(排灣語:Cilasoaq 或Terasoaq),由斯卡羅人之豬朥束、kaliutsin、Tsikaudan共三個社組成。 豬朥束社在荷蘭人的紀錄中是瑯嶠社的所在,在十七世紀起靠著強大的武力和巫術,臣服其他部落,是瑯嶠十八社領導部落之一。其頭目是瑯嶠十八社總頭目,如卓杞篤、朱雷和潘文杰等。...
572 bytes (95 words) - 05:46, 1 May 2022
朱雷 (category 牡丹社事件人物)
Zujui),是為十九世紀中瑯𤩝(今屏東恆春)地區斯卡羅人政治領袖之一,瑯嶠十八社的總頭目,亦為豬朥束社頭目。他是卓杞篤的姪子,後成為大養子。因他繼承卓杞篤之位,故一些文獻會稱之為小卓杞篤或朱雷·土結。「土結」即為卓杞篤音譯。 在卓杞篤死後繼承總頭目之位,牡丹社事件中代表瑯嶠十八社...
1 KB (134 words) - 17:25, 19 September 2023
龍鑾社(排灣語:Shurindan),由斯卡羅人組成。今恆春半島良鑾溪一帶。 龍鑾社瑯嶠十八社四大領導部落之一,在荷蘭時期從豬朥束社分離。在十九世紀龍鑾社其頭目是瑯嶠十八社四股頭人,他們的勢力最弱,漢化也最嚴重。 劉還月 《琅嶠十八社與斯卡羅族》 2015年: ISBN: 9789860467208...
644 bytes (80 words) - 14:56, 5 October 2021
豬朥束社頭目家族系譜,此條目為台灣排灣族豬朥束社(位於今屏東縣滿州鄉)的頭目家族(La-garuligul家族)從傳說建立家族的初代頭目菈撓(Ranao)至近代日治時期第十三任頭目潘阿別(Agiu)的繼承族譜,除了第一任之外其他均由男性繼承。由於豬朥束社同時也是瑯嶠十八社領導部落,其頭目也兼任瑯嶠十八社...
6 KB (440 words) - 15:11, 12 November 2022
南岬之盟 (section 美國與瑯嶠十八社的諒解備忘錄)
瑯嶠設關建砲台立場。 大清國曾多次對國際聲明其台灣的版圖不及生番地界,而瑯嶠十八社亦非清廷所統治範圍。加上1867年10月10日李仙得和卓杞篤的口頭協議沒有書面根據,有人懷疑其真實性;英國福州領事也質疑卓杞篤只是酋邦共主,協議不及所有瑯嶠十八社...
12 KB (1,294 words) - 16:11, 4 December 2024
瑯嬌貓,別名番貓,台灣恆春瑯嬌山原住民飼養的家貓,該原住民部落可能屬於瑯嶠十八社,最早記載於清朝,傳說中牠的叫聲能夠嚇退大範圍內的老鼠。 「臺灣鳳邑之南,有山曰瑯嬌,相隔海面八十里,陸路不通。其地皆生番。番社有貓,雌雄眼,麒麟尾,虎斑色,大小一如常貓,惟長叫一聲,二十里之外,鼠皆遯去。余以二十...
7 KB (841 words) - 06:24, 21 February 2024
斯卡羅(排灣語:Seqaro、Su-qaro、Seqalu),為恆春半島瑯嶠十八社原住民對於頭人的稱呼,即「乘轎者」的意思。 在排灣族語中「qaro」有著多重語意,其中就有「擔子」、「轎子」的意思。古時瑯嶠十八社的四大組成勢力豬朥束社、射麻里社、貓仔社以及龍鑾社各股頭目外出,或者與其他番社...
2 KB (339 words) - 04:03, 21 September 2021
亦失 (category 牡丹社事件人物)
十九世紀中瑯𤩝(今屏東恆春)地區斯卡羅人政治領袖之一,瑯𤩝十八社的二頭目,射麻里社頭目。 在卓杞篤死後輔佐年輕的大頭目朱雷,牡丹社事件中代表瑯嶠十八社與日本談判和協商。1875年俄國愛沙尼亞裔軍官艾比斯(Paul Ibis)來到瑯嶠地區探險,他進入射麻裡社...
998 bytes (141 words) - 17:33, 19 September 2023
瑯嶠或 Lonkyau 是位於南臺灣的一個地區。 瑯嶠或Lonkyau也可指: 屏東縣車城鄉的舊稱 恆春半島的瑯嶠十八番社 屏東縣恆春鎮的舊稱...
294 bytes (35 words) - 17:38, 23 October 2021
牡丹社(排灣語:Sinvaudjan、Sinevaudjan、Sinivaudjan 或 Sinuvaudane),又譯新保將社,為臺灣排灣族巴力道群部落,大致分布於今屏東縣牡丹鄉,即牡丹村的前身。牡丹社由牡丹大社、牡丹中社與牡丹禮乃社組成,據口傳歷史是由加芝來社(今茄芝萊)分出,曾是瑯嶠十八社...
1 KB (139 words) - 07:03, 8 July 2022
瑯𤩝十八社領土,被當地人視為侵略者,船長等13人因而被依習慣法處決;事後美軍東來臺灣,欲以武力報復,史稱福爾摩沙遠征。最後,斯卡羅人、美國雙方達成了非正式的諒解備忘錄,俗稱「南岬之盟」,羅發號事件始告落幕。然清廷仍消極處理瑯嶠十八社...
15 KB (1,829 words) - 16:38, 14 August 2024
十一郡省」中被稱為塔卡波德(Takabolder),在清領後期被稱為瑯嶠上十八社或大龜文十八社。大龜文並非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是一個有組織與規模的聯盟實體政權,其社會制度以眾多部落氏族或家系所構成,為一個大型的貴族社會,由兩大頭目家系共同掌握政治權力,主導大龜文的兩大家系分別是鳩冷部族(外文社...
20 KB (2,328 words) - 14:19, 17 October 2024
致指出他們來自北邊知本卡大地布部落。他們憑藉著高明的巫術與武力征服了當地其他的部族並以四個家族建立初始的四個斯卡羅番社,之後發展成為半島上最具勢力、領導並與當地其他族群組成瑯嶠十八社。然而因為該地排灣族人口佔絕對多數,故此其血統、語言、風俗及文化等反而被排灣族同化。...
18 KB (2,740 words) - 05:23, 28 September 2023
潘文杰 (大頭目) (category 牡丹社事件人物)
Guri Bunkiet。十九世紀末期至日治初期在位的斯卡羅人大頭目,是當時統領恆春海岸各族群地方的領袖,被授有勳六等瑞寶章。 1854年,文杰出生於瑯嶠十八社豬朥束社(今滿州鄉里德村),母親為豬朥束社大頭目卓杞篤的妹妹,父親是出身統領埔(今車城鄉統埔村)的漢族客家人,但居住在龜仔甪社。後來,文杰因母親過世而由其舅卓杞篤收養。...
7 KB (687 words) - 09:13, 12 July 2024
卡利馬勞(卑南語:karimalao),是台灣卑南族一位傳說中的人物,他帶領其家族和朋友離開了原本的部落、並征服恆春半島一帶的排灣族人,建立瑯嶠十八社政權。 卡利馬勞為知本部落中La-garuligul家族的成員(一說是Mario家族),妻子叫菈撓(Ranao,一說是薩妮庫Saniku)。在他生活...
6 KB (884 words) - 21:48, 8 June 2022
(電視劇):2021年的公視電視劇。改編自記述羅妹號事件及南岬之盟的歷史小說《傀儡花》。 斯卡羅族:是一個曾在恆春半島活躍的臺灣原住民的族群。 斯卡羅酋邦:是一個曾經存在於臺灣恆春半島的酋邦或部落聯盟。 斯卡羅 (頭銜):為恆春半島瑯嶠十八社原住民對於頭人的稱呼,即「乘轎者」的意思。 斯卡羅:知本卡大地布部落別名。...
841 bytes (119 words) - 11:54, 13 September 2023
W. Le Gendre)因與中國清朝官員交涉不得要領,因此於同年10月10日由台灣總兵劉明燈隨行陪同,前往瑯𤩝拜訪瑯嶠十八社大頭目卓杞篤。 會面中卓杞篤強烈捍衛家園,說:「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西洋人仇視或生性嗜殺,而是西洋人水手和海盜曾多次登陸,擾亂山地,我們的人...
7 KB (884 words) - 12:13, 26 March 2024
社,以獲取補給。獲知消息後,臺南縣恆春支廳派遣通譯中村雄助與瑯嶠十八社總頭目潘文杰,一同勸說卑南族卑南社與阿美族馬蘭社出兵保護大埔社與雷公火社。5月24日上午清軍向雷公火社開砲,但前一晚卑南社族人已預先翻山埋伏在側翼,與防守在雷公火社內的馬蘭社...
3 KB (466 words) - 13:03, 20 February 2024
瑯嶠君主:卓杞篤(Cuqicuq Garuljigulj) 清朝皇帝:同治帝 臺灣府知府:葉宗元 1867年3月(同治六年):發生羅發號事件,因美國船難者誤闖臺灣原住民族領土而被視為侵略者,遭屏東排灣族出草捍衛家園,遭到龜仔甪社(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旁社頂部落)的排灣族原住民出草攻擊,船長亨特(J...
5 KB (589 words) - 01:34, 23 February 2022
瑯嶠十八社原住民的抵禦。劉明燈乃與首領卓杞篤見面,企圖說服解散聚集的原住民。 李仙得見清廷方面亦不得要領,自偕同「通事」六人於9月4日抵臺,劉明燈不得已9月10日率兵隨行,9月23日到達琅𤩝(今屏東縣恆春鎮)。10月10日在琅𤩝與臺灣瑯嶠十八社...
10 KB (1,211 words) - 06:43, 15 October 2023
社,以獲取補給及稅金。獲知消息後,恆春支廳廳長相良長綱派遣通譯中村雄助與瑯嶠十八社總頭目潘文杰,一同勸說卑南社與馬蘭社出兵保護大埔社和雷公火社。5月24日上午清軍向雷公火社開砲,但前一晚卑南社族人已預先翻山埋伏在側翼,與防守在雷公火社內的馬蘭社族人在清軍接近時反擊,清軍大敗潰退。...
5 KB (426 words) - 13:36, 21 June 2024
屏東縣原本為平埔原住民鳳山八社,舊名阿猴,日治初期改阿緱,後因地處今高雄市半屏山之東而改名為屏東。 今日的屏東縣與高雄市在舊時為排灣族、馬卡道族之領域。排灣族曾於該地東部山區建立大龜文、瑪家、三地門等政權。又稱「瑯嶠上十八社」或「大龜文十八社」,荷蘭人稱「塔卡波德」(Takabolder)。其中勢力...
20 KB (3,466 words) - 12:12, 30 December 2022
恆春鎮舊稱「瑯嶠」、「琅𤩝」,係音譯自排灣語 Ljungkiaw,根據牡丹鄉耆老華阿財澄清,Ljungkiaw南排族語意思為合歡樹(恆春原生,確切物種名待確認);而非蘭花,舊時曾為琅𤩝十八社。在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清廷在此地築城牆並立縣,是屏...
27 KB (2,624 words) - 13:25, 9 January 2025
Aljungic,又作阿塱壹古道,官方正式名稱為瑯嶠卑南古道)是臺灣現存的古道之一,位於省道台26線未通車段,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的南北向古道,東臨太平洋,鄰近區域保有臺灣碩果僅存的海岸原生林。為清代「瑯嶠卑南道」(今屏東縣恆春(古名瑯嶠)至臺東縣卑南)的現存古道。「阿朗壹」音譯自達仁鄉安朔村安朔部落的本名...
21 KB (2,365 words) - 06:18, 20 August 2024
滑地戰役之後,戰敗的卡勒卡然人部族中,有部分法流家系族人選擇南遷另覓棲身之地,最後於台灣南方瑯嶠一帶征服當地排灣部族後,後建立一新政權,史稱瑯嶠十八社。 前、後期之說共有以下三種區分法,此處採用第三種 鴉片戰爭-列強侵襲中國 英法聯軍-洋務運動 牡丹社事件-積極治臺 《臺東縣志》:「清朝康熙35年(1696年)臺灣府令陳...
14 KB (1,285 words) - 02:38, 17 February 2024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台灣屏東縣恆春鎮社頂,海拔約230-300公尺,區內熱帶森林密佈,為高位珊瑚礁及石灰岩地形,是台灣少見的地形景觀。墾丁鳥類資源豐富,每年8月到隔年春季,紅尾伯勞、赤腹鷹、灰面鷲、黃鸝相繼報到,是不可錯過的生態景觀。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所在地舊稱「龜仔甪」,原是瑯嶠十八社之一的龜仔甪社...
5 KB (552 words) - 07:53, 9 January 2025
蘇格蘭代理人,他將米達格列入11個平原地區的“郡或省”。然而,在具官方色彩的熱蘭遮城日誌中,荷蘭人稱呼大肚地區的統治者與瑯嶠地區都是「君主」(荷蘭語:vorst,地位次於國王),且瑯嶠君主相比大肚君主的威勢更大。 到了1642年8月,荷蘭人征服北臺灣西班牙人後,將其目標轉為征服西部平原的原住民,以連通...
19 KB (2,261 words) - 02:12, 6 January 2025
瑯橋十八社政權有所接觸,如果滑地戰役真的是造成卡砦卡蘭部落族人出走並建立瑯橋政權的話,戰爭勢必是發生在更早之前,而1647年的戰役則有可能只是另一場衝突而已,這或許是因為卑南族人在口傳過程中不小心把兩場戰役混為一談。 此外,瑯嶠十八社的統治階級斯卡羅人的頭目家族系譜至西元2021年時已有十...
12 KB (1,444 words) - 18:11, 21 April 2023
瑯嶠君主:朱雷(Cudjuy Garuljigulj) 清朝皇帝:光绪帝 臺灣府知府:周懋琦 清朝皇帝:同治帝(逝世) 八通關古道建立。 獅頭社之役。 1月30日(十二月廿三日):沈葆楨上奏〈請琅𤩝築城設官摺〉,請求在琅𤩝(今恆春鎮)建城設官:84。 2月17日(正月十二日):清廷決定設置「恆春縣」:84。...
3 KB (325 words) - 09:00, 31 Jul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