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環保運動(另稱綠色佛教)指將佛教教義融入現代環境保護主義思想中,並以此推動環保運動的行動。據綠色佛教先驅無德法師所言,佛陀的教導中本來就有環保意識,散見在不同的北傳、南傳經典當中。故此所有佛教徒都應該努力恢復環保意識,例如佛教徒可以將他們內在的禪定體驗與佛法教義,應用實踐成一種關愛心靈與動物、環境的生活方法。...
4 KB (592 words) - 21:38, 9 October 2022
日本的佛教在飛鳥時代傳入,並於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開始發展,為漢傳佛教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流。中国佛教已经消失的宗派如真言宗、法相宗等,在日本反而传承至今。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調查,神道教約佔日本人口比率70.4%,佛教徒約佔人口的69.8%(含同時信奉神道教)。根據日本文化廳每年實施的《...
15 KB (2,206 words) - 13:41, 14 July 2024
因果論(梵語:hetu-phala),在佛教中,是論述因缘業報(因hetu,緣paccaya,業kamma,報vipaka或果phala)運作規律的學說,佛教認為因果法則是天然存在的,不會因為人認為不存在就不作用於此人。所造之業爲因([來源請求]業指行為,未必就是因或果之一。),報爲果,因和果辗转...
7 KB (1,288 words) - 06:01, 14 April 2025
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影响,但以北传佛教的影响力较大,南传佛教只在云南等地流传。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伴随中国势力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后世的藏传佛教。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另外尽管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
9 KB (1,255 words) - 04:34, 18 November 2024
),又譯為悟或道,音譯為菩提,合文作𦬢或𦬵,佛教术语,字面意思是「覺悟」,了解事物的本質,是指不再生死輪迴,从而导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稱佛陀。遵从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按部派佛教的说法即成为阿罗汉,按大乘佛教的说法無法證悟,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
3 KB (406 words) - 13:24, 8 October 2024
佛誕 (category 漢傳佛教節日)
佛誕,通常是慶祝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日子,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 紀念的日期,漢傳佛教一般訂為農曆四月初八。日本的佛教原傳承自中國的漢傳佛教,但明治維新後已改為公曆四月八日。 在藏傳佛教裡,佛誕日為藏曆四月初七,同月十五日為佛陀成道與涅槃日。 在南傳佛教...
19 KB (2,324 words) - 01:45, 17 December 2024
令,也是禪門中興的開始。不久於京城建元興寺,設置「朝鮮佛教總宗務所」。1899年以鏡虛惺牛禪師(경허성우 1849-1912)為中心在海印寺,發動了場禪社運動,影響近代大振禪風,亦為重建後來的曹溪宗團奠定了基礎。1910年,日本侵略朝鮮,京城佛教眾與日本曹洞宗結盟,反對派則於1911年結集南部各寺共...
5 KB (796 words) - 06:15, 18 April 2025
苦(梵語:दुःख,羅馬化:duḥkha,巴利語:duk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 梵文duḥ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
15 KB (2,737 words) - 14:51, 22 September 2024
在佛教歷史上,孟加拉發揮特殊的作用。孟加拉到十二世紀是佛教在印度仍然生存的地方,也是密宗高度發展的地方。 傳說釋迦牟尼來到該地區傳播佛教,有人推測,一兩個人成為比丘跟隨他的腳步。不過,在釋迦牟尼的一生佛教並沒有獲得多大的支持。直到孔雀王朝時阿育王統治下的佛教在這地方獲得了立足點。 佛教...
2 KB (241 words) - 03:35, 6 September 2021
佛教的最基本信仰和教义,即佛教的核心和基础。之所以称之为“宝”,因他們可以救度一切众生,可使之徹底离苦得乐。因为三宝是佛教的基础,所以皈依三宝是信仰佛教和成为佛教徒的前提和标志(参见下面的“皈依三寶”一节)。 三寶是佛教...
15 KB (2,509 words) - 07:43, 20 April 2025
佛教把世間所有事物和現象所遵循的軌則,稱爲「世間法」,與之相對的是超出世間、無煩惱染著的「出世間法」。依照因緣而出現、變化及消失的是「有為法」,與之相對的是「無為法」。諸漏(煩惱)隨順增長,繫縛眾生於世間的是「有漏法」,與之相對的是「無漏法」。所有法的集合為「一切法」。作為佛教...
15 KB (2,192 words) - 11:57, 16 April 2025
朝鲜佛教,指位于及发展于朝鲜半岛的佛教,其为汉传佛教的组成部分,主要教义为大乘佛教。其由中国传入,早期的主要活动为翻译经典及传播,之后出现本土化的趋势,并产生起独立民族化的佛教传统。 2006年,佛教信徒約佔總韓國人口的24.4%,基督宗教約佔總人口26.1%(新教16.6%,天主教9.5%),其他宗教約佔總人口1...
13 KB (1,836 words) - 15:03, 2 July 2024
三界(梵語:त्रैलोक्य,羅馬化:trai-lokya),佛教用語。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構成世間,相當於三有。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因為煩惱的關係生死輪迴。此概念被道教借入,也稱三界二十八天。 在淨土宗曇鸞大師所著的《略論安樂淨土義》中,說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等佛國淨土非屬三界。...
16 KB (342 words) - 12:58, 6 September 2024
自南北朝時期起,小乘佛教的地位開始被大乘佛教取代,自此之後 小乘佛教逐漸消亡。 雖然嚴格來説部派佛教和小乘佛教不是同一回事,但是部派佛教常被貶斥為小乘,但在另一方面,部派佛教的教義也影響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傳統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43 KB (6,131 words) - 03:11, 9 April 2025
法供(梵語:Pūjā,或pūjanā;巴利語:pūja、pūjanā),又叫供養、供奉、供養法會、作供、供施、供給、打供、供,佛教術語,是指對佛法僧三寶的供奉。上座部佛教地区又叫赕佛、赕僧。 法供指對佛法僧的供奉,教徒可自行供養,比如在家供奉佛菩薩像;又比如到佛寺供養佛像和寺僧;再比如召開齋僧大會,...
6 KB (693 words) - 14:27, 19 September 2022
(佛教) 行 (佛教) 行者 (佛教) 須彌山 須彌山 (佛教)(日语:Mount Meru (Buddhism)) 虚空 (佛教) 一佛乘 一闡提 一念無明 一切法 因果 因明學 異熟識 意識 應化身 應供 有 (佛教) 有情 有輪 有為法 有餘涅槃 欲界 愿 (佛教) 缘起 緣覺 原始佛教 在家众...
9 KB (1,305 words) - 20:58, 3 February 2025
佛教是斯里兰卡的最重要宗教 ,主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斯里蘭卡也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中心地之一,佛教徒约佔斯里兰卡人口的70%。 据斯里兰卡的传统编年史(如《岛史》、《大史》)记载,在公元前2世纪,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比丘將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并在斯里兰卡天爱帝须王(Devanampiya...
5 KB (734 words) - 19:55, 5 August 2023
十戒,佛教術語,十種基本尸羅,是出家眾的基本戒律,沙弥與沙弥尼所必须遵守的戒律。在北傳佛教中,受菩薩戒時亦須受持,在家眾受持的十善戒也可簡稱爲十戒。 第一戒,不殺生。即不殺害一切有情生命。 第二戒,不偷盜。即未經物主允許不窃為己有。 第三戒,不淫。又称不非梵行,即彻底断绝淫事,不與人、非人等行淫,與五戒中的不邪淫不同。...
3 KB (570 words) - 15:04, 29 January 2021
佛教和藏傳佛教典籍中也有著阿育王時代其他部派進行自己的第三次結集的記載。 佛教典籍中記載了,中印度摩揭陀國弗沙蜜多羅毀滅佛法,和西北印的三惡王滅法等事件。印度史記載巽伽王朝開國君主华友一面壓制佛教,一面致力復興婆羅門教。印度-希臘王國米南德一世信仰佛教。 1956年,阿姆倍伽尔发起了达利特佛教运动...
12 KB (1,561 words) - 06:01, 10 July 2024
佛教者為數極少,2012年普查數據表明不足1500人,2017年選民登記中佛教徒人數爲1884人,集中在信德省和旁遮普省。 佛教在古代的巴基斯坦曾有悠久的傳播歷史。古代時期屬於西方印度的巴基斯坦,佛教曾極為盛行;不僅是佛教北傳重要路線外,境內一度擁有大量信仰人口和佛教...
3 KB (364 words) - 03:58, 25 September 2021
shis rtags brgyad,THL:Zhaxi Dag'gyä,標準藏語发音:[tʂáɕitaʔ cɛ̀ʔ])、藏八宝等,是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圆满、幸福八件法物。 藏传佛教样式 法螺 室利靺蹉(英语:Shrivatsa)(吉祥犢),即盘长 双鱼 莲花 宝瓶 伞盖 法轮 法幢 这八种吉祥法宝包括:...
9 KB (1,375 words) - 19:00, 1 February 2025
中国大陸是佛教徒最多的国家,大约有2.44亿名佛教徒,占中国大陸总人口的18.2%。中国的佛教徒大都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也是信徒最多的佛教教派,超过一半的佛教徒是大乘佛教信徒。信徒数第二多的流派是上座部佛教。密宗的信徒数目排名第三,也是信徒最少的一派。 The Global Religious Landscape...
8 KB (334 words) - 17:11, 25 May 2024
柬埔寨佛教一來受到印度教的影響極深,很多佛教建築曾經是印度教建築,或者多多少少呈現出印度教教義和崇拜的痕跡;二來上座部佛教主要傳承自泰國,受泰國佛教影響亦深,但也保留了大乘佛教和金剛乘佛教許多痕跡;三來本土信仰也在國內流傳,夾雜在佛教信仰中。 和其他东南亚佛教...
24 KB (3,480 words) - 17:17, 28 January 2024
佛教與大乘划分混同。被貶低為小乘的傳統佛教與大乘划分,或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主要是历史时期的划分,尽管这历史时期的划分起源于教理和修行方式的不同。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则是今天之教理之区别。地理位置上划分的南傳佛教是上座部佛教,而漢傳佛教与藏傳佛教为大乘佛教。有些大乘佛教信奉者貶稱上座部佛教...
30 KB (4,796 words) - 15:08, 30 December 2024
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𢌽,又譯為泥洹、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暱縛男,意譯為熄灭、滅、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新譯作般涅槃(巴利語:pari-nibbāna,梵語:pari-nirvāṇa),又译为般泥洹、波利暱縛男、入滅、入滅度、圓寂。佛教...
23 KB (3,237 words) - 06:55, 25 November 2024
波羅密 (category 佛教術語)
āramitā;標準藏語:ཕ་རོལ་ཏུ་ཕྱིན་པ་,羅馬化:pha rol tu phyin pa),意譯到彼岸、事究竟、度無極,簡稱為度,佛教術語。指以大悲心與行善的方便善巧智作為基礎的聖潔素質,是所有菩薩行者必修的善德,成就無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资粮(sambhāra)。...
20 KB (2,648 words) - 04:14, 2 May 2024
佛教術語,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釋迦牟尼在講述中道時,通常都與緣起、十二緣起連結在一起,用來闡明無我、空的道理。 部派佛教時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經》的內容,對中道思想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直到大乘佛教...
14 KB (2,713 words) - 03:25, 25 November 2023
रतन,羅馬化:Satta-ratana;標準藏語:Dzö dün/mdzod-bdun),佛家语,指人間最寶貴的七種寶物。七宝最早来自古印度神话,佛教沿用。 不同佛經對其內容說法均不相同,通常必定不會改變的是“ 硨磲、瑪瑙、金、銀、琉璃”這五個,其餘兩種經常被替換。 目前把七寶一一寫出的佛經唯有三个,分别是...
4 KB (433 words) - 13:08, 27 April 2024
佛教當中,接受密續作為主要修行內容的佛教派別,稱為金剛乘,可視為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分支;因為金剛乘亦是以成佛為目標,但金剛乘的教義中另有與菩薩乘的通說內容、立場不盡相同的祕密修行方法。 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若依照佛教史上的佛法不同的傳播路線來命名,是屬於北传佛教...
61 KB (10,341 words) - 07:46, 18 April 2025
明(梵語:विद्या,羅馬化:vidyā,巴利語:vijjā),佛教術語,意指智慧、知識,其相反詞為無明。在古印度,明有很多個意思:它包括 1.知識、2.智慧之意,也可以用來指某種特別技術、科學知識、學問,對於神祕力量的學問也稱為明,如咒語、占星等。 梵文動詞विद्या(vidyā),意為看到,知道。這個單字源自於原始印歐語字根...
4 KB (553 words) - 12:14, 22 March 2022
,其中與北傳佛教的傳播路徑所相應的大乘佛教的內容,又可再細分為漢傳佛教(大乘佛教,或稱顯宗)以及藏傳佛教(或稱密宗);故也有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漢傳佛教(大乘佛教)、藏傳佛教(從大乘佛教之中再特別析分出祕密大乘佛教)三分法。佛教這幾(不論依照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大教派內又各有諸多宗派;南傳佛法體...
151 KB (22,279 words) - 04:02, 24 Apri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