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台站(日语:五月台駅/さつきだいえき Satsukidai eki */?)是一個位於神奈川縣川崎市麻生區五力田(日语:五力田)三丁目,屬於小田急電鐵多摩線的鐵路車站。車站編號是OT 01。 車站位於山丘丘頂上。 1974年(昭和49年)6月1日 - 開業。為各站停車停靠站。 2004年(平成16年)12月11日...
9 KB (647 words) - 02:45, 1 February 2024
想要征服世界的邪惡法師,企圖讓「妖神頌五力(妖神ゴブーリキ)」復活,真實身份就是被第一代檸檬汽水封印住的「妖神頌五力」的精神體狀態,在「妖神頌五力」復活後即與其一體化。在故事前半段向蘋果酒與鮮檸汁洗腦使其成為自己的助手。很可能也基於古希腊語 Harmagedōn/Armageddon (新約聖經里的末日戰地)的发音重排。 妖神頌五力/妖神ゴブーリキ...
30 KB (2,878 words) - 14:44, 5 December 2024
相關譯名:蘇打水(臺灣東販)沙爾達 (港譯) 焰火皇帝的操作駕駛之一,也是多年前與第2代勇者彈珠汽水一起拯救世界的英雄,好色與愛說冷笑話的個性依舊沒變。 在過去妖神頌五力被擊敗後便去環遊世界,直到這次哈拉哈拉世界再度發生危機時歸來,但因為妖姬西打龍還未召換成功便被破壞,所以只好跟著馬場彈珠汽水一起操作焰火皇帝。...
17 KB (1,712 words) - 14:56, 11 October 2024
T29, no. 1563, p. 921, c22-24) 《大寶積經》卷114〈5 阿蘭若比丘品〉:「護五善根。於五力中而得自在。」(CBETA, T11, no. 310, p. 644, c24) 《瑜伽師地論》卷55:「問善根生時依幾種事而得生耶。答若略說依八...
9 KB (1,759 words) - 04:44, 17 April 2022
修養自性,佈施善德,稱為種福田。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謂佛法僧。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畜牲、惡鬼等。如來世尊兼具「報恩田與功德田」二種田。 行佈施前,需要有前行發心,即明瞭要把自己所有的東西給其他眾生的目的...
14 KB (2,437 words) - 05:18, 17 October 2024
gö/choe goe),又譯為迦沙曳、加沙野、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迦罗沙曳等,意譯為坏色衣、不正色、染色衣、染衣、污染衣;另有多种称呼:福田衣、田相衣、粪扫衣(梵語:pāṃsu-kūlika)、割截衣、杂碎衣、三衣(梵語:Trini Cīvarani/Tricīvara;巴利語:ticīvara;標準藏語:chos...
50 KB (8,167 words) - 09:45, 29 August 2024
輕之助緣。佛法中有多種懺悔法門,但從總相來說,有事懺和理懺,事懺之中又分作法懺和取相懺。 佛教常以种子长成树木譬喻业因和果报的关系,业如同种子,在识田种下(造业)後,会随着各种因缘成长,如果此时不加忏悔改正,如同树木开花结果,必将成长为极大的恶报,但如果还未及树木长成便深重忏悔,誓愿不再犯失,就如...
5 KB (814 words) - 08:00, 2 October 2021
《中阿含·梵志品·鸚鵡經》:「摩納!若在家者有大災患,有大鬥諍,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猶如田作有大災患,有大鬥諍,有大怨憎,行正行者,得大果報,有大功德。如是,摩納!若在家者亦復如是。摩納!出家學道少有災患,少有鬥諍,少有怨憎,行正行者,得...
7 KB (1,044 words) - 20:43, 7 June 2024
Rubinstein,1994,A Course in Game Theory,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岡田章,1996,『ゲーム理論』東京:有斐閣 ISBN 4-641-06794-5 金子守 『ゲーム理論と蒟蒻問答』 日本評論社、2003年4月。 ISBN...
10 KB (1,532 words) - 12:17, 25 September 2024
東大門的金剛力士 由於聖德太子虔誠信奉佛教,因而擁有救助眾生的理念,創建之際也設立了四箇院制度,至今仍在運作。分別為: 1.敬田院(即後來的四天王寺學園):以佛教為基礎並進行全人教育的機構。 2.悲田院(即今日的四天王寺福祉事業團):進行社會福利相關事業。 3.療病院及施藥院(兩者合併,成為現今的四天王寺醫院,同屬於四天王寺福祉事業團下)...
12 KB (1,381 words) - 13:37, 24 September 2024
名富樫氏,支配加賀(主要是徵稅權和裁判權)約80年。石山本願寺等成為如同大名家的強固組織,迫使守護大名和戰國大名和其妥協。 但是,尾張的戰國大名・織田信長在「天下布武」的方針下,徹底討伐敵對的宗教勢力,如延曆寺燒討、長島一向一揆、石山合戰等。此外,信長主催日蓮宗僧和淨土宗僧的宗論(安土宗論)。結果...
15 KB (2,206 words) - 13:41, 14 July 2024
《華嚴綸貫》一卷(綱要) 明代,憨山德清《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八十華嚴) 清代,永光《大方廣佛華嚴經三十九品大意》一卷(綱要) (日本)鎌田茂雄(日语: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六十華嚴)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 無著菩薩《十地經論》 「淨行品」、「十地品」、「十迴向品」、「如來出現品」、「離...
42 KB (4,639 words) - 10:30, 3 January 2025
證,僅《二入四行論》確定為達摩親傳,其他五種存疑,如《心經頌》,是用玄奘所譯心經之頌文,《破相論》即是《觀心論》,其撰者被認為是北宗禪神秀。不過,柳田聖山認為《二種入》、《安心法門》,算是同一作品。 另有敦煌出土的《絕觀論》、《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以及《二入四行論長卷子》,這些著作...
27 KB (2,973 words) - 09:09, 6 November 2024
袈裟(梵语:kāṣāya; 巴利语:kasāva),意译坏色衣、不正色,因佛陀规定袈裟不能染为正色(亮色、纯色)而得名;又称为福田衣、田相衣,以袈裟上的分割方块似田界而得名,又喻众生见福田衣知是出家人,心生欢喜,愿意供养,培植福田。 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衣、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
149 KB (22,099 words) - 14:43, 4 January 2025
《大毘婆沙論》:「有三三摩地,謂:空、無願、無相。然三摩地,或應說一,謂:心所中,大地法內,名三摩地;又、五根中,名定根;五力中,名定力;七覺支中,名定覺支;八道支中,名正定。或應說二,謂:有漏、無漏三摩地,或繫縛、解脫,或繫、不繫三摩地。或應說三,謂:此所說。或應說四,謂...
217 KB (43,965 words) - 10:23, 15 November 2024
(PDF)存档于2014-05-18). 朔雪寒. 孫子兵法論正. [2014-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考辯八五〈田忌、鄒忌、孫臏攷〔附司馬穰苴〕〉(東大圖書,2008年7月,第296-301頁):今按:〈漢書.藝文志〉兵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齊孫子兵法》八...
36 KB (4,632 words) - 14:29, 18 November 2024
赤銅鍱部《善見律毘婆沙》記載在佛滅二百餘年後,阿育王時代,在華氏城僧團中有一位名望極高的大天比丘。阿育王長子摩哂陀以帝須尊者為和尚而出家,以大天為阿闍梨受十戒,以末田底迦為阿闍梨而受具足戒,因帝須是其和尚,摩哂陀傳承了他的法統。因佛教僧伽不與外道一起和合誦戒,華氏城皇家寺院七年未舉行布薩,故阿育王請回帝須尊者,在...
72 KB (13,582 words) - 10:20, 15 May 2024
出家众,最顯著有別于俗人的特征是剔除頭髮、著袈裟、出家後不得婚配生子,早期還有不蓄財產,托缽乞食。初出家者,男称沙弥,女称沙弥尼,受十戒,着无田相缦衣;合格得许正式出家者,则受具足戒,男称比丘,女称比丘尼,著佛制三衣。 出家众以比丘爲上首。所谓比丘,意译作乞士男。须受具足戒者才能称作比丘,故...
37 KB (5,451 words) - 02:55, 23 July 2023
【時令】日上起時逆行計算:人(子時)、地(丑時)、天(寅時)、畜(卯時)、鬼(辰時)、佛(巳時),推算亡魂投生「佛」道。 《六道輪迴掌訣》詩云:「天道進田祿,地道地府行,人道即超生,佛道終歸善,畜道人不利,鬼道害人丁。」民間據稱天道往生天界、地道投生陰司,為吉;人道再世做人、佛道轉世修行,次之;鬼道託生孤魂、畜道淪為牲畜,為凶。...
16 KB (2,524 words) - 02:48, 21 March 2022
Yangon City Development Committee. [9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June 2012). 于明,田晓娜主编. 礼仪全书.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3.12: 775. ISBN 7-80049-892-1.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65 KB (8,618 words) - 01:49, 3 November 2024
日本學者塙保己一(1746-1821),5歲時雙目失明。27歲那年,曾至龜戶的天滿宮中頂禮膜拜,當即發下誓願,欲行「百萬誦讀」,亦即自是日起萬日內,天天誦《心經》百遍。 日本文學家幸田露伴也酷愛誦讀《心經》,甚至寫了一篇《般若心經第二義注》的研究論文,並於論文之卷首處,題了「欲解聖賢之語最佳之法,在於無言之言,亦即以行說法也。」...
42 KB (5,588 words) - 04:35, 4 January 2025
(2000),47-48页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由此因緣立為地主。爾時地主見彼諸人。若有過者如法治罰。若無犯者如法養育。爾時眾人所種之田。各各依法。六分之中與其一分。眾既同意。立為地主。故得太同意名。能擁護劣弱。故得剎帝利名。如法治國。能令一切眾生歡喜。戒行智慧。故號為大同意王。其王立時眾人相呼。為有情大同意王。」...
116 KB (19,613 words) - 07:06, 9 December 2024
了當時部派間的論諍。至公元二世紀後,這些大乘經典大量在中國傳譯。 關於大乘教團的起源問題,現代歷史學的學術研究未有明確定論。明治時期的學者前田慧雲(日语:前田慧雲)(1903)對比大乘和大眾部的思想後,找出其中的共通點,提出「大眾部起源說」,但也有學者認為大乘佛教未必與大眾部有密切的關係,倒與上座...
169 KB (25,091 words) - 09:41, 20 November 2024
“彼土众生随其所乐,有清净池应念而见,八功德水充满其中。饮漱洗沐皆适人意,有不乐者即便不见。”(八功德水随意念而显没) “无有市易商贾,亦无田业农作,常得快乐。舍利弗,彼佛刹中歌咏游戏,无有淫欲相应,彼诸人等唯受法乐。舍利弗,彼佛刹中所有苏漫那树,及多罗树,而为行列,微风吹动,出和雅音,假...
6 KB (1,136 words) - 07:27, 13 January 2024
菩萨 在家眾/ 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声闻 修行法门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罗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 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语:Offering...
85 KB (12,319 words) - 06:18, 26 November 2024
累積的善與惡業力、行為、喜好、習慣等殘留到今世,導致生來具有一些精神和行為方面的特征,常用來指不好的、與煩惱有關的习性。大乘佛教唯識學派提出“種子論”,認為眾生持續造業,熏染識田,如同種下“種子”,發芽結果,帶入來世,這個過程稱為薰習。 “習氣”一詞的梵語詞源主要是वासना(Vāsanā)。此外譯為習氣者,有時也有abhy...
10 KB (1,679 words) - 13:33, 22 October 2024
菩萨 在家眾/ 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声闻 修行法门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罗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 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语:Offering...
26 KB (3,874 words) - 15:08, 26 December 2024
菩萨 在家眾/ 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声闻 修行法门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罗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 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语:Offering...
6 KB (616 words) - 05:16, 28 May 2024
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原)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吳汝鈞:《遊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懐》(臺灣學生書局,1993)。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8 KB (1,277 words) - 14:18, 29 July 2023
菩萨 在家眾/ 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声闻 修行法门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罗密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 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语:Offering...
6 KB (725 words) - 02:43, 7 April 2024
中戒净、心净为止,余五名观;八大人觉中,六觉为止,二觉名观;四忆处中,三忆处名止,第四忆处名观;四如意足名止,四正勤名观;五根中四根名止,慧根名观;五力中四力为止,慧力为观;七觉分中三觉分名止,三觉分名观,念觉分则止观俱随;八道分中之三分名戒,二分名止,三分名观,其中,戒亦属止。又止能断贪,观除无明。...
51 KB (8,757 words) - 12:26, 11 Ma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