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種子識(梵語:sarva-bījaka-vijñāna),又稱種子識,大乘佛教術語,源自《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認為,一切種子識為所有生命最初的根本識,阿陀那識、阿賴耶識與心為其異名。後世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一切種子識就是阿賴耶識。 種子識(bījaka-vijñāna),其字根源自植物種子...
3 KB (572 words) - 09:26, 24 November 2018
阿賴耶識(梵語:आलयविज्ञान,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也稱為一切種子識(sarva-bījaka-vijñāna)、異熟識(vipāka-vijñāna)、阿陀那識(ādāna-vijñāna)(即「持身識」之義),即是八識(aṣṭa-vijñāna)、丈夫識。「阿賴耶識...
100 KB (20,342 words) - 01:29, 8 November 2023
一切種子識,以阿賴耶識為種子依,意和轉識得以生起,染污意是意識的俱有依。在《攝大乘論》中,沒有將染污意或意,明確地與六轉識一起合稱為七轉識。 真諦譯《攝大乘論釋》中,強調了阿陀那識的執取含義,眾生攝藏一切種子識為自我,即是阿陀那識執取阿賴耶識而有我執,阿陀那識與阿賴耶識分立,阿陀那識...
62 KB (12,824 words) - 06:06, 1 March 2024
一切種子識攝持雜染法種子,即為此識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一切種子識既是能藏又是所藏,我見我愛執藏以為內自我,故名阿賴耶識;依據護法論師的詮釋,阿陀那識有「執持諸法種子」的功能,因第七識無此功能,故而阿陀那識只是現行阿賴耶識的別名。...
63 KB (12,841 words) - 00:58, 3 September 2019
識與阿摩羅識,合稱九識。漢傳佛教中,攝論宗和地論宗相州北道派持九識學說。 漢傳佛教文獻記載,有人在九識(六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阿摩羅識)之外,加入一切一心識,稱為十識。 無著《攝大乘論》中提出十一識: 身識,即眼界等五內界;身者識;受者識; 彼所受識,又作應受識,即六外界;彼能受識,又作正受識,即六識界;...
49 KB (9,527 words) - 05:46, 31 August 2024
阿摩羅識(梵語:अमलविज्ञान,羅馬化:amala-vijñāna),佛教術語,又譯為庵摩羅識、唵摩羅識、菴摩羅識、阿末羅識,意譯為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白淨無垢識。此阿摩羅識或無垢識為佛地如來藏的別稱,因此玄奘菩薩才說「此名唯在如來地有」。在瑜伽行唯識學派中,它是阿賴耶識...
29 KB (5,714 words) - 12:36, 17 March 2023
識種子中,虛妄分別所攝識。彼復何等?身與受用識,彼所受用識,受用識,時識,數識,方處差別、假意識,自他分別、善道惡道生滅識。是中所有身與受用識,及彼所用識,及受識、所有時、數、分別、假識者,彼語言習種子因生故;所有自他分別識,彼身見習種子因故;所有善道惡道生死者,彼為因緣習種子因故;此諸識一切...
54 KB (9,509 words) - 08:31, 14 January 2024
識。云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如是略說二種所依,謂色、非色,眼是色,餘非色。眼,謂四大種所造、眼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謂眼識無間過去識。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
19 KB (3,804 words) - 20:05, 20 August 2020
三自性 (category 瑜伽行唯識學派)
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簡稱為遍依圓或三性。是唯識宗的主要理論法義,唯識宗的主體思想即是唯識無境,三界萬法皆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一切種子識)所變現,世尊在許多經典中都說有三性。 三自性係指一切有情生命中的三種重要法性,此三性必須依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前提才能存在。遍計所執性為因執著而產生的幻...
3 KB (713 words) - 09:37, 12 June 2021
古印度有破相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法相”,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主張一切現象皆是由阿賴耶識(能產生因緣果報的心識)依三自性而變化、顯現;破相宗屬於中觀學派,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認為「一切法於世俗故有,勝義皆空」,主張一切現象就勝義諦而言,沒有絲毫真實存在的自性。...
26 KB (3,639 words) - 17:28, 5 May 2024
八識是一個佛教術語,識的分類法之一,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在佛教學術研究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護法學系分類。 部派佛教時期對心意識三分理論就有了仔細的研討,但被說一切有部列為參考異說。部派佛教時期,多以六識或七心界立說。...
11 KB (2,279 words) - 03:37, 1 March 2024
阿毘達磨大乘經 (category 瑜伽行唯識學派)
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玄奘譯,無著著《攝大乘論本》卷上:「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即於此中。』復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如是且引阿笈摩證。」...
2 KB (381 words) - 16:29, 11 June 2019
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增加到开示密藏才使用的八识(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而第八识又是储藏万法的种子库,它在主宰人的命运和生死轮回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唯识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识所变,因此识是能变,分为三种:1,异熟;2,思量;3,了别境识。异熟是初能变,即阿赖耶识...
8 KB (1,248 words) - 08:37, 10 January 2024
如来藏(梵語: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是指大乘佛教的教理中,一切眾生本自具有、與佛同等、本自清淨的心性,又稱作佛性、真如、本識、本際、實際、法身、無垢識。眾生雖有本自清淨的心性,為煩惱遮蔽時,是感召因緣果報的阿賴耶識、異熟識、第八識,修行淨除煩惱後,才是真如、佛性、如來藏。...
37 KB (6,212 words) - 02:11, 23 June 2024
會隨著因緣的成熟而開花結果,致使造業者受報,產生轉世,在輪迴中相續輪轉,不得自拔。因此阿賴耶識也叫做“一切種子識”、“識田”、“藏識”。現世者的心識中藏伏著的前世的煩惱種子和習氣,具有產生思想、行為及其他一切有為法之能力,總能夠不自覺的表現在行為、言語、思想、潛意識上。這也解決了性善、性惡的爭論,眾...
10 KB (1,679 words) - 13:33, 22 October 2024
識。這個見解被《大毘婆沙論》沿用。 《雜阿含經》中的「後有因」和「五種種子」所喻「取陰俱識」,在《俱舍論》中,被統合在有取識之下。 玄奘譯《辯中邊論》中,認為有取識可以導引有情至投生之處。但在真諦譯本中,將有取識譯為本識及意識。 有取識的概念,接近於經量部的種子說,以及分別說部的結生識。...
6 KB (1,214 words) - 06:28, 26 December 2021
在《大智度論》中,那嘎呵朱訥論師曾經宣稱六識所緣的諸法都是生滅法,如果存在「我法」的話,應該有第七識去識別它,但由於䆁尊不曾提及第七識,因此便知道眾生無我。 心 梵我 末那識 阿摩羅識 一切種子識 鳩摩羅什譯《中論》卷2〈觀本住品〉:「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誰有如是...
3 KB (628 words) - 03:17, 4 August 2024
,眾生生滅的過程只是在六道中不停地轉動。 佛說輪迴轉生的主體是識,識不等同於靈魂,佛教將人的心分為八個識,順序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種子識,儲藏前七識一切善惡業種業因所造作形成的業力種子,歷經萬劫連貫著生命之流,由現世今生到無數過去和未來的因果對流,構成了生命的連貫和生死的相續。...
5 KB (443 words) - 03:32, 25 November 2023
生四支,此隨因義,何者為四,無明、愛、業、識也。其識種子有為因,其名色者業及田為因,無明、愛為煩惱因。無此業煩惱故,識種子不生長。則此因業,識種子為田,無明故散識種子,愛故潤識種子。……復次識種子安住業田中,為愛所潤漬,無明為密覆故,種子生長,生名色芽於一切無生陰。」...
25 KB (4,454 words) - 14:48, 30 November 2023
如來藏雖然含藏了各個有情無量世以來熏染的一切煩惱種子,但如來藏從無始劫以來本具清淨性,不與煩惱種子相應,也不受煩惱熏染,也就無有關聯於一切障礙解脫之煩惱種子。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於六塵中無分別性,沒有意識心所具有的了別、分析、推理、研判、記憶等功能,就如同脫離了一切煩惱種子。如來藏雖然收藏、供應有情眾生七識一切煩惱的種子,但一切...
5 KB (895 words) - 17:10, 7 August 2017
中道 (大乘佛教) (section 瑜伽行唯識學派的主要論著)
《成唯識論》卷第七:「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雜阿含經》卷第七, 186 《雜阿含經》卷第八十三:「多聞聖弟子於色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阿毘達磨經》:「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解深密經》:「阿陀那識...
19 KB (3,562 words) - 07:48, 17 July 2024
舌所嘗一切諸味,名為味界。觸即觸著,身所覺冷暖细滑等觸,名為觸界。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六識界(六轉識):識依眼根而能見色,名眼識界。識依耳根能聞諸聲,名耳識界。識依鼻根能嗅諸香,名鼻識界。識依舌根能嘗諸味,名舌識界。識依身根能覺諸觸,名身識界。識依意根而能区分辨别一切法相,名意識界。...
17 KB (3,261 words) - 13:45, 16 January 2024
四緣說 (category 說一切有部學說)
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為意根,亦名意處、亦名意界。 玄奘譯,世親著《阿毘達磨俱舍論》卷7:「所緣緣性,即一切法望心、心所隨其所應。謂如眼識及相應法以一切色為所緣緣,如是耳識及相應法以一切聲,鼻識相應以一切香,舌識相應以一切味,身識相應以一切觸,意識相應以一切法為所緣緣。」...
10 KB (1,949 words) - 09:54, 6 October 2023
行已到极静极妙之境界,已无各种粗想而称非想,又因為其想未绝,尚有一切種子識,心靈物仍然在發揮作用,所以为非非想,長時間之後其想可能會浮起而使其出定。 大乘佛教教典《楞嚴經》宣稱雖然有一類生靈十分了解空界的特性,祂們已經在色界天中滅掉了識心,但是由於祂們並不了解佛理,也不願意歸向大乘佛法,因此祂們被稱...
7 KB (1,036 words) - 05:17, 2 September 2024
識為果。」 無性《攝大乘論無性釋》:「此中為顯阿賴耶識與諸轉識更互為緣,引阿笈摩令其堅固故,說諸法於識藏等。又如《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說。……」《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故,二為彼所依故。為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子...
29 KB (4,402 words) - 13:33, 6 October 2024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未現行顯發出來,故稱為煩惱隨眠。 一切煩惱 都由無明生 無明就是癡的意思 就是說 一切煩惱 都由癡生 出自成實論 據北本涅槃經卷七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 煩惱(梵語:kleśa)在梵文中,來自於動詞字根Kliś,是惱怒、苦惱之意。說一切有部,多半以煩亂、苦惱來解釋這個術語。...
8 KB (1,560 words) - 07:58, 12 June 2023
生四支,此隨因義,何者為四,無明、愛、業、識也。其識種子有為因,其名色者業及田為因,無明、愛為煩惱因。無此業煩惱故,識種子不生長。則此因業,識種子為田,無明故散識種子,愛故潤識種子。……復次識種子安住業田中,為愛所潤漬,無明為密覆故,種子生長,生名色芽於一切無生陰。」...
24 KB (4,228 words) - 23:30, 19 April 2019
唯识三十颂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分: 唯识相,即前面二十四颂,是对宇宙万有之现象界的说明。 唯识性,即第二十五颂,是对一切事相之理性(本体)的说明。 唯识位,即末后五颂,是对修行证果之位别程序的说明。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慧愷法師《俱舍序》云,佛滅已後,千一百年,天親菩薩出生造論,依今所傳,諸部說異...
2 KB (309 words) - 16:19, 9 November 2019
生四支,此隨因義,何者為四,無明、愛、業、識也。其識種子有為因,其名色者業及田為因,無明、愛為煩惱因。無此業煩惱故,識種子不生長。則此因業,識種子為田,無明故散識種子,愛故潤識種子。……復次識種子安住業田中,為愛所潤漬,無明為密覆故,種子生長,生名色芽於一切無生陰。」...
64 KB (12,604 words) - 03:51, 17 September 2024
說本自清淨的自性心能含藏萬法,故又名之為含藏識,而五陰十八界諸法更是依於此一清淨自性心而能生起諸多作用。北宋克勤圜悟禪師除了說明六、七識心之各別功能外,更直說第八識心即是阿賴耶識,又名之為含藏識,能含藏一切善惡染淨種子。在《大乘密嚴經》中,佛說明阿賴耶識並非即是如來藏,只因邪知邪見而不能證知;更舉...
14 KB (2,721 words) - 02:08, 3 August 2024
一切種子心生。和合不同差別增長。廣所成就依二種取。何等二種。一者謂依色心根取。二者依於不分別相。言語戲論熏集而取。廣慧。色界中依二種取生。無色界中非二種取生。廣慧。彼識名阿陀那識。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識取此身相應身故。廣慧。亦名阿梨耶識...
35 KB (7,263 words) - 13:41, 8 October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