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是存在于病原体如细菌内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毒性。一般来说,内毒素不同于外毒素,活的细菌是不会分泌可溶性的内毒素的。内毒素是细菌的结构成分,当细菌被溶解时而被细菌释放出来。 内毒素的典型例子是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脂多糖(LPS)或脂寡糖(LOS)。脂多糖一词可以与内毒素混用。不过,除了脂多糖外,其它的内毒素还有:...
867 bytes (136 words) - 08:47, 7 October 2022
外毒素(英語:Exotoxin)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能损坏宿主细胞或引起宿主细胞代谢紊乱,其毒性甚强,可造成重大损害。 破傷風桿菌 肉毒桿菌 金黃葡萄球菌 白喉桿菌 内毒素 感染 真菌毒素 Ray, editors, Kenneth J. Ryan, C. George. Sherris medical...
744 bytes (83 words) - 19:18, 8 October 2024
脂多糖 (category 细菌毒素)
LPS)是由一種脂質和一種多醣組成的大分子,是細菌毒素。它們由含O-抗原、外核、內核組成,均以共價鍵連接,存在於細菌荚膜中,即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細胞膜的最外層。 如今,內毒素 (英語:endotoxin)一詞通常與脂多醣同義, 但也有一些內毒素(原意是指細菌細胞內的毒素...
35 KB (4,887 words) - 17:52, 11 November 2024
多黏菌素的脂肪酸基团溶解了细胞膜的疏水基团,细胞膜被断离。 细胞内容物露出,细胞呼吸作用被阻止。 多黏菌素可以与内毒素结合使之丧失活性。 以上作用机制无特异性,对各种类型的细胞膜均有效。 除了用于抗菌外,多黏菌素B还可以被用来清除各种试剂中的内毒素。 多黏菌素B的严重副作用主要包括肾毒性,神经毒性和超敏反应。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使用多黏菌素B後出現皮膚顏色變黑現象。...
4 KB (446 words) - 15:16, 21 June 2024
PAMP)是与病原体相关的小分子序列。它们可被類鐸受體和其它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识别。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被认为是原型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其他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包括细菌鞭毛,革兰氏阳性菌脂磷壁酸(LTA),肽聚糖和病毒的核酸如双链RNA或非甲基化的CpG特征序列...
1 KB (202 words) - 16:23, 6 April 2020
脂质A(英語:lipid A)为一种糖磷脂,由D-氨基葡萄糖双糖组成的基本骨架,不同细菌骨架一致。具有内毒素毒性与生物学活性成分,无种属特异性。...
378 bytes (38 words) - 09:28, 20 January 2023
敗血性休克 (section 細菌內毒素LPS引發之生理與病理反應)
(peritonitis models):將動物的盲腸結紮後,以針頭刺穿盲腸造成腸內排泄物流出腸道所引發的腹膜炎。 革蘭氏陰性菌引發敗血症的形成主要是細菌的細胞壁中含有的脂多醣 (lipopolysaccharide; LPS,或稱為內毒素; endotoxin) 所引發的發炎反應有關;而革蘭氏陽性菌等所引發...
7 KB (1,020 words) - 02:21, 19 December 2024
毒素(英語:toxin)是各类生物(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所产生对另一种生物体有毒性的物质,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毒素可以是小分子、短肽或蛋白质等,其机制通常是干扰别种生物体中某些大分子的生理作用。毒素並不包括人工合成的殺生物劑。 术语 toxin最早由有機化學家路德維希·布里格(德语:Ludwig...
23 KB (2,513 words) - 10:18, 18 November 2024
所研究员,現為該所資深研究員及學術副所長。 邵峰曾领导北生所团队2011年发现了识别细菌鞭毛蛋白,2014年又发现了两种感知蛋白,分别针对内毒素和某一类细菌外毒素,其工作为研制一些细菌疫苗打下了基础。2015年又发现了促使细胞炎性坏死的重要蛋白,这个发现可应用于败血症的治疗。...
3 KB (336 words) - 02:20, 17 April 2024
amebocyte lysate,縮寫LAL)是一種來自美洲鱟血液中阿米巴樣細胞(英语:Amebocyte)的細菌內毒素脂多糖(LPS)檢測試劑,廣泛應用於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的檢測和定量。在亞洲,美洲鱟試劑經常被來自南方鱟或中華鱟血液的亞洲鱟試劑(英語:Tachypleus amebocyte...
9 KB (1,145 words) - 18:04, 5 April 2024
有关聚乙烯吡咯烷酮可能会对精子造成伤害(原因不明),并且一些批次的Percoll层析液中发现高毒性的内毒素(原因不明)。 警告中还表明,使用Percoll层析液会导致病人其他相关细胞充血,并且内毒素会造成重度急性感染和发热。 Rüssmann L, Jung A, Heidrich HG. The...
2 KB (314 words) - 19:54, 26 December 2016
毒素是一些微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一般和病原細菌致病的特性有關。内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外膜的脂多糖,當细菌裂解時會釋放内毒素,這也是為何抗生素治疗后,一開始症狀會加重,這是因為细菌死亡,釋放出内毒素。外毒素是細菌成長及代謝時釋放的蛋白質,在革蘭氏陽性菌中較常見,當细菌死亡、细胞膜破裂時會釋出外毒素...
33 KB (2,296 words) - 01:19, 4 August 2024
百日咳博德特氏杆菌的致病物质包括了荚膜、菌毛、内毒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菌毛有利于菌体黏附,荚膜有抗吞噬作用。毒素主要包括五种: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腺苷酸环化酶毒素(adenylate cyclase toxin)、气管细胞毒素(tracheal cytotoxin)、皮肤坏死毒素以及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4 KB (621 words) - 05:14, 23 November 2024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被指定为中央防疫实验处代理处长。 1951年,协助汤飞凡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生物制品规范(草案)。在研究严重烧伤败血症中提出“内毒素血症”的概念,并发现丙种球蛋白的治疗作用。 在从事生物制品生产研究的几十年当中,他创建和改进了多项工艺。1978年,倡导引进和大规模推广应用血浆单...
2 KB (244 words) - 05:03, 1 March 2023
細菌外膜是構成革蘭氏陰性菌的結構之一。其組成與細胞膜截然不同,比如說,許多革蘭氏陰性菌外膜的外小葉都含有脂質部分充當內毒素的脂多醣。此外,還有一些細菌比如大腸桿菌的外膜經由博朗脂蛋白(英语:Braun's lipoprotein)與其肽聚糖相連。 在細菌外膜中,可以找到孔蛋白這一成分。...
8 KB (891 words) - 05:56, 2 July 2022
毒素),可以導致食物中毒,這通常是因爲使用了被污染的肉類(通常是屠宰過程或儲藏販賣過程中的污染所致,加上食物未完全煮熟無法殺死細菌)。疾病的嚴重程度可以相差很多,尤其對兒童、老人和免疫缺失病人可以是致命的,但通常是溫和的。大腸桿菌的内毒素可能對熱穩定或不穩定。後者的結構和功能與霍亂毒素...
8 KB (1,149 words) - 13:21, 24 December 2024
糖皮质激素 (category 肝毒素)
抗毒素作用:糖皮质激素虽然对细菌外毒素没有任何作用,但有强大的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减少内源性热源物质的释放,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和对中毒症状的极大改善作用 抗休克作用:这是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内毒素作用综合的结果,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加压素,血管紧...
14 KB (2,186 words) - 08:14, 30 June 2024
在他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就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父亲的实验室里他从事生物学研究。后来,在大野乾的实验室(以基因研究而闻名)工作。此外,他也在亚伯拉罕·布劳德(研究脂多糖、内毒素和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专家)的实验室工作。后来,他深入涉及脂多糖和疱疹病毒领域,致力于对先天免疫系統进行研究。...
8 KB (833 words) - 08:31, 1 April 2024
毒素有可能通过调节心脏电传导系统内的特定成分来诱发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 鹦嘴鱼毒素在鱼内的含量与其进食食物有关,因此单个个体内毒素含量很难预测。虽然鹦嘴鱼毒素似乎对鱼本身无害,但对人来说,这种毒素既不会被酸碱和加热去除,也不能通过闻气味和品尝来鉴别,因此中毒很难预防。 小鼠腹膜内注射鹦嘴鱼毒素的LD50为50...
11 KB (1,116 words) - 02:43, 31 July 2024
和饮水。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夏秋季多见。苍蝇亦起重要的媒介作用。亦可经接触感染。感染的产妇可在分娩时传染给胎儿。 空肠弯曲菌有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5天,对人的致病部位是空肠、回肠及结肠。主要症状为痉挛性腹...
8 KB (1,222 words) - 06:14, 10 October 2024
目前已知的一些最强大的天然毒物是氰毒素。它们包括强效神經毒素(Neurotoxin)、肝毒素(Hepatotoxicity)、細胞毒素(Cytotoxicity)和内毒素。尽管名称相似,但它们与氰化物无关。接触蓝藻可导致胃肠道症状、花粉症或瘙痒性皮疹。暴露于蓝藻神经毒素BMAA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8 KB (1,016 words) - 06:43, 26 November 2024
神經毒素(neurotoxin)是对神经组织具有破坏性(引起神经毒性(英语:Neurotoxicity))的毒素,其为一大类外源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化学神经损伤物,可对发育中和成熟神经组织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该术语也可用于对内源性化合物进行分类,当与之异常接触时,可证明其具有神经毒性。...
4 KB (366 words) - 15:41, 8 October 2024
引起敗血症或真菌病。但是,這僅根據祖輩微生物的安全性,但不能認為所有的後生元都是安全的。例如,來自革蘭氏陰性細菌的脂多醣能誘發中毒性休克,特別是當內毒素可能從死細菌中釋放。故在使用前,需要對後生物的預期用途進行安全性評估。 Postbiotics: An evolving term within the...
3 KB (351 words) - 07:20, 1 October 2021
試,發現其中竟然有85種保健食品均含有微囊藻毒素。 不同種類的藍菌含有不同類型的蓝藻毒素,當中包括神經毒素(Neurotoxin)、肝毒素(Hepatotoxicity)、細胞毒素(Cytotoxicity)及內毒素等,使他們對人體及動物構成生命危險。已有紀錄証明飲用或於被藍菌污染的水源接觸會引致中...
20 KB (2,344 words) - 08:14, 27 November 2024
除了直接杀死细菌,抗微生物肽也有一些免疫调节功能,可参与清除感染,包括能够改变宿主基因的表达,作为类趋化因子或诱导趋化因子的产生,抑制内毒素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促进伤口愈合, 调制树突状细胞的反应和调节免疫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动物模型实验表明,宿主抗微生物肽,不仅可以清除感染还能预防感染。...
5 KB (708 words) - 08:51, 27 August 2024
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TX)又称肉毒毒素、肉毒神经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肉毒杆菌素,是由肉毒杆菌于厭氧條件下生長时所產生的一类高分子蛋白质的神经毒素,主要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松弛麻痹。一克肉毒桿菌毒素,通过注射就能杀死一千万人,是人类已知的最强毒素。...
5 KB (915 words) - 11:49, 17 November 2024
罗伯特·科赫是一位德國醫生和微生物學家,他是第一個提出霍亂毒素存在的人。1886年,科赫提出霍亂弧菌會分泌一種導致霍亂症狀的物質。科赫的推測被印度微生物學家 Sambhu Nath De 證實是正確的,他在1951年研究並記錄了用熱殺霍亂弧菌注射兔子的效果。他從這個實驗中得出結論:細菌分解時釋放出來的內毒素是導致霍亂症狀的原因。1959年,De...
9 KB (1,133 words) - 05:24, 27 December 2024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及分泌胃黏蛋白。CAPAN-1細胞對內毒素和腫瘤壞死因子-α都有濃度依賴性的IL-6和白細胞介素-8產生,白細胞介素-8的低水平表達不受任何濃度的脂多糖所影響。這些發現表明胰管細胞可能通過...
5 KB (408 words) - 12:17, 30 January 2024
流脑患者的主要病理反应包括发热、毛细血管坏死、出血、严重者会出现肾上腺出血、微循环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中毒性休克,导致这些反应的是病原体的菌毛、荚膜和细菌自溶后释放的内毒素。 成人多对脑膜炎双球菌有免疫力,儿童免疫较弱,但绝大多数脑膜炎双球菌的感染者并不发病,仅表现为鼻咽炎症状...
7 KB (965 words) - 22:12, 21 November 2022
石房蛤毒素(Saxitoxin ,STX)是一种极强的神經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T)。 石房蛤毒素首次分离于帘蛤科的石房蛤体内,并由此得名。石房蛤毒素实际上是一些藻类和蓝细菌所合成,通过食物链聚集到贝类体内。已知自然存在结构相似的神经毒素有超过50种,统称为石房蛤毒素...
12 KB (1,193 words) - 07:48, 12 July 2024
内流,细胞内浓度急剧上升。通常认为刺尾鱼毒素会在这些离子通道上形成孔道。这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作用(如细胞膜去极化),并最终激活细胞死亡级联反应,导致质膜发泡并最后使细胞溶解。 刺尾鱼毒素还激活细胞质基质中由钙激活型蛋白酶钙激活酶-1与钙激活酶-2,从而导致细胞坏死。 此外,有研究显示刺尾鱼毒素...
17 KB (1,015 words) - 02:54, 31 Jul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