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底層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 AABW)環繞南極洲,為南冰洋的一種水塊。南極底層水的水溫為0至-0.8°C,鹽度為34.6至34.7。 南極底層水因為威德爾海及羅斯海的表層水在冰沼湖(polynyas)內及冰架(ice shelf)下冷凍而成。海冰形成而令表層水...
2 KB (266 words) - 00:50, 8 March 2017
水体” 世界海洋常見水團:南極底層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 AABW)、北大西洋深層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 NADW)、繞極深層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 CDW)、南極中層水(Antarctic...
1 KB (159 words) - 05:21, 27 March 2023
底层水(英语:bottom water)是海洋最低处的高密度水层,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与上层水有明显的区别。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一部分的底层水多是南半球冬季在南极洲附近形成的。南极洲大陆架上,特别是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的海水部分结冰,残留的海水盐度为 34.62 %,温度为 -1.9 摄氏度。盐水因密度高而下沉(每立方厘米...
2 KB (292 words) - 04:22, 20 September 2020
rejection)。 由此形成的南極底層水 (AABW) 下沉,並往北和往東流動,但其密度非常高,實際上是在北大西洋深層海水(NADW)下方流動。在威德爾海形成的南極底層水主要是前往填充大西洋和印度洋海盆,而在羅斯海形成的南極底層水將流向太平洋。 這些過程形成的稠密水...
24 KB (3,474 words) - 08:53, 24 November 2024
南極海冰的主要形成來源 洋中冰間湖只在合乎先決條件,且風力大到足夠讓浮冰漂向相反方向並推開堆冰時,才會於符合特定天氣條件的大洋區域內出現。极地涡旋是其中一個觸發洋中冰間湖生成的典型因素,箇中原因在於氣旋本身的強風會以相反的方向將浮冰推離風眼。 南極底層水(Antarctic Bottom...
16 KB (2,013 words) - 00:46, 24 September 2024
南极洲(英語: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排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後,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
152 KB (16,369 words) - 08:32, 22 November 2024
。這種季節性的行動運輸大量的塵埃和水蒸氣,產生類似地球的霜凍和巨大的卷雲。機會號在2004年曾經拍攝到水冰的雲。 兩極的冠主要由水冰組成。北半球的冬季,冰凍的二氧化碳積累為一米厚的薄層(相對於南極);南極冠有厚約八米的永久乾冰蓋。在火星北半球的夏季,北極冠的直徑約為1...
18 KB (2,103 words) - 14:25, 20 June 2022
000米。北大西洋深層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由水深1,000米伸延至水深4,000米。南極底層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則在4,000米以下。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隔出一個大的長形水體,即馬尾藻海。馬尾藻海中的鹽度比較平均特別高出很多。馬尾藻海中的海藻數量特別多,而馬尾藻海亦是歐洲鰻鱺(European...
22 KB (3,064 words) - 17:10, 20 May 2024
鱈形目(学名:Gadiformes)為輻鰭魚綱的其中一目,包括了鱈魚及其相近的魚類。北大西洋诸海区多種主要的食用魚都屬於本目的成員。 本目鱼类大多为冷水性或深海底层鱼类;仅江鱈等极少数可生活在淡水、半咸水或河口。 鱈形目成員的共同特徵包括有: 腹鰭位於胸鰭以下或之前; 大多數種類的鰭無棘, 大多數種類的魚唇都有鬚。 另外,鱈科的鱼鳔並沒有排氣管。...
4 KB (581 words) - 05:33, 14 February 2024
乾元洞:八仙洞第五洞,主祀南極仙翁與八仙,另祀有許多神祇。因廟體建於洞外,於1995年公地放領時取得土地產權。 崑崙洞:八仙洞第七洞,海拔最高的一洞,設有簡易神壇。 水濂洞:八仙洞第十洞,位於潮音洞附近,有神桌奉祀神像。 土地洞:八仙洞第十一洞,位於水濂洞旁,祭祀土地公。...
10 KB (1,385 words) - 07:03, 21 August 2024
罗斯海 (category 南极洲地理)
斯海附近筑巢的鸟类包括阿德利企鵝、皇帝企鹅、南极鹱、雪鹱和灰賊鷗。罗斯海内的海生哺乳动物包括南極小鬚鯨、虎鯨、韋德爾氏海豹、食蟹海豹和豹海豹。鱗頭犬牙南極魚、側紋南極魚、南极磷虾和水晶磷虾也生活在罗斯海冰冷的南极洲海水中。 罗斯海的动物和植物估计与其它南极洲海洋类似。尤其在夏季营养丰富的海水使得浮游...
38 KB (4,764 words) - 19:17, 14 May 2024
面的海灘(如屯門龍鼓灘)在雨季期間的微塑膠含量特別多。」(綠色和平, 2016年) 青口亦有入侵南極的可能,作者引述來自英國南極調查局(BAS)及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的研究,「任何能夠附著船身,並在前往南極洲的旅程中倖存下來的海洋物種,都可能會構成入侵威脅,尤其是青口、藤壺、螃蟹及藻類,會在「生物附著...
14 KB (1,601 words) - 08:41, 28 January 2024
从1970年代开始,根据臭氧总量卫星观测仪器(TOMS)的测量,发现南极地区的臭氧层在春季和初夏季迅速减薄,出现所谓的“破洞”。 最早於1985年報導的南極地區夏季上空的臭氧層減薄達70%,1990年代的九、十月份持續減薄40-50%; 北極上空每年的情況和南極不盡相同,最大於冬季和春季減薄30%。...
52 KB (6,272 words) - 01:09, 5 September 2024
融化的水最初通过冰川下含水层排出。 当超过底层水力透过率时,冰川下的融水在盆地中积聚。 积聚的水量足以冲开上次释放后重新聚积在冰川谷中的冰堵。 冰川谷排出多余的融化水,湍流融化或侵蚀积冰,并冲刷谷底。 随着水位下降,压力降低,冰川谷再次结冰,水流停止。 虽然冰湖溃决洪水最初只与瓦特纳冰原有关,但文献也报道了包括今天南极...
15 KB (1,892 words) - 06:13, 6 May 2022
的阿萨巴斯卡谷地区也发现了无根锥,在那里熔岩流过底层岩石中的过热地下水。 火山学家在2010年3月的埃亚菲亚德拉火山首次喷发产生的蒸汽爆炸中,历史上首次目睹了无根锥的形成。 2013年1月4日,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火星“无根火山锥”—由熔岩流与水相互作用所形成,坐标:(21°57′54″N 197°48′25″E...
5 KB (653 words) - 13:09, 13 March 2022
反照率最初是根据欧仁·安东尼亚第拍摄的明暗信号对比来确定的。 这山脉于1985年命名,根据火星地貌标准行星体系命名法,它取名自古希腊神话的地狱塔耳塔罗斯,根据希腊神话,塔耳塔罗斯是冥界最底层,宙斯将泰坦囚禁在塔耳塔罗斯;而该名字的第二部分“蒙特斯”(Montes)则是指“山脉”。 由火星全球探勘者号拍摄的照片显示,塔耳塔罗斯山脉附近有圆...
7 KB (700 words) - 08:50, 16 September 2023
启始很小的一点,然后扩散到数百米远的地方。并被看到会绕开障碍物移动,如巨石,据信,它们是明亮的尘埃崩塌后,所暴露出的较暗底层。但是,也已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想法来解释它们,有些涉及到水甚至生物生长 。出现在区域中的条纹被尘埃覆盖,火星表面大部分已被尘埃覆盖,从大气中沉降下来的细尘覆盖了一切。对这种尘埃我们现已了解很多,...
5 KB (597 words) - 02:58, 14 November 2024
-1.09; 317.0,长约 91.5公里(56.9英里),平均宽30公里(19英里),它也是溢出河道“拉维谷”的源头。 据计算,阿罗马特姆混沌底层最大深度位于边缘面以下3.45公里 (2.14英里),其中占三分之二的西部洼地区平均深约1.64公里,其余三分之一的东部区,估计深度位于边缘以下1.2±0...
6 KB (584 words) - 10:24, 29 December 2022
經由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轉換為其他形式的有機碳。有機碳可能是在食物鏈中交換,或是沈降到更深、有更多含碳物質的海洋底層,沈積物可能包括死去動物的軟組織,以及殼或是骨骼中的碳酸鈣,最後可能在底層長時間的流動,然后形成沈積物,或者是藉由温盐环流循環再回到海洋的淺層。 海水是弱碱性的,在工业革命前它的pH约为8...
213 KB (23,556 words) - 02:26, 22 November 2024
象的主要成因。雖然加拿大和歐洲在夏季會間中遇到暴風雨,在冬天從西伯利亞高壓區所帶來的寒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嚴寒。實際上,就是因為極地高壓區的氣流,導致南極東方考察站在1983年錄得地球有紀錄以來最低氣溫:攝氏零下89.2度。 低緯度環流與極地環流有著同一特點:兩者都是由於地表的溫度而出現,直接與熱能相...
11 KB (1,807 words) - 05:50, 2 August 2024
新世纪福音战士名词列表 (section 南极洲)
失去味觉,无法进食,只能喝水。 3. 无法睡眠。 於《終》WILLE為了消滅NERV並阻止最終衝擊及人類補完計劃的最後決戰,NERV與Wille的衝突於第二次衝擊的地點南極白熱化。最後因人類補完計劃實現了碇真嗣的願望而令所有新劇場版中登場的EVA全數滅亡而且不留任何痕跡。 第三次衝擊後,於紅色大地、南極...
49 KB (8,730 words) - 12:49, 10 December 2024
冬-摩拉瓦水系”的大型河流。当撞击发生并产生出霍顿撞击坑后,该水系被一道几乎1公里高的坑壁阻断。被坑壁拦阻的水流,可能还有地下渗出的水,一起汇聚成了第一座湖,该湖泊幽深而持久,湖中淤积了最底层的沉积岩。由于霍顿坑壁的阻挡,大量的水流被排入乌斯钵谷,加上尼尔格谷的汇入,流量达到4800米3/秒。当水位...
116 KB (12,810 words) - 07:17, 16 May 2024
水迹是地球北极和南极地区永久冻土占主导地位的地形中常见但很少研究的斜坡特征。由于水被引入在地表下永久冻土顶部,因此,该区域的土壤湿度得以提高。虽然火星上还没有明确的水迹,但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它们在形态和光谱上与火星的斜坡条纹相似。与暗坡条纹一样,水...
33 KB (4,912 words) - 10:04, 25 December 2021
中纬度地区,火星大气环流模式预测,富冰尘埃将会堆积在已发现有富冰特征的同一区域。 当火星倾斜角逐惭回归到较低值时,水冰将会升华(直接变成气体)并留下一层尘埃,留下的沉积覆盖了底层物质。所以每次自转轴的大幅度摇摆循环,都会使一些富冰层留在下面。注意,光滑的表面覆盖层可能只代表相对较新的物质。 火星地質...
8 KB (1,101 words) - 04:22, 29 April 2022
阿拉伯高地分布有许多有趣的特征,如该地区的一些底座形撞击坑就是一个很好的示例。底座形撞击坑的喷出物堆积在周围地形之上,通常形成一圈陡峭的悬崖。喷射物构成的耐蚀层保护了底层材料免受侵蚀;一些陨石坑内坑底上的土墩和岩丘显示出许多的分层结构,这些岩层可能是由火山活动、风或水下沉积所形成;在吉洪拉沃夫盆地(一座被侵蚀的大陨击...
31 KB (4,081 words) - 10:09, 16 October 2023
低角度从东北方向撞击,所以喷射物在陨坑周围分布并不对称;喷出物保护了底层基岩不受侵蚀,因此,陨石坑看上去很高。 前一幅底座形撞击坑照片的东部(右侧)特写,显示了垂坡上的多边形图案。由于陨坑边缘有垂坡和多边形,据信在保护层下面存在有水冰。注:这是前一幅图像的放大版。...
18 KB (2,073 words) - 08:35, 18 February 2023
。各种测量和计算表明,通常在冲沟起点的深度,含水层中可能存在着液态水。该模型的叙述是,上升的炽热岩浆可能融化了地下冰,导致水在含水层中流动。含水层是能让液态水流动的地层,可能由多孔的砂岩组成,一般位于阻止水往下流(地质术语称为”不透水“)的另一层上部。由于含水层中的水下渗受阻,因此受堵的水流只能沿着...
64 KB (8,433 words) - 10:56, 30 September 2024
的重建圖,他們認為恐頭龍的胸部寬而平坦,眼睛、鼻孔位於頭顱骨頂端、上頜前端彎曲。大衛·彼德斯等人推測恐頭龍的游泳能力有限,而認為牠們應該是生存在淺海底層,以靈活的長頸部捕抓游經其上方的魚類。 恐頭龍被歸類於主龍形下綱的原龍目,但其詳細分類位置仍未確定。恐頭龍、長頸龍具有許多類似的特徵,例如:極長的頸...
7 KB (1,012 words) - 09:35, 9 December 2023
當聖嬰現象發生的時候,東太平洋沿岸因為東風減弱,原本表層往西流的較暖海水也減弱,底層較冷的往上升海水稱湧升流,湧升流也減少往上遞補,使得底層較營養的海水無法被帶到表層提供浮游植物營養,浮游植物減少間接導致漁民的漁獲減少。 從1900年到2024年之間的厄尔尼诺现象...
14 KB (1,470 words) - 03:41, 29 November 2024
。 有时它们起始于一个很小的地方,然后扩散至数百米远处,人们看到它们在障碍物周围移动,如巨石。据信,它们是明亮的尘埃崩塌后,所暴露出的较暗底层。 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看到的特拉克图斯坑链,比例尺长度1000米(3300英尺),点击图像可查看暗坡条纹。 高分辨率成像科学设备看到的特拉克图斯坑链地表...
3 KB (323 words) - 07:15, 16 May 2024
對地獄的說法紛歧,自唐朝之後,才有十八層地獄的說法。 道教吸收十八层地狱的概念後,称地狱由“十殿閻羅王”掌管,阿鼻無間地獄在第九殿,也是十八地獄的最底層,俗稱「第十八層地獄」,由閻王平等王職掌。 《長阿含經》卷十九「世記經地獄品」:「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周匝圍繞八千天下。...
7 KB (1,175 words) - 20:48, 18 Januar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