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山名:Vulcanodon,意為「火山牙齒」)是種早期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非洲南部。火山是植食性恐龍,身長約6.5公尺,前肢第一指有大型指爪。 火山的化石發現於羅德西亞(目前是辛巴威)的一處火山灰。而在該發現處附近,發現了數顆短刃狀牙齒,曾被歸類於火山,使火山...
    2 KB (210 words) - 08:40, 30 April 2023
  • 火山科(名:Vulcanodontidae)是一群原始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包括以下:資中、欧姆殿、塔鄒達、以及火山火山科是在1984年由M.R. Cooper建立。在1995年,A. P. Hunt曾提出火山科是巨腳科(Barapasauridae)的異名。火山齒龍科有狹窄的薦骨。...
    2 KB (146 words) - 11:03, 26 February 2021
  • 歐姆殿(學名:Ohmden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於火山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托阿爾階)的德國。牠的體型非常小型,約只有4米長。牠的化石只有三根在巴登-符騰堡發現的四肢骨頭。牠的模式種是早侏羅歐姆殿(O. liasicus),是由Rupert Wild於1978年描述、命名的。...
    4 KB (631 words) - 02:20, 10 October 2022
  • 名:Thecodontosaurus)是種植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叠世瑞提階。槽的化石大部分發現於南英格蘭與威爾斯的三疊紀地層。這個時期的地球氣候較為溫暖、乾燥。晚三叠世的優勢肉食性動物仍為勞氏鱷科等伪鳄类,而非剛出現的小型肉食性恐龍;而蜥腳形亞目恐龍已取代二獸類,成為優勢植食性動物。...
    7 KB (897 words) - 08:47, 20 September 2023
  • (學名:Cardiodon)意為「心臟牙齒」,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其化石是一顆牙齒,形狀像心臟,發現於英格蘭威爾特郡,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在歷史上,央的分類很不確定,而且經常被歸類於鯨,但近代研究認為牠們是不同的,並與圖里亞是近親。 在1841年,理查德·欧文(Richard...
    4 KB (566 words) - 06:44, 18 July 2021
  • 塔鄒達名:Tazoudasaurus)是蜥腳下目火山科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摩洛哥亞特拉斯山脈的Toundoute逆掩斷層,年代為早侏儸紀。塔鄒達的化石是在2004年由Ronan Allain等人所發現,位於岩屑沉積層內,包含一個部份成年骨骸與相關的部份幼年個體。 塔鄒達...
    2 KB (281 words) - 07:32, 1 May 2023
  • 相較之下,科塔骨骼缺乏減輕體重的氣腔化。自衍徵有相對纖細的肢骨、低矮加長的前髖臼突。 起初不確定科塔是真正的蜥腳下目還是排除在外的近似種。某些研究者將其與巨腳、歐姆殿、資中一同納入火山科,該演化支目前認為是並系群。現在科塔...
    7 KB (677 words) - 05:29, 2 May 2023
  • (學名:Koparion)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目前的研究甚少。模式種是道氏剖(K. douglassi),是在1994年被描述、命名的。牠的化石只有牙齒,被認為是屬於虛骨類,有可能是傷科。這些化石是發現於美國猶他州,地質年代被估計可追溯至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100萬年...
    2 KB (156 words) - 14:59, 16 June 2021
  • 名:Troodon)又名鋸齒,是種體型相當小、類似鳥類的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傷的化石是在1855年發現,是北美洲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 傷名Troodon在希臘文意為「具傷害性的牙齒」,指的是牠們的鋸齒狀牙齒;其牙齒邊緣的鋸齒非常尖。從牙齒...
    19 KB (3,061 words) - 14:19, 11 December 2023
  • 名:Zanclodon)意為「鐮刀牙齒」,化石其實來自於至少兩恐龍,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約2億3700萬2億3500萬年前。Parrish在1993年,Nesbitt在2005年,以及Nesbitt與Norell在2006年,提出鐮屬於恐龍,並分類於Suchia的分類未定。鐮...
    5 KB (707 words) - 07:34, 11 January 2023
  • 異平名:Hyperodapedon)又譯超咬吞蜥,是喙頭目的一,生存於三疊紀,約2億2700萬年前。舟爪(Scaphonyx)一度被認為是種恐龍,現在被認為是異平的次同物異名,或本身是個疑名。發現於印度的Paradapedon,目前被認為是異平的一個種。 異平...
    4 KB (255 words) - 00:53, 9 August 2023
  • Norell)認為寐是在睡覺時死亡,有可能是火山爆發,將其埋葬而死的。第二個發現的標本(編號DNHM D2154),被發現時也是呈捲縮的睡眠姿態。 寐是種獨特的傷科恐龍,例如外鼻孔大。寐的最近親是傷科的中國獵,兩者都是傷科的原始物種。不同於進階型傷科,寐的骨盆結構類似鳥類,這點如同許多進階型手盜龍類。...
    4 KB (444 words) - 22:35, 8 September 2021
  • 名:Incisivosaurus)又名門,是一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可能是植食性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 切的正模標本(編號 IVPP V13326)是一個頭顱骨,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四合屯,屬於義縣組的最下層陸家屯層,生活於約約 1 億 2600 萬年前的巴列姆階。切...
    5 KB (580 words) - 11:32, 4 February 2023
  • 烏爾巴克名:Urbacodon)是傷科恐龍的一,是種肉食性恐龍。烏爾巴克生存於上白堊紀早期的烏茲別克,約9500萬年前。 模式種是依特米烏爾巴克(U. itemirensis),是由Alexander Averianov與漢斯·戴爾特·蘇伊士(Hans-Dieter...
    3 KB (368 words) - 08:31, 30 April 2023
  • †臨河獵 Linhevenator †梳 Pectinodon †菲利獵 Philovenator †蜥鳥 Saurornithoides †細爪 Stenonychosaurus †傷 Troodon †烏爾巴克 Urbacodon †扎納巴扎爾 Zanabazar...
    20 KB (2,245 words) - 12:27, 26 March 2024
  • 蒙古(M. haplodon)。名意為「蒙古的蜥蜴」,種名則意為「單一牙齒」 蒙古的正模標本(編號AMNH 6710)是一顆牙齒。同一挖掘地點還發現10多顆相同型態的牙齒、基枕骨、前三節部分頸椎。這些牙齒長、呈圓柱狀。這些化石發現於On Gong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 蒙古...
    2 KB (251 words) - 12:52, 18 July 2021
  • 雖然巨腳的化石是於印度被發現,但卻很像其他在東非發現的標本。由此估計,在早侏羅世時,這兩個土地應該是連接在一起,或是不久後分離的。 巨腳目前被分類在沉重类下,而非鯨科和火山科。這個分類並不確定,因為未有足夠的骨骼研究。具有火山科特徵的狹窄薦骨以及鯨科特徵的背椎的神經弓高於椎孔。...
    3 KB (431 words) - 07:10, 13 June 2022
  • 沉重类(学名:Gravisauria)为蜥脚下目的一个演化支。其包含了火山齿和真蜥脚类。 沉重类是由法国古生物学家Ronan Allain与摩洛哥古生物学家Najat Aquesbi在Allain分析塔邹达(当时分类为火山齿科)的支序分类学时于2008年引用。该演化支包含了塔邹达火山...
    3 KB (286 words) - 16:08, 1 October 2021
  • Huene)將這些混合化石命名為巨。埃伯哈德·弗拉士發現了這個錯誤,並將屬於勞氏鱷目的部份繼續名為巨。弗拉士當時將埃弗拉士的化石,認為與槽是同種動物。在1932年,這些化石被歸類於Palaeosaurus的一種。在1984年,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個未成年的鞍。但在2002年,這些化石終於被建立為獨立的,模式種是小埃弗拉士龍(E...
    3 KB (327 words) - 11:44, 27 June 2020
  • 巴塔哥尼亞(學名:Patagosaurus,意為「巴塔哥尼亞的蜥蜴」)或可簡譯為巴塔哥,是一真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最早在瀝青谷組(英语:Cañadón Asfalto Formation)地層發現,年代約為1.65至1.61億年前。雖然原本有12個標本被歸類至本...
    17 KB (2,366 words) - 13:14, 4 June 2024
  • 雷前名:Antetonit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生存於早侏罗世的非洲南部。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與其他蜥腳下目的近親相比,體型較小型。但是,雷前在其生活的環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約有10米長及體重2公噸,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適應演化特徵,可用前肢來抓東西,而非單純支撐身體。...
    4 KB (605 words) - 10:57, 24 July 2021
  • 3)。這三個標本可能都來自於同一個體。 在1999年的一份期刊,李奎使用黃石版資中(Z. huangshibanensis)這名稱但之後沒有經過正式研究、命名,目前是個無資格名稱(Nomen nudum)。 資中最初被歸類於鯨科。之後被歸類於火山科。資中目前長被認為是疑名。 Dong, Z., Zhou, S....
    2 KB (229 words) - 07:59, 30 April 2023
  • 珙縣名:Gongxianosaurus)是一基礎蜥腳下目恐龍,化石是在中國四川省珙縣石碑鄉早侏羅世托阿爾期的自流井组(英语:Ziliujing Formation)东岳庙段發現的四具零碎乃至完整的骨骼,涵蓋了大部分部位,僅手部和頭骨遺失,而成為化石數一數二完整的早期蜥腳類之一。模式種石碑珙縣(G...
    8 KB (891 words) - 07:20, 15 July 2022
  • Charles Marsh)將這些化石帶到耶魯大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槽的正模標本遭到轟炸,而安然的化石逃過一劫。在2007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耶魯安然(A. yalensis)。 安然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2195)發現於英格蘭布里斯托,年代為瑞...
    2 KB (238 words) - 11:44, 27 June 2020
  • 。在某些原蜥腳類恐龍,骨具有垂直稜脊,例如:大椎、科羅拉多斯、板,但利奧尼拉並沒有這個特徵。但這可能導因於骨有部分損毀。 骨已發現13個牙齒或斷裂牙齒,還有兩個槽,因此下頜每邊至少有15顆牙齒。化石被發現時,骨附近還有三顆牙齒。牙齒、...
    10 KB (1,215 words) - 02:48, 25 February 2020
  • (學名:Karongasaurus)意為「卡加蜥蜴」,生存于白堊紀早期,屬於蜥腳下目的泰坦巨類。化石發現於馬拉威,僅發現一個部份骨與少數牙齒。模式種是基氏卡(K. gittelmani),是由Elizabeth Gomani在2005年命名。 卡是目前第一個在網路上正式公佈、命名的恐龍。...
    2 KB (116 words) - 04:44, 15 May 2023
  • 沉重名:Epachthosaurus,意為「沉重的蜥蜴」)是一白堊紀晚期的岩盔類泰坦巨類恐龍,化石發現於南美洲巴塔哥尼亞中北部。 模式種斯氏沉重(E. sciuttoi)由Powell於1990年敘述。歸入該種的標本在被命名為新之前最早曾由Powell歸入南極未命名種(Antarctosaurus...
    10 KB (822 words) - 11:21, 22 May 2024
  • 雷巴齊斯名:Rebbachisaurus,意為「柏柏族 Aït Rebbach 群的蜥蜴」),是梁超科蜥腳下目的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之初(森諾曼階,9900萬至9700萬年前)的北非。歸入本的遺骸已在摩洛哥、尼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發現,但只有來自摩洛哥的遺骸確定是屬於牠的。在南...
    12 KB (1,570 words) - 16:30, 21 October 2023
  • 熱河名:Jeholo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熱河是小型、原始的鳥腳類恐龍,屬於熱河科。 目前已經發現兩個標本,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上園鎮的陸家屯,該地屬於義縣組,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阿普第階早期。這些化石位於凝灰岩層,被推測遭到火山...
    10 KB (1,074 words) - 12:31, 26 March 2024
  • 扎納巴扎爾名:Zanabazar)是傷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 扎納巴扎爾的化石發現於蒙古的納摩蓋吐組(Nemegt Formation)。在1974年,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認為這些化石屬於傷科,相當類似蒙古蜥鳥(Saurornithoides...
    2 KB (219 words) - 08:53, 30 April 2023
  • 細爪名:Stenonychosaurus,意為「纖細爪子的蜥蜴」)是一科的獸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出土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層、可能還有雙麥迪遜層(英语:Two Medicine Formation)。本經歷過極複雜的研究歷史。模式種兼唯一種不等細爪(S....
    7 KB (809 words) - 08:38, 1 Ma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