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是佛教內部對於新興的大乘佛教思想所產生的,起源自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也就是部派佛教後期,大乘經典開始流行之時;在傳統的各個佛教部派之中,逐漸流傳出新興的大乘教典,反對者不承認其作為佛教經典、個人修行方法和語的地位,亦否定這批大乘教典所傳揚的見解和思想,對這些大乘...
    94 KB (16,017 words) - 22:52, 7 February 2024
  • “十方諸屬於大乘的一個議題。上座部主張“原始佛教中沒有十方諸”,大眾部主張“娑婆世界有三世,他方世界亦有三世,十方世界有諸的存在”。現代上座部佛教佛教基本繼承上座部的觀點,只承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大乘佛教繼承大眾部的觀點,承認十方諸,并舉出五方、十方等佛陀。...
    23 KB (4,179 words) - 20:32, 6 July 2023
  • 大乘本》。玄奘譯本是近現代研究攝大乘的法師所主要採用的版本,呂澂將藏譯《攝大乘》轉譯漢語為《西藏傳本攝大乘》。 《攝大乘》在印度時期就有師對其做註解。世親造《攝大乘釋》,有三個譯本:陳真諦譯、隋笈多共行矩等譯《攝大乘》和唐玄奘譯。無性造《攝大乘...
    5 KB (932 words) - 08:22, 7 June 2020
  • 以成為修行方向的聲聞和緣覺稱為“小”。在大乘佛教當中,接受密續作為主要修行內容的佛教派別,稱為金剛,可視為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分支;因為金剛亦是以成為目標,但金剛的教義中另有與菩薩的通內容、立場不盡相同的祕密修行方法。 大乘...
    60 KB (10,223 words) - 15:30, 16 September 2024
  • 《中》(梵語:मूलमध्यमककारिका, 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又譯為《中觀》、《中頌》、《中觀根本》、《正觀》,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書之一。《中》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著作,三...
    14 KB (2,240 words) - 07:56, 21 October 2023
  • 大乘庄严经》(梵語: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kārikā),是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僧人無著所撰(或彌勒造頌,無著傳出,世親造釋),唐朝波羅頗迦羅蜜多羅漢譯。是唯识宗的“六經十一”之一。現代另有經索達吉堪布比較藏文版本潤飾文字的漢譯本,另取漢譯名稱為《大乘經莊嚴...
    5 KB (619 words) - 00:31, 4 August 2024
  • 「施餓鬼七」中的妙色身如來亦被認為是阿閦化身,禪門相傳阿閦忍辱第一,並得忍辱波羅蜜無三昧,故修持此佛法門,可以透過力加被斷去瞋恨之心;密宗「施餓鬼七」中的妙色身如來亦被認為是阿閦化身。這是講述,能持忍辱波羅蜜就能色身常妙,受人喜愛。《...
    7 KB (1,034 words) - 11:21, 26 December 2024
  • (梵語:Eka-yāna),也叫一大乘佛教术语,佛陀在早、中期所声闻、缘觉(二)和大乘,晚期则開三顯一或称會三歸一,表示三皆为方便,没有二大乘,只有一,即一,众生终将导归入成。 《法華經》迹門所的法門。 的真意並不再說三(聲聞、緣覺、菩薩)知法,而是要...
    4 KB (682 words) - 18:22, 22 January 2022
  • 《三玄義》「在世時,迦旃延造阿含經。至二百年,迦旃延從阿耨達池出,更分別前多聞部中義。時人有信其所者,故云多聞分別部。」 吉藏《法華玄》:大乘論者凡有二種。一通解大乘。謂中百十二門地持攝大乘等。二別釋一部。謂智度金剛波若法華等。具解通別二論者始鑒大乘旨趣可講大乘...
    34 KB (5,783 words) - 07:52, 7 July 2024
  • (shèng)(梵語:हीनयान,羅馬化:Hīnayāna)是大乘佛教以往所劃分的三教法中用來對於声闻、獨覺(緣覺)的统称,主要理由是基於這兩不像菩薩以成為修行目標,因此不以菩薩道而以解脫道為修持之道的聲聞與獨覺被其視作是低下、低賤(Hīna的意思)的修行方法、交通工具(,yāna的意思)。...
    36 KB (5,051 words) - 08:23, 1 January 2024
  • 有。汝言無因是愚癡。』世尊若遇斷見外道。彼諸法有因無果。以無果故當來斷滅。『世尊告曰。汝言有因我亦有。汝言無果是愚癡。』於二各許一邊離斷離常而中道。故作是。『我不與世間。而世間與我。』復次世尊是如法論者。諸外道等是非法論者。如法論者法爾無。非法論者法爾有。復次...
    14 KB (2,713 words) - 03:25, 25 November 2023
  • 性(梵語: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大乘佛教術语,最早出現於《般涅槃經》,為如來藏學派的學說之一。傳入中國後,成為涅槃宗中心教義,也影響到漢傳佛教各宗教,如地宗、天台宗、禪宗等,成為漢傳佛教中很重要的教義。 性這個名詞,最早出現於《...
    6 KB (809 words) - 03:15, 9 June 2023
  • 》,修改為四眾外道提出的五事,而分裂為根本二部;到了唐朝時玄奘譯《異部宗輪》,再修改為四眾天五事,而分裂為根本二部,與後來制多部祖師天同名而出現了兩個天;又將十八部中轉部有別名為經量部,改為經量部為本名轉部為別名。 在《異部宗輪...
    12 KB (2,476 words) - 12:13, 7 December 2024
  • 拉萨法,又称桑耶、拉薩僧、顿渐之、吐蕃僧記,是发生於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大約西元792-794年)在拉薩桑耶寺舉行的法義辯論,爭論的焦點是大乘修行成是漸修、廣行菩薩道,還是無修頓悟。此事對後來藏传佛教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赤松德赞亲政之后,从天竺请来莲花生、寂护等僧人,将佛教首次引入吐蕃...
    8 KB (966 words) - 02:32, 12 July 2024
  • 入三藏之中,特別是經藏。因此,佛語也被當成是佛經的同義語。 法相宗學僧智周《成唯識演祕》記載了兩種對於「語」的定義: 一、外道等教名語,內教三藏並名語。大小,後諸聖等集言成,得名語。 二、者名為語,大小雖集言,,皆語。 大藏經 正法 (佛教) 佛法...
    940 bytes (152 words) - 13:56, 30 August 2021
  • 大乘起信序》等記載而自成一。 姚秦鳩摩羅什譯《馬鳴菩薩傳》和元魏吉迦夜譯《付法藏因緣傳》屬譬喻因緣部類,不提及馬鳴之著述,這也引發後世懷疑,《大乘起信》並不是由馬鳴所造。唐代均正著《四玄義》,其中認為此是由地師所造,由馬鳴所造。晚唐新羅珍嵩稱《大乘起信》依據《漸刹經》而造。...
    45 KB (8,500 words) - 07:48, 1 June 2024
  • 智度》記載滅百年後,「阿輸迦王作般闍于瑟大會,諸法師,議異故,有別部名字」。 姚秦時譯《十八部》記載,佛教僧團因三比丘提出五事異,而分裂為根本二部;藏傳清辨《異部精釋》中也提到類似的說法。到了陳朝時譯《部執異》,修改為四眾...
    38 KB (5,993 words) - 10:23, 15 May 2024
  • 後魏三藏毘目智仙共瞿曇流支譯《迴》:「空自體、因緣,三一中道,我歸命禮彼,無上智慧。」 法尊譯《迴》:「空、緣起,中道為一義,敬禮世尊,無比最勝。」 《智度》卷6:「復次,觀一切法:不空,有相無相,有作無作;如是觀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如偈:『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
    17 KB (2,981 words) - 07:19, 28 July 2023
  • 智度》:「須菩提於弟子中。得無三昧最第一。無三昧相。常觀眾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諸菩薩者。弘誓願以度眾生。憐愍相同。是故命。復次。是須菩提好行空三昧」 僧肇《注維摩詰經》:「善吉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順法相無違無。內既無外亦善順群心令無訟。得此定名無三昧也。」...
    17 KB (2,738 words) - 07:49, 19 March 2024
  • ),西方无量明,西北华(花)德,北方相德,東北方三,上方廣眾德,下方明德。 東方阿閦,東南方持地,南方普滿,西南方那羅延,西方無量壽,西北方月光面,北方難勝,東北方寂諸根,上方無量勝,下方實行。 東方不动、南方日月光、西方無量壽、北方無量光嚴通達覺慧...
    5 KB (910 words) - 07:27, 8 November 2024
  • 大乘,故为大乘佛教。但同時亦說明,雖謂“大乘”、“小”,卻是相對而,是根據受眾根基而設,因此俱應受各自尊重,《妙法蓮華經》中“无所谓大小二,也无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學辭典/三 菩薩 緣覺 聲聞菩提 一地经...
    9 KB (1,847 words) - 01:12, 24 June 2023
  • 一切有部《阿毘達磨毘婆沙》記載: 又《順正理論》中: 南傳上座部明昆西亞多在《南傳菩薩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表示: 大乘佛教中稱辟支為「緣覺」,這是以辟支由宿世福德、利根,善觀十二因緣而悟道。引證如《智度》所明,該故事類同於巴利《本生經》中的「達利穆迦辟支...
    31 KB (5,353 words) - 18:23, 1 January 2025
  • 窺基《大乘百法明門解》:「法有我無宗,攝三部全,謂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更兼化地部末計一分之義。」 印順《一切有部為主的書與師之研究》:「對存在的一切而析為二類,為一切有部的根本見地。這也就是世俗與勝義的差別……常識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設而真實的。的地界──地,那是勝義有,...
    104 KB (19,934 words) - 09:01, 15 May 2024
  • 教判 (section 拉薩法)
    早在部派佛教時代,就有人探討經是否皆為了義(梵語:nitartha)的問題。 根據《異部宗輪》,大眾部主張「世尊所無不如義,經皆是了義」;一切有部則認為「世尊亦有不如義言,皆了義,有不了義經」,不了義經是「假施設,有別意趣」,應求「此經意趣」,別為解說。 到了大乘...
    21 KB (3,185 words) - 03:09, 18 July 2022
  • 三轉法輪 (category 大乘佛教術語)
    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安足處所。』」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教王經》:「是時,釋迦牟尼如來即於當世之時,三時之教。是故,第一時中,有教,聲聞律儀初有小,度五俱輪及一切眾生,四聖成就四果人等。第二時中,如來說空教,破執有相有...
    17 KB (2,820 words) - 02:51, 18 May 2024
  • 大乘瑜伽行唯識學派重要师,因明學大師陈那迦門生。玄奘三藏大师译介的法相唯识宗理论,即依护法师的见解为主,另外参考其他师的意见编译而成。 护法出身南印度達羅毗荼國首都建志補羅城,其天资聪颖、见解超群,曾出任那烂陀寺住持。他與中觀自續派的清辯論師進行了空有之...
    5 KB (707 words) - 20:39, 13 June 2024
  • 《阿毘達磨識身足》(梵語:विज्ञानकायशास्त्र,Vijñānakāya-śāstra),又稱識身足、識身,提婆設摩(梵文 Devakṣema)著,是一切有部的根本論著,被列為《六足》之一。本的主旨是在評破分別論者和補特伽羅論者之後,以六識為主廣“四緣”,隨後一切有部特有的“成就不成就”。...
    11 KB (1,940 words) - 20:28, 3 September 2023
  • 所有涅槃常樂我淨,是故為定,無生老壞,是故為定。(卷二十二‧五) 六、云何為定?常樂我淨。在何處耶?所謂涅槃。(卷二十‧四) 最早有「河西五門」,出自協助曇無讖譯經的涼州道朗,為初期諸師講習此經的指南。後有「婆藪七分」,源於世親的《涅槃》,為地師所用。另在江南又有山門法朗的「興皇八門」...
    18 KB (3,071 words) - 04:21, 24 August 2024
  • 、離婆多聖蘇毘多、正覺高見、蓮花、勝尊那羅陀、正覺蓮花上、善慧如來佛、善生、喜見、導師義見、法見、義成就、帝沙、勝尊弗沙、毘婆尸、正覺尸棄、遍覺毘舍浮、拘留孫、正覺拘那含、善逝迦葉,向這二十四表示敬意之後,雄從他們那裡得到了他將成...
    70 KB (8,757 words) - 14:21, 4 October 2024
  •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有及有二俱遠離法相所攝真實性事。是名無二。由無二故名中道。」 《成唯識卷七》:「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故一切法,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大乘起信》:「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19 KB (3,562 words) - 07:48, 17 July 2024
  • 》五百偈等。傳說所提及的《優波提舍》,或許就是《智度》,根據僧叡〈智釋序〉的記載,龍樹作《智度》,其略本有十萬偈。 對於《智度》的作者是否為龍樹,現代研究者沒有一致的看法。有認為此是從一切有部轉學大乘之喀什米爾僧人所造,亦有人認為此即是龍樹所造。...
    11 KB (1,662 words) - 21:00, 4 Augus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