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經辨證,是中醫的辨證方法,有兩種意義。一者是以《黃帝內經》爲代表的醫經家,以臟腑經絡之六經作爲確定病證分型落腳點的辨證方法,此意義下同臟腑經絡辨證。二者是以《傷寒雜病論》爲代表的經方家,用三陰三陽對疾病進行分類以表示疾病屬性和病位的辨證方法,此又有人稱三陰三陽辨證。第二種意義之六經辨證...
    4 KB (684 words) - 11:11, 4 December 2024
  • 中医诊断学 (redirect from 中医辨证)
    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对四诊所获得的所有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初步获得关于病位、病性、正邪斗争盛衰和病证类别的总印象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辨证、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 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六經辨證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3 KB (517 words) - 03:39, 19 October 2023
  • 陽明病,中醫病名,傷寒論六經辨證之一。 陽明,指的是足陽明胃經。兩陽合明曰陽明。陽明主裏,指胃腸的受納消化功能。陽明病是燥熱之邪內攻,燒灼津夜,與腸胃中食物的糟粕結合,形成燥屎,無法排出體外,所造成的疾病。 《傷寒論》:「陽明之為病也,胃家實是也。」 清尤在涇《傷寒論貫珠》:「蓋陽明以胃實為病之正,以攻下為法之的。」...
    1 KB (158 words) - 03:52, 29 July 2022
  • 厥陰病,中醫病名,傷寒論六經辨證之一。 厥陰,為足厥陰肝經,主收納陰氣。它的特色是陰陽錯雜、寒熱混淆。 柯琴曰:「兩陰交盡,名曰厥陰,又名陰之絕陽,是厥陰宜無熱矣。然厥陰主肝,而膽藏肝內,則厥陰熱證,皆少陽相火內發也。要知少陽、厥陰,同一相火。相火鬱於內,是厥陰;出於表,是少陽。」...
    1 KB (176 words) - 06:36, 27 November 2020
  • 他認為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不專為傷寒而立,而是為百病立法。 著有《傷寒論註》四卷,《傷寒論翼》二卷,《傷寒附翼》二卷,總名為《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仲景之六經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六經各有傷寒,非傷寒中獨有六經。」 [在维基数据编辑]...
    1 KB (155 words) - 05:24, 12 September 2023
  • 太陽病,中醫證名,為六經辨證之一。根據體系不同,有兩種意義: 與經方家辨證體系相關之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爲主要表現; 與黃帝內經中足太陽膀胱經相關的太陽經病,以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的病症、該經絡及其相關臟腑所主的病症爲主要表現。 傷寒學派認為,太陽屬表,爲六經藩籬,外邪侵犯人體,首先都由太陽侵入。...
    5 KB (803 words) - 16:02, 6 September 2023
  • 之誤,更名為《傷寒雜病論》;傳統上皆取宋代的看法。據此,本書之作,將病症區分為外感傷寒,與內傷雜病兩種。 其中最主要的部份,被稱為《傷寒論》,創設六經辨證,並列方治,用以治療外感傷寒。 於內傷雜病上,於霍亂病、百合病、陰陽毒、瘧病、虛勞、瘀血病、胸痹病、水飲病、咳嗽病、婦女雜病等皆有涉入,依病名分類...
    18 KB (3,084 words) - 06:00, 20 October 2023
  • 猩紅熱,急性細菌性痢疾等病,或是皮膚搔癢、帶狀疱疹等。 頭疼身痛:頭疼為表症的癥候,凡陽經的病症(即太陽病、陽明病或是少陽病)皆有之。在中醫的六經辨證裏,六經皆有身痛的可能性,然表現在陽經上則會有煩躁,或伴有手足拘緊擘急,屈伸不利的現象。 發熱惡寒、無汗:有此現象代表病在太陽。 口渴:代表邪熱入裏。...
    4 KB (555 words) - 10:13, 8 June 2022
  •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灸並用,打破了《素問熱論》中六經只辨傷寒的局限性,因此, 無論傷寒、 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12 KB (1,626 words) - 14:41, 23 October 2024
  • 榮先,男,辽宁营口人,中国中醫學家、傷寒學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力於《傷寒論》的研究,強調六經的實質是經絡,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提出《傷寒論》398條條文之間的組織排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臨床辨證善抓主證,並擅長用經方治病。 幼年時,因體弱多病,常延請中醫大夫治療,親身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
    4 KB (641 words) - 08:33, 24 February 2024
  • 義》藏本,與館中本、孔復君本互相參校,“始可句讀”,並於夔州付梓刊行。嘉定十六年(1223年),官军器监,人称“丁大监”。著有《延溪集》五十卷、《六经辨证疑阁》和《诸史精考》等。多次上書言大臣不法事。 端平三年(1236年,窝阔台汗八年),爲四川制置使兼工部侍郎,知成都府。是年蒙古分三路大軍進攻南宋...
    2 KB (383 words) - 14:03, 26 January 2024
  • 伤寒,把温毒五大症与四时、五行、经络脏腑理论相结合辨证论治,这一理论影响到了后世的温病学派。朱肱著作《南阳活人书》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与《黄帝内经》的足之六经相关联,以经脉的循行及生理特征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与传变过程;强调阴阳表里虚实是辨证伤寒的基础,尤其以阴阳为先;主张脉证合参;还以方类...
    12 KB (2,335 words) - 02:57, 27 May 2023
  • 、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的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氣功、食療、音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
    8 KB (1,408 words) - 03:05, 27 May 2023
  • 《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亦稱:“夫唐宋之時,士大夫宴會,得以官妓承值,徵歌侑酒,不以為嫌。故宋之名臣,多有眷懷樂籍,形之歌詠者,風會所趨,賢者不免。仲友於嚴蕊事之有無,不足深詰。” 王虎义说:仲友“所著书有《六经解》、《九经发题》,《经史难答》、《孝经解》、《愚书...
    6 KB (1,079 words) - 13:50, 26 January 2024
  • 查 论 编 中医诊断学 辯證方法 辨证论治 · 局部辨證 · 五行辨證 · 八綱辨證 · 阴阳辨证 · 表里辨证 · 寒熱辨證 · 虛實辨證 · 臟腑辨證 · 氣血津液辨證 · 六經辨證 · 衛氣營血辨證 · 三焦辨證 · 前列腺局部辨證 臨床診斷 寸關尺 · 望診 · 闻诊 · 问诊 · 切診 ·...
    3 KB (581 words) - 12:44, 18 October 2023
  • 望、闻、问、切,四诊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体内五臟六腑、经络關節、氣血津液的变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针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的传统医学。...
    66 KB (10,036 words) - 11:12, 3 December 2024
  •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潘德輿指,陶潛的道德思想、觀察事物的方法,都依從的儒家《六經》。厲志明確指陶氏思想和道家無關:「陶公學問和老、莊不同,老、莊廢禮,廢仁義、廢讀書;陶公言禮服,言『朝與仁義生』,言『游好在《六經》』,『上賴古人書』,『詩書敦宿好』,確是聖賢之學。」。也有學者認為陶氏思想和道教有關...
    23 KB (3,417 words) - 10:57, 24 March 2023
  • 三兄弟之一,名也应该是五行带水的。余嘉锡在《四庫提要辨證》中亦详加考证,说明李冶原来应该叫李治,但后来改为冶。 李冶的祖籍是真定府欒城縣,于公元1192年生于大兴府城(今北京市)。父亲李遹曾在大兴府尹胡沙虎手下任推官,讀過医学、律学,后又改学六经词赋,博学多才。母亲王氏,是李遹的第三个妻子。李冶有...
    32 KB (5,585 words) - 07:17, 16 September 2023
  • 黃萬盛:〈編者手記〉,《波士頓的儒家》。 南樂山:〈波士頓儒學具有諷刺性的幾個方面〉,《波士頓的儒家》,頁1。 黃俊傑. 《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辨證》. 台北: 台大出版中心. 2007 [2015-01-04]. ISBN 9860107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3) (中文(繁體))...
    123 KB (14,908 words) - 10:04, 11 November 2024
  • 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和陶诗四卷,应诏集十卷,其出自苏轼原本原目,后人稍加增益,为之善本,风行海内;一类为分类合编,号称东坡大全集,《四库提要辨证》云:“分类合编者,疑即始于居世英本,宋时所谓大全集者类用此例,”又云:“宋时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书坊所刻。” 《艾子雜説》據傳為蘇軾所撰。 祖父:...
    70 KB (11,568 words) - 03:18, 8 September 2024
  • 李宗侗(1895年—1974年),《史學概要》、《中國史學史》、《中國古代社會史》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夷夏東西說》、《東北史綱》、《性命古訓辨證》、《史學方法導論》 劉咸炘(1896年—1932年),《推十書》 沈剛伯(1896年—1977年),《沈剛伯先生文集》 柴德賡(1908年—1970年),《史學叢考》、《史藉舉要》...
    54 KB (7,891 words) - 09:58, 28 Augus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