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蕨類的莖一般而言都不顯著,樹蕨類是少數的例外。真蕨類中最常見的莖為橫走莖和斜生莖,而蕨類的莖可分成直立莖、短直立莖、斜生莖、橫走莖、攀緣莖、纏繞莖及懸空莖等七種類型。 葉:植物上綠色且可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份。链束植物的葉常被特稱為蕨...
29 KB (3,883 words) - 14:51, 23 February 2025
蕨類和蕨類植物,是植物界的一個門,稱為蕨類植物門,屬於維管束植物,沒有花與種子,靠孢子來繁殖。 它也可能指: 羊齿植物(Pteridophyta):即過去的蕨類植物門,包含了石松类和真蕨类,為維管植物排除了種子植物所形成的並系群,現時分類學上已不建議使用。 真蕨類(Polypodiopsida):又稱链束植物,為種子植物的姊妹群。...
1 KB (91 words) - 02:27, 27 March 2025
类和其他維管植物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小型葉,與真蕨類和種子植物中葉脈較複雜的大型葉不同,只有單一個維管葉脈。 所有现存的石松类可归为石松綱,该类群于2016年由广义蕨类系统发育工作组(英语:PPG I)发表的第一版分类系统(簡稱PPG I)定义、发布。 石松类約有1200個現存物種,並通常分成三個類...
10 KB (964 words) - 13:00, 2 February 2025
蕨狀,只有少部份是高可達10米的喬木。它們絕大部分有真蕨植物一樣的大型羽狀複葉和具有二歧分叉的主葉柄,但葉的表面角質層較真蕨類厚。 根據種子蕨類的解剖結構,它們既有蕨類植物性狀,又有裸子植物性狀;莖和根有像真蕨一樣的維管束,又有像蘇鐵一樣的形成層、次生木質部和次生韌皮部等。在種子蕨...
7 KB (359 words) - 06:24, 27 May 2024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又稱為羊齿植物,是维管植物排除了种子植物所形成的并系群,曾长期被视为植物界中的一个单系类群,现因为蕨类植物不构成单系群,而被拆分为石松門和链束植物,現時分類學上已不再使用。 蕨类植物特征为不开花,通过孢子繁殖。大约有1万多种,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3 KB (224 words) - 01:58, 14 November 2023
桫欏目 (category 真蕨纲)
桫欏目(学名:Cyatheales)又名樹蕨,是蕨类植物真蕨纲的一個目。 有人稱為蕨類植物之王。 本目是在真蕨類中最大型的,在約一至四億年前本目曾經是地球主要的森林樹種。雖然在三億年前便有種子植物的出現,但起初是像松柏門那樣主要分佈在較寒冷和乾燥的地區,而同樣適應熱帶雨林區氣候的蘇鐵綱又生長較慢,都未取代本類的統治地位。...
3 KB (334 words) - 11:39, 29 November 2023
真蕨亞綱(Polypodiidae)是鏈束植物綱裡的一亞綱,包括所有的薄囊蕨類。 本分類架構參考自2016年PPG I的論文: 真蕨亞綱 Polypodiidae Cronquist, Takht. & W.Zimm. 紫萁目 Osmundales Link (royal ferns) 紫萁科 Osmundaceae...
7 KB (684 words) - 12:43, 23 March 2025
擬蕨這個名稱乃相對於「真蕨」而言。它們傳統上被歸類於廣義的蕨類植物,但現在由於親緣關係的確定,這群不形成單系群的植物,各分別被納入石松門(石松類、卷柏類、水韭及部份已滅絕的化石植物)與蕨類植物門(松葉蕨、木賊類等)。 擬蕨是一群形態多樣、不產生種子的維管束植物,它們散播的方式與真蕨...
3 KB (409 words) - 04:58, 11 October 2020
谜奔龙属 (category 新鳥臀類)
forest)、树蕨和真蕨类到树木稀少的疏林草原应有尽有。它也是一个丰富的化石猎场,出产绿藻、真菌、苔藓、木贼、蕨类、苏铁、银杏及松柏门各科的化石。该地层发现的其它化石包括双壳类、蜗牛、辐鳍鱼、无尾目、有尾目、龟鳖目、楔齿类、蜥蜴、水生及陆生鳄形类...
6 KB (680 words) - 07:05, 2 July 2025
古蕨屬(學名:Archaeopteris),又名古羊齒屬,是一屬已滅絕的樹狀植物,具有蕨類型的葉片。生存於晚泥盆紀至早石炭纪。其化石分布於全世界,是有用的指相化石。古蕨屬的發現,加強了真蕨綱和裸子植物之間在系統發育上的聯繫,它們可能在之後演化成最早的裸子植物。 古蕨...
5 KB (503 words) - 05:17, 24 March 2023
满江红属(学名:Azolla)是槐叶苹科(原属满江红科)的一个属,现存七种真蕨类漂浮性水生植物,看起来并不像蕨类而更像浮萍。该属的植物在一些地区是入侵植物。 属名Azolla源于希腊语azo(使干燥)和ollyo(杀)的合成词,指本属植物容易被干旱环境影响而死亡。 该属的种包括: Azolla cariniana...
8 KB (699 words) - 03:57, 20 November 2024
各大分类群(演化支)中植物的叶分别由不同的起源演化而来。被子植物、现生裸子植物和真蕨类植物的叶具有相对复杂的叶脉,被统称为大型叶,这三大类植物也因此被称作真叶植物;真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大型叶又分别演化自不同的起源。石松类植物的叶仅具单根叶脉,被称作小型叶(microphyll)或石松叶(lycoph...
14 KB (2,202 words) - 11:22, 1 June 2025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是真蕨类植物的一个科,含20餘屬,2100余種,為蕨類最大科,其下類群約占現存蕨類的五分之一。其分佈遍及全球,以溫帶和熱帶山區多樣性最高,生境及生活型十分多樣,包括陸生、石生、附生或半附生。 部分分類系統將此科歸入取廣義概念的水龍骨科。 1990年, Karl...
17 KB (2,160 words) - 12:16, 7 January 2025
双扇蕨(学名:Dipteris conjugata)为双扇蕨科双扇蕨属下的一个种,為中大型蕨類。又稱鐵雨傘、破傘蕨、半把繖、松葉蘭、雄過山、灰背雙扇蕨,是台灣唯一的雙扇蕨科植物。屬於水龍骨目或裏白目(Gleicheniales)。 根莖部 成體的莖直徑約1cm寬,根經常橫走狀,基部具窄批針型鱗片 葉部...
3 KB (393 words) - 07:46, 11 December 2022
前裸子植物(英文:progymnosperm,舊譯原裸子植物)是一類以孢子繁殖的史前木本植物,也是裸子植物的祖先類群,化石見於泥盆纪中期到二叠纪末期的地層。它们可能由三列蕨纲演化而來,是蕨類向裸子植物演化期間的過渡類型,在分類學上被確立為門級或綱級的並系分類單元,即原裸子植物門(學名:Progymn...
6 KB (361 words) - 18:03, 24 October 2023
大部分进行景天酸代谢的类群都是被子植物,但真蕨类、石松类和裸子植物中也存在景天酸代谢成员。 以下列出了目前已有实验验证进行景天酸代谢的部分植物科属: 石松类 水韭科 - 水韭属Isoetes 真蕨类 水龙骨科 - 蚁蕨属Lecanopteris、星蕨属Microsorum、星剑蕨属Dictymia、棋盘蕨...
26 KB (4,017 words) - 03:25, 4 July 2025
這種關係通常多數與較高階的植物有關,然而表生細菌、表生真菌、藻類、地衣、苔蘚,以及蕨類也可為 附生生物(Epibiont)而生存良好。附生植物通常存在於溫帶(例如,許多苔蘚,地錢,地衣和藻類)或熱帶(例如許多蕨類,仙人掌,蘭花和鳳梨)中。由於它們對水和土壤的要求極低,因此大多能形成...
3 KB (325 words) - 12:18, 30 March 2022
生物分類總表 (section 其餘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藻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的分類爲基礎。 包含嗜鹽菌、一些超嗜熱菌、嗜酸菌等。 包含放線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等。 包含綠藻、輪藻、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等。 植物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营养来源的不同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依据是否形成种子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还可依据种子结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现介绍如下:...
7 KB (834 words) - 23:45, 25 August 2024
海拔1000到2000公尺)之闊葉樹林陰濕地可見。 稀子蕨的分布狀況和臺灣多種裸子植物類似,產於喜馬拉雅山東部一帶和臺灣,這個範圍是200萬至1萬年前冰河期之際全球最大的避難所,因此稀子蕨可能是冰河期當時生物避難所遺留下來的物種。 多年生蕨類植物;根莖短且斜生(ascending);葉叢生,葉柄長...
5 KB (610 words) - 14:57, 26 February 2021
栗蕨(學名:Histiopteris incisa)為碗蕨科栗蕨屬下的一個種。是一種常見的蕨類植物,分佈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通常出現在潮濕的環境,並能生長佔據一大片面積。栗蕨每個羽片的最基部裂片外觀類似蝙蝠翅膀,這也是其英文俗名 bat's wing fern 的由來,在台灣常以外觀類似蝴蝶來形容。...
5 KB (576 words) - 06:09, 27 October 2023
水龍骨目(學名:Polypodiales)是真蕨綱中的一個主要分支,包含有超過80%的现存蕨類物種。它們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等地區。 水龍骨目被認為是蕨類最晚分歧出來的目,基於最近的基因分析。它們大約在一億年前形成且分歧出來,大概是接在被子植物門分歧之後。...
12 KB (1,107 words) - 12:41, 23 March 2025
鹿角蕨屬多介於稍畏寒蕨類及畏寒蕨類之間,適合生長於日溫高於 27°C,夜溫高於 16°C 的環境。而鹿角蕨種間對於低溫的耐受性也不盡相同,舉例來說,二歧鹿角蕨耐寒,其低溫限度為 0°C 至 -1.1°C;而馬來鹿角蕨則不耐寒,低溫限度為 18°C。綜觀而言,鹿角蕨喜溫暖的環境,冬季溫度不宜低於...
35 KB (4,178 words) - 04:21, 15 October 2024
芒萁 (category 蕨類)
World forked fern,夏威夷語:uluhe ),又稱芒萁骨、小裏白、小羊齒、山蕨、三叉齒朵、蜈蚣草、欽芒萁、芼仔、山旺芼仔、毛枝、毛萁、草芒、烏萁、雞毛蕨、狼萁、山芒、蘆萁,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蕨類。 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f.) Underw. Dicranopteris...
5 KB (398 words) - 09:36, 7 October 2023
蕨科的根部粗壯,莖部短小肥大,葉柄基部具革質宿存之托葉。 合囊蕨科與瓶爾小草科屬於厚囊蕨類(英语:eusporangiate fern),是厚囊蕨類植物現生唯二的兩科,為蕨類植物中較早期的分支出來的一支。 目前本科已知現生六屬 觀音座蓮屬 Angiopteris 天星蕨屬 Christensenia...
5 KB (450 words) - 12:52, 18 April 2024
真叶植物(英語:Euphyllophytina)是一个未分级的植物类群,是维管植物的子类群,石松门的姊妹类群。真叶植物包括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两大类,以及一些灭绝的化石类群。根据多项分子生物学证据,现存的维管植物都可以归为石松、蕨类、种子植物这三个单系群。其它的研究表明,将化石种类列入会得到更为复杂的谱系图。...
5 KB (256 words) - 21:36, 25 June 2025
松葉蕨科(Psilotaceae)是一種蕨類植物,包括有「松葉蕨屬」和「梅溪蕨屬」兩個屬。這兩個屬的外表很不一樣,而且也有人將梅溪蕨屬獨自分到梅溪蕨科中,但大多數的分類學還是持續將其放在松葉蕨科內。松葉蕨科在分類學中的位置曾經不是很明確,部份是因為此類植物缺失根或真正的葉子,但最近的分子系統學的研究推測出其和瓶爾小草科之間較為相近。...
3 KB (384 words) - 22:39, 2 February 2025
本列表列出現生鏈束植物的科及亞科列表。本列表的架構採用廣義蕨類植物系統發育組(英语: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於2016年發表的分類架構(PPG I)。PPG I的分類架構建基於分子系统发生学研究之上,以及Smith et al. (2006)、Chase and Reveal...
10 KB (1,011 words) - 23:27, 17 June 2023
剑叶凤尾蕨(学名:Pteris ensiformis)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下的一个种,又有斑紋鳳尾蕨、銀脈鳳尾蕨、箭葉鳳尾蕨等別名。本身是一種蕨類植物,頂羽片單一,側羽片多少分叉,形成不規則多裂,羽軸兩側之羽片不對稱,葉軸無翅。 植株高30-50公分。根狀莖細長,斜升或橫臥,粗0.4-0.5公分,被黑褐色鱗片。...
3 KB (370 words) - 02:52, 29 May 2022
permum、Lagenospermum、?Polypterocarpus、Rhabdocarpus、三稜籽屬 蕨類複葉:無脈羽葉(英语:Aphlebia)、Bertrandia、棒穗蕨屬(英语:Corynepteris)、囊羊齒屬(英语:Crossotheca)、Cyathocarpus、Lob...
10 KB (1,275 words) - 09:43, 30 June 2025
蕨屬(英語:Bracken;學名:Pteridium),是水龍骨目碗蕨科植物,為粗碩的蕨類。過去認為該屬只有一個物種欧洲蕨(Pteridium aquilinum),近年來則區分為十餘個物種。 蕨類植物是多世代的維管束植物,其中大型者產生孢子、小型者則產生配子(卵細胞與精細胞)。蕨...
9 KB (789 words) - 22:39, 11 July 2024
瓶尔小草(学名:Ophioglossum vulgatum),为瓶尔小草科瓶尔小草属下的一个植物种。根肥厚肉質,莖短而直立, 葉片單葉全緣肉質,有時葉片上同時著生孢子囊枝,地生型的蕨類,可見於台灣低海拔地區,有時公園中空曠的草地上也可見到。整個葉片湯匙狀一片片挺出地面,因此又俗稱為一葉草,是一種治瘡的中藥材,在公園或學校綠油油的草...
3 KB (392 words) - 01:56, 11 June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