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聚名:Convolosaurus,意為「群聚的蜥蜴」,意指發現時幼體化石的群聚狀態)是一基礎鳥腳類恐龍,生存於早白堊世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科曼奇郡波克特湖(英语:Proctor Lake)的雙子山組(英语:Twin Mountains Formation)地層。模式種兼唯一種馬氏群聚龍(Convolosaurus...
    8 KB (834 words) - 09:20, 14 May 2024
  • 異客名:Ajnabia,意為「外來者」)也可譯為羇客、外來或异域,是一賴氏亞科恐龍,來自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的摩洛哥。牠是非洲第一個確認的鴨嘴科,並被認為與歐洲的艾瑞有接近親緣關係。異客的發現令古生物學家感到驚喜與意外,因為當時的非洲被海洋圍繞隔離於其他大陸,以前猜測鴨嘴類無法到達。...
    5 KB (495 words) - 09:56, 2 May 2023
  • 曠野名:Valdosaurus,意為“曠野蜥蜴”),是種小型、二足的植食性鳥腳類恐龍,發現於英格蘭威特島、羅馬尼亞。牠們生存於早白堊紀。模式種是小溝曠野(V. canaliculatus),是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75年敘述、命名,當時為橡樹的一種,後來獨立為新...
    7 KB (938 words) - 08:34, 30 April 2023
  • 山東名:Shantungosaurus,意為“山東蜥蜴”)是種頭部平坦,没有冠饰的鴨嘴科恐龍,归类于栉亚科,為世界上已知最大型的非蜥腳類植食恐龍,其體型甚至超越暴、棘等最大型的肉食恐龍。山東發現於中國山東半島的王氏地層,地質年代屬於晚白堊紀。 山東...
    6 KB (601 words) - 22:11, 7 August 2024
  • 金塔(學名:Jintasaurus)是鳥腳下目鴨嘴形類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2006年化石發現於甘肅省金塔縣的新民堡。模式種是半月金塔(J. meniscus),是在2009年由尤海魯、李大慶所敘述、命名。名意為「金塔縣的蜥蜴」,而種名則是指枕部半月形的枕骨側突和枕髁。尤海...
    2 KB (171 words) - 02:12, 26 December 2022
  • 南方稜齒名:Notohypsilophodon)是鳥臀目恐龍的一。 從1985年開始,巴塔哥亞聖胡安博斯科國立大學組織一個挖掘團隊,前往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丘布特省北部的聖喬治盆地挖掘化石,在里瓦達維亞海軍准將城近郊發現一個未成年個體的身體骨骼,且缺乏頭顱骨。挖掘地點屬於Bajo...
    5 KB (636 words) - 12:30, 26 March 2024
  • 冥犬名:Kerberosaurus,意為「刻耳柏洛斯(希臘神話的地獄看門狗)的蜥蜴」)是一亞科的鴨嘴科恐龍,化石是從俄羅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察尕沿組(Tsagayan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約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馬斯垂克階)屍骨層(英语:Bone bed)挖出的含有頭骨的骨骼,並顯示與櫛龍及原櫛龍近緣。...
    4 KB (531 words) - 05:33, 2 May 2023
  • 重髂名:Barilium)是鳥腳亚目禽類恐龍的一,屬於禽類內部的硬棘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化石是兩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的一處海岸,屬於瓦德赫斯特黏土組(Wadhurst Clay...
    4 KB (514 words) - 01:29, 21 July 2022
  • 錦州名:Jinzhousaurus)是禽類鴨嘴超科恐龍的一,生存於早白堊紀。牠們的化石發現於中國,並發現了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骸。錦州首次由汪筱林與徐星在2001年描述、命名。模式種是楊氏錦州(J. yangi),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種。名是以錦州市為名,種名則是以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為名。...
    3 KB (351 words) - 10:12, 5 December 2020
  • 馬鬃(學名:Equijubus),是鴨嘴超科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的中國西北部。模式標本是被發現於中國甘肅省的馬鬃山。 在2000年夏季,一個中國美國聯合挖掘團隊,在甘肅省馬鬃山地區發現一個標本,也是目前的唯一標本。模式種是諾曼馬鬃(E. normani),是在2002年由尤海魯...
    3 KB (330 words) - 12:54, 9 October 2022
  • 群聚傳染(英语:Disease cluster),隨後擴散至臺灣各地。此為臺灣發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以來最嚴重的社區感染(英语:local transmission)衍生事件。 2021年5月13日,發現宜蘭縣羅東鎮、新北市蘆洲區與臺北市萬華區群聚案病毒基因定序與華航諾富特群聚事件相同,都是SARS-CoV-2的變種B...
    56 KB (6,600 words) - 08:51, 24 August 2024
  • 福井(學名:Fukuisaurus)是鳥腳亚目鴨嘴超科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日本。 福井的化石是一個頭顱骨,是在1989年被發現於福井縣勝山市北谷町,屬於北谷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模式種是手取福井(F. tetoriensis),是在2003年由小林快次及東洋...
    3 KB (339 words) - 14:11, 20 February 2023
  • 戍衛名:Fylax,意為「守衛者」)是一來自西班牙晚白堊世菲格羅拉組(Figuerola Formation)的鴨嘴類恐龍。模式種兼唯一種地獄門戍衛(Fylax thyrakolasus)於2021年發表,標本是一塊近乎完整的左齒骨。戍衛屬於接近鴨嘴科的外類,與同為歐洲的特提斯鴨嘴...
    5 KB (513 words) - 06:45, 2 May 2023
  • 名:Mussaurus,意為「老鼠蜥蜴」)是一植食性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阿根廷南部,約2億1500萬年前。鼠得名於幼體和青少年體骨骼的微小體型,這些曾被認為是本唯一已知的標本,然而現在已經得知鼠的成年標本了,這個名成為某種程度上的誤會;成體身長可達6公尺,體重超過1...
    13 KB (923 words) - 13:13, 4 June 2024
  • 黑龍江名:Sahaliyania)是鴨嘴科賴氏亞科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黑龍江省,年代為白堊紀晚期。 黑龍江的化石發現於黑龍江省漁亮子組的一個屍骨層,與鴨嘴亞科烏拉嘎的化石一起被發現。在2008年,帕斯卡·迦得弗利茲教授(Pascal Godefroit)與其同事宣布發現了這兩種恐龍。模式種是鄂倫春黑龍江龍(S...
    3 KB (261 words) - 20:47, 4 February 2023
  • 彎嚼名:Angulomastacator)是鴨嘴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目前只有發現一個標本。正模標本(TMM 43681–1)是一個部分左上頜骨。這塊上頜骨的前端往下彎曲,高達45度角,上面的齒列也跟者彎曲,與其他近親不同。由於上頜骨的獨有特徵,研究人員提出阿古哈組的...
    3 KB (363 words) - 20:42, 4 February 2023
  • 萊陽名:Laiyangosaurus)是一亞科的鴨嘴科恐龍,來自白堊紀晚期的中國山東省萊陽盆地。 2010年對萊陽盆地金剛口地區的化石點進行重新挖掘,發現了許多化石,其中包含與青島有顯著差異的骨骼。 模式種兼唯一種楊氏萊陽(Laiyangosaurus...
    3 KB (418 words) - 04:50, 2 May 2023
  • 高刺(學名:Hypselospinus)是鳥腳亚目禽類恐龍的一,屬於禽類內部的硬棘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1635)包含:牙齒、左腸骨、薦骨、尾椎。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的瓦德赫斯特黏土組(Wadhurst Clay...
    5 KB (564 words) - 06:19, 2 May 2023
  • 神威(学名:Kamuysaurus)是一植食性埃德蒙顿族栉亚科鸭嘴类恐龙,化石被发现于日本北海道鹉川町穗别地区虾夷(英语:Yezo Group)的晚白垩世海洋沉积物中。 2003年,业余古生物学家堀田良幸(Yoshiyuki Horita)在白船溪(Shirafunezawa...
    5 KB (577 words) - 05:39, 2 May 2023
  • 符櫛名:Tlatolophus,意為「文字頭冠」,因頭冠形似字母而得名)或譯字冠,是鴨嘴科賴氏亞科副櫛族的一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的拉臘米迪亞南部,化石發現於墨西哥的民山組(英语: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模式種兼唯一種賈羅氏符櫛(Tlatolophus...
    6 KB (518 words) - 10:54, 2 September 2024
  • 快達名:Qantassaurus)又名康塔斯,是鳥臀目恐龍的一,是種迅速及二足的植食性恐龍,生存於巴列姆期的澳洲,當時的澳洲位於南極圈之內。快達的體型相當於小型灰袋鼠的大小,牠們擁有大型眼睛,可以在極地的永夜中保持視力。快達是在1996年由帕特·里奇(Patricia...
    5 KB (834 words) - 12:30, 26 March 2024
  • 正股名:Orthomerus)意為「筆直的股骨」,是鴨嘴科恐龍的一,生存於晚白堊紀的荷蘭,可能還有烏克蘭。正股目前是種研究不多的,在過去曾與研究較深的沼澤合併。 在1883年,著名英國古生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根據的一個發現於荷蘭林堡省的部分幼年...
    4 KB (490 words) - 02:51, 4 January 2022
  • 譚氏名:Tanius)是種鴨嘴超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中國。模式種是中國譚氏(T. sinensis),是由卡爾·維曼(Carl Wiman)在1929年所敘述、命名。名是以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為名,種名則意為中國。 在1923年4月,譚錫疇在山東省萊陽市東南部發現一些化石,屬於王氏...
    3 KB (430 words) - 07:26, 1 May 2023
  • 始糙齒名:Eotrachodon,意為「黎明的糙齒」)是種鴨嘴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桑托階(約8300萬年前)的北美洲東部。 正模標本MSC 7949是一個保存良好的頭骨及部分骨骼,於2007年發現於阿拉巴馬州的摩爾維爾白堊組(英语:Mooreville Chalk)(Mooreville...
    4 KB (455 words) - 06:56, 2 May 2023
  • 獨孤名:Secernosaurus,意為「被分離開來的蜥蜴」)是種生存於晚白堊世南美洲的鴨嘴科鳥腳類恐龍。 不同於多數鴨嘴科分布於北半球的勞亞大陸(北美洲、亞洲、歐洲),獨孤與近緣物種棲息於南美洲。有理論認為白堊紀晚期某個時間點南北美曾連接成陸橋,使兩大陸物種得以交流,而獨孤的祖先可能在此時進入南美。...
    11 KB (993 words) - 11:23, 22 May 2024
  • 哈薩克賴氏名:Kazaklambia)是一賴氏亞科恐龍,來自白堊紀晚期哈薩克南部的達布拉津組(英语:Dabrazhin Formation)(桑托階)。屬下包含單一物種:模式種說服哈薩克賴氏(Kazaklambia convincens)。 哈薩克賴氏...
    4 KB (500 words) - 05:37, 2 May 2023
  • 艾瑞名:Arenysaurus)是鴨嘴科恐龍的一。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顱骨與身體骨骼,發現於西班牙的庇里牛斯山脈,年代為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約6600萬年前。 模式種是阿氏艾瑞(A. ardevoli),是在2009年由西班牙古生物學家Pereda-Suberbiola等人所敘述和命...
    2 KB (248 words) - 14:48, 9 February 2022
  • McDonald等人(2012年)将船首和禽一并置于鸭嘴形类的基干位置。Norman(2015年)在高刺龙骨学研究中发现船首属于单系科,与该科其它欧洲成员相比更接近东亚的薄氏和金塔。Verdu等人(2017年)将其恢复为包括亚洲叙五、高吻、高志和公婆泉在内的欧亚分支的一部分。船首被发现处于最衍生的位置,为勇士龙的姐妹群。...
    3 KB (464 words) - 12:43, 1 May 2023
  • 類演化支的名稱來自於禽,禽類是鳥腳亚目中非常繁盛的一,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禽類除了禽以外,最著名的包括:橡樹、彎、豪勇、以及鴨嘴類。在較早的資料中,禽科是個獨立的科。在早期分類歷史,禽科常被當成垃圾箱类,包括鳥腳亚目之中,不屬於稜齒科、也不是鴨嘴...
    76 KB (10,118 words) - 07:45, 28 January 2024
  • 日本名:Nipponosaurus,意為「日本的蜥蜴」)是賴氏亞科的一鴨嘴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東北亞,唯一的化石於1934年出土自庫頁島的蝦夷(英语:Yezo Group)沉積層、1937年發現屬於同一個體的更多化石,並於1936年由長尾巧(日语:長尾巧)命名並發表模式種薩哈林日本龍(Nipponosaurus...
    16 KB (1,840 words) - 02:07, 20 August 2024
  • 列弗尼斯名:Levnesovia)是鴨嘴超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烏茲別克斯坦。牠們是巴克的近親。模式種是河中地列弗尼斯(L. transoxiana)。名是紀念已逝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列弗·尼斯(Lev Nesov),種名則是以中亞的古地名河中地為名。目前僅發現頭顱骨化石,完整身長被估計約2公尺。...
    2 KB (159 words) - 04:03, 26 Januar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