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納(學名:Anabisetia)是薄板类恐龍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牠是雙足的植食性恐龍,約有2公尺長。 阿根廷古生物學家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及Jorge Calvo於2002年為阿納命名。名是為紀念一位已逝的考古學家Ana...
    5 KB (769 words) - 10:02, 17 June 2023
  • 阿納薩齊(學名:Anasazisaurus)是種鳥腳亞目鴨嘴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4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的嘉德蘭組,目前只發現一個部份顱骨。這個化石最初被傑克·霍(Jack Horner)歸類於小貴族阿納薩齊的著名處在於鼻部上的短頭冠,從兩眼中間往頭後延伸。...
    6 KB (921 words) - 02:41, 10 March 2021
  • (學名:Arstanosaurus)是鴨嘴科恐龍的一個,化石發現於哈薩克的Bostobinskaya地層,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桑托階至坎帕階。牠有著很混亂的分類歷史,曾被認為是鴨嘴科或角科,甚至是兩者的嵌合體。 的化石是一塊上頜骨(AAIZ 1/1),一塊股骨可能也屬於...
    4 KB (446 words) - 01:48, 6 February 2024
  • 小頭(Talenkauen santacrucensis),其正模標本MPM-10001A是一隻關節相連的部分骨骼,缺少頭骨後部、手部、尾部。小頭是中等體型的鳥腳類,獨特之處在於肋骨兩側具有薄而平滑的橢圓形骨板,屬於薄板類演化支,與巨謎近緣。 小頭是繼加帕里尼龍、阿納...
    12 KB (1,449 words) - 02:42, 14 July 2024
  • 異客名:Ajnabia,意為「外來者」)也可譯為羇客、外來或异域,是一賴氏亞科恐龍,來自白堊紀晚期(馬垂克階)的摩洛哥。牠是非洲第一個確認的鴨嘴科,並被認為與歐洲的艾瑞有接近親緣關係。異客的發現令古生物學家感到驚喜與意外,因為當時的非洲被海洋圍繞隔離於其他大陸,以前猜測鴨嘴類無法到達。...
    5 KB (495 words) - 09:56, 2 May 2023
  • 冥犬名:Kerberosaurus,意為「刻耳柏洛(希臘神話的地獄看門狗)的蜥蜴」)是一亞科的鴨嘴科恐龍,化石是從俄羅斯穆爾州布拉戈維申克察尕沿組(Tsagayan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約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馬垂克階)屍骨層(英语:Bone bed)挖出的含有頭骨的骨骼,並顯示與櫛龍及原櫛龍近緣。...
    4 KB (531 words) - 10:20, 13 September 2024
  • prestwichii)。名是以化石發現處的庫姆村為名,但哈利·絲萊當時將種名誤植為「prestwichi」。但在1889年,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提出這些化石不足以成為獨立,而且類似在美國新發現的彎,因此將這些化石改歸類於彎的一種,普萊特維奇彎(Camptosaurus...
    10 KB (977 words) - 16:31, 22 September 2024
  • 分離名:Kritosaurus,或譯克里托)是一所知不全的鴨嘴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的拉臘米迪亞南部,分布範圍主要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可能還有德克薩斯州及墨西哥。身長9公尺及重4噸。分離的化石並不完整,卻經歷過極其曲折的分類史,涉及了鉤鼻阿納薩齊秀畢吐...
    39 KB (4,532 words) - 11:36, 22 May 2024
  • 特拉科普柯名:Atlascopcosaurus)是薄板类恐龍的一個,生活於下白堊紀的澳大利亞,但目前的研究資料不多,只能知道牠們是種小型、二足、植食性恐龍。牠的身長約有2到3公尺長,體重約125公斤重。由於化石材料、研究資料有限,特拉科普柯目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正模標本(編號NMV...
    3 KB (381 words) - 12:28, 26 March 2024
  • 、木他和小头组成的演化支的最原始成员,由以下近裔共征支持: 额骨与颅顶的接触面积小于25% 枕旁突向侧面延伸且略向远端背腹侧扩张 尾肋位于神经弓上 然而,最近一项使用Bell等人(2019年)的矩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福属于凹齿形态类,与衍生的凹齿...
    4 KB (492 words) - 14:17, 6 July 2023
  • 秀畢吐名:Naashoibitosaurus,源於瓦荷語的naʼashǫ́ʼii bitooh,名全意為「溪流蜥蜴」)是種鳥腳亚目鴨嘴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3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的嘉德蘭組,目前只發現一個部份骨骼。這個化石最初被傑克·霍(Jack...
    7 KB (1,008 words) - 02:44, 13 July 2022
  • 昆杜爾名:Kundurosaurus)是鴨嘴科櫛亞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西伯利亞,可能是馬垂克階晚期。在俄羅斯穆爾州與中國黑龍江省的數個挖掘地點,恐龍化石主要由賴氏亞科所構成,少數是櫛亞科化石,昆杜爾是其中之一。昆杜爾可能是克貝洛的姊妹分類單元,兩者都生存於相近時代的阿穆爾州。...
    9 KB (1,085 words) - 07:59, 30 August 2022
  • 穆爾(學名:Amurosaurus)是鴨嘴科賴氏亞科恐龍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最末期的北亞,約6600萬年前。與其他賴氏亞科一樣,牠主要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鴨嘴獸般的鼻端,及頭頂有一個空冠,但是還沒有被發現頭冠的化石。成年穆爾的化石很稀少,但估計最少有6米長。...
    5 KB (743 words) - 04:01, 8 December 2020
  • 哈薩克賴氏名:Kazaklambia)是一賴氏亞科恐龍,來自白堊紀晚期哈薩克南部的達布拉津組(英语:Dabrazhin Formation)(桑托階)。屬下包含單一物種:模式種說服哈薩克賴氏(Kazaklambia convincens)。 哈薩克賴氏最初於1968年由阿納托利·羅特傑特文...
    4 KB (500 words) - 05:37, 2 May 2023
  • (學名:Kangnasaurus)是鳥腳亚目禽類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的南非。康的化石只有一顆牙齒,可能還有一些身體部分的骨頭,故通常被認為是疑名。康被分類在類似橡樹的橡樹科。 模式種是庫氏康(K. coetzeei),是在1915年由席尼·賀頓(Sidney H....
    4 KB (514 words) - 08:48, 10 February 2021
  • (學名:Byronosaurus)是傷齒科恐龍的一個,生活於上白堊紀。牠的名是紀念倫先生(Byron Jaffe),以感謝他及其家人對蒙古科學院、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挖掘團隊的支持與援助。的第一個標本於1993年在蒙古戈壁沙漠的烏哈托喀被發現,第二個則於1996年在大約8公里以外的地方被發現。...
    5 KB (545 words) - 01:29, 18 February 2024
  • 符櫛名:Tlatolophus,意為「文字頭冠」,因頭冠形似字母而得名)或譯字冠,是鴨嘴科賴氏亞科副櫛族的一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的拉臘米迪亞南部,化石發現於墨西哥的民山組(英语: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模式種兼唯一種賈羅氏符櫛(Tlatolophus...
    6 KB (518 words) - 10:54, 2 September 2024
  • 滿洲名:Mandschurosaurus)是鴨嘴科的一恐龍。模式種是穆爾滿洲(M. amurensis,又譯黑龍江滿洲)。滿洲的最早的化石發現於中國東北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蔭縣的上白堊紀地層,最早出土的化石是一副保存較差的不完整骨骼,該化石於1914年由俄羅斯人越界從黑龍江沿岸盜掘...
    4 KB (443 words) - 09:17, 11 January 2022
  • 高刺(學名:Hypselospinus)是鳥腳亚目禽類恐龍的一,屬於禽類內部的硬棘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1635)包含:牙齒、左腸骨、薦骨、尾椎。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東薩塞克郡的瓦德赫特黏土組(Wadhurst Clay...
    5 KB (564 words) - 06:19, 2 May 2023
  • 阿納托利·羅特傑特文基。 正模标本AEHM 4/1发现于库尔干(英语:Akkurgan)附近Bostobinskaya组的一层中,该地层可追溯到坎潘阶至桑托阶,距今约8400万年。它由部分骨骼组成,包括部分颅骨、下颌、60颗单独牙齿、胸骨、右肱骨、左桡骨、掌骨和指骨。作者认为克尔干是一个疑名,因此没有归入其材料。...
    3 KB (467 words) - 09:15, 2 May 2023
  • 曠野名:Valdosaurus,意為“曠野蜥蜴”),是種小型、二足的植食性鳥腳類恐龍,發現於英格蘭威特島、羅馬尼亞。牠們生存於早白堊紀。模式種是小溝曠野(V. canaliculatus),是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75年敘述、命名,當時為橡樹的一種,後來獨立為新...
    7 KB (938 words) - 08:34, 30 April 2023
  • 重髂名:Barilium)是鳥腳亚目禽類恐龍的一,屬於禽類內部的硬棘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化石是兩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英格蘭東薩塞克郡的一處海岸,屬於瓦德赫特黏土組(Wadhurst Clay...
    4 KB (514 words) - 01:29, 21 July 2022
  • 正股名:Orthomerus)意為「筆直的股骨」,是鴨嘴科恐龍的一,生存於晚白堊紀的荷蘭,可能還有烏克蘭。正股目前是種研究不多的,在過去曾與研究較深的沼澤合併。 在1883年,著名英國古生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根據的一個發現於荷蘭林堡省的部分幼年...
    4 KB (490 words) - 02:51, 4 January 2022
  • 本科包括以下: † Anabisetia †特拉科普柯 Atlascopcosaurus †洪奔 Diluvicursor †加利恩 Galleonosaurus †加帕里尼龙 Gasparinisaura †伊萨西奔 Isasicursor †雷利诺 Leaellynasaura...
    3 KB (322 words) - 23:45, 18 April 2024
  • 艾瑞名:Arenysaurus)是鴨嘴科恐龍的一。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顱骨與身體骨骼,發現於西班牙的庇里牛山脈,年代為白堊紀晚期(馬垂克階),約6600萬年前。 模式種是氏艾瑞(A. ardevoli),是在2009年由西班牙古生物學家Pereda-Suberbiola等人所敘述和命...
    2 KB (248 words) - 14:48, 9 February 2022
  • 快達名:Qantassaurus)又名康塔,是鳥臀目恐龍的一,是種迅速及二足的植食性恐龍,生存於巴列姆期的澳洲,當時的澳洲位於南極圈之內。快達的體型相當於小型灰袋鼠的大小,牠們擁有大型眼睛,可以在極地的永夜中保持視力。快達是在1996年由帕特·里奇(Patricia...
    5 KB (834 words) - 12:30, 26 March 2024
  • 獨孤名:Secernosaurus,意為「被分離開來的蜥蜴」)是種生存於晚白堊世南美洲的鴨嘴科鳥腳類恐龍。 不同於多數鴨嘴科分布於北半球的勞亞大陸(北美洲、亞洲、歐洲),獨孤與近緣物種棲息於南美洲。有理論認為白堊紀晚期某個時間點南北美曾連接成陸橋,使兩大陸物種得以交流,而獨孤的祖先可能在此時進入南美。...
    11 KB (993 words) - 11:23, 22 May 2024
  • 帆额(學名:Velafrons)屬於鴨嘴科賴氏亞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墨西哥。名意為「有帆的額頭」。種名則是以發現地科韋拉州為名。 帆额的化石發現於墨西哥科韋拉州的Cerro del Pueblo組,年代為白堊紀的坎潘階和马垂克阶的交接时期,約720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CPC...
    3 KB (370 words) - 03:00, 31 March 2024
  • 破碎(學名:Claosaurus)是原始鴨嘴科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桑托階)的北美洲。名意為「破碎的蜥蜴」,牠被這樣命名是因牠的化石在發現時是很零亂的。 破碎有著修長的身軀及瘦長的腳掌,後腳長、前臂小、尾巴長而堅挺。牠可以成長至約3.5米長,及475公斤重。...
    5 KB (484 words) - 20:39, 5 December 2023
  • 曼特爾(學名:Mantellisaurus)是種最近被重新命名的一恐龍,原本被命名為瑟菲爾德禽(I. atherfieldensis)。 曼特爾的化石最初是在1914年由雷金德·胡利(Reginald Hooley)發現於英格蘭南部,而到1917年有新聞報導。胡利最初將牠們命名為...
    6 KB (760 words) - 09:44, 8 February 2024
  • 巨禽名:Iguanacolossus,意為「鬣蜥巨像」)又譯鬣蜥巨,是一類的鳥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對其的瞭解來自正模標本UMNH VP 20205,是一個大型個體的部分骨骼。 巨禽的正模標本UMNH VP 20205於2005年由唐...
    11 KB (1,214 words) - 23:43, 7 Februar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