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誕名:Paraxenisaurus,意為「奇怪的蜥蜴」)是一恐手科的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7300萬至7210萬年前)的墨西哥。 1990年代在科阿韋拉州的民山組(英语: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Cerro del Pueblo...
    3 KB (328 words) - 02:58, 31 March 2024
  • 怪誕名:Hallucigenia)生存於寒武紀,發現於加拿大伯吉斯頁岩及雲南澄江化石地。其名稱「怪誕蟲」緣由自其獨特的外表與其光怪的發現歷史:在怪誕蟲最初被發表時,其上下前後均被倒置,背上的棘被描述為腳,尾則被描述為頭。怪誕蟲被部分科學家認為是有爪動物門的祖先,但也有科學認為其可能較接近於節肢動物門。...
    7 KB (805 words) - 15:15, 13 March 2024
  • 恐手科(學名:Deinocheiridae)是似鳥下目恐龍的一科,生存於阿爾比階至馬斯垂克階的亞洲和北美洲。這個科最早由哈茲卡·奧斯穆斯卡和伊娃·羅尼維奇於1970年命名,當時只包含模式恐手。2014年由李永南和同事發表於自然的研究發現恐手科是個有效的分類群。李等人根據最新的系統發生學分...
    11 KB (1,094 words) - 23:27, 3 June 2024
  • 中華盜名:Sinraptor)又譯中國盜,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晚侏儸紀的中國。儘管名稱中有盜兩字,中華盜跟馳科恐龍(例如伶盜)並沒有接近親緣關係。中華盜的身長經測量大約有7.6公尺,高度接近3公尺。 中華盜的正模標本是在1987年由菲力·柯爾(Philip J....
    4 KB (520 words) - 07:45, 30 September 2023
  • 名:Llukalkan,在馬普切語意為「造成恐懼的」)又译慑,是阿貝力科的一獸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下營組(英语:Bajo de la Carpa Formation),生存年代約相當於8600萬至8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桑托階。駭的發現地與同為阿貝力科的道獵...
    6 KB (626 words) - 01:29, 6 May 2024
  • 名:Aniksosaurus,或譯安尼柯)是種獸腳亞目虛骨類恐龍,化石是在1995年發現於阿根廷丘布特省的下蓬組,年代為白堊紀中期的森諾曼階到土侖階,約9500萬年前。 模式種達氏春(A. darwini)是由馬蒂尼茲與費爾南多·諾瓦斯在2006年命名。...
    2 KB (215 words) - 14:29, 4 June 2024
  • (學名:Zuolong)是原始虚骨類恐龍的一,化石是在2001年发现于中国新疆五彩湾的石树沟组上部,生活年代为晚侏羅紀早期(牛津階),約1億600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5912)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是一個亞成年個體,身長接近3.1公尺,體重估計約35公斤。 模式種是薩氏左龍(Zuolong...
    3 KB (258 words) - 07:31, 22 June 2023
  • 名:Dracovenator)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南非,化石是一個部分頭顱骨,發現於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的身長估計值介於5.5到6.5公尺。 模式種是瑞氏(D. regenti),是由亞當·耶茨(Adam...
    2 KB (220 words) - 23:19, 1 August 2022
  • 名:Alectrosaurus),又名獨身、鷹、阿萊或阿萊克特,是暴超科恐龍的一個,生存於上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獨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與其他大型近親(如暴)的外形相似。獨的體型比較小型,只有約5米長。 獨的化石是在1923年發現。在193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6 KB (958 words) - 12:46, 20 August 2021
  • 四川名:Szechuan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牠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牛津階至啟莫里階)的亞洲。牠的外表有點像小型的異特,身長約8公尺。化石是四顆難以鑑定的牙齒,發現於沙溪廟組,目前狀態是疑名。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四川是疑名,原因是雖然那些牙齒很獨特,但其他身體骨骸有可能是屬於其他的屬。...
    5 KB (628 words) - 14:14, 30 September 2021
  • 乙鱷(學名:Betasuchus,意為「β鱷魚」)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歐洲。 乙鱷的正模標本(編號NHM R 42997)是一塊不完整的右股骨,只有股骨的上半段,長31.2公分,由於化石的裂口完整,可能挖掘過程時的斷裂,而化石發現於荷蘭的馬斯垂克附近。在1883年,被哈里·西利(Harry...
    7 KB (974 words) - 12:47, 11 October 2022
  • 名:Velocisaurus,意為「快速的蜥蜴」)是種角鼻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阿根廷。速身長可能約4英尺。目前僅發現後腿骨頭,從後腿與腳掌顯示牠們適合奔跑,因此取名為速。費爾南多·諾瓦斯與塞巴斯蒂安·阿派斯特圭(Sebastian Apesteguia)在2003年的研究顯示速...
    2 KB (198 words) - 13:17, 4 June 2024
  • 哥斯拉(學名:Gojirasaurus)是腔骨超科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奎伊縣的銅峽谷地層。哥斯拉生活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距今約2億1000萬年前。根據早期的估計,哥斯拉的身長約5.5米,體重估計約150-200公斤,是當時的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 模式種是奎伊哥斯拉(G....
    3 KB (283 words) - 14:28, 3 June 2021
  • 名:Dryptosaurus,發音:/ˌdrɪptoʊˈsɔːrəs/ DRIP-toh-SOR-əs))又名兇,是一超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6700萬年前)的北美洲東部,相當於現在的紐澤西州。傷是大型、二足(英语:Bipedalism)、陸生的肉食性動物,身長可達7...
    24 KB (2,919 words) - 12:24, 1 December 2023
  • 腔骨(學名:Coelophysis)又名虛形,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牠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腔骨是最早發現幾副完整骨骼的恐龍。模式種鮑氏腔骨(C. bauri)是輕盈的恐龍,約有2-3米長,臀部高於1米高。牠的...
    17 KB (2,190 words) - 00:14, 2 March 2024
  • 時代(學名:Shidai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是種基礎堅尾類。時代的正模標本(編號DML-LCA 9701-IV)缺失大部分尾椎、肋骨、肩帶、以及四肢骨頭,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上祿豐組,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時代是在2009年由吳肖春、菲力·柯爾(Philip J....
    1 KB (157 words) - 09:07, 3 August 2024
  • 淫妖名:Kurupi,取自瓜拉尼神話的生殖妖怪庫汝皮(英语:Kurupi),或譯庫汝皮)是一阿貝力科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於巴西晚白堊世的瑪麗里亞層(英语:Marília Formation)。模式種堅石淫妖(Kurupi itaata)於2021年發表命名,名稱由來是因為遺骸是在一家愛情賓館附近發現的。...
    3 KB (407 words) - 05:25, 2 May 2023
  • 蜥状名:Kileskus),又名哈卡斯是,暴超科原角鼻科恐龍一。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前上頜骨、上頜骨、上隅骨、以及手掌與腳掌骨頭。 在2010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K....
    3 KB (225 words) - 03:38, 4 October 2023
  • 名:Bistahieversor)是暴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約7450萬年前。化石過去曾被歸類於後彎齒、艾伯塔,在2010年被建立為新。 在1990年,新墨西哥州發現一個部分頭顱骨與骨骼,當時被歸類於後彎齒。在1992年,新墨西哥州發現另一個不完整的頭顱骨、身...
    5 KB (624 words) - 16:31, 8 December 2023
  • 伊比利亞棘名:Iberospinus,意為「伊比利亞的棘」)是棘科獸腳類恐龍的一個,化石出土於葡萄牙的帕波瑟科組(英语:Papo Seco Formation)(Papo Seco Formation),年代為早白堊世巴列姆階。模式種兼唯一種納氏伊比利亞棘(Iberospinus...
    7 KB (707 words) - 04:21, 1 July 2023
  • 的相似性,並命名為福氏簧椎(Calamospondylus foxi)。但是,福克斯在1866年已使用了簧椎這個名字。里德克於是在1891年將之更名為福氏簧(Calamosaurus foxi)。同時,里德克將一條脛骨(編號BMNH R186)暫時性地編入於此,而這條脛骨可能是屬於虛骨類的基底物種,類似美頜龍科。...
    4 KB (504 words) - 12:16, 15 December 2020
  • 名:Lepidus)是美國晚三疊世一已滅絕的腔骨科獸腳類恐龙。它生存於大約2.23億年前的德克薩斯州多库姆群(英语:Dockum Group)的奥缇斯白垩层。 2015年,Nesbitt和Ezcurra首次對這具化石進行了描述,他們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分類單元,並將其命名為碎片迷(Lepidus...
    3 KB (255 words) - 12:22, 26 March 2024
  • 中華麗羽名:Sinocalliopteryx)又名中國美羽、中華美羽,意為「中國的美麗羽毛」,是美頜科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義縣組尖山溝層,年代為下白堊紀,約1億2460萬年前。中華麗羽與近親華夏頜相似,但牠們的體型較大,身長2.37公尺,是已知最大的美頜科物種。...
    7 KB (1,028 words) - 15:07, 15 June 2021
  • 。 牠的模式種學名為丹氏頂棘(A. dunkeri),是在1884年被歸類於斑的一個種,只根據牙齒而被描述、命名。在1923年,Friedrich von Huene將這個種,命名為獨立的。牠的名的意思是「高棘」。過去曾有其他已敘述種,現已被分類在其他中,當中包括了重爪...
    3 KB (313 words) - 09:48, 16 September 2023
  • 長鱷名:Dolichosuchus)是三疊紀晚期恐龍的一。長鱷最初被分類為虛骨類的跳足鱷科(Hallopodidae),但目前被重新歸類於腔骨超科;而跳足鱷目前被歸類於喙頭鱷類。 模式種為具冠長鱷(D. cristatus),是由休尼(Friedrich von...
    2 KB (174 words) - 14:28, 3 June 2021
  • 印度鱷(學名:Indosuchus)是阿貝力科下的一恐龍,生存於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約7,000萬到6,600萬年前)。牠是原始的獸腳亞目,是阿貝力的近親。印度鱷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牠約有6米長,頭顱骨上有平冠。 模式種是盜印度鱷(I raptorius),是由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4 KB (472 words) - 10:38, 16 September 2023
  • 小掠(學名:Bagaraatan)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化石發現於蒙古的耐梅蓋特組(Nemegt Formation)。小掠身長可能約3-4米長。 模式種是奧氏小掠(B. ostromi),由Osmolska於1996年所發表、命名,名在蒙古語意為「小獵人」。顱後骨骼(編號ZPAL...
    1 KB (165 words) - 20:09, 21 September 2021
  • 雜肋名:Poekilopleuron)是一基礎堅尾類恐龍,屬於斑科。雜肋的身長9米,體重達1公噸。牠們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巴統階),約1億6800萬到1億6500萬年前。牠的化石是部份的骨骼,最初於1824年在法國發現,並被命名為斑的一個種。牠於1923年才被更名為雜肋...
    2 KB (281 words) - 14:06, 7 March 2021
  • 華夏頜名:Huaxiagnathus,意為「華夏的頜部」,有時亦譯為華夏,但為避免與鴨嘴類的華夏混淆,通常不被使用),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華夏頜屬於美頜科,最大標本的身長約1.8公尺,大於美頜。 正模標本(編號CAGS-IG-02-301)是在遼寧省北票...
    3 KB (377 words) - 22:41, 31 July 2024
  • Rauhut)與徐星建立為新。模式種是小新疆獵(X. parvus),名意為「新疆的獵人」,種名在拉丁文意為「小的」。 新疆獵的脛骨長31.2公分。徐星等人提出新疆獵有兩個自衍徵:脛骨末端的髁部向後延伸,向後程度比脛骨近端還後方、脛骨末端的前側有垂直溝。 新疆獵最初被歸類於手盜類的分類未定,可能與小掠...
    3 KB (330 words) - 09:40, 30 April 2023
  • 極鱷(學名Aristosuchus)是美頜科恐龍的一個,是種小型的虛骨類恐龍。其名是由古希臘文的「ąριστον」(即勇敢、極度、最尊貴之意)及「σουχος」(埃及神話中的鱷魚頭神祇索貝克的古希臘文訛稱)而來。牠們有著很多鳥類的特徵。 極鱷是雙足肉食性的獸腳亞目恐龍。極鱷...
    3 KB (452 words) - 14:07, 7 March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