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是指中国历史上发展出的基于中国医学传统的,以研究、讨论中医学思想理论及临床经验为主的各类中医学学术流派及其学说。而事实上人们所说的各家学说,多指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学派及学说。 《礼记·曲礼》中记载远古时代主流的医学派别有三大家,并称之为“三世医学...
12 KB (2,335 words) - 02:57, 27 May 2023
吳雄志 (category 中国肿瘤学家)
中醫聯合會腫瘤精準治療分會副會長、中國康復醫學會腫瘤復健分會副會長。 《傷寒雜病論研究》 《重訂傷寒雜病論研究》上 下冊 《傷寒匯通》 《鏡心齋校注傷寒輪》 《傷寒傳習錄》 《重訂傷寒輪大字誦讀版》 《中醫生理學》 《中醫免疫學》 《中醫藥理學》 《中醫脈學原理》 《中醫診法抓獨法》 《中醫診法截斷法》...
4 KB (302 words) - 04:29, 23 June 2024
輸通道系統的研究 方舟子,《批評中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03/01。 2017-03-08自由時報 故事》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為何提倡研究中醫?.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中醫學 中醫學家列表 中醫各家學說...
5 KB (668 words) - 07:52, 27 June 2024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查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学和辨证学两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中医诊法学着重于获取临床信息,并对其进行病机分析。中医辨证学则注重于证侯的辨别。 症、证及病的规范化研究,诊法的客观化研究,证的病理生理...
3 KB (517 words) - 03:39, 19 October 2023
基礎中醫學: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国中医学史、中醫各家學說等; 臨床中醫學: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 參見:中醫典籍 中醫...
66 KB (10,105 words) - 16:10, 28 December 2024
中医和现代医学相比较糟粕太多,缺乏科学依据,不是科学而是伪科学。 1879年,清末的朴学大師俞樾发表《废醫論》,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俞樾的主张是“中醫可廢,而藥不可盡廢”。 1913年的9月11日,汪大燮擔任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次年廢去中醫。汪大燮態度強硬,對中醫說:“我決定今後把中醫...
19 KB (2,336 words) - 10:21, 29 August 2024
中醫的主張。 1913年,教育總長汪大燮公開提出廢除中醫中藥,所謂“余決意今後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以立案一節,難以照準。”1929年,余雲岫提出《廢止舊醫案》,視中醫為巫祝,要求取締中醫,引起全國中醫藥界反抗。同年3月17日各省代表青年名醫陳存仁主持反對廢除中醫...
8 KB (1,408 words) - 03:05, 27 May 2023
中醫典籍列表,列舉中醫學裡面的典籍。 中醫典籍可分為醫經、醫論、本草、醫方、醫案、醫話等,比較有名的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名醫類案等等。其中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被並稱為四大醫書。 湯液經法:中醫理論基礎,中醫之源頭 黃帝內經:現存最早中醫典籍,分成素問跟靈樞兩卷。...
7 KB (1,180 words) - 10:52, 29 November 2024
臟腑,是中醫对内脏的總稱,通稱五臟六腑。根據《素问‧五臟別論篇》,「臟」指的是人體內的五臟,即:肝、心、脾、肺、腎(加上心包即为六臟),主要功能為生化和蓄存精氣;以及六腑,即: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主要功能為受乘和傳化水穀並積存精氣。 中醫的臟腑,與西醫提出的臟腑的生理結構並非相同。「象...
7 KB (1,127 words) - 22:39, 6 December 2024
中醫外科學所指的多半為皮膚病等顯而外見的疾病,與現行的一般外科病處理的疾病不相同。 中医外科学涉及病证、辩证治法有如下特征: 中医外科学涉及病主要有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外傷性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等。 中医...
943 bytes (141 words) - 03:18, 13 October 2022
中醫兒科學,是以中醫學理論體系為指導,運用中國傳統的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给儿童治病的一门学科。 自1950年代中國成立中医药高等院校以来,中醫兒科學都是中医临床教学的必修课程。 江育仁. 中醫兒科學(高研參). 知音. 2008年4月1日. ISBN 9789579101363. ...
1 KB (89 words) - 03:19, 13 October 2022
说、张从正的攻邪说、李东垣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称为“新学肇兴”。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人民生活贫苦,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由于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
1 KB (190 words) - 12:14, 8 March 2021
中醫内科學主要包括人体的五大系统疾病,即:肝、心、脾、肺、肾,主要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中医内科学涉及病证、辩证治法有如下特征: 中医内科学涉及病主要有:外感病证、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肠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癌症等。...
1 KB (137 words) - 17:52, 11 December 2020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
7 KB (1,045 words) - 03:11, 13 October 2022
溫病學,現代中醫的一個學門,主要以研究溫病的發生、發展模式及其診治和預防方法為主。最早提出溫病學的中醫學者,形成溫病學派。但是傳統的傷寒學派,則主要以黃帝內經與傷寒論的觀點來解釋溫病,形成溫病學的兩大研究取向。 自清代俞根初、民国张锡纯开始就有把寒温两派作统一解释的医家,现代更甚。“冯世纶认为寒温...
1 KB (205 words) - 14:34, 23 December 2024
黄帝内经 (category 中醫典籍)
通過將這部文獻列入《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它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打好了結構框架,奠定了中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中醫亦稱為「岐黃之術」。《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已經是預防醫學的理想。 黃帝內經影響了其後的中醫經典。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
18 KB (3,068 words) - 12:37, 8 January 2025
祝由十三科 (category 中醫療法)
全真道与祝由——从《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谈起. 宗教研究. 2013-01-31: 165-177 –通过知网. 鄧鐵濤等編,《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24次印刷,ISBN 7532302229 朱文锋等编,《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第1次印刷,ISBN 7-117-03369-X 精神分析學...
3 KB (581 words) - 12:44, 18 October 2023
、《傷寒論》最多。《侶山堂類辯》是張氏集同學及弟子數十人,在侶山堂研討中醫學術、醫理之文集。本書論辨的中心思想在于研究中醫學術之同異,而辨其是非。其所論辨的內容,有屬于臟腑、經絡、氣血、病因等基礎理論的;有屬於四診、八綱等診斷學說的,有屬于辨病辨證施治的;有屬于醫籍評介的。下卷主要論述中藥。其卷首與...
3 KB (604 words) - 05:24, 12 September 2023
辨证论治 (category 中醫診斷學)
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 鄧鐵濤等編,《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24次印刷,ISBN 7532302229 朱文锋等编,《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第1次印刷,ISBN 7-117-03369-X...
708 bytes (99 words) - 03:38, 19 October 2023
中医杂志》,1961年,(3): 31-33 [來源可靠?] 罗石标:《也谈气[J]》,《中医杂志》,1962年,(3): 26-27[來源可靠?] 危北海:《答“也谈气”》[J],《中医杂志》,1962年,(3):27-29[來源可靠?] 书籍 王唯工:《氣的樂章: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中醫...
10 KB (1,478 words) - 01:56, 5 June 2024
后释放了大量的腺苷,帮助抑制疼痛,此研究提供了針灸效果的可能解释。 針與灸是两种治療方法,传统中医多用針法來治療急性病,用灸法來治療慢性病。中医学中針灸治療的理論基礎在於傳統的中醫臟腑陰陽經絡學說。和中醫的方劑治療方法相比較,針灸治療的特點是療效快、簡單、便宜。...
51 KB (6,477 words) - 15:21, 22 December 2024
气功 (category 中醫療法)
,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一名美國精神科醫師稱,美國1970年代起掀起了針灸熱、1990年代被美國官方認證,但他質疑中醫、針灸、氣功的療效,他說有調查沒有發現氣功師宣稱特異功能的證據、質疑中醫有副作用。。 人類史上最長壽的100人,沒有一位是氣功修習者,顯示無法證明氣功比適度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更有效(未有列舉氣功修習者的臨床實驗研究結果)。...
13 KB (1,836 words) - 08:33, 15 December 2024
随着循证医学及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中医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了來自各界的质疑,且中醫有其傳統文化背景,保持其神秘性,導致外界更是不易理解。平心而論,華語世界各地政府乃至於全世界各地政府,對於中醫藥的監管可說完全不如西醫,乃至大量假藥、劣藥紛紛出現。甚至中醫...
35 KB (5,330 words) - 13:21, 5 January 2025
素问 (category 中醫典籍)
《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釋名:「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於岐伯也。」 《素問》記載了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褚徵在《褚氏遺書》說:「素問者,黃帝與歧伯、鬼臾區、伯高、少師、雷公 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諮於岐伯而作《內經》是也。此書出於岐...
2 KB (326 words) - 02:39, 13 May 2023
難經 (category 中医典籍)
,有二種解釋:以難字作為問難,另以難字做為難易來解讀。難,讀音為“ㄋㄢˋ(nàn)”。《難經》是闡發《黃帝內經》的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后世将其列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 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及《汉书·艺文志》均未载本书。《伤寒杂病论》及《隋书·经籍志》虽提及本书,但未言作者姓名,...
4 KB (723 words) - 15:18, 30 November 2024
经络 (category 中医理论)
令作活體解剖。據記載:「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筵導其脈,知其終始,云可以治病。」中醫以竹片插入活體後,只發現血管,卻與經絡不相吻合。據講中醫從此放棄解剖人體來尋找經絡。 1963年,北韓一位名為金鳳漢的醫師,在《北朝鲜医学科学院杂志学报》(Journal of...
16 KB (2,427 words) - 05:23, 22 December 2024
神农本草经 (category 中醫藥典-本草)
[2024-08-25]. doi:10.13313/j.issn.1673-4890.20230829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5) –通过中国现代中药.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神农本草经 浸會大學中醫圖書館《古今中藥典籍選介》 孫星衍《神农本草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KB (399 words) - 13:01, 8 October 2024
靈樞經 (category 中醫典籍)
《靈樞經》,與《素問》合稱《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又稱《靈樞》、《針經》、《九針》。因其共有九卷又稱作《九卷》,在唐朝王冰之前又被稱作《九靈》,到王冰時候改稱作《靈樞》。北宋林億校正醫書時,《靈樞》已散失。史書記載,北宋時高麗國獻書,高麗國希望以《靈樞經》換取中國的...
1 KB (221 words) - 12:47, 8 January 2025
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真人”、“至人”、“圣人”、“賢人”的修炼境界,以及「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積精全神」、「移精变气」等修炼、疗病方法。「移精变气」可以看作是后世内丹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一类的方法。司馬遷...
13 KB (2,298 words) - 01:39, 20 October 2023
傷寒雜病論 (category 中醫典籍)
《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聯繫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此書被認為是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因為歷史因素,本書原貌不復可見,後世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分別流通。全书共十卷,总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有一百一十二方。...
18 KB (3,084 words) - 04:00, 22 December 2024
金匱要略 (category 中醫典籍)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份,主要內容為雜病部份,參雜幾條《傷寒論》部分條文。 《傷寒雜病論》因漢末之後歷史上長年的戰亂而隱佚,後晉代王叔和得《傷寒雜病論》稿而將傷寒部份獨立成《傷寒論》一書。雜病部份未在當世流通。直到北宋仁宗時代,王洙於館...
3 KB (434 words) - 09:55, 26 Dec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