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流圈中的對流會帶動岩漿流動,當岩漿和板塊間產生摩擦,就會帶動板塊移動。如果對流上升,板塊會相移開,形成擴張性板塊邊緣;若果對流下沈,板塊會相移近,形成聚合性板塊邊緣。 板塊相撞時密度較高的一塊會下沉,使其在板塊邊緣的部分被對面的板塊壓着,形成俯衝帶。俯衝帶會一直伸入軟流圈,然後熔掉,故聚合性板塊邊緣又名破壞性板塊邊界。 聚合性板塊...
5 KB (568 words) - 04:40, 13 September 2023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现今的全球可大致分为六大板块,於1968年由法国學者勒皮雄划分。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
19 KB (2,256 words) - 01:58, 16 September 2024
薄皮變形 (category 板块构造)
薄皮變形(英語:thin-skinned deformation)是板塊構造在聚合性板塊邊緣的一種變形,它發生在淺逆衝斷層中,僅涉及覆蓋岩(通常是沉積岩),而不涉及更深的基底岩 。 薄皮變形通常形成在碰撞帶前陸或火山弧後弧等處發育的褶皺和逆衝帶中。若底部有滑脱面存在,如頁岩、蒸發岩或高孔隙流體壓力。...
1 KB (170 words) - 01:26, 22 August 2022
仰冲 (category 板块构造)
仰冲(Obduction)是一種地質過程,指密度更大的洋殼在聚合性板塊邊緣處從下降的海洋板塊上被剝離,並推覆到到鄰近板块上。這鄰近的板块也可能是密度小的陸壳。仰冲不如俯衝常見,因為密度較大的大洋岩石圈通常會在較輕的大陸板塊下方俯衝。仰冲與造山帶或弧後盆地的板塊碰撞有關。 仰冲通常發生在俯衝帶,大洋壳中的基性和超基性...
4 KB (367 words) - 04:59, 24 April 2023
震視為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的前震,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的震央在此次震央的西北方六十公里處。 蘇門答臘島位在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澳洲板塊之間的聚合性板塊邊緣。在蘇門答臘附近聚合區有highly oblique的特性,其位移由沿著隱沒帶的淨純傾向滑移斷層(稱為巽他大型逆衝區(英语:Sunda...
3 KB (315 words) - 14:24, 21 December 2023
智利中部位於聚合性板塊邊緣上,纳斯卡板块正在此處隱沒到南美洲板块之下。智利中部這一板塊邊緣的聚合速度約為每年74毫米。該板塊邊緣長期以來一直發生破壞性地震和破壞性海嘯。地震發生在板塊界面以及俯衝板片和上覆板塊內。 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與沿板塊界面的破裂處一致。餘震位置從震央向西沿着海溝擴展。...
6 KB (610 words) - 14:02, 14 September 2024
地殼分層剝離 (category 板块构造)
部的熔融和造成火山活動。因此,地殼分層剝離就造成地函熱柱的火山區域。 聚合性板塊邊緣帶,特別是大陸-大陸碰撞的位置,可以观察到地殼分層剝離現象。例如,印度與亞洲碰撞形成的西藏高原。主要證據是在 14 Ma 至 11 Ma有突然發性的鎂鐵質火山活動和抬升加速。 在伸展構造區域也能看到地殼分層剝離。在山...
5 KB (793 words) - 02:00, 19 January 2023
地震令缅甸古都阿瓦遭到严重破坏,就此废弃。 缅甸夹在印度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巽他板块、缅甸板块四个板块的交界处,沿科科群岛、若开海岸和孟加拉国,是印度板块和缅甸板块之间的聚合性板塊邊緣,称为巽他大型逆冲区(英语:Sunda megathrust)。在安达曼海的分離板塊邊緣和喜马拉雅断层(英语:Main Frontal...
10 KB (983 words) - 09:26, 17 July 2024
弧後盆地 (category 板块构造)
的應屬分布在西太平洋一系列的弧後盆地,如:日本海、馬里亞納海槽、勞盆地(英语:Lau_Basin)等。此外,因其分部特徵大多位在大陸與海洋的邊緣,亦可稱之為邊緣海盆(marginal basin),有些弧後盆地會介於兩個火山弧之間,是以也有些被稱為弧間盆地(interarc basin)。...
5 KB (683 words) - 14:02, 21 September 2023
前陸盆地 (section 板塊運動及地震活動性)
板塊聚合、上方荷重增加而形成;若是因為板塊張裂產生的沉積空間,則稱為張裂盆地。 前陸盆地分為兩種類型: 邊緣盆地:由於板塊碰撞、隱沒而形成的前陸盆地。 例如:歐洲北部的阿爾卑斯前陸盆地、亞洲的恆河盆地。 弧後(尾弧)盆地:由於海洋板塊下沉的拉力,位於隱沒帶-火山弧之後的前陸盆地。...
10 KB (1,644 words) - 04:35, 25 August 2024
33英尺)。 太平洋板块在澳大利亚板块的东北角潜没於汤加板块,汤加海沟及其弧前在两块板块之间的岩石圈形成了活跃的潜没带。汤加海沟从在纽西兰北岛以北的克马德克群岛伸延至汤加板块以北,成为轉形斷層。两块板块以每年约15厘米的速度聚合,但最近全球定位系统量度得出海沟北部的速度是每年24厘米,这是全球板块移动最快的速度。...
4 KB (551 words) - 02:15, 22 April 2024
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是指在南海海槽周期性发生的8级大地震。南海海槽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邊界(聚合板塊邊緣),是大地震频繁的隱沒帶之一。南海海槽與本州南部海岸線平行,這顯示了歐亞板塊(阿穆尔板块)與菲律賓海板塊發生了推擠。這2個板塊互相推擠邊界會導致了發生許多地震,但其中一些屬於為大型逆衝區地震。在...
17 KB (1,595 words) - 08:18, 13 August 2024
板块应该已经非常近了。澜沧江火成岩带的火山序列说明碰撞后环境是在火山喷发前的210Ma左右就发展出来的;并且,中缅马苏动物群系从早二叠世的非海洋近冈瓦纳群系,发展到中二叠世的地方性中缅马苏动物群系,晚二叠世发展为赤道-华夏动物群系。 在早中古生代,辛梅利亚大陆一直是安第斯山脉型聚合板块边缘...
30 KB (3,830 words) - 08:52, 26 April 2024
成雙變質帶(英語:paired metamorphic belts)是一組平行的線性變質岩帶,一個帶由低溫高壓變質礦物組合,另一帶以高溫低壓變質礦物組合。兩帶之間有對比鮮明的變質礦物組合。 成雙變質帶是在聚合板塊邊緣造成的。沿海溝區域產生低溫、高壓變質環境,而弧區下方產生高溫、低壓變質環境。 低溫高壓變質帶以藍片岩相和榴輝岩相為主。...
2 KB (313 words) - 13:07, 22 November 2021
約1億年後,各大陸聚合成潘諾西亞大陸。華南陸塊連接者華北陸塊、岡瓦那大陸東部(澳洲)。潘諾西亞大陸分裂後,華南陸塊與華北陸塊連接者岡瓦那大陸東部。在志留紀,華南陸塊與華北陸塊個別與岡瓦那大陸東部分離,使原特提斯洋縮小,古特提斯洋形成。石炭紀晚期,華北陸塊...
44 KB (5,925 words) - 05:50, 23 July 2023
隱沒作用 (category 板块构造)
相較於下方的軟流圈,岩石圈相對較冷且堅硬,因此構造板塊以固體形式在軟流圈上方移動。單個板塊通常包括海洋岩石圈和大陸岩石圈的區域。 隱沒帶是冷的海洋岩石圈下沉回地幔並被回收的地方。 它們位於聚合板塊邊界,這裡一個板塊的海洋岩石圈與另一個密度較小的板塊岩石圈相聚合。較重的海洋岩石圈被另一個板塊的前緣所覆蓋。 被覆蓋的板塊(即板片)以約25至75度的角度向地球表面下沉。...
17 KB (2,516 words) - 11:31, 18 September 2024
根據氣象廳的觀測,三宅島上目前已發生一起震度5強、六起震度3、七起震度1或2的地震,於當日下午6時15分合計已有21起被觀測。 震央位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帶的聚合板塊邊緣,發生碰撞因而形成地震。 在記錄到最大震度的三宅村,有多處土石崩落的跡象。 於三宅村伊谷地區的都道,山崖土石約體積一立方公尺崩落。另...
7 KB (669 words) - 08:17, 2 June 2024
表示,範圍從零(純走滑)到 90 度(純挤壓)。遭擠壓的地殼會在地殼中產生垂直增厚。走滑挤壓在板塊邊界中由斜向聚合造成。 在局部地區,走滑挤壓是在走滑斷裂帶的約约束弯曲内造成。 新西蘭的阿爾卑斯山斷裂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太平洋板塊對印澳板塊的斜向俯沖造成斜向走滑活動。此地的造山帶呈梯形,以斜角的分支斷層、陡傾的推覆體和斷彎褶皺為主。...
7 KB (1,116 words) - 00:06, 29 November 2022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聚合邊界,為一個造山作用活躍的活動構造區,根據GPS觀測資料,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8.2公分的移動速度向西北移動。菲律賓海板塊的隱沒方向在臺灣南方,歐亞板塊朝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馬尼拉海溝及其東側的呂宋火山島弧,到了臺灣北方,菲律賓海板塊則是朝北隱沒到歐亞板塊...
32 KB (4,147 words) - 08:29, 21 September 2022
哥斯達黎加位於聚合性板塊邊緣之上,科科斯板块正以每年9厘米的速度隱沒到加勒比板块之下。在尼科亞半島附近,科科斯板塊正沿著中美洲海溝(英语:Middle America Trench)隱沒,而尼科亞半島是環太平洋地區少數幾個直接位於隱沒大型逆衝斷層地震發生帶上方的陸地之一。這次地震被認為是由於板塊界面上的逆斷層而發生。地震最大滑移約2...
22 KB (1,819 words) - 10:24, 10 November 2023
trough)是指日本骏河湾其至九州以东海面约700平方公里的海槽(隱沒帶)。這海槽是由菲律宾海板块和阿穆尔板块(一般认为是与欧亚大陆板块的聚合板块边缘,但也有声音认为南海海槽的地震应考虑上阿穆尔板块向东北日本的东进。)的裂張運動形成。深度是4,000~4,800公尺(最深处达4,500~4...
5 KB (612 words) - 13:38, 22 June 2022
性地形地塹,而皺脊則是聚合性地形。 林布蘭撞擊坑被一個走向自西南方到北方的巨型葉狀斷層崖切穿。該斷層崖長度約 600 公里,屬於分布在全水星表面斷崖系統的一部分。一般認為這是因為水星內不冷卻造成全球收縮而形成。這種斷崖是該區域可見到的最年輕板塊運動特徵,因為它切穿了包含平坦平原的其他地形區域。...
7 KB (870 words) - 18:36, 30 December 2021
、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以及西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東南部則以一個聚合板塊邊緣和其溝槽為界。海溝附近的深層地震反射線清楚地顯示,來自卡拉布里亞大區下的非洲板塊的岩石圈,會隱沒到第勒尼安盆地500公里下的發震板。在溝槽的上部斜坡和卡拉布里亞大區之間有一些小的前弧盆地,這些小的前弧盆地是在中新世的托爾頓期因板塊張裂形成的。這些盆地後來在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紀間陷落,...
16 KB (2,217 words) - 21:09, 17 September 2022
造山運動 (category 板块构造)
性造山運動的區域性的地殼縮短和造山。 熱點的火山導致不在板塊界線上的孤立山峰的形成和山鍊的形成。例如夏威夷群岛。 經歷過地殼上升的區域是岩石圈分層的結果,其中一部份不穩定的低溫岩石圈根部向下插入地函,降低了岩石圈的密度,造成浮力;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山脈就是這樣的例子。該區域是斷塊山脈底下岩石圈分層後再經歷隆起的構造。...
25 KB (2,865 words) - 03:06, 4 January 2024
的大陆,此后大陆地壳滑入地幔並維持著新地殼的誕生,使得板塊運動保持着平衡。怀疑大陆存在的学者认为,长英质大陆板块形成于地幔热点而不是俯冲带。部分熔融的铁镁质通过底闢作用侵入地壳产生中性或长英质岩石。其他学者认为花岗岩質形成于俯冲带或聚合板塊邊緣的地质活动,并在太古宙之初就开始了。...
7 KB (1,162 words) - 00:10, 4 November 2024
Sea)是亞洲最大的邊緣盆地之一。位於越南以東,菲律賓和呂宋海峽以西,婆羅洲以北。構造上,西鄰印度支那陸塊,東鄰菲律賓海板塊,北鄰揚子陸塊。菲律賓海板塊和亞洲板塊之間是俯衝邊界。南海盆地的形成與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密切相關。碰撞使大陸地殼增厚,改變了從喜馬拉雅造山帶到南海,特別是青藏高原周圍的地形。由於鄰近多塊...
17 KB (2,795 words) - 14:22, 18 February 2023
火山 (category 板块构造)
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 板塊構造學說主張板塊的運動,是由於地球內部軟流圈的熱對流造成的。而當板塊互相推擠,密度較高的一邊會下降到另一邊下方,稱作俯衝,而發生俯衝的帶狀地區稱為俯衝帶或聚合性板塊交界。地底的高溫會將隱沒的板塊熔融,形成岩漿。岩漿藉由浮力緩緩上升,最後聚集成為岩漿庫,就是火山底部儲存岩漿的場所...
50 KB (6,595 words) - 13:39, 21 August 2024
超大陆旋回 (category 板块构造)
板塊構造論的先驱約翰·圖佐·威爾遜的名字命名的、描述海盆周期性的扩张和闭合的假说。因为最老的洋底只有1.7亿年的历史,而大陆地壳上最老的部分已有40亿年或更多的历史,所以有必要对那些记录在大陆上的久远得多的行星的律动做出强调。 现已知道,在第一级周期的层面上,当大陆聚合...
8 KB (1,366 words) - 13:12, 31 July 2022
6到25億年的超基性到酸性火山岩(包含25.1億年前的羽狀派生科馬提岩)、變質沉積岩和在大陸匯聚邊界形成的包含典型太古宙花崗岩-綠岩地體成分的花崗岩質岩石。 印度中部可能和華北的東部在26億年前有類似的地質歷史,自26億年前起造山運動達到高潮,而25到24.2億年前陸塊的聚合...
8 KB (1,389 words) - 01:32, 21 December 2020
basalt)。地球的熱能还會在板块构造中通过地函逐步上昇到中洋脊而流失。另一种熱能流失的主要方式是藉由岩石圈的熱傳導,主要發生在海底,因為海底的地殼比陸地的要薄。 位于地球外层的刚性岩石圈分成若干板塊。這些板塊是剛性的,板塊之间的相對運動发生在以下三種邊緣:其一是聚合板塊邊緣,在此二個板塊互相靠近;其二是分離板塊邊緣...
186 KB (18,004 words) - 10:06, 19 October 2024
rebound))驅動板塊構造運動,最終發生火山作用。 所謂火山,是岩漿抵達地球表面的地方,火山類型取決於噴發的位置和岩漿的稠度。 侵入火成岩是岩漿在既有岩石之間推擠所形成,會以岩磐、岩脈、岩床、和層狀侵入岩的形式呈現。 地震通常與板塊構造活動有關,但有些地震是由火山活動所引起(但火山活動本身最終也由板塊活動所驅動)。...
9 KB (859 words) - 17:02, 14 Jul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