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緣起說。在大乘唯識學派中,則有二世一重因果與三世二重因果學說。 緣起,起源自《發智論》提出的時緣起,經說一切有部論師的解說與定形化,形成緣起,與剎那緣起、連縛緣起與遠續緣起,並列為說一切有部四大緣起理論。緣起依時間先後及因果關係,將緣起分為不同階段,十二緣起...
    25 KB (4,502 words) - 07:36, 29 July 2023
  • 緣起緣起學說之一,由《發智論》提出。時緣起以時間為核心,以時間先後為軸線,將緣起分為十二支。在說一切有部中,緣起與遠續緣起都被認為是基於這個學說而發展出來。 時緣起,按《大毘婆沙論》的詮釋,是將緣起分為十二支,每一支中都各具五蘊,以時間先後串連。十二支依時間先後,有因果關係,次第相連升起。...
    9 KB (1,337 words) - 03:20, 18 February 2024
  • 緣起(梵語: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語:paṭ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術語,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此理即為緣起。除十二緣起外,還有九緣起和十緣起等說法。 緣起就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自早期佛教起就不斷的對緣起...
    52 KB (9,130 words) - 00:49, 19 March 2024
  • 緣起中因果為先後關係,而剎那緣起是因果在同一剎那中。《大毘婆沙論》認為剎那緣起與連縛緣起皆起源於《品類論》,對於連縛緣起說,曾表示特別的尊敬,但在十二因緣的解說上,仍是以緣起說為主。 水野弘元認為,剎那緣起與連縛緣起主要是用來說明順現業。 印順法師認為,連縛緣起中,一切有為法可以有同時的因果關係。...
    4 KB (771 words) - 15:21, 14 December 2017
  • 剎那緣起(梵語:kṣaṇika-pratītyasamutpāda),佛教術語,是對於緣起的一種解說,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說一切有部的四種緣起理論之一。此學說由設摩達多尊者提出,主張在一剎那間就可具足十二緣起支。 《大毘婆沙論》中,舉出四種緣起學說,分別為剎那緣起、連縛緣起緣起與遠續緣起...
    32 KB (5,800 words) - 06:40, 12 January 2024
  • 及不定受業煩惱,相隔久遠而相續至今,其本際不可追溯。遠續緣起理論來自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中舉出遠續緣起的根據,來自《中阿含經》和《雜阿含經》: 因為與緣起同樣,主張緣起只限於有情,被認為與《發智論》的思想架構一致。主要差異在於,遠續緣起,不只涉及造業受果只間隔一次死生的順生受業,而是業因還可...
    6 KB (980 words) - 15:39, 16 December 2017
  • 十二因缘 (redirect from 十二緣起)
    緣起關聯。十二因緣因果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 說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發智論》提出了“時緣起”學說,《大毘婆沙論》將其詮釋為三世二重因果的“緣起...
    19 KB (3,161 words) - 08:04, 24 February 2024
  • 緣起品》卷11解釋「識緣名色」和「名色緣識」。 《坐禪三昧經》解釋「名」為無色四:痛(受)、想、行、識。「色」為一切色,四大及造色。 《俱舍論·分別世品》卷10解釋「名」為隨所立名,根境勢力,於義轉變。《俱舍論·分別界品》卷1解釋「色」為五根、五境,及無表。卷9的分別世品按照說一切有部的緣起...
    12 KB (1,779 words) - 01:41, 14 July 2024
  • 法界緣起,亦名無盡法界緣起、法界無盡緣起、一乘缘起、十十無盡緣起、十玄緣起等,是汉传佛教圆教華嚴宗基本教義之一。 华严宗在判教中被称为圆教,圆指圆满、圆融、互无分别。法界缘起是华严宗一项基本宗义,屬華嚴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的內容。 法界通指“真如”、“實相”,此處法界緣起...
    3 KB (448 words) - 16:47, 7 January 2022
  • 二世一重因果,佛教術語,是《成唯識論》記載的曾流行於唯識學派中的一種緣起理論,類似於緣起的三世二重因果說,但是以二世而不再按三世劃分十二緣起支。 二世一重因果學說中,二能引支、五所引支和三能生支,共為因, 二能引支:二所生支為果,以此因果所相隔的死生劃分為二世,只施設一重因果,能夠解說順生受業和順後受業。...
    14 KB (2,783 words) - 09:19, 24 February 2024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3:「《品類足論》作如是言:『云何緣起法?謂一切有為法。』問:此與彼論,所說何異?答:此說不了義,彼說是了義。……復次緣起有四種:一、剎那,二、連縛,三、,四、遠續;此說、遠續,彼說剎那、連縛。」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5:「問,何故此本...
    8 KB (1,628 words) - 20:45, 30 July 2020
  • 《識身論》中記載了一種十二緣起理論,與《發智論》的時緣起不同: 《大毘婆沙論》稱之為多心相續緣起,這是與設摩達多尊者的一心剎那緣起相對而言。 《識身論》隨後又記述了源於《瓮喻經》的緣起學說,此說為後世對緣起法的權威解釋: 印順法師認為《識身論》深受《發智論》影響,...
    11 KB (1,940 words) - 20:28, 3 September 2023
  • 華嚴宗的主要教理有「法界緣起」及「四法界」。 依佛教思想的發展,緣起說可有四種,分別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及「法界緣起」。 「業感緣起」是小乘教所主張的,小乘教認為眾生由惑而作業,由業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業,輪迴不斷,所以眾生身心世界皆由業力所起。 「賴耶緣起...
    18 KB (2,768 words) - 05:08, 29 May 2024
  • 識(bhavaṅga-viññāṇa)。 有識學說,與大乘佛教中的阿賴耶識學說與如來藏學說之間有許多共同點,但因為歷史文獻不足,現代佛教研究者尚無法確定這些學說之間的關連。 有(bhavaṅga)的字根來自有(bhāva),以及(aṅga)。在十二緣起...
    22 KB (4,055 words) - 03:03, 19 March 2024
  • 說一切有部提出三世二重因果的時緣起說,“緣生”與“緣起”二者「其體是一」,依據為《雜阿含經·二九六經》,在這個說一切有部的誦本中,因緣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緣生”法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隨順緣起」。此經的分別說部巴利三藏誦本為《相應部·因緣相應·第二食品·緣經》,在這個分別說部誦本和《法蘊論》引用的誦本中,緣起...
    15 KB (2,508 words) - 15:14, 6 March 2019
  • 《雜阿含經》中,因緣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緣生法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隨順緣起」;而此經的《相應部》和《法蘊論》版本則為緣起是「依此有彼有、法住法界」而緣生法是「無常、有為、所造作」法。《大毘婆沙論》將依據此段論述而認為“緣起是無為”者批判為分別論者。 《十八部論》和《部執異論》記載化地部的本宗同義...
    25 KB (4,506 words) - 06:08, 2 March 2024
  • 相續 (redirect from 相續緣起)
    依據《大毘婆沙論》,相續有五種: 《大毘婆沙論》還記載了分別論者的見解: 提婆設摩《識身論》記載了一種十二緣起理論,與《發智論》的時緣起不同: 《大毘婆沙論》稱之為多心相續緣起,這是與設摩達多尊者的一心剎那緣起相對而言。 心相續(梵語:citta-santāna,念念相续) 陳那《取因假設論》:「言相續者,謂:於異時,因果不絕。」...
    24 KB (4,228 words) - 23:30, 19 April 2019
  • 迦多衍尼子尊者《發智論》提出時緣起,《大毗婆沙論》還稱之為遠續緣起: 《大毘婆沙論》將其解釋為三世二重因果: 《大毘婆沙論》提出緣起十二各具五蘊: 《大毘婆沙論》將《品類論》的緣起法稱為的剎那連縛緣起,《雜阿毘曇心論》等解釋了「連縛」。 《大毘婆沙論》還記述了設摩達多尊者的一心剎那緣起和《識身論》的多心相續緣起。...
    104 KB (19,934 words) - 09:01, 15 May 2024
  • ,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11〈緣起品〉:「苾芻當知,生緣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住法界。一切如來,自然通達,等覺宣說,施設建...
    6 KB (969 words) - 21:14, 3 September 2023
  • (梵語:phala),或称聖果、道果(梵語:ariya-phala),即修行階,为佛教中因修行的缘故而达到的程度,是修行的結果和驗證,是證量的一種,也是出世間悉地成就的一種,屬於四法寶的教、理、行、果之一的“果”。 聲聞乘的果爲四向四果,“四沙門果”在《阿含經》等佛經中的定義是:...
    5 KB (746 words) - 14:08, 2 May 2024
  • 涅槃經》、《央掘魔羅經》與《楞伽經》自己。 如來藏學派在《楞伽經》、《密嚴經》等中闡述了自己的如來藏緣起學說,也叫真如緣起,即由如來藏之自性清淨心生起一切萬有。如來藏有常住不變之一面,同時也有隨緣起動而變現萬有之一面,先是如來藏之一心,被無始以來之無明惡習所薰習,而成為第八阿賴耶識(藏識),再由藏...
    67 KB (12,739 words) - 04:51, 1 July 2023
  • 藤原不比等 (category 正一者)
    原宇合、藤原麻呂,合稱藤原四兄弟,分別為藤原四家之家祖,使得藤原氏成為日本史上最大的氏族。死后晉淡海公,追赠正一太政大臣,谥号文忠公。 《興福寺緣起》、《大鏡》、《公卿補任》、《尊卑脈》等文獻稱,藤原不比等實乃天智天皇之私生子。 姜建強. 另類日本天皇史. 香港: 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2012年:...
    4 KB (272 words) - 01:24, 7 June 2024
  •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是佛教界知名的重要懺法,共作上下兩段。靠著持誦八十八如來的名號,作為懺悔。通常多誦改編的簡版《八十八佛大懺悔文》,省去了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咒語及經文部分。 上為普光佛、普明佛等「五十三佛」,《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餘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
    1 KB (244 words) - 08:08, 9 September 2022
  • 法性 (section 緣起)
    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10:「問:如世尊言:是諸緣起非我所作,亦非餘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云何法性?云何法住?云何法界?答:是諸緣起無始時來理成就性,是名法性。如成就性,以無...
    26 KB (4,580 words) - 04:55, 1 June 2024
  • 之萬行,以嚴飾佛果之深義,此為佛華嚴。 華嚴宗主張此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宗(因果緣起必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理實法界。法界理實必無定性,無定性故即成因果緣起),說菩薩以菩提心為因而修諸行,頓入佛地的因果,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
    41 KB (4,616 words) - 09:42, 27 June 2024
  • 菩提法(巴利文:bodhipakkhikā dhammā、bodhapakkhiyā dhammā;梵文:bodhipakṣa dharma),有三十七項,即三十七菩提法,又譯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是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
    17 KB (3,251 words) - 13:27, 6 June 2024
  • 唯識四,佛教術語,瑜伽行唯識學派護法學系的理論,是指相、見、自證、證自證四種識的作用。 有情的識總共有八個,稱為八識心王。是功能差別限的意思,識的四即是指諸識四種作用。 相:相,意謂被識所取、所認識對象的行相境界,所以又作所取。有所緣的意涵,乃是被主體的心王所認識的對象(客體)。...
    2 KB (363 words) - 13:11, 6 August 2019
  • 法藏继承了智俨的法界缘起思想,用缘起、性海果二门阐明宇宙万法的实相。性海果就是诸佛的境界。缘起,就是法界缘起,其相状为无尽圆融。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通通互为因果。因此,一法为因,万法为果;万法为因,一法为果。自它互为能、所缘起...
    16 KB (3,043 words) - 05:56, 28 May 2024
  • 。二分體無。遍計所執。除佛以外菩薩已還。諸識自體即自證分。由不證實有法執故。似二分起即計所執。似依他有。二分體無。如自證相貌亦有。以無似有。即三性心皆有法執。八識自體皆似二。如依手巾變似於兔幻生二耳。二耳體無。依手巾起。彼引世親所造緣起論中末後決擇。說無明支許通三性。故除如來皆有二是計所執。」...
    2 KB (398 words) - 17:40, 10 February 2022
  • [2019-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中文(繁體)).  1-1 緣起與催生者. 世界警察博物館. [2019-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0) (中文(繁體)).  1-2 緣起與催生者. 世界警察博物館. [2019-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9 KB (822 words) - 15:21, 22 May 2022
  • 緣起緣生。若無明不決定生行。或時相離不相隨。是名緣生非緣起。乃至生老死。亦應如是說。」 唐朝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集異門論及法蘊論俱作是說。若無明生行。決定安住不雜亂者。名緣起法。亦名緣已生法。若無明生行。不決定不安住而雜亂者。名緣已生法。非緣起法。乃至生除老死應知亦爾。」...
    6 KB (1,303 words) - 10:54, 30 Januar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