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起信论》(回譯梵語:Mahāyāna śraddhotpāda śāstra),略称《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的一部书,法性宗的提綱挈領之作,相傳為馬鳴菩薩依據《楞伽經》所造,依據真諦三藏之弟子曹毘為其所作傳記,此為真諦於太清四年(公元550年)譯。篇幅凡一卷,是自隋、唐對漢傳佛教影响很的一部论著。...
    45 KB (8,500 words) - 07:48, 1 June 2024
  • 大乘本》。玄奘譯本是近現代研究攝大乘的法師所主要採用的版本,呂澂將藏譯《攝大乘》轉譯漢語為《西藏傳本攝大乘》。 《攝大乘》在印度時期就有師對其做註解。世親造《攝大乘釋》,有三個譯本:陳真諦譯、隋笈多共行矩等譯《攝大乘》和唐玄奘譯。無性造《攝大乘...
    5 KB (932 words) - 08:22, 7 June 2020
  • 大乘佛教教義,则传入西藏、蒙古和俄羅斯部分地區,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大乘佛法依其原本字義內涵,是指關於菩薩的佛法。然而通常而言,因為北傳佛法體系極為著重大乘(菩薩)教法,北傳佛法體系內相關的經內容遠多於聲聞教法的部份,因此一般所稱大乘...
    60 KB (10,223 words) - 15:30, 16 September 2024
  • the Mountain)是胡金铨执导的一部电影,1979年上映。该片与《山中傳奇》皆是在韩国取景拍摄,讲述三宝寺住持传位以及众人争夺玄奘抄写的《大乘起信论》残卷的故事。片中多处运用了禅宗典故,影射现实世界的种种丑恶。该片被香港电影金像奖选为华语电影百强之一。...
    6 KB (783 words) - 06:40, 24 July 2024
  • 釋摩訶衍,簡稱釋,佛教書,據說為龍樹所作,姚秦筏提摩多漢譯,共十卷,為《大乘》的註釋書。但是此書的真偽,歷來長期有所爭議。 據本書序,此書為401年(弘始3年),由中印度取回,經苻堅下令,由筏提摩多三藏主譯,耗時兩年完成。 本受到華嚴宗重視,在唐代、遼代及宋代盛行於中國,如永明延壽在其...
    1 KB (227 words) - 19:27, 23 January 2021
  • 大乘》作為大乘法門宗要的通論及《阿毘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的略釋。 《辯中邊》是無著之弟世親師為闡明大乘中道的《辯中邊頌》所造之長行釋文。《唯識三十》為世親最後的作品,總結整理了前期各種經中的唯識思想,代表著世親在唯識學的最高成就。十師為此作釋,確立各自學說。玄奘編譯《成唯識...
    34 KB (5,783 words) - 07:52, 7 July 2024
  • 守常(1010年—1070年),易县新安府人,辽朝僧人,本为曹姓,号忏悔上人。 他幼年习儒,十六岁跟随六聘山铁头陀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讲名数、税金、吼石等,杂华经、大乘起信论。主持六聘山天开寺三十余年,剃度僧众二十余万人。他研习佛典,兼通文字训诂、注疏、目录学,为净修派高僧。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正月圆寂...
    798 bytes (126 words) - 05:54, 30 August 2023
  • 8年,在陈三立、沈曾植等人的赞助下,南京祇洹精舍才在金陵刻经处开学。学校延请谛闲法师讲天台宗经典,苏曼殊教英文,李晓暾讲国文,杨仁山居士亲自讲《大乘起信论》。祇洹精舍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提倡在导师的指点下自学。两年之后,由于经费缺乏,精舍停办。祇洹精舍虽办学短暂,但它为现代佛教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方...
    1 KB (181 words) - 00:06, 3 May 2024
  • 宗吉藏,合稱隋代三法師。此外更有慧順、道慎、靈祐、慧藏、智炬等皆為地宗大師,後併入華嚴宗。 《大乘》可能是地師所作。 法雲《翻譯名義集》:「然此諸識。西域東夏。異計紛紜。今先敘異執後述會通。初異執者。性相二宗肇分於竺國。南北之黨。彌盛於齊朝。故西域那爛陀寺戒賢...
    3 KB (616 words) - 11:58, 16 September 2021
  • 的中道與大乘不共二的中道。 二的中道依五陰十八界的有兩邊而說離兩邊,意即因有五陰十八界,故必有如苦樂、來去、空有、生滅、垢淨、增減、生死、有無、....種種相對的兩邊,離此兩邊即是二的中道,意即將滅(五蘊、無明)止生入涅槃即無兩邊。二的中道又可分為聲聞菩提的中道及緣覺菩提的中道。...
    19 KB (3,562 words) - 07:48, 17 July 2024
  • 楞伽經 (redirect from 大乘入楞伽經)
    致有錯,遂於明明之正理,以滯於方言」;據吕澂考证,《大乘起信论》就是在中国根据楞伽经的这个译本而构造出来的。 唐代實叉難陀的譯本《大乘入楞伽經》7卷,又稱七卷楞伽經、唐譯楞伽經,與梵本比較接近。 明朝員珂法師將此三種譯本合譯為《楞伽會譯》,收在《正藏》第十六冊。...
    26 KB (4,343 words) - 09:36, 2 June 2024
  • (shèng)(梵語:हीनयान,羅馬化:Hīnayāna)是大乘佛教以往所劃分的三教法中用來對於声闻、獨覺(緣覺)的统称,主要理由是基於這兩不像菩薩以成佛為修行目標,因此不以菩薩道而以解脫道為修持之道的聲聞與獨覺被其視作是低下、低賤(Hīna的意思)的修行方法、交通工具(,yāna的意思)。...
    36 KB (5,051 words) - 08:23, 1 January 2024
  • 大乘非佛說諍,是佛教內部對於新興的大乘佛教思想所產生的諍,源自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也就是部派佛教後期,大乘經典開始流行之時;在傳統的各個佛教部派之中,逐漸流傳出新興的大乘教典,反對者不承認其作為佛教經典、個人修行方法和佛語的地位,亦否定這批大乘教典所傳揚的見解和思想,對這些大乘...
    94 KB (16,017 words) - 22:52, 7 February 2024
  • 于洪敏,后参谒琅琊寺慧觉,住长水寺弘阐华严,对宋朝华严宗振兴有重要贡献。中祥符六年(1013年),翰林学士钱公易奏请皇帝赐其紫衣,为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其著有《首楞严义疏注经》、《首楞严经科》、《金刚般若经纂要科》、《大乘起信论笔削记》等。宝元元年圆寂。 《五灯会元》:“从洪敏法师讲至「动静二相,了...
    2 KB (293 words) - 15:30, 15 August 2024
  • 》被視為大乘,但隋唐以後判定為小。 姚秦弘始14年(公元412年),鳩摩羅什翻譯完成《成實》,在翻譯的同時,邊對他的門人,作詮釋講解,再由他的門人僧叡宣講給其他的門人學習。由曇影整理《成實》,分列諸品,歸編成五個部分,稱為《成實五聚》共二百零二品。在印度,此...
    4 KB (539 words) - 09:22, 29 November 2021
  • 正藏《大乘》「成就發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成就堪能發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業果報,能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 正藏《大乘》「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
    3 KB (494 words) - 18:33, 5 December 2023
  • 晚唐新羅僧人珍嵩在《華嚴經探玄記私記》(《私記》已佚,此文僅見於《寶冊鈔》所引)中,認為《大乘》即是據《漸剎經》(指《占察經》)所作。 《占察經》下卷所說大乘實義,可能是取自《大乘》的教義,並且引用了真諦的《十八空論》。 費長房編著《歷代三寶紀》:「右一部二卷,檢群錄無目,而經...
    4 KB (697 words) - 05:59, 6 June 2024
  • 普寂 (redirect from 照禅师)
    普寂(651年—739年),俗姓馮,謚號慧禪師,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朝佛教禅宗高僧。 其早年学习儒学,后闻《法华经》、《成唯识》、《大乘起信论》等,皈依佛法。38岁时,跟从洛阳端和法师受具足戒,后从弘景学习戒律。因为感觉教义繁冗,他去荆州玉泉寺参谒神秀,学习禅宗。神秀奉武则天召入京,其...
    4 KB (461 words) - 06:30, 12 June 2024
  • 其早年在五台山受具足戒,拜师承迁学习《華嚴經》,后学于明覃门下。之后向子璇学习《楞严经》、《圆觉经》和《大乘起信论》。曾经主持泉州清凉寺、苏州报恩寺、观音寺、杭州祥符寺、善住寺等。宋神宗时期,為钱塘慧因寺住持,時门下有高丽僧义天,并由义天请高丽遣使赠之前遗失...
    2 KB (197 words) - 08:42, 29 May 2024
  • ,並入長安西明寺研究金剛般若經、大乘等。後至河西(今甘肅武威)弘揚法義。 他的著作有《大乘百法明門開宗義決》(774 CE)、《大乘入道次第開決》、《金剛般若經旨贊》、《大乘略述》、《大乘廣釋》、《大乘二十二問》等等。從公元763年...
    2 KB (179 words) - 10:55, 5 December 2023
  • 一意識大乘佛教術語,是一心的一個派系,主張五識背後唯有一意識體,五識只是一意識體的不同功用展現。此派的書沒有留傳下來,也無法確定此派別的源流,現在只能根據唯識派的書來了解其思想。 無著《攝大乘》中,提到一意識師的學說,在北魏時代翻譯《攝大乘》中,直接論述了有關理論,在後世三位譯師翻譯的...
    15 KB (2,862 words) - 19:59, 4 September 2022
  • 地方存在由於根本教理分歧而導致的明顯差異,認為這是出自菩提流支的誤解,而《大乘》於此等處完全同於魏譯本,可斷定《大乘》是根據魏譯《楞伽經》而寫作,因而此是在中國寫成,並推測其可能出自修習“一行三昧”的禪宗四祖道宗門之中。 現代學者如程恭讓、陳玉萍等依據梵文本《楞伽經》對呂澂的考證進行...
    13 KB (2,122 words) - 00:48, 14 September 2022
  • 馬鳴 (section 師馬鳴)
    僧侶,古印度佛教宗師、詩人、劇作家,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經常被歸為譬喻師一派。 在雜密中,以白馬之白衣士形象成為密教本尊;在天台宗、禅宗及華嚴宗等被推崇為佛教第十二代祖师。對漢傳佛教有深遠影響的《大乘起信论》,自隋朝時開始托名為馬鳴所作。 「馬鳴菩薩」是尊稱,其本名或法名不詳。此尊號由來很多,唐...
    73 KB (14,229 words) - 09:21, 4 April 2023
  • 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因以研究《中》、《十二門》、《百》而著稱。在中國佛教史上,三宗並不是一個實質的宗派,只要是研究三宗旨的,都可稱三宗。他們也尊崇其他的大乘佛教經典,如《淨名經》、《法華經》、《華嚴經》、《勝鬘經》、《涅槃經》等。最著名的代表為嘉祥吉藏大師。而北方又加龙树的《智度论》,可称为四论宗,惟不盛。...
    12 KB (2,180 words) - 12:16, 27 April 2024
  • 真諦 (category 攝宗)
    〔律藏〕 《律二十二明了》(正量部律,弗陀多羅多造) 《佛阿毘曇》(題作:佛阿毘曇經出家相品) 〔藏〕 《般涅槃經》,世親造 《佛性》,世親造 《大乘》,馬鳴造(人云真諦譯,法經等勘真諦錄未見) 《寶行王正論(日语:宝行王正論)》,藏譯本題龍樹造 《中邊分別》,彌勒造頌,世親造釋(與玄奘譯之《辯中邊論》為同本異譯)...
    10 KB (1,855 words) - 06:42, 29 January 2024
  • 大乘之三聚有多義,《智度》八十四曰:「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說三聚,未判其位也。依《》之所說,則十以前之凡夫不因果,為邪定,十住以上為正定,十之人為不定性。此為實大乘之義。權大乘之相宗,則依《智度...
    9 KB (916 words) - 21:44, 6 December 2021
  • lnga,藏语拼音:Sa-dé-nga),全共五分,合計一百卷,梵語本僅存部分,但有漢、藏兩譯的全譯本傳世。 此是以瑜伽修行為基礎,建構共十地、通三的十七地,論證聲聞、獨覺、菩薩這三瑜伽師的所緣境、修行、果位,是大乘瑜伽行唯識學派理論與實踐的代表性著作。《瑜伽師地釋》稱「此屬菩薩藏阿毘達磨」。法相宗以《瑜伽師地》為根本,旁出十支,廣顯其義。...
    20 KB (3,154 words) - 12:37, 3 October 2024
  • 《中》(梵語:मूलमध्यमककारिका, Mūlamadhyamakakārikā,藏文:dbgu ma rtsa ba'i shes rab),又譯為《中觀》、《中頌》、《中觀根本》、《正觀》,龙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書之一。《中》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著作,三...
    14 KB (2,240 words) - 07:56, 21 October 2023
  • 般涅槃经》(梵語:महापरिनिर्वाण सूत्र,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是大乘五大部经(1般若部、2宝积部、3集部、4华严部、5涅槃部)涅槃部的第一位。 大乘佛教的涅槃經與《阿含經》中的涅槃經(巴利經藏的...
    18 KB (3,071 words) - 04:21, 24 August 2024
  • 大乘,故为大乘佛教。但同時亦說明,雖謂“大乘”、“小”,卻是相對而說,是根據受眾根基而設,因此俱應受各自尊重,《妙法蓮華經》中佛還說“无所谓大小二,也无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三”。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學辭典/三 菩薩 緣覺 聲聞菩提 一佛 《佛地经...
    9 KB (1,847 words) - 01:12, 24 June 2023
  • 如來藏學派 (category 大乘佛教)
    方便方廣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不增不減經》、《無上依經》、《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大乘密嚴經》等。 屬於如來藏的書,主要有《究竟一寶性》、《佛性》、《大乘法界無差別》。 至於《楞嚴經》、《圓覺經》、《大乘...
    67 KB (12,739 words) - 04:51, 1 Jul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