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承襲。在印度教所提出的不二論中,上梵與梵我是同一的,梵是吠陀教教義中的終極實在,也是超越和不可規範的唯一實在,它被視為是精神與物質的第一原理或第一因。佛教不認可這個理論,其宣稱一切法無我(anatta)。古代漢譯典籍中就將其譯為“我”,不與普通的人稱指代加以區別化,現今學者常把它譯為“梵我...
11 KB (1,713 words) - 21:13, 9 September 2024
新印度教是源自印度教的一個宗教,它的出現是對於印度教教義的簡單解讀所產生的後果,新印度教認為所有宗教都追求相同的終極境界,而且分享相同的核心價值觀,新印度教認為神等於梵,它是非人格化的,而且人就是神或梵,印度教的不少信奉者反對新印度教,他們認為新印度教建基於西方宗教教義,而且以庸俗的方式解釋印度教...
57 KB (7,335 words) - 00:00, 2 November 2024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我」。 我可以指我、自己,汉字笔劃有7画。 中文中,第一人稱的用法之一 我 (古代兵器),為商朝至戰國時代的一種砍殺型冷兵器 自我 我 (印度教),印度教中的自我。 我 (佛教),佛教中的自我 我 (耆那教),耆那教中的自我 我 (心理學),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提出的理論,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我...
999 bytes (127 words) - 16:25, 5 October 2024
供奉(梵語:pūja;印地語:पूजा,羅馬化:pooja;坦米爾語:pusei),又叫供养、普阇、普祭,指印度教徒禮敬、祭祀神祇的儀式,奉神的集會也叫做法會。供奉可在印度教寺院或家中的神龕前進行。 印度教供神的方式較多,如爲神仙沐浴、洗腳,在神像額頭上點紅,誦經,奉獻供品,香熏等,還有將神像沉入河中的儀式。印度教徒認為,供奉神祇,可以獲得祂們的祝福。...
1 KB (169 words) - 15:38, 18 February 2022
印度教(梵語:सिन्धु,羅馬化:sindhu,直译:河流;英語:Hinduism)是印度文明本土多种的宗教传统的集合。印度教起源於歐洲雅利安人和印萨两河文明本土信仰,後諸教派形成統一宗教。印度教歷史分為三個時期:达罗毗荼人種哈拉帕文明原始宗教时期;以雅利安人南下後形成的《吠陀》诸經典爲中心的吠...
8 KB (1,181 words) - 05:19, 9 June 2022
、大黑天、因陀羅、象鼻天、毗濕奴和梵天。 然而,佛教明顯拒絕基本的印度教教義,如我(物質的自我或靈魂)、梵(萬物的普遍永恆來源)和造物主(大自在天)的存在;相反地,佛教教導無常和緣起作為基本的形而上學理論。佛教也拒絕吠陀(和其他印度教文本)的聖典權威,並拒絕吠陀關於儀式、種姓和祭祀的教義以及婆羅門的特權地位。...
2 KB (224 words) - 03:29, 8 May 2024
印度教是尼泊爾主要的宗教。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約81.3%的尼泊爾人民認為自己是印度教徒,在2006年前尼泊爾是世上唯一一個印度教王國。尼泊爾的國家暦法超日王暦也是來自印度。 印度教徒在尼泊爾全國除北部山區外也有分布。在每一個地區佔人口的至少90%,很多佛教徒也受印度教影嚮。...
2 KB (380 words) - 00:56, 14 November 2023
印度教神話是由印度教信奉者所創作並被其擁護的神話和文學的主體,在梵文文本中被發現,例如吠陀文學、《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等史詩、往世書,以及特定民族語言群體的神話,如以坦米爾語著述之Periya Puranam和Divya Prabandham,以及以孟加拉語著述之Mangal Kavya。...
3 KB (383 words) - 01:22, 25 March 2024
佛教否認命我存在,認為這是因無明而產生的錯誤見解,而且正正因為執著於存在一個不變的自我,所以才會不斷產生錯誤的觀念,導致眾生不斷產生罪業,又因受業力和執念所束縛而被困在輪迴之中,因而無法出離世間、進入涅槃。 耆那教認為空間本身是實有的,而對時間的性質則無定論 我 (印度教) 我 (佛教)...
2 KB (350 words) - 03:06, 13 October 2022
kosha, 意所成身 Vijnanamaya kosha(英语:Vijnanamaya kosha), 識所成身 Anandamaya kosha(英语:Anandamaya kosha), 大梵福佑的身 印度教相信,一個智者會了解這五層身體中沒有自我,是無我的,只有當中的真我(靈魂)才是我。 細微身...
779 bytes (97 words) - 06:09, 28 December 2018
印度教性(印地語:हिन्दुत्व,羅馬化:Hindutva),或译印度教特性(英語:Hinduness),是一种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表現形式。這術語由維納亞克·達莫德爾·薩瓦卡於1923年創造,這種意識形態被國民志願服務團及印度人民黨使用。 印度教性運動被描述為“右翼極端主義”的變體和“幾乎是古典意...
4 KB (393 words) - 09:56, 21 September 2024
大乘佛教是不丹國教,印度教作為少数派,遭到不丹政府打压。 不丹人口約四分之一印度教徒是居住在南部的尼泊爾裔洛昌人,在不丹南部有自己的寺廟各教派也有信奉者。2012年,廷布建造了印度教寺廟,由不丹首席印度教方丈Je Khenpo尊者和印度教徒在進行宗教活動。 印度教在洛昌人較為普遍信奉,也有部分的洛昌人信仰佛教。...
996 bytes (120 words) - 20:56, 27 September 2020
他人、物,最普遍被認為和眾神在地面上的肉體表現形式有關。梵文中,化身一詞具有透過深思熟慮,並且由於特殊目的而從較高境界「下降」、「轉世」的涵義。 印度教中最著名的是毗湿奴的十大化身;分别是: 鱼(摩蹉),从洪水中救出人类始祖摩奴; 龟(俱利摩),众神搅乳海时作为搅棒曼陀罗山的底座; 野猪(筏罗诃),从海中拱起沉没的大地,杀死魔王金目;...
2 KB (324 words) - 05:01, 25 October 2024
印度教是孟加拉国中人口第二多的宗教信仰,仅次于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派。孟加拉国印度教人口是18,150,000,占孟加拉国人口的11%,孟加拉国是印度教人口第三多的国家, 仅次于印度和尼泊尔。孟加拉国信奉印度教的主要地区是库尔纳专区,主要教派是性力派。 Bangladesh’s Hindus number...
2 KB (93 words) - 00:18, 17 August 2022
印度教在斯里蘭卡是主要傳統的宗教之一,現時佔斯里蘭卡人口約12%,主要分佈在北部及東部地區。印度教當年隨著從印度移居到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傳入。 11世紀時,泰米爾人已經在波隆納魯沃興建濕婆神廟,至今仍然保存,後來泰米爾人在斯里蘭卡北部鄰近印度的賈夫納地區建立起泰米爾王國,鞏固了印度教...
1 KB (165 words) - 07:57, 18 January 2022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和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2011年印度信仰印度教的人口约占80%。印度是世界上三个印度教占多数国家之一(另外两个是尼泊尔和毛里求斯)。 其他落後階層 印度种姓制度 按国家划分的印度教(英语:Hinduism by country) 按印度不同地区划分的印度教(英语:Hindus by district...
2 KB (90 words) - 06:42, 3 October 2020
業力觀是構成印度教理想主義中的主要部份,印度教中,業力是解釋邪惡問題的主要方向,而和佛教及耆那教不同,印度教中的神對於業力有特定角色。根據印度古典梵文史詩《摩诃婆罗多》記載,主角阿周那(梵文:अर्जुन, arjuna)在準備參與一場戰事前,得知有他自己的家屬成員加入了敵方陣營,因而有放棄參戰的打...
3 KB (406 words) - 07:50, 8 February 2022
梵 (category 印度教哲學概念)
梵我無處不在,現世只是「終極實在」一種扭曲、不充分的表現,追求梵我時必須捨棄與現世的根本聯繫。婆羅門教視現世是不真的,但亦明白表達在一切無常無我之上,有一個肯定性的梵我境界。其後吠檀多宗以梵為真如,視世間為;僧佉(數論)以梵為自性,視世間為現象,都是以梵為宇宙的本體。 印度教...
11 KB (1,493 words) - 00:49, 22 July 2024
三女神(英語:three goddesses; 梵語: त्रिदेवी tridevī)是一個印度教當中結合三位女神作爲三相神之配偶或女性版本的概念(實際含義視宗派而異)。此形象時常被擬人化爲印度教女神辯才天女、吉祥天女、雪山神女三者。在性力派的教義中,此三位女神是至高神「摩诃提毗」之顯靈。...
2 KB (196 words) - 10:40, 25 July 2024
印度教,是阿富汗的少數宗教,估計全國有一千人生活在喀布爾和其他大城市。 在阿拉伯人入侵前,阿富汗是宗教多元地方,多數人是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在加茲尼王朝開始多数印度廟也被改為清真寺。 阿富汗東部在伊斯蘭教來到前一直被視為印度文明世界一部分,喀布爾-夏希王朝是那里最大的印度教王國。印度教...
1,014 bytes (147 words) - 02:18, 2 April 2021
解脫 (category 印度教哲學概念)
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皆繼承了這個觀念,但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見解。印度教吠檀多派认为达到梵我境界即是解脱。佛教则认为依靠修行转生到天界并不能完全从轮回中解脱,必须依照四圣谛、十二因缘、三無漏學来修行,达到阿罗汉圣果或正等正觉佛陀的两种涅槃方可脱离轮回。具体的方做法有許多種,如印度教...
5 KB (641 words) - 09:35, 26 February 2024
譚崔等)是指從公元一千年中葉開始在印度次大陸發展起來的印度教和佛教的一種深奧的瑜伽傳統。“怛特羅”一詞,在印度傳統中,也指任何系統的、廣泛適用的“文本、理論、系統、方法、工具、技術或實踐”。 這些傳統的一個關鍵特徵是曼怛羅的使用,因此它們在印度教中通常被稱為 Mantramārga(“曼怛羅之道”)或在佛教中被稱為...
18 KB (2,766 words) - 20:16, 25 July 2024
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梵 我 (印度教) 菈萬...
14 KB (2,554 words) - 14:55, 7 February 2024
上师 (category 印度教上師)
印度教和佛教教內的稱呼是上師(梵語:गुरु,羅馬化:guru),又譯為古魯、咕嚕、師、上師、道師,意為教師或導師,指在某個領域中具備深厚知識、經驗,可指導方向,教育他人的大師。 這個詞經常被當成宗教性術語來使用。在道教、儒教、儒家、武術流派中,經常被用以尊稱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印度教...
4 KB (686 words) - 18:45, 14 June 2024
濕婆教 (category 印度教)
濕婆神學範圍廣泛,從濕婆是創造者、保護者和毀滅者,到與自己和每個生物體內的「我」相等。它與沙克提主義以及一些在濕婆神廟和沙克提神廟中的濕婆崇拜密切相關。 它在各印度教傳統中最接受禁慾生活並強調瑜伽,又如其他印度教傳統一樣,鼓勵個人發現自己內在的濕婆,並與其合而為一。 Bisschop, Peter...
6 KB (565 words) - 05:57, 29 September 2024
4324/9780415249126-N0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绝对唯心主义 绝对无限 普賢王如來 我 (佛教) 我 (印度教)—大我(英语:Paramatman) 存有 终极实在 梵—至高梵—无德梵 成佛 佛性 混乱(英语:Chaos (mythology))...
2 KB (265 words) - 13:03, 12 August 2024
CITEREFZimmer1948 (幫助) 譯按:例如「我的思維」,主體的「我」和客體的「我的思維」在一般情況下是相混的,人們傾向認為我的思維構成了這個表我,表我等同於我的思維。但拉瑪那參究真我之法卻要我們不間斷持續參問,直到表我消融於真我、認出本我並不是我的思維為止。 1928年七-八月,馬哈希回覆Sri...
10 KB (1,339 words) - 19:54, 8 May 2022
至高梵 (category 印度教哲學概念)
至高梵(梵語:परब्रह्म,羅馬化:parabrahman)在印度教教義中是超越了所有的描述和概念的終極實在,被形容为无形的、永恒地凌驾、遍及一切事物、遍在宇宙一切地方的本原。 至高梵的概念化方式多种多样。在吠檀多不二論传统中是无德梵(梵語:निर्गुण ब्रह्मन्,羅馬化:nirguṇa...
12 KB (1,705 words) - 09:30, 27 October 2024
拉瑪克里斯納 刹罗琴·提毗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斯瑞·奧羅賓多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圣雄甘地 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 帕拉宏撒·尤迦南達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拉瑪那·馬哈希 阿南達瑪依·瑪 印度主题 哲学主题 古印度六派哲学 印度宗教与哲学词汇列表 印度教哲學(英语:Hindu Philosophy)...
2 KB (195 words) - 11:50, 8 March 2023
阿迪·商羯罗 (category 印度教)
及耆那教信奉者改信正統的達摩宗教,並且去除了婆羅門教的部份陳舊教義(例如婆羅門至上論及對於婆羅嘉摩神的信仰)丶創立了印度教和把佛教神話中的一些人物吸納至印度教神話等等,導致後來印度教不少信奉者將釋迦牟尼佛視為毘世努神用以引誘阿修羅遠離吠達的第十個化身。 顯乘佛教稱其為商羯羅阿闍梨耶,並且視之為崇信...
54 KB (8,243 words) - 12:05, 21 October 2024
瓦爾那或译瓦尔纳(梵語:वर्ण,羅馬化:Varṇa)是印度教經典中解釋種姓制度的概念,其內涵主要見於《摩奴法典》與《瞿曇法經》等早期婆羅門教經典。在該制度中主要指四種不同的階層,經典中根據一些原則區分四種階層,並明確規範彼此的義務與權利。 實際社會中,種姓並非依據該理論的規範劃分,因此不能將瓦爾...
6 KB (725 words) - 09:18, 16 Februar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