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瑜伽派 (梵語:योगाचार,Yogācāra),又稱唯識派(梵語:विज्ञानवाद,Vijñānavāda)、唯識宗、唯識瑜伽派、法相宗、應理圓實宗,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主要學派之一,推尊彌勒為始祖,無著、世親時正式建立唯識學派,主張「境空有,萬法唯識」,以阿賴耶...
    54 KB (9,509 words) - 08:31, 14 January 2024
  • 法相宗 (redirect from 法相唯識)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中道宗,屬於瑜伽唯識學派,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传统上以彌勒菩萨为初祖,實際上由窥基所創立。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阿逸多、無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又以窥基法師尊號命名,故稱慈恩宗。慈恩寺與西明寺並為唐朝時學習唯識...
    26 KB (3,639 words) - 17:28, 5 May 2024
  • 此論是以瑜伽修行為基礎,建構共十地、通三乘的十七地,論證聲聞、獨覺、菩薩這三乘瑜伽師的所緣境、修行、果位,是大乘瑜伽唯識學派理論與實踐的代表性著作。《瑜伽師地論釋》稱「此論屬菩薩藏阿毘達磨」。法相宗以《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旁出十支,廣顯其義。 據遁倫(或作道倫)《瑜伽論記》,《瑜伽...
    19 KB (3,058 words) - 20:37, 13 June 2024
  • 唯識四分,佛教術語,瑜伽唯識學派護法學系的理論,是指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種的作用。 有情的總共有八個,稱為八心王。分是功能差別分限的意思,的四分即是指諸四種作用。 相分:相,意謂被所取、所認識對象的相境界,所以又作所取分。有所緣的意涵,乃是被主體的心王所認識的對象(客體)。...
    2 KB (363 words) - 13:11, 6 August 2019
  • 見分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見分,佛教術語,瑜伽唯識學派護法學系理論,屬唯識四分之一。 「見分」即是能照知「相分」之作用。「見」,意謂所具有能取、能見、能照、認識對象之相境界,「分」是功能差別分限的意思,所以又作能取分;有能緣的意涵,乃是能認識對象(客體)之功能(即諸之能緣的作用)。 《成唯識論》卷2:「達無離...
    736 bytes (106 words) - 03:22, 7 December 2019
  • 自證分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瑜伽唯識學派護法學系理論,屬唯識四分之一。其義為"相分"、"見分"所依,可親證"見分"。即有主觀性的能力,能更深一層見到(證到)原來的見分。或謂心的自我證知問題。 《成唯識論》卷2:「達無離所緣境者。則說相分是所緣。見分名相。相見所依自體名事。即自證分。」 茅宇凡,"唯識...
    1 KB (145 words) - 15:42, 3 March 2022
  • 五位百法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五位百法,出於《大乘百法明門論》和《顯揚聖教論》,是瑜伽唯識學派对一切万有诸法进行的分类。 世親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六百六十法,略為五位百法,作為唯識宗的名相提綱。這五位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法和無為法。共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 三科 五位七十五法 百法明門 大乘光《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7 KB (106 words) - 04:13, 7 May 2024
  • 在佛教中,瑜伽師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大毘婆沙論》中,為上座部中的一個小流派。佛教研究者認為它可能是瑜伽唯識學派與佛教密宗的前身。 瑜伽師最早是指修行瑜伽的禪觀者,即瑜伽士。在釋迦牟尼時代,僧團中就已經出現重視禪修、頭陀的禪者。在漢傳佛教中,稱為禪師。 在說一切有部中,於罽賓、健陀羅地區出現的...
    4 KB (827 words) - 09:26, 19 October 2018
  • 證自證分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證自證分,佛教術語,瑜伽唯識學派護法學系理論,屬唯識四分之一。能證「自證分」之現量果 ,緣自證分。 《成唯識論》卷2:「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三分如前。復有第四證自證分。此若無者誰證第三。心分既同應皆證故。又自證分應無有果。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應見分是第三果。見分或時非量攝故。由此見分不證第三。證自體者必現量故。」...
    892 bytes (170 words) - 01:32, 6 December 2019
  • 一切種子(梵語:sarva-bījaka-vijñāna),又稱種子,大乘佛教術語,源自《解深密經》。解深密經認為,一切種子為所有生命最初的根本,阿陀那、阿賴耶與心為其異名。後世瑜伽唯識學派,認為一切種子就是阿賴耶。 種子(bījaka-vijñāna),其字根源自植物種子(梵...
    3 KB (572 words) - 09:26, 24 November 2018
  • 唯識二十論(梵語:विंशतिकाविज्ञप्तिमात्रतासिद्धि),是由世親(約4世紀)創作的佛教唯識學的重要著作,並影響了其後其他學派的論點。 該作品有三個漢譯: 後魏瞿曇般若流支(又作菩提流支)譯,一卷,題為《唯識論》,或題為《楞唯識論》。 陳真諦譯,一卷,題為《大乘唯識論》。...
    805 bytes (89 words) - 16:51, 14 October 2023
  • 攝論宗 (redirect from 摄论学派)
    攝論宗,又称攝論学派、法性宗,漢傳佛教流派之一,屬於瑜伽唯識學派。该宗源起於真諦三藏,因為奉無著《攝大乘論》為根本論書,故被稱為攝論宗。後被法相宗所吸收。 546年,真諦譯出《攝大乘論》三卷,成為攝論宗的開始。 攝論宗主張諸法的根本為阿梨耶。當阿梨耶的清淨本性出現,即是第九阿摩羅。...
    654 bytes (95 words) - 07:01, 5 May 2018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本論共七卷,是《瑜伽師地論》中阿毘達磨相關內容的匯集,是瑜伽唯識學派的重要論書。內容分為本事分、決擇分,取自《瑜伽師地論》中的本地分與攝決擇分。本事分有三法、攝、相應、成就四品;決擇分有諦、法、得、論義四品。 本論與《顯揚聖教論》同為《瑜伽...
    2 KB (280 words) - 00:35, 4 August 2024
  • 无著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無著(梵語:असङ्ग,Asanga;藏語:ཐོགས་མེད། thogs med),著是执着的着。音譯為阿僧,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在化地部(另一說為說一切有部)出家,為印度瑜伽唯識學派(即印度宗)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與其弟世亲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
    8 KB (1,302 words) - 06:30, 31 May 2024
  • (梵語:pravṛtti-vijñana),又譯轉順、生起唯識學派術語,為六與末那的概稱,因為這些皆依於阿賴耶而生,故稱轉。阿賴耶與轉有互為因果的特性,轉是由阿賴耶的種子而生起,但是轉又會反過來薰生種子,薰習阿賴耶。 玄奘譯《瑜伽...
    998 bytes (175 words) - 07:29, 14 September 2019
  • 第七,佛教術語,即最勝意或染污意,在瑜伽唯識學派理論中,是第二能變,以思量為性,第七緣第八起恒常相續俱生我執,是第六意識的俱有依。在漢傳佛教中還有一些特有的定義或釋義。 第七源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恒意,其基本含義為最勝意,如世親《大乘五蘊論》: 在《攝大乘論》中,意識以無間滅...
    63 KB (12,841 words) - 00:58, 3 September 2019
  • 學派有其獨到見解,將它分立為大乘佛教中的第三個宗派。 如來藏學派主張一切法空是不了義,以如來藏為「常樂我淨」為主要宗義。因其學派立場,如來藏學派常被中觀、瑜伽二派學者認定是真常論者、有我論者,在佛教內受到一些批評。瑜伽唯識學派部份採納了如來藏學說。般若學派...
    67 KB (12,739 words) - 04:51, 1 July 2023
  • 末那(梵語:मनस्-विज्ञान,羅馬化:manas-vijñāna),佛教術語,的分類之一,為瑜伽唯識學派護法學系或法相唯識宗所说八中的第七。具恆審思量之性,又稱我意識我主宰;為與意識(mano-vijñāna)即第六識相區別,虽末那译为“意”,但manas-vijñāna稱為末那...
    19 KB (3,804 words) - 20:05, 20 August 2020
  • 陳那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种姓。從小乘犢子部出家,因逻辑上的争论改學大乘,師事世親菩薩,其天資聰敏,能言善辯,曾擊敗很多外道論師,為瑜伽唯識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佛教邏輯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被看作新因明之祖。 在唯識學方面,陳那首創見分、相分、自證分「三分說」。在因明方面建樹頗多。 世親 護法 (人名)...
    4 KB (446 words) - 20:46, 22 November 2023
  • 摄大乘论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攝大乘論》(梵語:Mahāyāna-samgraha),簡稱《攝論》。印度無著菩薩所造,是對《阿毘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的詮釋。此論是大乘佛教瑜伽唯識學派最為重要的論典之一。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 《攝大乘論》流傳到中國以來,一共有三個譯本:一、北魏佛陀扇多譯,二、陳真諦譯,三、唐玄奘譯《攝...
    5 KB (932 words) - 08:22, 7 June 2020
  • 世亲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gnyen),舊曰天親,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婆修槃頭。佛教4、5世紀瑜伽唯識學派的僧人,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現今白沙瓦市),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修,為無著之弟,兩兄弟是古代印度之瑜伽唯識學派的創始人。 世親為婆羅門種姓,出生在健馱邏國,為國師憍尸迦的第二子,從小受完整的...
    15 KB (2,213 words) - 06:30, 31 May 2024
  • 是一個佛教術語,的分類法之一,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的:眼、耳、鼻、舌、身(以上合稱五)、意識、末那及阿賴耶。在佛教學術研究屬於瑜伽唯識學派護法學系分類。 部派佛教時期對心意識三分理論就有了仔細的研討,但被說一切有部列為參考異說。部派佛教時期,多以六或七心界立說。...
    11 KB (2,279 words) - 03:37, 1 March 2024
  • 大乘庄严经论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大乘庄严经论》(梵語: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kārikā),是古印度瑜伽唯識學派的僧人無著所撰(或說彌勒造頌,無著傳出,世親造釋),唐朝波羅頗迦羅蜜多羅漢譯。是宗的“六經十一論”之一。現代另有經索達吉堪布比較藏文版本潤飾文字的漢譯本,另取漢譯名稱為《大乘經莊嚴論頌》:...
    5 KB (619 words) - 00:31, 4 August 2024
  • 大乘百法明門論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為義。乘者運載得名(名義互言)百數也。法謂世出世之法。故心法八。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應二十有四。無為法六。故為大乘百法也。 本論確立了瑜伽唯識學派的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 百法明門 Door to Clarifying the Hundred Phenomena of the Mahayana...
    2 KB (288 words) - 15:14, 31 August 2021
  • 、出世間的,皆是如幻如化。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但假名,依緣起相待而有,而自性畢竟空。 中觀學派的主張為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因龍樹作《中論》闡揚此中觀見,所以龍樹的學系被稱為“中觀學派”,它奠定了初期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至無著、世親建立瑜伽唯識學派時,曾一度衰落,後由清辨、佛護之努力而獲得中興。...
    26 KB (4,751 words) - 04:53, 31 July 2024
  • 解深密經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ངས་པ་ངེས་འགྲེལ༏,威利转写:dgongs pa nges 'grel,THL:Gongpa Ngédrel),屬於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經典,如來藏學派亦重視此經。 「解深密」或譯為「相續解脫」、「深密解脫」或「解節」,依梵音為「珊地涅暮折那」,是闡明密意(Abhiprāya)的意思。...
    12 KB (2,191 words) - 10:38, 3 July 2022
  • 护法 (印度论师)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护法(梵語:धर्मपाल,羅馬化:Dharmapāla),音譯達摩波羅,為六世纪中叶印度大乘瑜伽唯識學派重要论师,因明學大師陈那迦門生。玄奘三藏大师译介的法相宗理论,即依护法论师的见解为主,另外参考其他论师的意见编译而成。 护法出身南印度達羅毗荼國首都建志補羅城,其天资聪颖、见解超群,曾出任...
    5 KB (707 words) - 20:39, 13 June 2024
  • 阿摩羅(梵語:अमलविज्ञान,羅馬化:amala-vijñāna),佛教術語,又譯為庵摩羅、唵摩羅、菴摩羅、阿末羅,意譯為清淨、無垢、真如、白淨無垢。此阿摩羅或無垢為佛地如來藏的別稱,因此玄奘菩薩才說「此名在如來地有」。在瑜伽唯識學派中,它是阿賴耶...
    29 KB (5,714 words) - 12:36, 17 March 2023
  • 「持身識」之義),即是八識(aṣṭa-vijñāna)、丈夫識。「阿賴耶識」是瑜伽唯識學派主要依據《解深密經》而提出的學說,是這個學派的基本理論基礎之一。 阿賴耶屬第一能變,玄奘《成唯識論》有關有情的八所屬能變的說明如下: 阿賴耶(ā-laya)在《阿含經》中已經出現,原是用於表示執著的...
    100 KB (20,342 words) - 01:29, 8 November 2023
  • 寂護 (category 学者)
    他也是瑜伽中觀学派的主要建立者。主要的弟子為蓮花戒。 寂護出身孟加拉地區的王族(有人说奥里萨),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後師從中觀派清辨大師,是著名的那爛陀寺佛教學者。但是他在見解上與其師清辨不同,主張綜合瑜伽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的觀點,建立了隨瑜伽中觀派。...
    5 KB (814 words) - 18:05, 2 February 2024
  • 三自性 (category 瑜伽唯識學派)
    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簡稱為遍依圓或三性。是唯識宗的主要理論法義,唯識宗的主體思想即是唯識無境,三界萬法皆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阿賴耶(又名一切種子)所變現,世尊在許多經典中都說有三性。 三自性係指一切有情生命中的三種重要法性,此三性必須依第八阿賴耶為前提才能存在。遍計所執性為因執著而產生的...
    3 KB (713 words) - 09:37, 12 June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