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鐮刀名:Therizinosaurus)是種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屬於鐮刀超科(原先為慢下目)。其名意為「鐮刀蜥蜴」,therízein(θερίζω)在希臘文意為「切割」或「砍斷」,sauros(σαῦρος)意為「蜥蜴」。鐮刀可生長至9.6公尺長,重量可達3到6噸。到目前為止,鐮刀龍屬僅有一個已承認種,龜型鐮刀龍(T...
    10 KB (1,386 words) - 09:09, 21 April 2024
  • 鐮刀超科(Therizinosauroidea)是群獸腳亞目恐龍。鐮刀類的化石發現於蒙古、中國、以及北美洲西部等地的白堊紀早期到晚期沉積層。牠們擁有類似的前肢、頭顱骨、以及骨盆特徵。鐮刀超科屬於手盜類,牠們與鳥類有接近親緣關係。 鐮刀超科的名稱衍化自希臘文,therizo意為「切割」或「砍...
    17 KB (1,799 words) - 23:06, 3 June 2024
  • 鐮刀科(Therizinosauridae)意為「鐮刀蜥蜴」是獸腳亞目鐮刀超科的一科。鐮刀科是群草食性或肉食性的動物,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化石已在中國、蒙古、美國等地發現。 鐮刀科具有大型前肢,長指爪,身體寬廣,腳部具有四個趾爪。牠們的頭部小型,頸部長,吻突缺乏牙齒,嘴部後段的牙齒平坦。前背部...
    7 KB (627 words) - 12:42, 9 December 2023
  • 滨镰(學名:Paralitherizinosaurus)是镰刀科恐龍的一個,與鐮刀近緣,但體型較其嬌小許多,指爪相對多數鐮刀類纖長。本仅含单一物种日本滨镰(P. japonicus),已知的化石包含單一颈椎與右手掌的部分骨骼,出土自日本北海道北部的晚白垩世海相沉積地層瀑川组(Osoushinai...
    25 KB (2,868 words) - 17:33, 11 August 2023
  • 內蒙古(學名:Neimongosaurus)是鐮刀超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距今約8500萬年前。 化石是在1999年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二連組(Iren Dabasu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8500萬年前。內蒙古的正模標本(編號LH...
    4 KB (519 words) - 06:35, 2 June 2022
  • 鑄鐮(學名:Falcarius)是手盜鐮刀超科恐龍的一,化石於2005年在美國猶他州東部發現。牠的學名是拉丁文的「鐮刀」之意,用以描述牠那笨重的手掌。鑄鐮與近年在中國發現的下白堊紀北票,有助於釐清鐮刀超科在獸腳亞目中的演化關係。 鑄鐮的化石是發現於猶他州的雪松山組Yellow...
    3 KB (468 words) - 09:06, 27 July 2022
  • 肅州名:Suzhousaurus)是鐮刀超科下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早期。目前所知的化石發現於中國甘肅省俞井子盆地的新民堡群下部,包含兩個部分顱後骨骼,根據肱骨的特徵,可證實牠們屬於鐮刀超科。古生物學家李大慶等人經過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後發現:肅州比北票及鑄鐮衍化,較阿拉善鐮刀...
    2 KB (258 words) - 06:40, 25 May 2024
  • 阿拉善名:Alxasaurus),是鐮刀超科下的一個,生活於下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牠是鐮刀超科內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化石仍然保有其形狀:包括長頸、短尾及長指爪。與其他的後期鐮刀類恐龍一樣,牠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大型的內臟來處理植物食物。目前已經發現幾個標本,當中最大型的是一頭幼,身長超過3...
    4 KB (543 words) - 07:28, 16 May 2023
  • 名:Segnosaurus,意為「緩慢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鐮刀科。慢是由A. Perle博士在1979年所敘述。目前僅發現3個標本,包含:下頜、骨盆、後肢、肩胛喙軟骨、不完整的前肢、以及脊椎,都發現於蒙古的Baynshirenstaya Svita,該沉積層的年代為白堊紀的森諾曼階到土侖階之間。...
    2 KB (208 words) - 09:23, 30 September 2021
  • 名:Enigmosaurus)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亞目鐮刀超科,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國,約9300萬年前。 正模標本(編號IGM 100/84)是在1979年發現於蒙古國東南部的巴彦思楞組(Bayan Shireh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9800萬到8930萬年前,相當...
    3 KB (311 words) - 10:24, 2 May 2021
  • Perle在1980年描述、命名。名是來自蒙古神話的死神伊爾勒格(Erlik),而種小名則是紀念古生物學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死神的化石被發現時,包含當時的唯一鐮刀類(當時為慢下目)頭顱骨。這有助於古動物學家瞭解鐮刀類的頭部特徵。 死神屬於鐮刀...
    3 KB (376 words) - 08:23, 9 May 2021
  • 峨山(學名:Eshanosaurus,意為「峨山蜥蜴」)是鐮刀下目恐龍的一。因為目前只發現一塊不完整的下頜骨,所以對牠的研究甚少。牠們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峨山的下祿豐組地層,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估計全長約 2.7 公尺,體重 37 公斤,是已知最小的鐮刀類或者最早出現的鐮刀類。...
    4 KB (640 words) - 08:11, 3 July 2022
  • 北票名:Beipiaosaurus)是鐮刀超科下的一個。牠們的化石是在中國遼寧省近北票市發現,故以此市來命名,並在1999年3月份的《自然》(Nature)中發表。北票的化石發現於義縣組的尖山溝,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約1億2500萬年前。牠只有一種,名為意外北票(B....
    6 KB (822 words) - 08:27, 14 June 2024
  • 瑪莎盜名:Martharaptor)是猶他州早白垩世雪松山組发现的一已滅絕基干镰刀类兽脚类恐龙。它可以通過骨骼的一些特徵(特別是手和脚)與其他鐮刀類區別開來,這些特徵介於早期的鐮刀類,如鑄鐮和北票,以及更“高級”的成員,如鐮刀之間。深而均勻的手爪明顯不同於早期的鐮刀類動物,但脚還沒有獲得鐮刀龍類强健的形態。...
    5 KB (605 words) - 07:32, 19 August 2023
  • 二連(學名:Erliansaurus)是鐮刀科恐龍的一,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 模式種是美掌二連(E. bellamanus),是徐星、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等人在2002年根據一副部分身體骨骼而描述、命名。名是以二連浩特市為名;種名在拉丁文意為「美麗的手掌」,意指化石的保存狀態良好。...
    4 KB (510 words) - 02:53, 13 September 2022
  • 南雄名:Nanshiungosaurus)是種鐮刀類恐龍,身長為4公尺。如同這個演化支的其他物種,南雄可能也擁有大型指爪;但因為沒有發現南雄的頭顱骨、尾巴、肋骨、以及四肢,所以目前僅能研究脊椎與骨盆。南雄目前有兩個物種,兩者都發現於晚白堊紀的中國。 短棘南雄(N....
    2 KB (236 words) - 10:29, 2 May 2021
  • 凌源名:Lingyuanosaurus,意為“凌源的蜥蜴”)是一生存於中國早白堊世的獸腳亞目鐮刀類恐龍。它含有一個物種,四合當凌源(L.sihedangensis)。它的化石是在热河組的一層中發現的。 根據Mickey Mortimer的說法,凌源可能是一種竊蛋類恐龍。[需要較佳来源]...
    2 KB (119 words) - 05:07, 2 May 2023
  • 懶爪名:Nothronychus)又名偽君,是種鐮刀類恐龍;鐮刀類是群奇特的獸腳亞目恐龍,擁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類似鳥類的骨盆結構(也類似鳥臀目)、腳掌有4個往前的腳趾。 懶爪的模式種是麦氏懶爪(N. mckinleyi),由詹姆斯·柯克蘭(James Kirkland)與Douglas...
    9 KB (1,179 words) - 10:48, 1 January 2024
  • 镰刀下目(学名:Therizinosauria,曾被称为慢下目)是一类小型到大型兽脚类恐龙,成员主要为植食动物,化石在亚洲和北美的早至晚白垩世沉积物中发现,前肢、颅骨和骨盆存在各种手盗类特征。模式镰刀(Therizinosaurus)的学名取自希腊语θερίζω/therízō(意为“收...
    4 KB (241 words) - 13:06, 27 July 2022
  • 天青石名:Nomingia)是種偷蛋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東亞。 天青石的正模標本(編號GIN 100/119)是在1994年發現於蒙古國的Bugin Tsav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化石包含:大部分脊椎、骨盆、以及左脛跗骨。在2000年,由瑞欽·巴思缽(Rinchen...
    3 KB (373 words) - 06:53, 3 September 2021
  • 臨河獵(學名:Linhevenator)是獸腳亞目傷齒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臨河獵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堊紀晚期傷齒科化石,並顯示傷齒科具有前肢縮短的演化趨勢,而傷齒科、馳科可能平行演化出大型、鐮刀狀第二趾爪。 在2011年,中國與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徐星、柯文·沙利文(Corwin...
    5 KB (643 words) - 09:21, 9 February 2022
  • 惡靈(學名:Adasaurus),又名惡魔或阿達,是馳科下的一個,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亞洲。牠是小型的雙足肉食性恐龍,在後腳第二趾上有鐮刀狀的爪。根據2008年的估計值,成年的惡靈的身長約為1.8公尺長。。 惡靈的學名是「Ada的蜥蜴」的意思。Ada是蒙古神話中的惡魔。惡靈屬下有一個種,稱為「蒙古惡靈龍」(學名A...
    4 KB (561 words) - 07:50, 30 April 2023
  • 切齒名:Incisivosaurus)又名門齒,是一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可能是植食性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 切齒的正模標本(編號 IVPP V13326)是一個頭顱骨,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四合屯,屬於義縣組的最下層陸家屯層,生活於約約 1 億 2600 萬年前的巴列姆階。切齒...
    5 KB (580 words) - 11:32, 4 February 2023
  • 郊狼名:Yurgovuchia)是獸腳亞目馳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全長兩公尺,體高一公尺。其發現對於馳類恐龍的演化具有重大意義,顯示出在體型上演化的同時,也逐漸演化出靈活的尾部。 郊狼目前只有發現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在2005年,古生物學家 Donald D. DeBlieux...
    5 KB (719 words) - 09:18, 30 April 2023
  • 巨盜名:Gigantoraptor,意為「巨大的盜賊」)是偷蛋科下的一恐龍,生活於8500萬年前的上白堊紀。牠是於2005年在中國內蒙古二連浩特的二連諾爾地層發現。徐星等人發現牠與屬於同一科的偷蛋有著同一的祖先,但對比之下,巨盜更為大型,約有牠的近親尾羽的35倍。巨盜長8米及重約1...
    5 KB (615 words) - 06:24, 25 June 2023
  • 伶盜名:Velociraptor,拉丁文中意为「敏捷的盗贼」)又译快盜,俗称“速”或“迅猛”,是蜥臀目兽脚亚目馳科恐龍的一,大约生活于7,500萬至7,1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晚期,並且伶盜和現代鳥類、猛禽之類的關係非常接近。伶盗的模式种为蒙古伶盗(V....
    39 KB (5,422 words) - 11:13, 18 April 2024
  • 東陽名:Dongyangosaurus)是來自晚白堊紀早期的一蜥腳下目薩爾塔科恐龍。唯一的物種是中華東陽(Dongyangosaurus sinensis),由呂君昌和同僚於2008年敘述、命名,所知來自單一破碎骨骼,發現於中國浙江省。如同其他蜥腳類,東陽是大型四足草食性動物。 唯一的標本編號DYM...
    4 KB (467 words) - 07:39, 2 May 2023
  • 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 是一類獸腳亞目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與美國西部,約7,600萬到7,200萬年前。 馳是種小型肉食性恐龍,大小如狼,身長約1.8公尺,重量約15公斤。嘴部有許多銳利的牙齒,每個腳掌的第二趾有銳利鐮刀狀趾爪。馳...
    10 KB (1,340 words) - 14:19, 11 December 2023
  • 强战(学名:Imperobator,意为“强大的战士”)是近鸟类兽脚亚目恐龙的一个,生存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南极洲,模式种是南极强战(I. antarcticus),化石发现於雪丘島組。在正式描述之前曾被非正式称为“Naze Dromaeosaur”,尽管它并没有该类群“镰刀...
    4 KB (602 words) - 15:03, 16 July 2023
  • 足羽名:Pedopenna)是種小型、有羽毛的手盜類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道虎溝化石層。足羽可能比始祖鳥還要古老,雖然道虎溝化石層的地質年代仍未確定。有些測量認為該地層屬於早白堊紀,但最近的放射性定年法顯示該地曾屬於侏羅紀中期末(1億6800萬年前),到侏儸紀晚期(約1億6400萬年前到1億5200萬年前)之間。...
    5 KB (763 words) - 06:12, 3 May 2021
  • 蜥鳥盜名:Saurornitholestes)意為「蜥蜴鳥類盜賊」,是種土狼大小的肉食性馳科恐龍,身長約1.8公尺,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目前已在亞伯達省恐龍省立公園的貧瘠地區發現數個部份骨骸、數十個相關骨頭、以及大量的牙齒。;其中大部分存放於亞伯達省德蘭赫勒市的皇家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
    3 KB (369 words) - 14:47, 16 June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