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母名:Maiasaura,由古希臘語的μαία加上拉丁語saurus的陰性拼法,意為「好媽媽蜥蜴」)是種大型鴨嘴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坎潘期(約7670萬年前)的拉臘米迪亞。 首批化石於1978年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雙屋層(英语:Two Medicine...
    17 KB (1,846 words) - 03:18, 8 May 2023
  • 始無冠名:Acristavus,意為「沒有冠飾的祖父」)是一亞科的鴨嘴科恐龍,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森層(英语:Two Medicine Formation)及猶他州的瓦韋普層(英语:Wahweap Formation)有出土,地質年代為晚白堊世坎潘期。模式種蓋氏始無冠(Acristavus...
    10 KB (1,031 words) - 07:46, 30 April 2023
  • 恐龍: 櫛亞科 Saurolophinae 巴思缽氏 Barsboldia ?满洲 Mandschurosaurus 短冠族 Brachylophosaurini 始無冠 Acristavus 短冠 Brachylophosaurus 慈母 Maiasaura 原短冠...
    11 KB (614 words) - 12:32, 28 September 2023
  • 原短冠名:Probrachylophosaurus),是一短冠族的鴨嘴科恐龍,來自白堊紀晚期坎潘階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英语:Judith River Formation)(Judith River Formation)。 本的重要意義在於,牠是介於沒有頭冠的始無冠演化成有頭冠的短冠之間的過渡物種,展現了鼻骨形態的演變。...
    9 KB (1,101 words) - 18:25, 18 August 2021
  • 飾面龍與原短冠、短冠共有特徵為額骨末端擴張的鼻骨-額骨縫線,但同時亦顯示出一些自衍徵,包括鼻骨-額骨縫線形態,前部水平、後部升起,帶有兩個突出的副矢狀隆起,與其他短冠族標本都不同。 麥當勞等人将饰面分類於栉亚科的短冠族,在其中與原短冠、短冠一同構成三分支,而始無冠慈母則被排除在外。支序图如下所示:...
    5 KB (616 words) - 12:50, 1 May 2023
  • 山奔名:Orodromeus),又名奔山,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670萬年前的蒙大拿州,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山奔的化石是由Robert Makela發現於蒙大拿州提頓縣,跟慈母發現於相同地區。模式種是馬氏山奔(O. makelai),是由傑克·霍納(Jack...
    4 KB (553 words) - 12:28, 26 March 2024
  • 原櫛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原蜥嵴、原蜥冠鱷,意為「原始櫛」,是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類似而得名。原櫛是種鴨嘴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經發現2個種與至少25個個體,包含頭顱骨與骨骼,但化石整體仍不明確。原櫛...
    15 KB (1,834 words) - 06:52, 18 October 2023
  • 0至30公分厚的水平沉積岩,不同個體的骨頭各自單獨保存,僅有五個關節相連。 2022年的研究指出雉的發現與奔山慈母、亞冠幼體遺骸保存的情況類似,可能代表著築巢地點附近的高死亡率。雖然這些雉遺骸沒有發現關聯的蛋殼或巢穴,但研究認為高密度的幼體可能反映了巢穴附近的季節性選汰,而骨頭的零散狀...
    6 KB (676 words) - 07:39, 30 October 2023
  • 短冠族(学名:Brachylophosaurini)是鸭嘴科栉亚科的一个族,材料来自于北美和潜在的亚洲。它至少含有四个分类单元:始无冠(来自蒙大拿州和犹他州)、短冠(来自蒙大拿州和亚伯达省)、慈母(蒙大拿州)和原短冠(同样来自于蒙大拿州)。一来自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的鸭嘴类乌拉嘎...
    3 KB (208 words) - 19:16, 19 January 2022
  • 重髂名:Barilium)是鳥腳亚目禽類恐龍的一,屬於禽類內部的硬棘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化石是兩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的一處海岸,屬於瓦德赫斯特黏土組(Wadhurst Clay...
    4 KB (514 words) - 01:29, 21 July 2022
  • 恐龍公園層與恐龍省立公園中某些較少見鴨嘴科化石,例如短冠,可能是遷徙經過該地區時死亡的。牠們可能原本生活在較偏高原的棲息地,在那裏進行築巢、覓食等行為。 鴨嘴類研究歷史(英语:Timeline of hadrosaur research) 慈母 始無冠 原短冠 烏拉嘎? Fowler, Elizabeth...
    23 KB (2,453 words) - 18:47, 17 September 2023
  • 曠野名:Valdosaurus,意為“曠野蜥蜴”),是種小型、二足的植食性鳥腳類恐龍,發現於英格蘭威特島、羅馬尼亞。牠們生存於早白堊紀。模式種是小溝曠野(V. canaliculatus),是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75年敘述、命名,當時為橡樹的一種,後來獨立為新...
    7 KB (938 words) - 08:34, 30 April 2023
  • 就像其他的角科,牠有複雜的齒系可以咬碎最粗糙的植物。野牛生存於內陸環境。 野牛的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中晚期,約7450萬到7400萬年前。同期的恐龍包括:基礎鳥腳下目的奔山、鴨嘴科的亞冠慈母及原櫛、甲科的埃德蒙頓甲及包頭、暴科的懼...
    7 KB (1,000 words) - 22:06, 28 August 2023
  • 山東名:Shantungosaurus,意為“山東蜥蜴”)是種頭部平坦,没有冠饰的鴨嘴科恐龍,归类于栉亚科,為世界上已知最大型的非蜥腳類植食恐龍,其體型甚至超越暴、棘等最大型的肉食恐龍。山東發現於中國山東半島的王氏群地層,地質年代屬於晚白堊紀。 山東...
    6 KB (601 words) - 08:37, 3 August 2024
  • 黑龍江名:Sahaliyania)是鴨嘴科賴氏亞科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黑龍江省,年代為白堊紀晚期。 黑龍江的化石發現於黑龍江省漁亮子組的一個屍骨層,與鴨嘴亞科烏拉嘎的化石一起被發現。在2008年,帕斯卡·迦得弗利茲教授(Pascal Godefroit)與其同事宣布發現了這兩種恐龍。模式種是鄂倫春黑龍江龍(S...
    3 KB (261 words) - 20:47, 4 February 2023
  • 高刺(學名:Hypselospinus)是鳥腳亚目禽類恐龍的一,屬於禽類內部的硬棘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1635)包含:牙齒、左腸骨、薦骨、尾椎。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的瓦德赫斯特黏土組(Wadhurst Clay...
    5 KB (564 words) - 06:19, 2 May 2023
  • 異客名:Ajnabia,意為「外來者」)也可譯為羇客、外來或异域,是一賴氏亞科恐龍,來自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的摩洛哥。牠是非洲第一個確認的鴨嘴科,並被認為與歐洲的艾瑞有接近親緣關係。異客的發現令古生物學家感到驚喜與意外,因為當時的非洲被海洋圍繞隔離於其他大陸,以前猜測鴨嘴類無法到達。...
    5 KB (495 words) - 09:56, 2 May 2023
  • 腔骨(學名:Coelophysis)又名虛形,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牠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腔骨是最早發現幾副完整骨骼的恐龍。模式種鮑氏腔骨(C. bauri)是輕盈的恐龍,約有2-3米長,臀部高於1米高。牠的...
    17 KB (2,190 words) - 00:14, 2 March 2024
  • 符櫛名:Tlatolophus,意為「文字頭冠」,因頭冠形似字母而得名)或譯字冠,是鴨嘴科賴氏亞科副櫛族的一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的拉臘米迪亞南部,化石發現於墨西哥的民山組(英语: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Cerro del Pueblo...
    6 KB (522 words) - 02:59, 31 March 2024
  • 正股名:Orthomerus)意為「筆直的股骨」,是鴨嘴科恐龍的一,生存於晚白堊紀的荷蘭,可能還有烏克蘭。正股目前是種研究不多的,在過去曾與研究較深的沼澤合併。 在1883年,著名英國古生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根據的一個發現於荷蘭林堡省的部分幼年...
    4 KB (490 words) - 02:51, 4 January 2022
  • 南似鴨名:Willinakaqe)是鴨嘴科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里奧內格羅省,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與馬斯垂克階。 目前已發現數個非天然狀態的化石,包含成年、未成年個體,發現於Allen地層的下段。正模標本(編號MPCA-Pv SM 8)是一個右上頜骨。在另一個挖掘地點,還發...
    4 KB (327 words) - 15:04, 27 September 2023
  • 巴思缽氏名:Barsboldia)是一大型的鴨嘴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蓋特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早期。牠的化石是部份脊柱、部份骨盆及一些肋骨。巴思缽氏可能是北美洲亞冠的近親。 模式種是B. sicinskii,是由Teresa...
    7 KB (596 words) - 19:38, 8 March 2024
  • 列弗尼斯名:Levnesovia)是鴨嘴超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烏茲別克斯坦。牠們是巴克的近親。模式種是河中地列弗尼斯(L. transoxiana)。名是紀念已逝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列弗·尼斯(Lev Nesov),種名則是以中亞的古地名河中地為名。目前僅發現頭顱骨化石,完整身長被估計約2公尺。...
    2 KB (159 words) - 04:03, 26 January 2022
  • (學名:Draconyx)意為「的爪」,是鳥腳亚目禽類下的一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葡萄牙。的化石是在1991年發現於里斯本的勞爾哈(Lourinhã),並於2001年由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及馬吉爾·泰雷斯·安頓涅斯(Miguel Telles Antunes)所描述、命名。...
    3 KB (315 words) - 10:10, 5 December 2020
  • 南寧名:Nanningosaurus)是鴨嘴科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廣西南寧盆地,地質年代屬於晚白堊紀。南寧的化石是一個不完整的骨骸,包括:頭顱骨、手臂、以及骨盆。南寧的獨有衍徵包含:相當少的牙齒位置、纖細的肱骨、坐骨的末端寬廣而彎曲。南寧的敘述者提出一個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南寧...
    1 KB (146 words) - 03:35, 8 December 2020
  • 阿戈爾魚龍 Aegirosaurus 阿薩巴斯卡魚龍 Athabascasaurus 短鰭魚龍 Brachypterygius 海靈魚龍 Caypullisaurus 格蘭道魚龍 Grendelius 慈母 Maiaspondylus ?小鰭魚龍 Nannopterygius 佩氏鱼龙 Pervushovisaurus...
    3 KB (348 words) - 12:48, 8 October 2023
  • 冥犬名:Kerberosaurus,意為「刻耳柏洛斯(希臘神話的地獄看門狗)的蜥蜴」)是一亞科的鴨嘴科恐龍,化石是從俄羅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察尕沿組(Tsagayan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約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馬斯垂克階)屍骨層(英语:Bone bed)挖出的含有頭骨的骨骼,並顯示與櫛龍及原櫛龍近緣。...
    4 KB (531 words) - 05:33, 2 May 2023
  • 河神龍(學名:Achelousaurus)又譯阿奇洛,是尖角亞科恐龍的一個,生活在下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400萬年前。牠是四足的植食性恐龍,有著像鸚鵡的喙嘴,在鼻端及眼睛後方有骨質隆起,長頭盾頂端有兩隻角。河神龍屬於中型的角類,身長約6公尺,體重約3公噸。 作为河神龍的模式種是唯一種,霍納氏河神龍(A...
    4 KB (619 words) - 07:44, 30 April 2023
  • 柵齒名:Mochlodon)是禽類恐龍的一,生存於晚白堊紀。柵齒起初被認為是禽的一,後來被歸類於凹齒。最近,根據對於查摩西斯的敘述研究,柵齒被暫時列為獨立的。 柵齒的化石發現於奧地利,模式標本是一個齒骨與兩個脊椎骨(首次於1871年敘述)。模式種是蘇氏柵齒(Mochlodon...
    1 KB (140 words) - 08:00, 4 September 2023
  • 滿洲名:Mandschurosaurus)是鴨嘴科的一恐龍。模式種是阿穆爾滿洲(M. amurensis,又譯黑龍江滿洲)。滿洲的最早的化石發現於中國東北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蔭縣的上白堊紀地層,最早出土的化石是一副保存較差的不完整骨骼,該化石於1914年由俄羅斯人越界從黑龍江沿岸盜掘...
    4 KB (443 words) - 09:17, 11 January 2022
  • 馬鬃(學名:Equijubus),是鴨嘴超科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的中國西北部。模式標本是被發現於中國甘肅省的馬鬃山。 在2000年夏季,一個中國美國聯合挖掘團隊,在甘肅省馬鬃山地區發現一個標本,也是目前的唯一標本。模式種是諾曼馬鬃(E. normani),是在2002年由尤海魯...
    3 KB (330 words) - 12:54, 9 October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