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殼是天然聚合物之一。透過如細菌的微生物分泌的甲殼酶可加速破壞它的結構,由於甲殼的分解對簡單的醣類有感受器。如果需分析甲殼,可藉由生產酶,透過它把甲殼分解到單醣和氨水。另外,儘管人類在食用蝦或者螃蟹等節肢動物時會剝殼,但實際上並不需要,人類和哺乳類體內有消化甲殼的酶,可以直接將吃掉的甲殼質分解成養分。...
    10 KB (1,322 words) - 13:15, 28 February 2024
  • 酰葡糖胺(乙酰單位)隨機分佈,並透過β-(1-4)糖苷键組合而成。 由於甲殼(chitin)有多個異名,如幾丁或殼多糖等,因此由甲殼經脫乙酰化作用製備的壳聚糖也有多個異名,包括幾丁胺醣、甲聚糖、脱乙酰壳多糖、脱乙酰几丁、聚氨基葡萄糖、聚葡萄胺糖等。 它有廣泛的商業和生物醫學用途,在生醫材料...
    8 KB (437 words) - 07:03, 9 October 2023
  • 最早的甲壳亚门化石出现于寒武纪。至今已发现的有鳃足纲、顎足綱、介形亚纲和软甲亚纲动物的化石。 介形亚纲动物从出现以来就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壳常在沉积岩中出现,因此是重要的指標化石。在化石中常出现的还有藤壶。 以下分支圖顯示了甲殼動物分類 也有分类学者选择将六足类直接包含在甲壳...
    15 KB (1,815 words) - 02:02, 25 November 2023
  • 常見的有澱粉、糖原、纖維素等。 不均一多醣:由不同的單糖分子縮合而成的多糖。 常見的有透明酸、硫酸軟骨素等。 某些多醣,如纖維素和几丁(CHITIN),可構成植物骨架。 澱粉和糖原等多糖可作為生物體儲存能量的物質。 不均一多醣,如氨基葡萄糖,出現於几丁是昆蟲和節肢動物外殼的主要成份。...
    5 KB (668 words) - 13:17, 26 May 2024
  • 《欢乐甲壳虫》在GameRankings评分72%。AllGameAnthony Baize称这款游戏是赛车迷和大众爱好者的瑰宝(a gem for racing fans and Volkswagen aficionados)。他赞扬了游戏画和冲浪音乐,并写道“最好的方面”(best...
    5 KB (439 words) - 01:17, 13 January 2024
  • N-乙酰葡糖胺(GlcNAc;NAG)是葡糖胺的N-乙酰衍生物,分子式C8H15NO6。NAG与NAM为组成细菌细胞壁的单体,与葡糖醛酸为透明酸的单体。NAG也是甲壳素的聚合单体。 Re Multiple Sclerosis...
    3 KB (47 words) - 15:27, 2 May 2022
  • ;膳食纖維的化學成分,是多種非澱粉多醣及木質素(一種芳香族高聚物)的植物物質,主要存在於植物細胞壁,少量存在於細胞間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如:阿糖基木聚糖)、果膠、樹膠、甲殼(真菌)、抗性淀粉(英语:arabinoxylan)、抗性糊精、菊糖、β-葡聚醣、低聚糖,以及不屬於多糖的木質素及植物蠟(棕櫚)等。...
    9 KB (1,151 words) - 06:02, 28 February 2024
  • 普通黃道蟹 (category 1758年描述的甲殼動物)
    避開掠食者。若被捉住,它們會將步足及鉗都放在腹部,用來保護這個脆弱的部位。 普通黃道蟹的甲殼呈紅褐色,幼體的呈紫褐色,有些有時其上有白色斑點。一般而言,雄蟹的甲殼長9厘米,闊15厘米,極端的甚至闊達25厘米。甲殼摺疊至腹部形成鰓室。 第一步足為一對強壯的鉗,鉗指及掌指都是黑色的。其他步足有短的剛毛覆...
    6 KB (769 words) - 05:26, 25 December 2021
  • 马来群岛、东非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生活于水深10-30米的泥或沙海底。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0至-10米。 甲寬約15厘米。外殼的形狀接近長的六邊形,在前殼緣上排列有齒突,邊緣呈鋸齒狀。甲殼深綠色,有不規則的明亮白色花紋。 螯肢堅固,可以打碎貝殼用作食物。第2到第4足是步...
    3 KB (323 words) - 13:02, 29 June 2024
  • 在不同的屬的龜鱉中,只有豬鼻龜保留一個半球形的骨甲殼下面的革皮膚,而不是龜板。他們還保留了堅實的腹甲,強大的骨架連接的甲殼,是淡水龜中絕無僅有的。 豬鼻龜是雜食動物,吃各種各樣的植物和肉類,包括無花果的果實和葉子、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和昆蟲。雌性可以生長至18歲,雄性則為16歲。他們會在乾燥的季節產卵,並產於沙...
    5 KB (598 words) - 03:46, 6 July 2024
  • 玻尿酸 (redirect from 透明)
    。 透明酸的合成可以被一些化合物(例如7-羟基-4-甲基香豆素)来抑制。 透明酸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且擁有無毒、低免疫反應、高生物相容、生物可分解以及人體可吸收等特性,所以也可用於眼睛外科手術、關節內注射液、傷口癒合、外科手術防黏劑。實驗證明,透明...
    8 KB (1,008 words) - 08:43, 9 February 2024
  • - 連接的-N-乙酰氨基葡糖的未支化鏈,或在接合菌门中的聚-β(1,4) - 連接的-N-乙酰葡糖胺(殼聚醣)組成。 甲殼和殼聚醣均在膜上合成並擠出。 葡聚醣 :用於交聯幾丁或殼聚醣聚合物的葡萄糖聚合物。 蛋白質 :除結構蛋白外,細胞壁合成和分解所必需的酶都存在於細胞壁中。...
    21 KB (2,739 words) - 14:30, 19 November 2023
  • 貝類:是生活在海裏的動物的堅硬的保護外層。外殼是該動物的身體的一部分。空貝殼經常被海岸巨浪衝上海岸。 甲殼類:常見的物種,它們大部分有兩對觸角和適應在水中生活的鰓,以及用來保護身體的甲殼。 棘皮動物:棘皮動物的再生能力很強。許多棘皮動物為了逃生會自動斷腕或排出內臟,而這些器官之後又會再生。...
    4 KB (554 words) - 11:03, 17 April 2023
  • 鈣在生命體的主要應用之一是骨骼、牙齒和甲殼、細胞壁形成時的必需結構成分,而這些構造又肩負著支持、保護、運動、攝食等等重要生理功能。以珊瑚為例,碳酸鈣骨骼的沉積就是珊瑚礁形成的主因;許多軟體動物的甲殼、喙、卵殼,甚至是珍珠,都是碳酸鈣所組成的;而脊索動物的內骨骼的組成則...
    48 KB (6,578 words) - 15:29, 12 August 2024
  • ,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完成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但節肢動物的「骨骼」並不是由鈣所組成,他們是由甲殼素(又名幾丁),由N-乙醯-D-胺基葡萄糖化合而成,約由8000個單醣組成。 因為這些節肢動物門的動物,「骨骼」位於身體外部,生長受限,所以體型都不會太大。...
    2 KB (257 words) - 14:11, 2 July 2024
  • (大多種類更深),不易俘獲也較爲罕見;日本、印尼則还可找到鋸指螯蝦,亦憩息于深海。 螯龍蝦通常棲息於從海岸到大陸棚邊緣的石、沙或泥海床。螯龍蝦通常以活的魚類、貝類、其他甲殼類及海草為食,有時也會吃動物屍體;在圈養環境下,還有可能同類相食。 螯龍蝦終其一生都會不斷進行脫殼。成熟的螯龍蝦可能有幾乎...
    6 KB (745 words) - 18:45, 20 July 2024
  • 节肢動物的特點為其分節的肢體,以及主要成分為α-甲殼素的角質層。甲壳生物的角質層中也包括了碳酸鈣,是生物礦化的產物。 节肢动物基本上都是有性繁殖、卵生的。部分物種也有孤雌生殖的現象。 其身體表面有幾丁組成的外骨骼;隨着身體的長大,需要經歷蛻皮的階段,將舊的外骨骼脫掉。...
    17 KB (1,710 words) - 12:17, 15 August 2024
  • 甲殼素的化學結構與纖維素相似,並有含氮的取代基,因此比纖維素更堅韌。節肢動物的外骨骼及某些真菌的細胞壁皆以甲殼素組成。甲殼素有多種用途,包括手术缝合线。 除了以上兩種,胝(或作昆布糖)、金藻昆布多糖、聚木糖、阿拉伯木聚糖、甘露聚糖、褐藻素及半乳甘露聚糖均屬於多醣。...
    34 KB (4,439 words) - 18:46, 10 August 2024
  • 金線魚科(學名:Nemipteridae),又稱紅姑魚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其中一個科。 本科魚類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本科魚類棲息深度在10至100公尺深之泥或岩石海底。 本科魚類體型似鯛科魚類,體被櫛鱗,體稍細長而側扁,背鰭1枚連續,棘較弱,胸鰭長呈鐮刀狀,尾鰭分叉,腹鰭第一鰭條,及尾鰭上下邊緣的鰭條,有時延長成絲狀。...
    2 KB (250 words) - 12:24, 4 June 2024
  • 大陸南部的印度、巴基斯坦及斯里蘭卡的乾旱地區生活。由於印度星龜的外形美麗,龜殼呈獨特的星形放射紋,故此深受陸龜愛好者的歡迎。 甲殼非常突出,背甲往往會形成拱,側緣近垂直。甲殼黑色並有黃色輻射條紋,這些條紋較窄,而腹甲亦有非常多的同樣的黑色和黃色輻射條紋。印度星龜可以長25...
    3 KB (363 words) - 04:28, 5 June 2024
  • 刀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模式種在中國廣東省,屬底棲性魚類,喜砂泥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Platycephalus cultellatus. FishBase. Version 2011-12...
    574 bytes (53 words) - 04:07, 28 February 2021
  • 小棘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區的紅海海域,屬底棲性魚類,喜砂泥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Platycephalus micracanthus. FishBase. Version 2011-12...
    558 bytes (52 words) - 04:07, 28 February 2021
  • 索馬里鱷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索馬利亞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30公尺,喜砂泥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Cociella somaliensis. FishBase. Version...
    593 bytes (57 words) - 11:24, 24 February 2021
  • 突牙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西澳洲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6至7公尺,喜砂泥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Platycephalus chauliodous. FishBase. Version...
    584 bytes (60 words) - 13:59, 3 December 2020
  • 希氏鱷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印度洋的肯亞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280公尺,喜砂泥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Cociella heemstrai. FishBase. Version 2011-12...
    576 bytes (58 words) - 11:24, 24 February 2021
  • 對較小;下頜比上頜短下巴觸鬚相當小,鱗片重疊,大暗斑是胸鰭正下方的側線以上,因黑色的側線而得名,體長可達69公分。棲息在沙石底的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棘皮動物等為食,是一種名貴的食用魚,適合各種烹飪方式食用。 Sobel, J. Melanogrammus aeglefinus...
    2 KB (135 words) - 09:16, 16 April 2022
  • 圓唇麗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慈鯛科的一個種,分布於非洲坦干伊喀湖流域,為特有種,體長可達36.8公分,棲息在沿岸岩石水域,會至沙水域覓食,屬肉食性,以貝類、甲殼類等為食,可作為觀賞魚。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3). Lobochilotes labiatus...
    964 bytes (75 words) - 10:58, 9 January 2021
  • 珍珠母 (redirect from 珍珠)
    珍珠母是由寬10~20微米、厚0.5微米,連續平行排列的六角形霰石小板(碳酸鈣的一種)所構成 ,這些霰石小板層另外由許多具有彈性的高分子聚合物(例如蟹殼、絲蛋白等)有機基薄層所分隔開。這種以易脆霰石小板和有彈性高分子聚合物薄層的混合物使得其材質堅固而具有彈性,具有楊氏模量的楊氏模數值 70...
    9 KB (1,303 words) - 14:20, 8 July 2022
  • 弱光吻鯒,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區的澳洲南部海域,為特有種,屬底棲性魚類,背鰭硬棘8枚;背枚軟條12枚;臀鰭軟條12枚,體長可達29.2公分,喜砂泥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Leviprora inops. FishBase. Version...
    893 bytes (76 words) - 14:52, 19 February 2022
  • 汶海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在水深39至108公尺,本魚背鰭硬棘8至9枚;背鰭軟條11至12枚;臀鰭軟條11枚,體長可達30公分,喜砂泥海底,以小魚、甲殼類為食。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1). Cociella hutchinsi. FishBase...
    684 bytes (87 words) - 11:24, 24 February 2021
  • 本魚頭部、身體以及各鰭部均為橙紅色,其鰓蓋後緣並無黑色帶,尾鰭則呈明顯的丫字型,眼大。體長可達25公分。 為夜行性魚類,平常以甲殼類、小魚類充當食物。晝間單獨或成群聚集在礁洞內,棲息在珊瑚礁之水域。夜間則會游到岩礁旁的沙海底覓食。 食用魚,但肉質糜爛,適合煎食。內臟有累積熱帶魚毒,應避免食用這些部位。 台灣魚類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KB (169 words) - 04:32, 23 Ma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