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巨兽同行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与巨兽同行
Walking with Monsters
类型紀錄片
开发安德鲁·威尔克斯英语Andrew Wilks
旁白簡尼夫·班納
国家/地区英國
语言英語
系列数1
集数3
每集长度30分鐘
配乐本·巴特利特英语Ben Bartlett
制作
制作人克洛伊·利兰英语Chloe Leland
执行制作蒂姆·海恩斯英语Tim Haines
播出信息
首播频道BBC
播出日期2005年11月5日—
相关节目
相关节目與…同行系列中的其他節目

与巨兽同行》(Walking With Monsters - Life Before Dinosaurs)是英國BBC紀錄片系列《與…同行》的其中一個特輯,為《与恐龙同行》的前傳。

此劇利用英國最先進的視覺效果及超過600名科學家的知識,顯示了從寒武紀(5.30億年前)到三疊紀早期(2.48亿年前)近3億多年的古生界歷史。

大綱

[编辑]

和前面系列不同,《與巨獸共舞》中每一章節的開始時,會針對該所在時期進行簡單文字簡介(包含地點、氧氣含量、可能的危機災害等)並且進行年代的倒數。在年代倒數的同時,上一章節的某一物種也會進行演化成此章節的某一物種,同時也會介紹到重要的演化事蹟(包含顎的產生、四肢生成等)。和《海底霸王》一樣,《與巨獸共舞》僅有3集,每集包含2-3個章節。

集數標題Time導演首播日期
1始於海洋530/418/360百萬年前Chloe Leland2005年11月5日 (2005-11-05)

5億3千萬年前:寒武紀
地點澂江縣中國
氧氣含量:較現今低30%
危機:世界最早的超級掠食者

第一集由大碰撞說開始,約44億年前由於忒伊亞的撞擊,形成現今我們所知的地球月球。再來節目帶到了寒武紀,講述寒武紀大爆發如何為當時的海洋帶來大量的物種多樣性。本章節的主角為奇蝦,包括了奇蝦如何捕食三葉蟲、以及同種間互相爭鬥。最後爭鬥失敗的奇蝦遭到一群海口魚的圍攻,在節目中海口魚被提到是最早的脊椎動物

出現生物: 奇蝦  · 海口魚  · 三葉蟲  · 水母

4億1800年前:志留紀
地點: 南威爾斯英國
氧氣含量:較現今低30%
危機:巨大的蠍子

時間移轉到志留紀,海口魚也逐漸演化成了頭甲魚。章節開始後頭甲魚即遭到雷蠍的追擊,隨後布龍度蠍子遭遇翼肢鱟的伏擊,其屍骸成為翼肢鱟幼體的食糧。接下來開始介紹一群頭甲魚游往牠們位於上游的出生地產卵,而這樣習性歸功於牠們先進的可以保存長期記憶。在嘗試跨越堤岸時,這群頭甲魚再次遭遇到布龍度蠍子(被提到是最早能在陸地行走的動物)的襲擊,數隻頭甲魚成為了食物但是大部分均成功抵達繁殖地。一隻蠍子因為需要蛻皮而錯過了獵捕頭甲魚的機會。

出現生物: 頭甲魚  · 布龍度蠍子  · 翼肢鱟  · 房角石  · 海綿  · 海膽  · 頂囊蕨

三億六千萬年前:泥盆紀
地點:賓夕法尼亞州美國
氧氣含量:較現今低20%
危機:大型魚類掠食者

本章節的開始,頭甲魚逐漸演化成海納螈,一種類似兩棲類的原始四足類。在這個時期,蠍子已不是威脅,反而淪落為海納螈的食物。海納螈雖然能用四足行走,但仍然必須生活在水邊維持皮膚的濕潤以及繁殖需求。一隻在水中覓食的雄性海納螈遭到胸脊鯊的追逐,但這隻胸脊鯊隨後遭到兩噸重的含肺魚攻擊,最後含肺魚將海納螈逼到了陸地上。接下來的夜晚,雄性海納螈開始互相角逐地盤,最後一名雄性在隔天的黎明才終於遇到合適的雌性,得以交配與產卵,然而不久後即遭到含肺魚的襲擊,含肺魚透過肉鰭在陸地上爬行並將雄性海納螈拖回水中。海納螈的卵則都成功受精並沉入水中開始生長,接下來的章節從這些卵的演化開始,提到卵外殼的出現是如何幫助這些動物得以逐漸遠離必須生活在水邊的生活模式,以及最早爬蟲類的出現。鏡頭最後帶到一窩蛋,以及一隻逐漸爬到巢邊的巨大節肢掠食者。

出現生物: 海納螈  · 含肺魚  · 胸脊鯊  · 蠍子  · 油頁岩蜥  · 中突蛛亞目

錯誤

  • 並沒有證據頭甲魚具有洄游至淡水產卵的習性。
  • 頭甲魚普遍並不認為是四足動物的祖先,在志留紀時已有肉鰭魚存在。
2陸地競技場300/280 百萬年前Chloe Leland2005年11月5日 (2005-11-05)

三億年前:石炭紀
地點:堪薩斯州美國
氧氣含量:較現今高40%
危機:巨大昆蟲

第二集從石炭紀的原始沼澤煤炭森林介紹開始,由於較高的氧氣含量,得以演化出遠較現世巨大許多的節肢動物,包括中突蛛亞目、可長到老鷹體型的巨脈蜻蜓以及被視為現代馬陸蜈蚣祖先的節胸屬。接著開始介紹中突蛛亞目中可長到人頭大小的物種是如何透過蛛網的震動來探知並捕捉路過的油頁岩蜥。狩獵後的蜘蛛回巢後卻發現其地穴遭到了水淹,同時牠的獵物也遭到一隻巨脈蜻蜓的劫擊。在蜘蛛尋找新巢穴時,路過了棲息著大量原水蠍螈的水池,甚至遭到了一頭節胸屬的追擊,隨後該隻節胸屬在與原水蠍螈的衝突後死亡。最後蜘蛛得以在驅趕一頭油頁岩蜥後得到新的巢穴,然而一場風暴逐漸逼近(這邊解釋到當時的高氧氣含量導致空氣對流旺盛,氣候的不穩定使得雷擊成為一大威脅)。一群原水蠍螈正從水面躍出捕捉為了躲雨而低飛的巨脈蜻蜓,此外雷擊與因其產生的森林大火也開始肆虐。本章節的最後帶到一隻油頁岩蜥穿越野火後的餘燼,從一個廢棄的巢穴中拖出燒焦的蜘蛛屍體並開始進食(該巢穴在風暴中遭雷擊中,連帶直接殺死了其中的蜘蛛)。

出現生物:  · 中突蛛亞目  · 油頁岩蜥  · 巨脈蜻蜓  · 節胸屬  · 原水蠍螈

兩億八千萬年前:二疊紀早期
地點:圖林根德國
全球溫度:較現今低20%
危機:極端四季

本章節來到二疊紀早期,原本石炭紀的蕨類植物逐漸被較能適應乾燥環境的松柏門植物取代。油頁岩蜥也逐漸演化成盤龍目基龍(盤龍目被認為是和哺乳動物關係較近的一群)。基龍行群體生活且其體型已大幅超越節肢動物。一頭懷孕的異齒龍衝向基龍獸群並成功從中捕捉到一頭幼體,不過狩獵後的鮮血吸引了其他雄性異齒龍前來,最後牠不得不放棄捕捉到的獵物。異齒龍將巢構築在一座小丘上,然而這座巢已經被一頭西蒙螈盯上。在產卵之後,另一頭異齒龍意圖霸佔這座巢並與原本的異齒龍打架,最後原本的異齒龍得以驅逐入侵者但也在過程中受了傷。隨後一頭雄性異齒龍來到巢穴的附近並殺死了試圖竊蛋的西蒙螈,最後異齒龍的幼體成功孵化,卻吸引了大量雄性異齒龍前來獵食(包含原本受傷而無力追逐獵物的雌性異齒龍),這些幼體最後透過躲在糞便中與爬到樹上而得以活命。章節最後異齒龍逐漸演化成更能在陸地行動的麗齒獸

出現生物: 異齒龍  · 基龍  · 西蒙螈  · 麗齒獸

錯誤

  • 本集中出現的巨型蜘蛛參考自蛛鱟屬,然而之後卻發現蛛鱟屬為一種海蠍而不是蜘蛛。因此最後只得將巨型蜘蛛稱為一種中突蛛亞目而沒有介紹其屬別。[1]
  • 油頁岩蜥是種原始的雙孔動物,牠們並非基龍異齒龍的共同祖先。爬行動物合弓動物有其他的共同祖先,早在油頁岩蜥出現之前,兩個演化支已經分開演化。
  • 西蒙螈並不具有發達的發聲器官,因此無法發出吼叫聲。
  • 異齒龍的幼體使用的僅是成年異齒龍模組的縮小版本。
3滅絕危機250/248 百萬年前Tim Haines2005年11月5日 (2005-11-05)

兩億五千萬年前:二疊紀晚期
地點:西伯利亞
全球溫度:較現今高60%
危機:極度高熱、火山活動

第三集的故事發生在二疊紀晚期的超大陸盤古大陸上,整塊大陸被沙漠覆蓋,一些早期的獸孔目(被形容比起爬蟲類更接近於哺乳動物)嘗試在這乾燥的世界中生存。故事使於一頭年老的盾甲龍(曾经被认为是烏龜的近親),遭到一頭雌性狼蜥獸的獵殺。隨後這頭狼蜥獸加入其他狼蜥獸飲水的行列,其他附近的居民包括二齒獸下目雙齒獸以及一頭飢餓的萊因螈英语Rhinesuchus。萊因螈在襲擊狼蜥獸失敗後撤退回了水池中。一群盾甲龍逼近並將水池中最後的水飲盡。在之後,飢餓的狼蜥獸試圖捕捉躲藏在地穴中的雙齒獸未果,來到現已幾乎乾涸的水池旁,狼蜥獸挖出了為了度過乾旱而結繭的萊因螈,這個狀態下的萊因螈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直接就成了狼蜥獸的食物。不久之後狼蜥獸就死於沙風暴之中,也意味著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到來,這將是自然史上到目前最嚴重的滅絕事件。另一方面,透過地穴深處植物塊莖為食的雙齒獸成功活了下來。

出現生物: 狼蜥獸(片中描述為一種麗齒獸科物種)  · 雙齒獸  · 萊因螈英语Rhinesuchus  · 盾甲龍

兩億四千八百萬年前:三疊紀早期
地點:南極洲
全球溫度:較現今高40%
危機:伏擊的掠食者

最後的章節從雙齒獸逐漸進化成體型較大的水龍獸開始,水龍獸群為了尋找新鮮的植披必須不斷進行遷徙,同時也提到了恐龍的祖先派克鱷的出現。在水龍獸群遷徙的過程之中,其中一隻遭到有毒的真钱伯兽英语Euchambersia襲擊致死,然而獸群依然繼續前行。最後水龍獸群遭遇到了一條河流並決定要渡河,並且遭到了水中古鱷的攻擊。許多個體死亡然而大部分的獸群都成功渡河並且繼續進行遷徙。旁白提到縱使水龍獸遍布於當時的世界各地,然而在之後會有一支爬蟲類崛起並最終取代牠們。節目的最後帶到一隻派克鱷遭遇一頭古鱷,但快速演化成了一頭異特龍,場景也轉換到了侏儸紀晚期。巨獸的時代已然結束,恐龍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出現生物: 水龍獸  · 派克鱷  · 古鱷  · 真钱伯兽英语Euchambersia  · 蜻蜓

三疊紀晚期(兩億兩千萬年前)/侏儸紀晚期(一億五千萬年前)  · 腔骨龍  · 三尖叉齒獸  · 異特龍  · 劍龍  · 梁龍  · 迷惑龍  · 蛙嘴龍  · 腕龍

錯誤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Switek, Brian. Megarachne, the Giant Spider That Wasn’t. ScienceBlogs. 24 March 2010 [16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