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史密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he Right Honourable 伊恩·史密斯 閣下 The Rt Hon. Iain Smith GCLM ID | |
---|---|
第1任羅德西亞總理 | |
任期 1965年11月11日—1979年6月1日 | |
前任 | 本人(南羅德西亞總理) |
继任 | 埃布爾·穆佐雷瓦(津巴布韋羅德西亞總理) |
第8任南羅德西亞總理 | |
任期 1964年4月16日—1965年11月11日 | |
前任 | 溫斯頓·菲爾德 |
继任 | 本人(羅德西亞總理)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 Ian Douglas Smith 1919年4月8日 南羅德西亞中部省舒魯圭 |
逝世 | 2007年11月20日 南非西開普省開普敦 | (88歲)
政党 | 羅德西亞陣線 |
配偶 | 珍尼特·瓦特(Janet Watt) |
宗教信仰 | 長老教會 |
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GCLM,ID[?](英語:Ian Douglas Smith,1919年4月8日—2007年11月20日),津巴布韋及前羅德西亞政治家,1964年4月至10月任南羅德西亞總理,1964年10月至1979年6月改任羅德西亞總理,任內於1965年11月11日發表《單方面獨立宣言》,宣告放棄英國自治殖民地的身份獨立,以設法維持白人少數管治,其後又在1970年宣佈成為共和國。史密斯單方面從英國獨立的行動未有得到國際承認,聯合國更加對羅德西亞實行經濟制裁。
史密斯是在南羅德西亞土生土長的非洲白人,早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南非羅德茲大學畢業後返回南羅德西亞經營農場。他在1948年投身政壇,當選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議員,1953年起改任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立法議會議員,到1962年參與創立羅德西亞人陣線,並成功當選重返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歷任財政部長等職。史密斯在1964年4月16日起取代溫斯頓·菲爾德出任南羅德西亞總理,是歷來首位出任總理的本土人士。
史密斯自1965年單方面宣佈獨立到1979年結束白人管治期間,由於絕大部份黑人都沒有投票權,他領導的羅德西亞陣線每次都得以在大選中勝出。在總理任內,史密斯大力鎮壓境內黑人民族主義者由1972年至1979年展開的羅德西亞游擊戰,最後面對戰爭、制裁,以及國際壓力的困擾,他在1978年達成了一份《內部解決方案》,促使黑人黨派聯合非洲民族議會的領袖埃布爾·穆佐雷瓦在1979年就任總理,並組成了由白人及黑人共治的聯合政府。
後來,隨著《蘭卡斯特府協定》在1979年的簽署、津巴布韋在1980年的立國,以及羅伯·穆加比當選首任津巴布韋總理,標誌著該國進入黑人多數管治的時代。至於史密斯則在津巴布韋立國後,一直擔任津巴布韋國會議員,到1987年遭穆加貝政權免去議員資格為止。此後他先後退居於津巴布韋和南非開普敦,對穆加貝的獨裁統治作出不少批評。
外界對史密斯毀譽參半,批評他的人指他推行種族隔離,透過剝奪黑人來維持白人在當地的利益;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史密斯任內面對國際制裁,仍然能夠帶動羅德西亞錄得穩定的經濟增長,而且國家經濟、基建發展和國民教育水準等都屬於非洲國家前列,國家維持穩定的狀況,與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後,在穆加貝獨裁腐敗統治下造成經濟崩潰、貨幣大幅貶值、民不聊生和國民生活大幅倒退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生平
[编辑]早年生涯
[编辑]史密斯1919年4月8日生於南羅德西亞中部省一個名為舒魯圭(Selukwe)的小型採礦及農業市鎮,[1]父親佐克(Jock)原本在蘇格蘭當肉販,1898年遷到羅德西亞,在當地經營牧牛場。[1][2]史密斯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兩名胞姐,分別名菲利斯(Phyllis)及瓊(Joan)。[1]
史密斯早年入讀位於圭洛的卓別林學校,成績不錯,後來在1938年升讀南非羅德茲大學,修讀商學士學位課程,曾經在校內參加划艇隊。[1]
二戰生涯
[编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史密斯在1941年加入羅德西亞皇家空軍。[1]完成訓練後,他獲派到英國皇家空軍擔任空軍少尉,初時曾在威爾斯的基地有出色表現。[1]惟在1943年10月4日,史密斯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基地出發執行飛行任務時,戰機的節流閥意外失靈而墜機,他雖然保住性命,但是臉部燒傷,另外下頜、一隻腳和一隻手脫臼,而背脊也給壓彎。[1]
意外發生後,史密斯被送到開羅的軍方醫院接受整容手術,在短短五個月內康復以後,又隨即被派到意大利作戰。[1][3]1944年,史密斯奉命駕駛噴火戰鬥機,到波河一帶轟炸敵方載運燃油的列車時,遭納粹德軍的高射炮擊落,但今次史密斯成功以降落傘逃生,沒有受傷。[1]在降落以後,他得到反法西斯游擊隊及法國抵抗組織成員的照應,成功匿藏了五個月,[1]期間習義大利文、讀莎士比亞,又負責耕作,更逃過德軍搜查,跨越阿爾卑斯山,最終走到美軍陣地。[1][3]史密斯在戰後重返大學繼續學業,終在1946年畢業,同年獲選為該校的學生代表議會主席。[1]畢業後,他又在舒魯圭置地興辦農場。[1]
政治生涯
[编辑]踏入政壇
[编辑]史密斯在1948年大選代表自由黨出選舒魯圭選區,並成功當選為當地歷來最年輕的立法議會議員。[1]最初由於資歷淺的關係,他很少在議會發言。[2]到1953年,史密斯支持南羅德西亞、北羅德西亞和尼亞薩蘭結成聯邦,結果轉投高弗雷·哈金斯爵士(Sir Godfrey Huggins)領導的聯合聯邦黨。[2]
羅德西亞及尼亞薩蘭聯邦在1953年成立後,史密斯在同年12月參與聯邦議會大選,並成功當選中部省選區議員,同時又辭任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議員。[2]自1958年起,史密斯出任聯合聯邦黨在聯邦議會內的首席黨鞭,但他與該黨及新任總理羅伊·韋倫斯基爵士的關係卻日漸疏離。[2]1962年年初,他退出了聯合聯邦黨,自組羅德西亞改革黨,數個月後,與自治領黨合併,改組成羅德西亞陣線(簡稱RF)。[1]
在南羅德西亞1962年大選,史密斯首次代表RF出選翁津瓜內(Umzingwane)選區,成功重返南羅德西亞國會。[1]當年RF在大選以輕微多數,由黨領袖溫斯頓·菲爾德出任南羅德西亞總理,史密斯則獲委為財政部長。[1]未幾在1963年,羅德西亞及尼亞薩蘭聯邦宣佈解散,但由於菲爾德未能阻止英國政府順道讓南羅德西亞獨立的安排,結果菲爾德未能取得黨內信任,其黨魁及總理地位遂於1964年4月為史密斯取代。[4]
南羅德西亞總理
[编辑]對於英國政府堅持要在南羅德西亞獨立前引入多數管治,史密斯表示了強烈反對。他曾揚言在「有生之年、或子女有生之年」,羅德西亞也不會有「黑人多數管治」。[2]白人少數管治其實最初於1923年隨當地成立自治政府而確立的。[1]這種政策在二十年代雖然十分普遍,但在羅德西亞卻一直到1979年才被廢止。[3]在羅德西亞實行白人少數管治期間,儘管白人人口從來不超過全國人口的5%,但他們卻佔上總投票人口的95%。[3]
史密斯與其他白人殖民者聲稱,當地的選舉系統從基本上完全沒有歧視的成份,因為他們相信隨著黑人在教育和財富方面的逐漸改善,羅德西亞必然有機會落實多數管治。然而,反對者指出,羅德西亞的經濟及政治制度本質上優待白人,對黑人則甚為不公。
同時間,自六十年代以來,黑人民族主義運動有長足的發展,並且以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會(簡稱ZANU)及津巴布韋非洲人民聯會(簡稱ZAPU)為主要勢力,前者以羅伯特·穆加貝為領導,深得佔人口多數的紹納人支持;[5]後者則以約書亞·恩科莫(Joshua Nkomo)為領導,並獲得說辛德貝勒語(Sindebele)的小數族群支持。[5]由於上述兩支民族主義勢力都具有武裝性質,而且信奉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所以為史密斯強烈抵制。[5]
羅德西亞總理
[编辑]單方面獨立宣言
[编辑]在六十年代,大英帝國治下的絕大部份非洲殖民地都先後取得獨立,而隨著北羅德西亞在1964年10月獨立成為贊比亞後,南羅德西亞即改名為羅德西亞,且繼續積極尋求獨立;[1]可是英國政府卻表示只會在實行多數管治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讓羅德西亞獨立。[1]結果在1965年11月11日,史密斯與其內閣閣員發表了《單方面獨立宣言》(簡稱UDI),宣告從英國單方面獨立。[6]史密斯的行動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譴責,而聯合國在英國及非洲統一組織的力倡下,更破天荒地對羅德西亞實施經濟制裁。[3]當時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政府私底下支持史密斯,並對羅德西亞的處境表示同情,但是卻沒有承認其獨立地位。[3]
聯合國的制裁行動,使羅德西亞與外間的貿易和金融聯繫陷於中斷狀態,而羅德西亞公民出境到其他地方也備受制限。[6]例如在1979年,史密斯打算到挪威出席兒子的婚禮,可是挪威政府卻拒絕其入境,使之大表不滿。[7]在制裁初期,羅德西亞與某些違反制裁令的私人公司,以及一些對羅德西亞表示同情的國家合作,使制裁的影響得以減低。[6]不過當地的商界始終對經濟市場萎縮及經濟錯配深表關注;而羅德西亞教會議會也提出道德理由,漸對UDI表示反對。[5]在UDI發表後的三年間,史密斯與英國首相韋爾遜曾召開了兩輪談判,討論有關終止UDI的條件,以及羅德西亞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正常化問題。[6]
首輪談判在1966年12月於直布羅陀的「HMS老虎號」軍艦上進行。[6]當時英方提出史密斯必須辭職,然後讓羅德西亞臨時回歸英國管治,並由英國委派的總督委任一個「具廣泛人民基礎」的政府。[8]政府內RF的黨員將佔多數,但會有五名非RF的成員,其中兩人是黑人。[8]此外,現行的1961年版憲法將會修訂,以加快擴充黑人代表的步伐,從而提早落實多數管治。[8]史密斯拒絕了英國的建議,認為接受建議等同投降。[6]第二輪談判在1968年10月於英艦「HMS無畏號」上舉行,這次英方放棄有關羅德西亞臨時回歸英國的條文,但對其他在「HMS老虎號」上提出的建議則維持不變,結果史密斯再度拒絕建議。[6]而在兩次的談判中,南非政府的支持是其主要的籌碼之一。[6]
面對談判膠著,史密斯在1970年通過新憲法,使羅德西亞變成共和國,並且不再向英女皇效忠。[9]在新憲法中,「黑人與白人享有同等夥伴關係」的想法成為了黑人多數管治的代替品。[10]黑人和白人都可以在新的憲法下投票,不過要分開名冊投票,而國會的議席分配則根據各方名冊投票人的總納稅額來劃分。起初,白人在國會內享有50席,而黑人則獲配16席。[2][5]而根據計劃,隨著黑人對國家的貢獻隨時間按比例增長,黑人議席會隨時間增加,長遠達到50席的目標,以符合「同等夥伴關係」的理念。[2]
不過,史密斯的有關政策卻備受質疑,而自六十年代晚期以來,政府大幅引入白人新移民到羅德西亞,使白人人口在1970年急升至5.5%,意味黑人的貢獻比例長遠難有增長。[6][2]英國保守黨在1970年上台執政後,重新對羅德西亞展開談判。[11]1971年,英國政府提出了一個寬大的新建議終止UDI,當中,羅德西亞把50%土地預留白人的政策將可以永遠保留,但英國外相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私底下向史密斯表示保留此一政策實屬不智。[11][12]另外,英政府又建議黑人在國會的代表議席不應按黑人納稅比例劃分,而是要按黑人在大選的投票人數來劃分,至於黑人和白人雙方的議席也不應設下相等的上限。[11][2]可是,有關教育及財富的資格限制仍然可以保留一段時期,使黑人在投票名冊內始終佔小數。[2]史密斯認為,英方這次的方案「讓激進的歧視在有道理和合理的情況下得以維持」,故此表示接受。[12]
有關方案出台後,引起很大反響,羅德西亞衛理宗教會更批評這是「英國政府與羅德西亞人聯合在憲制上強姦非洲人」。[12]結果英國政府在1972年收回方案,數個月以後,一些信奉馬克思主義的黑人起事者襲擊白人擁有的農場,由此揭開羅德西亞游擊戰的戰幔。[2][3]
情況改變
[编辑]1974年,南非總理沃斯特開始迫使史密斯結束白人少數管治,以換取南非在外交上改善與其他非洲國家的關係。[1]因為南非過去一直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支持UDI,使之成為與非洲各國修好的一大阻礙。[1]隨後在1976年,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提出一個包含六大步的「基辛格方案」,有關方案同時得到英國和南非的支持。[2]為了取得羅德西亞支持,基辛格特地到南非的普利托里亞與史密斯及沃斯特召開會談;[1]此外,時任英國首相卡拉漢還表示方案「將可結束羅德西亞內的衝突」。面對各方壓力,史密斯唯有無奈接受方案。[2]
根據基辛格方案,羅德西亞政府要立即接受多數管治的原則,但史密斯卻儘可能加以拖延。[13]為了拖延時間,他與美國、英國和南非召開了多番會談,另外又與國內的黑人民族黨派展開不少公開和秘密的會面。[13]不過,各方就協商那一位黑人溫和派領袖接掌大權而拳來腳往;[13]與此同時,英國政府在1977年8月一度委派喀威爾勳爵(Lord Carver)出任駐紮專員,準備協助羅德西亞終止執行UDI,但不久以候喀威爾因為談判沒有進展而辭職。[14]
史密斯原本有意爭取在實施多數管治後,為白人居民保留某種地位,但隨著政府在羅德西亞游擊戰中的節節失利而遇上重重困難。[2]1977年1月至1979年12月,游擊戰踏入高潮,各方傷亡人數佔上整個游擊戰的80%,其中,來自莫三比克、贊比亞和博茨瓦納的遊勇紛紛加入,使羅德西亞的情況更形嚴峻。[2]
綜合實施15年單方面獨立以來,史密斯其實在英國及美國兩地始終有一定支持。當中,保守黨星期一會就曾發起多次親羅德西亞行動,並到唐寧街示威抗議。[15]另外,美國參議員貝利·高華德也曾直言「我們需要更多像伊恩·史密斯的人。我想,在今日的世界,我們擁有太少領袖,我希望他的行動能夠繁衍一點,再向四處傳播」。同樣,西方社會反對史密斯的團體和人士也大有人在。英國自由黨下議院議員韓培德就曾多番組織示威抵制史密斯,[16]另外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與其駐聯合國大使安德魯·楊格也是制止UDI的核心人物之一。
單方面獨立宣言結束
[编辑]隨著南非不再支持羅德西亞,加上鄰國莫三比克在1975年脫離葡萄牙獨立,進一步劇化了羅德西亞的孤立地位。此外,聯合國對羅德西亞的經濟制裁更日漸構成嚴重打擊,國民購物都要繳付特別高的價錢,同時國際投資更近乎零。
到1978年,史密斯終於與國內的黑人民族主義者達成了一份《內部解決方案》,當中史密斯同意讓羅德西亞實行多數管治。[17]同時,史密斯也成功為白人保留一定的特權。[2]例如,白人保證在國會100個議席保留28席白人議席,內閣四分之一的成員要由白人出任,另外警察、軍隊、公務員和司法仍然由白人掌控。[2]
1979年,羅德西亞根據《內部解決方案》,首次舉行多元民族的國會選舉(但黑人和白人仍然分開名冊投票)。[17]然而,ZANU-PF和ZAPU因為不滿《解決方案》的內容而杯葛選舉。[17]大選舉行後,羅德西亞易名津巴布韋羅德西亞,而聯合非洲民族議會(簡稱UANC)的領袖艾貝爾·穆佐雷瓦主教更在同年6月出任該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理。[17]史密斯原本爭取在新政府出任國防部長,但最後只能成功出任不管部部長。[2]
由於兩大民族派系的反對,游擊戰在津巴布韋羅德西亞成立後沒有停止,而制裁也沒有撤銷,外交地位也沒有被承認。[1]為了解決問題,英國外相卡靈頓勳爵在1979年9月邀請所有派系到倫敦蘭卡斯特府召開會談,試圖為各方達成共識。[1]
各方最後在1979年12月達成共識,簽訂《蘭卡斯特府協定》。[17]根據《協定》,白人始終在國會佔有一定比例的議席,而津巴布韋獨立後10年內,不可進行任何強迫性土地重新分配的行動,以確保白人勢力不會在獨立後立即逆轉。另外,《協定》又規定任何曾參與UDI和游擊戰的人士,都獲免於起訴。《蘭卡斯特府協定》的簽署為《單方面獨立宣言》劃上句號,英方總督索梅斯勳爵(Lord Soames)隨即在1979年12月12日到任履新,為津巴布韋獨立作好準備,而游擊戰與經濟制裁也相繼終止。[17]
津巴布韋獨立
[编辑]《蘭卡斯特府協定》簽署後的首次大選在國際監察下,於1980年舉行。[1]史密斯原本希望在政府保留白人勢力,所以他設法讓RF和穆佐雷瓦的UANC及恩科莫的ZAPU組成聯合政府。[1]然而,羅伯特·穆加貝的ZANU-PF卻得到國內大部份紹納人支持,所以得以在大選中勝出。[1]史密斯最初曾表示大選期間有嚴重的恐嚇活動,並要求宣佈大選結果無效作廢,但是國際監察組織並不受理。最後在總督索梅斯勳爵確認下,津巴布韋在1980年4月18日正式獨立。[17]
史密斯在獨立前呼籲津巴布韋的白人以「務實」的態度接受選舉結果,並在1980年尾被新政府委派出訪歐洲,推廣及鼓勵外商投資羅德西亞。至於在獨立後,他也成為了津巴布韋國會的反對黨領袖,而原有的羅德西亞陣線則改稱共和陣線(Republican Front),惟該黨仍然拒絕黑人加入。
可是,史密斯的影響力不斷減弱。首先,史密斯不滿穆加貝著意建立一黨專政,因此終止了立國後與穆加貝的持續會談;[1]而後來史密斯更曾在1982年12月遭短暫拘留。[1]另外,新國會原本有20席預留給白人,並全部由RF佔有,但是在獨立後首五年間,其中有11席轉投ZANU或變成獨立人士。[1]雖然在1985年的大選中,史密斯成功帶領RF奪回20席入面的15席,[1]但是不久以後,史密斯被指於1986年譴責黑人多數管治而在1987年4月被免去議員資格,到同年9月,穆加貝更把所有白人預留議席取消。[1][3]
史密斯被逐離國會後退出政壇,並退居於舒魯圭的農場,共和陣線則在1986年改名津巴布韋保守聯盟,並開放讓有色人種入黨,津巴布韋保守聯盟後來又合併入爭取民主變革運動內。
晚年生涯
[编辑]史密斯退出政壇後,專注於抨擊羅伯特·穆加貝的政府。[3]另外他又先後出版兩本自傳,分別名為《大出賣》(The Great Betrayal)和《難堪的收成》(Bitter Harvest)。[1]這兩本書的評價甚為極端,仰慕他的人認為其正直誠實的人格得到肯定,但反對他的人則指史密斯骨子裡始終拒絕任何轉變。[1]史密斯政府在UDI時期面對的困局,也是兩書的主要內容。[2]
有別於其他大部份羅德西亞時代的白人政治家,史密斯在退休後堅持留在津巴布韋,其長年居於歐洲的兒子亞歷克也返回舒魯圭幫忙管理農場,而且還成為其商業夥伴。不過,當地政府卻多次設法收回其農場。[18][3]在農場重新生活也使史密斯結識了很多黑人朋友,此外他又時常為本地及海外媒體評論時政,當中不乏批評穆加貝的言論。[3]2000年,史密斯在海外接受傳媒訪問時批評穆加貝「精神紊亂」,結果穆加貝恐嚇如果史密斯返回津巴布韋,就會作出逮捕,並向他控以大屠殺的罪名。[19]史密斯聞訊後照樣返回津巴布韋,但在首都哈拉雷機場入境時沒有受到阻撓,並且安全返回家中。[19]
2005年年初,史密斯因病前往南非開普敦接受治療,此後一直留在當地,與繼女同住在一個前羅德西亞白人聚居的社區。[20]2007年11月20日,史密斯在南非開普敦逝世,終年88歲,身後骨灰撒落到他位於津巴布韋舒魯圭的農場。[4]該農場是自穆加貝在2000年起推動土地重新分配計劃以來,少數未被沒收的白人農場,可是在史密斯身後數年,農場最終在2012年底被穆加貝政府充公沒收。[18][21]
人物評價
[编辑]史密斯在津巴布韋歷史上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批評他的人認為他是種族主義者,透過剝奪黑人來維持白人在當地的利益;[22]任內設法維持白人少數管治,導致公共資源繼續向白人社區傾斜,而各類公共服務均實行種族隔離,讓黑人接受比白人較差的服務,更是違反二戰以後國際間奉行的人權和普世價值。[22]他在1972年至1979年期間的羅德西亞游擊戰以強硬手段對付境內黑人民族主義者,估計造成20,000至30,000人喪生,當中絕大部份也是黑人。[22]史密斯堅持延續白人少數管治,也使當地錯失機會逐步推動由多數人管治的獨立進程,耽誤了政權的過渡。[22]
支持他的人認為史密斯在羅德西亞總理任內面對國際制裁,卻仍然能夠帶動羅德西亞穩定經濟增長,而且國家經濟、基礎建設發展和國民教育水準等各方面都屬於非洲國家前列,貨幣也能夠與英鎊維持在較理想的兌換水準,整體表現較其他獨立後由黑人當家的新興非洲國家要好。[23][1]
羅德西亞獨立成為津巴布韋後,當地落入羅伯特·穆加貝的獨裁統治,多年來造成經濟崩潰、貨幣貶值、農工業生產倒退、愛滋病失控和國民生活水準大幅倒退,與史密斯的年代形成強烈對比。[23]國內更有聲音懷緬史密斯年代,卻以「國家正在流血」來形容穆加貝治下的景況。[23][24]
個人生活
[编辑]史密斯信奉長老教會,[1]1948年迎娶珍尼特·瓦特(1915-1994年)為妻。[2]珍尼特在前一段婚姻曾嫁給南非欖球員彼埃·杜雲納戈博士,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分別叫羅伯特(Robert)和讓(Jean),他們倆後被史密斯收養。[2]史密斯與珍尼特也育有一子,名亞歷克·史密斯(Alec Smith,1949年5月25日-2006年1月19日),亞歷克在2006年於倫敦希斯路機場突然因為心臟病病發逝世,對晚年的史密斯造成沉重打擊。[23]
部份著作
[编辑]- The Great Betrayal: The Memoirs of Ian Douglas Smith. London: Blake Publishing, 1997. ISBN 1-85782-176-9
- Bitter Harvest: The Great Betrayal and the Dreadful Aftermath. London: Blake Publishing, 2001. ISBN 1-903402-05-0
榮譽
[编辑]相關條目
[编辑]注腳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Ian Smith" (21 November 2007)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Ian Smith" (21 November 2007)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Obituary: Ian Smith" (20 November 2007)
- ^ 4.0 4.1 "Ex-Rhodesia leader Ian Smith dies" (20 November 2007)
- ^ 5.0 5.1 5.2 5.3 5.4 "Houses of Stone" (retrieved on 28 January 2014)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Pro-Rhodesian account of the impact of UDI" (retrieved on 28 January 2014)
- ^ Sub-Saharan Africa Report (1979), p.74.
- ^ 8.0 8.1 8.2 Wood (2012), p.237.
- ^ Wood (2012), p.667.
- ^ Wood (2012), p.437.
- ^ 11.0 11.1 11.2 "Government compromise in 1971 Rhodesian talks" (2 January 2002)
- ^ 12.0 12.1 12.2 "1971 Rhodesia settlement" (1972)
- ^ 13.0 13.1 13.2 Smith (2001)
- ^ van der Vat (12 December 2001)
- ^ Wood (2012), p.383.
- ^ "Peter Hain answers your questions" (26 April 2000)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Rhodesia reverts to British rule" (11 December 1979)
- ^ 18.0 18.1 "Zimbabwe farm militants try to evict Ian Smith" (6 September 2001)
- ^ 19.0 19.1 "Arrest me, Smith tells Mugabe" (26 October 2000)
- ^ "Zimbabwe's ex-PM hospitalised" (10 March 2005)
- ^ "Ian Smith's farm seized in Zimbabwe as Robert Mugabe eyes election" (7 December 2012)
- ^ 22.0 22.1 22.2 22.3 "Ian Smith" (22 November 2007)
- ^ 23.0 23.1 23.2 23.3 "Zimbabweans praise 'generous' Ian Smith" (20 November 2007)
- ^ "My Country is Bleeding" (17 March 2008)
- ^ 25.0 25.1 "Obituary: Ian Smith" (21 November 2007)
參考資料
[编辑]- "1971 Rhodesia settl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merican Jewish Year Book, 1972. p. 2.
- Sub-Saharan Africa Report. Foreign Broadcast Information Service, 1979.
- "Rhodesia reverts to British ru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11 December 1979.
- "Peter Hain answers your ques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6 April 2000.
- "Arrest me, Smith tells Mugabe", News24, 26 October 2000.
- Smith, Ian, Bitter Harvest: The Great Betrayal and the Dreadful Aftermath. London: Blake Publishing, 2001.
- "Zimbabwe farm militants try to evict Ian Smi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6 September 2001.
- van der Vat, Dan, "Field Marshal Lord Carv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12 December 2001.
- "Government compromise in 1971 Rhodesian tal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2 January 2002.
- "Zimbabwe's ex-PM hospitalis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s24, 10 March 2005.
- "Ex-Rhodesia leader Ian Smith d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Online, 20 November 2007.
- "Obituary: Ian Smi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Online, 20 November 2007.
- "Ian Smith", The Times, 21 November 2007.
- "Zimbabweans praise 'generous' Ian Smi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Telegraph, 20 November 2007.
- "Ian Smi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Telegraph, 21 November 2007.
- "Obituary: Ian Smi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21 November 2007.
- "Ian Smi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Economist, 22 November 2007.
- "My Country is Bleeding", The Zimbabwean, 17 March 2008.
- Wood, J. R. T., A Matter of Weeks Rather Than Month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rafford Publishing, 2012.
- "Ian Smith's farm seized in Zimbabwe as Robert Mugabe eyes ele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7 December 2012.
- "Pro-Rhodesian account of the impact of UD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hodesians Rally, retrieved on 28 January 2014.
- "Houses of Sto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Report, retrieved on 28 January 2014.
外部連結
[编辑]- 網站
- 泰晤士報訃文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8-29
- BBC訃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hodesia: Mzilikaze to Smit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frica Institute Bulletin, vol. 15, 1977
- Smith accepts majority ru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24 September, 1976
- The Viscount disasters of 1978 and 197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錄音及影片
- 史密斯宣告《單方面獨立宣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史密斯生前訪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 Tube
- Rhodesia: What a 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 Tube
官衔 | ||
---|---|---|
前任者: 溫斯頓·菲爾德 | 第8任南羅德西亞總理 1964年-1965年 | 繼任者: 羅德西亞總理 |
前任者: 南羅德西亞總理 | 第1任羅德西亞總理 1965年-1979年 | 繼任者: 艾貝爾·穆佐雷瓦 津巴布韋羅德西亞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