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伍光建(1867年—1943年6月10日),原名光鉴昭扆笔名君朔广东新会人(今广东江门),清朝中华民国翻译家、官员。[1][2]

生平

[编辑]

光绪七年(1881年),伍光建入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科。光绪十年(1884年)毕业。光绪十二年(1886年)成为清廷第三届派遣出洋深造学生,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一年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在英国留学期间,伍光建在课余时间研读英国文学及历史。[1][2]

光绪十八年(1892年)伍光建学成归国,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并开始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伍光建应邀为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日报》(同年改名为《中外日报》)撰稿,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并以“君朔”为笔名发表了许多白话翻译作品。他在作品中介绍社会进化论,其中较多取材于英国弗劳德的《大问题小议论》。后来,他的译作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伍光建的早期译作是中国近代白话翻译的开始。其中法国大仲马的《侠隐记》(即《三个火枪手》)、《续侠隐记》(《二十年后》)的译文十分传神,受到读者热烈欢迎。1920年代中,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茅盾评注本《侠隐记》,收入《万有文库》且作为高中语文自修读物。[1][2]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伍光建任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头等参赞,随载泽等五大臣到欧美考察宪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国后,历任学部二等谘议官、海军处顾问、海军处一等参赞官、军枢司司长等职务 ,并编写了九种物理化学教科书,此外还著有《帝国英文读本》,《英文范纲要》、《英文范详解》、《英文习语辞典》、《西史纪要》等教科书。宣统二年(1910年) ,伍光建以道员海军部顾问官。宣统三年(1911年),伍光建、张元济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伍光建任副会长。[1][2]

中华民国成立后,伍光建历任财政部顾问、盐务署参事、复旦大学教授。民国18年(1929年)3月,任中国驻美国公使伍朝枢的秘书。民国20年(1931年)6月,随伍朝枢离任归国。随即退休并迁居上海,专门从事翻译工作。[2]

他的翻译水平受到胡适曾孟朴徐志摩等人的赏识。徐志摩约他为新月书店译英国剧作家谢立丹的《造谣学校》、《诡姻缘》,胡适约他为中美文化基金委员会吉鹏的《罗马衰亡史》。1930年代,伍光建为商务印书馆译有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国瑞典丹麦挪威西班牙等国的四十多种小说的节选本。晚年他还注意翻译西方学术著作。[1]

民国32年(1943年)6月10日,伍光建在上海逝世。[1][2]


著作

[编辑]

伍光建的译著极多,毕生翻译了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书籍约130种。部分译著如下:[1][2]

1979年初,伍氏后人在上海寓所发现了伍光建近300万字的未发表译稿,其中大多为历史及传记作品,包括《英国第二次革命史》等。1981年《伍光建翻译遗稿》出版,收入其生前未发表的译稿19篇。

外部連結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步严复后尘的翻译家:伍光建名字不应被遗忘,中国新闻网,2010年09月16日. [2012年6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5月13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广东省志:人物志(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