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蜡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光蠟樹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木樨科 Oleaceae |
属: | 梣属 Fraxinus |
种: | 光蠟樹 F. griffithii |
二名法 | |
Fraxinus griffithii C. B. Clarke | |
異名 | |
|
光蠟樹(學名:Fraxinus griffithii),又名白雞油,为木犀科梣属的植物。分布在孟加拉国、印度、日本、台灣、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福建、湖北、广东、海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2,0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村旁、干燥山坡、林缘或河边,常見獨角仙成蟲吸食光臘樹的樹液。
俗名
[编辑]白蠟樹、白雞油、脫皮樹、山苦楝。雞油泛稱材質在刨光後具備光澤質地的樹種,如同上過雞油一般,最早用來指稱櫸木( 榉树Zelkova serrata ),後來因為質地相似搭配色澤不同,因而有了白雞油之稱的光蠟樹、紅雞油之稱的榔榆( Ulmus parvifolia )。脫皮樹一名來自其樹皮的雲狀剝落,有如在脫皮一般,因而得名。
在台灣另一種稱呼為白雞油的樹為糙葉樹( Aphananthe aspera )。
形態特徵
[编辑]莖幹
[编辑]大型半落葉喬木;小枝圓柱狀,微絨毛。
葉
[编辑]葉柄1.5至5.5公分長,無毛;革質葉,以5到7、9片小葉形成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長橢圓或披針倒卵形,互生,約3到6公分長,1到2.5公分寬;葉尖尖銳,葉基楔形;上下葉表皆無毛,惟遠軸面中脈略有微絨毛;約有7到9對側脈。
花
[编辑]密錐花序,長度大於等於葉序,微絨毛至無毛,苞片橢圓至倒卵形;開白花,花冠四裂;每朵花具兩枚著生於花冠筒上的雄蕊,柱頭二裂;子房上位,兩心皮,每心皮兩胚朱。
果
[编辑]翅果,披針狀篦形,長約2到3公分,先端鈍或凹狀,成熟時為褐色。
特性
[编辑]由於質地堅韌緻密,在雕刻、建築、家具等等應用受到歡迎,亦由於其對於土壤與氣候適應力強,形態優美,常作為人造林、行道樹、防風林、校園植物等用途。同時因其樹液受到獨角仙愛好,因此在夏季常可見受到獨角仙啃咬而留下的垂直食痕,除了獨角仙外亦可看到鍬形蟲、蜂類、金龜子等啃咬能力不比獨角仙的昆蟲來分一杯羹。
圖片
[编辑]- 果期
- 植株
- 植株
- 植株
参考文献
[编辑]- YANG, Yuen-Po and LU, Sheng-You. 1998. 118. Oleaceae. Flora of Taiwan, second edition (台灣植物誌第二版). 4: 132.
- 昆明植物研究所. 光蜡树. 《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白鸡油 Fraxinus griffithii C. B. Clarke, 1882. 台湾物种名录. 台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台湾)).
- C. B. Clarke, The Flora of British India 3(9): 605. 1882. (Fl. Brit. 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