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赛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日赛是一项赛程为六天的场地自行车赛。六日赛源于英国,后传播至世界各地,并在美国形成现代风格,而目前比赛主要集中在欧洲。六日赛最初是个人单独比赛,骑行圈数最多的人获胜。但目前赛制已改,通常允许每队各两名骑手,一名比赛,另一名休息。一天24小时骑行的赛制也已放宽,目前大多数六日赛是在连续六个晚上比赛,通常是从晚上6点到凌晨2点,在室内自行车馆举行。伦敦、柏林、根特、哥本哈根、香港、曼彻斯特、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等地,每年都会举行六日赛。
骑行圈数最多的队将获得总冠军。若有车队骑行的圈数相同,则比赛中获得积分最多的车队获胜(参见计分赛)。除了通过“追逐”超越竞争对手之外,典型的六日赛还会包括计时赛、摩托领骑赛、争先赛和落后淘汰赛。在主要的“追逐”或麦迪逊赛(因纽约市麦迪逊广场花园而得名,双人赛制在此奠基)中,两名骑手可能同时出现在赛道上,轮流参加比赛,换人时互相以手拉拽完成接力。
起源
[编辑]第一次六日赛是1878年在伦敦伊斯灵顿农业大厅举行的个人计时赛,当时一名叫大卫·斯坦顿(David Stanton)的职业车手,打赌说他能在连续的六天内骑行1,000英里,每天骑18个小时。一位名叫戴维斯的先生押注了100英镑,赌注由《体育生活报》代为保管。斯坦顿于2月25日早上6点出发,并在73小时内赢下了赌注。他骑的是一辆高轮自行车,平均时速13.5英里。[1]
多人接力的六日赛源于19世纪人们对耐力赛和其它新奇比赛的热情。1877年4月,一位发起人在农业大厅举办了一场六日步行比赛。这次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决定第二年再举办一次。这启发了另一位名字已不为人知的组织者,他同样在1878年,在同一个大厅,组织了另一场六日赛,但是是自行车赛。他希望每天能吸引2万名来观看步行比赛的观众。
据《伊斯灵顿公报》报道:
从上周一开始,一场自行车赛在农业大厅展开,为期六天的比赛总奖金为150英镑。奖金分配如下:第一名100英镑,第二名25英镑,第三名15英镑,第四名10英镑。[2]
比赛于早上6点开始,12名参赛者中只有4名出现在赛道上。尽管人们常说第一场六日赛是一场不间断、不睡觉的赛事,连续六天没有停歇,但事实上骑手们是想骑就骑,想睡就睡。
获胜者是来自谢菲尔德的比尔·坎恩(Bill Cann),他从开始就领先,完赛成绩是1,060英里。[3]
美国早期的六日赛
[编辑]在美国,第一场六日赛是1879年11月在芝加哥博览会大楼(Exposition Building)举行的,比赛在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进行。最终,英国的大卫·斯坦顿和比尔·坎恩获胜,他们骑行的总距离为1,665英里。[4]1980年代,美国还举办了许多其它的六日赛。
然而,直到1891年,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举办第一届纽约六日赛之后,这种比赛才开始流行起来。最初,这些比赛是纯耐力比赛,要求一名骑手骑行尽可能多的圈数。开始,每天比赛的时间不到24小时。骑手们晚上睡觉,早上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比赛的时间。速度快的骑手会比速度慢的骑手更晚出发,而速度慢的骑手则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弥补速度的劣势。很快,骑手们开始全天24小时参加比赛,唯一的限制就是他们能否保持清醒。许多人像拳击赛中一样,雇佣助手来为他们保持清醒。这些助手被以法语称为“Soigneur”(治愈者),据称他们使用了兴奋剂,以使他们的骑手能够继续比赛。骑手们变得极度疲劳。梅杰·泰勒保留的一份当时的剪报显示:
骑手们变得焦躁不安。是神经和肌肉的消耗,以及睡眠不足,让他们变成这样。如果他们的愿望没有立即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爆发出一连串的辱骂。没有什么能让他们高兴。这些爆发不会让经验丰富的训练员感到麻烦,因为他们了解骑手们的状态。[5]
这些状态包括妄想和幻觉。骑手们摇晃起来再摔倒。但他们往往能得到丰厚的报酬,尤其是当他们的状态恶化时,会有更多的人前来观赛。据报道,1896年泰迪·黑尔获胜时,纽约的推广人向他支付了5,000美元。但他当时“像鬼一样,脸色像尸体一样惨白,别人已经看不见他的眼睛了,因为他的眼睛已经从眼窝缩进去了。”《纽约时报》在1897年报道称:
在六日赛中,骑着两个轮子的人能够甩开猎犬、马或火车头,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让一个假设变得不再有那么多争议,即人这种动物优于其它动物。但这件无可争议的事,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却显得太严肃、太痛苦了。在体育竞赛中,参赛者头脑“变得奇怪”,竭尽全力,最终他们的脸因受折磨而变得丑陋,这不是体育。这太残酷了。花园骑手们需要几天甚至几周的调养才能恢复状态,而其中一些人也许永远无法从这种劳累中恢复过来。[6]
双人团队赛的引入
[编辑]尽管纽约州和伊利诺伊州在1898年,率先将每天的比赛时间限制在12小时之内。[7]但六日赛在美国仍然很受欢迎。限制的本意是让选手休息半天,但组织者意识到,如果双人的团队每次只有一名选手在赛道上,那么每位选手都可以按照规定休息12个小时,同时比赛仍可昼夜不停地进行。[8]比赛持续六天而非一周,是为了避免在周日比赛。[7]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长,观众越来越多,钱包也越来越鼓。查理·米勒(Charlie Miller)单人骑行了2,088英里,而阿尔夫·古莱特及其尚可的队友可以骑行2,790英里。第一场这样的比赛是在麦迪逊广场花园,因此这种双人接力赛在英语中被称为“麦迪逊赛”,而在法语中被称为“l'américaine”(美国赛)。
在主要的“追逐”或麦迪逊赛中,两名骑手可能同时出现在赛道上,接力完成比赛,换人时互相以手拉拽完成接力。非比赛骑手会在斜坡顶部缓慢地绕着赛道转圈,然后再重新投入比赛。以手拉拽是一项高级技能,在某些国家,只有专业骑手才允许使用。骑手还可以推动队友的屁股来帮助队友投入比赛。
历史学家雷蒙德·迪科(Raymond Dickow)这样描述1898年后比赛中的骑手:
薪酬最高的是澳大利亚的阿尔夫·古莱特。除了在比赛中赢得的现金奖励外,他每天还能赚1,000美元。像美国的鲍比·瓦尔特霍、意大利的佛朗哥·焦尔杰蒂、比利时的杰拉德·德巴埃和法国的阿尔弗雷德·莱图尔讷,这些顶级骑手每天能挣500至750美元。业余选手刚刚转为职业选手、尚待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候,每天能挣到初学者100美元的报酬。[注 1][8]
六日赛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和名人。克努特·罗克尼、乔治·拉夫特、芭芭拉·斯坦威克和奥托·克鲁格都是其拥趸。克鲁格曾邀请骑手们到他家里。[8]据说,宾·克罗斯比(只要他出现在赛场,必定会有歌曲出版商的推销员向他推销音乐)还曾为摔倒的骑手支付过住院费。[9][10]女演员佩吉·霍普金斯·乔伊斯(她非常有钱,科尔·波特甚至写过歌词称“我的一串劳斯莱斯,比佩吉·乔伊斯的还长”)惯例性地颁发200美元额外奖金或冲刺奖。当赛场中心的乐队演奏《美丽的佩吉,蓝色的眼睛》(Pretty Peggy with eyes of Blue)时,她非常高兴,就捐了1,000美元。[10]
当看台挤满人时,是比赛最艰难的阶段。当看台空的时候,骑手们就会轻松地沿着赛道绕圈,一边看报、聊天,甚至写信,一边用一只脚蹬车,另一只脚掌把。但有时,当场面平静时,一支队伍会突然发起进攻。吉米·沃尔瑟尔(Jimmy Walthour)记得在1933年就有这样的一个晚上:
(凌晨4点,)蒂诺·雷博利及其搭档已经落后领先者12圈。绝望之下,他们决定当晚都不睡觉。他们知道必须缩小差距才能继续比赛。一轮的车手已经去了大楼另外一边的宿舍。然而,雷博利及其搭档仍然留在赛道上。在其它车队的教练把熟睡的车手从床上叫起来之前,他们已经领先了三圈。这次jam[注 2]成为了花园历史上最疯狂的jam之一。这迫使赛场打开了赛道上方巨大的灯光,使花园在照明方面花费了数千美元。[注 3][8]
仅有的观众是屈指可数的几名困惑的清洁工和昏昏欲睡的记者。起初,骑手们对雷博利他们挑起骚动感到愤怒。他们疯狂地蹬车,想把他们碾碎。但由于睡眠不足而感到沮丧和恼怒,骑手们开始互相生气……至于雷博利他们,这次jam让他们再次落后12圈。裁判让他们退出了比赛。[注 4][8]
六日赛在美国一直流行到二战期间,随后因汽车的兴起和大萧条而衰落。迪科说:“几个不同的推动者都曾尝试过复兴这项运动,但是都没能促使自行车比赛恢复以前的人气。”[8]另一个问题是,推动者希望通过引入欧洲对手来为比赛加料以吸引潜在观众,可他们越是这样,欧洲人就越是强势,反而削弱了对观众的吸引力。美国车手杰瑞·罗德曼(Jerry Rodman)说:“前几年,自行车六日赛的没落,只是因为战争或经济衰退。但在哈里·孟德尔(Harry Mendel)推动时,这项运动第一次因观众失去兴趣而开始衰落。”[8]
吉米·沃尔瑟尔说:“六日赛从1938年开始衰落。大约那个时候,麦迪逊广场花园优先安排滑冰运动员索尼娅·赫尼亮相。12月本是花园比赛的传统日期,但那个月的比赛却被她的表演所取代。”[注 5][8]
一年一度的波士顿六日赛于1933年停办,底特律六日赛(Six Days of Detroit)于1936年停办,芝加哥六日赛于1948年停办。纽约六日赛则持续到1950年。后来有过一些复兴,但是都不成功。《自行车运动员》刊登了一张1957年芝加哥六日赛最后一晚的照片,照片中,在相机所捕捉到的四分之一看台处,有七人在骑行。
在欧洲的兴起
[编辑]麦迪逊赛在美国大获成功,随后被引入欧洲。第一场麦迪逊赛于1906年在图卢兹举行,但并不顺利。[11]柏林在三年后尝试,并取得了成功。1911—1912年,德国举办了五场赛事。[7]布鲁塞尔和巴黎分别于1912和1913年跟进。
六日赛在欧洲仍然表现出色。它的心在德国——尽管德国的比赛受到纳粹的限制,但1938年还是举办了一场六日赛,并吸引了许多国际选手参加。在比利时和法国,这些赛事也很引人注目。1923年,记者埃贡·欧文·基施参与了第十届柏林六日赛,并撰写了著名的文章《椭圆跑步机》(Elliptische Tretmuehle)。1923年7月,伦敦在奥林匹亚展览中心举行了一场比赛,[12]随后从1936年开始在温布利体育馆举行了一系列比赛。本地人弗兰克·索撒尔和另一位英国希望之星西德尼·科曾斯均因撞车被送进医院。15支队伍中,只有9支坚持到了最后。[11]该系列赛持续举办,并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5年以后,比赛开始踌躇不前。1950年,德国举行了17年来的首场比赛;[7]1951和1952年,又在温布利举行了两场比赛。但最终,欧洲的赛事也开始衰落。比赛通宵进行,就像在美国一样,但维持体育场开放的成本实在太高,因为观众只有一些参加派对狂欢错过末班车的人,以及少数忠实拥趸。1967年,伦敦在伯爵宫恢复了六日赛,但取消了夜间赛。次年在温布利,新组织者、前骑手罗恩·韦伯(Ron Webb),将比赛仅安排在下午和晚上,且各项比赛之间安排休息。其他组织者并不赞同,并坚持要求韦伯将其比赛称为“六赛”而非“六日赛”。然而,他们却陆续采取了韦伯的模式,现在已经没有旧式的24小时比赛了。最后一次是在马德里,骑手们整夜在那里绕圈,如果他们能逃离,马上就会溜到床上去。汤姆·辛普森记得:
我们的机械师兼总教练是戴夫·尼斯(David Nice),一位来自科尔切斯特的英国人。他长得跟我有点像,尤其是他的鼻子,从侧面看跟我的非常像(可怜的哥们儿!)。于是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在不紧张的时候让他代替我在赛道上骑行。穿上骑行服,脸的下半截蒙上一条围巾,戴上我买的俄罗斯帽子,就完成了伪装。对于其他人来说,随便瞟一眼那些单调乏味绕行赛道的身影,就会认为他就是我。这样打扮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那里晚上很冷,他们总是关掉所有暖气。这个好主意第一晚一切顺利,我对计划感到高兴。但不幸的是,这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第二天晚上就完蛋了。戴夫像以前一样,在慢悠悠地转圈,浑身裹着只露着眼睛。突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赛道经理开始跟他说话(他经常在间歇时间自己骑着自行车乱转)。[13]
他一开始以为是我,并非常开心地与戴夫聊了起来,但戴夫几乎不会说法语。好吧,不久之后,他就感觉到有些不对劲,并从这个可怜的哥们儿脸上把围巾扯了下来。他气冲冲地走进我的隔间,把半睡半醒的我拖到赛道上。就是这样!从此以后,他和其他官员就一直重点监视我们,我们再也没有机会摆脱这种傻事了。[13]
重新改造的六日赛
[编辑]1986年,德国自行车经理温弗里德·霍尔特曼(Winfried Holtmann)重启了斯图加特、明斯特和莱比锡的六日赛。[15]霍尔特曼还与德国游戏设计师沃尔特·托恩卡(Walter Toncar)设计了桌面游戏“六日赛”,来推广比赛。然而,复兴计划并不太受欢迎,在一个赛季之后就草草收场。
麦迪逊体育集团(Madison Sports Group,简称MSG)是2013年成立的一家自行车赛事推广机构。该集团于2015年决定重振此项比赛,在全球六大城市推出了新的自行车六日赛,这些赛事共同组成了六日系列赛。[16]该系列赛从伦敦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历经柏林、哥本哈根、墨尔本和曼彻斯特等站,最后在布里斯班结束。尽管六日系列赛是MSG的旗舰概念,但此前他们也曾推广过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马略卡的六日赛,并于2019年3月宣布香港将成为该赛事在亚洲的首个举办地。[17]
2015年,即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不久,麦迪逊体育集团将自行车六日赛带回伦敦,在为奥运会建造的李谷自行车馆(Lee Valley Velodrome)举行。布拉德利·威金斯爵士选择将2016年伦敦站作为他最后一次参加英国场地赛,澳大利亚的奥运会金牌得主卡梅伦·迈耶和卡勒姆·斯科特松等骑手也参加了比赛。[18]
女子赛事也增加了麦迪逊赛的项目,吸引了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场地赛运动员。两次世界冠军基尔丝滕·维尔德曾参加过前几年的比赛,而参加2019年曼彻斯特六日赛的,还有当时英国获得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奖牌最多的女子运动员劳拉·肯尼、2017年伦敦六日赛和奥运会团体追逐赛的冠军凯蒂·阿奇博尔德,及其在英国自行车队的队友、夺得过一次奥运会冠军、两次世界冠军和四次欧洲冠军的埃莉诺·巴克。
六日赛胜者排行榜
[编辑]粗体表示现役车手。
排名 | 车手 | 外文姓名 | 国家 | 获胜次数 | 参赛次数 | 胜率 |
---|---|---|---|---|---|---|
1 | 帕特里克·塞尔库 | Patrick Sercu | 88 | 223 | 0.3946 | |
2 | 丹尼·克拉克 | Danny Clark | 74 | 235 | 0.3149 | |
3 | 雷内·皮嫩 | René Pijnen | 72 | 233 | 0.3090 | |
4 | 彼得·波斯特 | Peter Post | 65 | 155 | 0.4194 | |
5 | 布鲁诺·里西 | Bruno Risi | 61 | 178 | 0.3427 | |
6 | 里克·范斯滕贝根 | Rik Van Steenbergen | 40 | 134 | 0.2985 | |
7 | 威廉·佩登 | William Peden | 38 | 127 | 0.2992 | |
艾蒂安·德·王尔德 | Etienne De Wilde | 38 | 197 | 0.1929 | ||
9 | 库尔特·贝查特 | Kurt Betschart | 37 | 142 | 0.2606 | |
克劳斯·布格达尔 | Klaus Bugdahl | 37 | 229 | 0.1616 | ||
11 | 古斯塔夫·基利安 | Gustav Kilian | 34 | 90 | 0.3778 | |
艾伯特·弗里茨 | Albert Fritz | 34 | 198 | 0.1717 | ||
13 | 弗里茨·芬宁格 | Fritz Pfenninger | 33 | 181 | 0.1823 | |
14 | 老海因茨·沃佩尔 | Heinz Vopel | 32 | 74 | 0.4324 | |
皮特·范·肯彭 | Piet van Kempen | 32 | 110 | 0.2909 | ||
弗朗哥·马尔维利 | Franco Marvulli | 32 | 112 | 0.2857 | ||
17 | 迪特里希·图劳 | Dietrich Thurau | 29 | 97 | 0.2990 | |
18 | 西尔维奥·马丁内洛 | Silvio Martinello | 28 | 97 | 0.2887 | |
19 | 迪特·坎珀 | Dieter Kemper | 26 | 165 | 0.1576 | |
20 | 埃米尔·塞韦林斯 | Emile Severeyns | 25 | 151 | 0.1656 | |
21 | 安德烈亚斯·卡佩斯 | Andreas Kappes | 24 | 116 | 0.2069 | |
马尔科·维拉 | Marco Villa | 24 | 141 | 0.1702 | ||
23 | 伊尔约·凯斯 | Iljo Keisse | 23 | 72 | 0.3194 | |
鲁迪·阿尔蒂格 | Rudi Altig | 23 | 79 | 0.2911 | ||
费迪南多·泰鲁齐 | Ferdinando Terruzzi | 23 | 121 | 0.1901 | ||
托尼·道尔 | Tony Doyle | 23 | 139 | 0.1655 | ||
西吉·伦茨 | Sigi Renz | 23 | 159 | 0.1447 | ||
28 | 阿尔弗雷德·莱图尼尔 | Alfred Letourneur | 21 | 84 | 0.2500 | |
罗伯特·巴特科 | Robert Bartko | 21 | 76 | 0.2763 | ||
雷吉·麦克纳马拉 | Reggie McNamara | 21 | 119 | 0.1765 | ||
帕勒·莱克 | Palle Lykke | 21 | 122 | 0.1721 | ||
乌尔斯·弗洛伊勒 | Urs Freuler | 21 | 139 | 0.1511 | ||
33 | 格特·弗兰克 | Gert Frank | 20 | 143 | 0.1399 | |
34 | 格里特·舒尔特 | Gerrit Schulte | 19 | 73 | 0.2603 | |
35 | 埃迪·默克斯 | Eddy Merckx | 17 | 35 | 0.4857 | |
扬·皮南伯格 | Jan Pijnenburg | 17 | 50 | 0.3400 | ||
杰拉德·德巴茨 | Gerard Debaets | 17 | 90 | 0.1889 | ||
唐纳德·艾伦 | Donald Allan | 17 | 107 | 0.1589 | ||
马修·吉尔摩 | Matthew Gilmore | 17 | 107 | 0.1589 | ||
40 | 塞西尔·耶茨 | Cecil Yates | 16 | 57 | 0.2807 | |
锡德·帕特森 | Sid Patterson | 16 | 57 | 0.2807 | ||
吉恩·罗斯 | Jean Roth | 16 | 85 | 0.1882 | ||
雷金纳德·阿诺德 | Reginald Arnold | 16 | 103 | 0.1553 | ||
利奥·杜因丹 | Leo Duyndam | 16 | 143 | 0.1119 | ||
丹尼·斯塔姆 | Danny Stam | 16 | 111 | 0.1441 | ||
威尔弗里德·佩夫根 | Wilfried Peffgen | 16 | 188 | 0.0851 | ||
47 | 弗朗西斯科·莫斯 | Francesco Moser | 15 | 35 | 0.4286 | |
阿尔夫·古莱特 | Alf Goullet | 15 | 29 | 0.5172 | ||
斯科特·麦格罗里 | Scott McGrory | 15 | 69 | 0.2174 | ||
罗曼·赫尔曼 | Roman Hermann | 15 | 182 | 0.0824 | ||
阿德里亚诺·巴菲 | Adriano Baffi | 15 | 99 | 0.1515 | ||
52 | 凯·沃纳·尼尔森 | Kay Werner Nielsen | 14 | 56 | 0.2500 | |
53 | 阿明·冯·布伦 | Armin von Büren | 13 | 58 | 0.2241 | |
延斯·韦格比 | Jens Veggerby | 13 | 89 | 0.1461 | ||
埃里克·扎贝尔 | Erik Zabel | 13 | 28 | 0.4643 | ||
56 | 里克·范·卢伊 | Rik Van Looy | 12 | 43 | 0.2791 | |
格雷姆·吉尔摩 | Graeme Gilmore | 12 | 100 | 0.1200 | ||
58 | 格雷格·布朗 | Gregor Braun | 11 | 44 | 0.2500 | |
君特·哈里茨 | Günter Haritz | 11 | 83 | 0.1325 | ||
罗伯特·斯利彭斯 | Robert Slippens | 11 | 70 | 0.1571 | ||
61 | 罗尔夫·阿尔达格 | Rolf Aldag | 10 | 29 | 0.3448 | |
霍斯特·奥尔登堡 | Horst Oldenburg | 10 | 100 | 0.1000 | ||
卢西恩·吉伦 | Lucien Gillen | 10 | 116 | 0.0862 | ||
沃尔夫冈·舒尔茨 | Wolfgang Schulze | 10 | 135 | 0.0741 |
赛事
[编辑]赛事 | 届数 | 首届 | 末届 | 获胜次数最多者 |
---|---|---|---|---|
阿德莱德 | 6 | 1960 | 1967 | 锡德·帕特森、尼诺·索拉里(Nino Solari)(2次) |
阿姆斯特丹六日赛 | 22 | 1932 | 2014 | 丹尼·斯塔姆(4次) |
安特卫普六日赛 | 52 | 1934 | 1994 | 彼得·波斯特(11次) |
阿珀尔多伦 | 1 | 2009 | 2009 | 莱昂·范邦、皮姆·莱特哈特、罗伯特·巴特科(1次) |
奥胡斯六日赛 | 9 | 1954 | 1961 | 凯·沃纳·尼尔森(4次) |
大西洋城六日赛 | 2 | 1909 | 1932 | (无人多次获胜) |
巴萨诺-德尔格拉帕六日赛 | 8 | 1986 | 1998 | 丹尼·克拉克(3次) |
本迪戈 | 1 | 1960 | 1960 | 比尔·劳瑞、维克·布朗(Vic Brown)(1次) |
柏林六日赛 | 109 | 1909 | 2020 | 克劳斯·布格达尔(9次) |
波士顿六日赛 | 13 | 1901 | 1933 | 阿尔夫·古莱特、艾尔弗雷德·希尔(Alfred Hill)、诺曼·希尔(2次) |
不来梅六日赛 | 51 | 1910 | 2014 | 雷内·皮嫩(7次) |
弗罗茨瓦夫 | 8 | 1921 | 1931 | 皮特·范·肯彭、威利·里格(Willy Rieger)(3次) |
布里斯班 | 1 | 1932 | 1932 | 理查德·兰姆、杰克·斯坦登(1次) |
布鲁塞尔六日赛 | 46 | 1912 | 1971 | 里克·范斯滕贝根(8次) |
布宜諾斯艾利斯六日赛 | 27 | 1936 | 2000 | 豪尔赫·巴蒂兹(5次) |
布法罗六日赛 | 16 | 1910 | 1948 | 古斯塔夫·基利安(4次) |
沙勒罗瓦六日赛 | 3 | 1967 | 1969 | 帕特里克·塞尔库(2次) |
芝加哥六日赛 | 50 | 1915 | 1957 | 古斯塔夫·基利安(6次) |
科隆六日赛 | 46 | 1928 | 1997 | 艾伯特·弗里茨(6次) |
哥本哈根六日赛 | 52 | 1933 | 2019 | 丹尼·克拉克(8次) |
克雷莫納 | 1 | 2009 | 2009 | 沃尔特·费尔南多·佩雷斯、塞巴斯蒂安·多纳迪奥(1次) |
多特蒙德六日赛 | 67 | 1926 | 2008 | 帕特里克·塞尔库、罗尔夫·阿尔达格(8次) |
埃森六日赛 | 8 | 1960 | 1967 | 彼得·波斯特、弗里茨·芬宁格(3次) |
菲奥伦佐拉六日赛 | 25 | 1998 | 2022 | 弗朗哥·马尔维利(5次) |
法兰克福六日赛 | 37 | 1911 | 1983 | 迪特里希·图劳、帕特里克·塞尔库(5次) |
根特六日赛 | 80 | 1922 | 2022 | 帕特里克·塞尔库(11次) |
格勒诺布尔六日赛 | 44 | 1971 | 2014 | 弗朗哥·马尔维利(6次) |
格罗宁根六日赛 | 4 | 1970 | 1979 | 克劳斯·布格达尔、迪特·坎珀(2次) |
汉诺威六日赛 | 10 | 1913 | 1981 | 埃米尔·卡拉拉(2次) |
哈瑟尔特六日赛 | 4 | 2006 | 2009 | 布鲁诺·里西(3次) |
海宁六日赛 | 14 | 1974 | 1998 | 格特·弗兰克(5次) |
朗塞斯顿 | 21 | 1961 | 1987 | 基思·奥利弗(4次) |
伦敦六日赛 | 24 | 1923 | 2019 | 帕特里克·塞尔库(8次) |
马斯特里赫特六日赛 | 13 | 1976 | 2006 | 雷内·皮嫩(6次) |
马德里六日赛 | 14 | 1960 | 1986 | 里克·范斯滕贝根(3次) |
玛丽伯勒 | 3 | 1961 | 1967 | 布鲁斯·克拉克(Bruce Clark)、罗伯特·瑞安(Robert Ryan)、吉姆·卢特雷尔(Jim Luttrel)、罗纳德·默里(Ronald Murray)、锡德·帕特森、巴里·沃德尔(1次) |
墨尔本 | 24 | 1912 | 2017 | 莱安德罗·法金、锡德·帕特森(3次) |
米兰六日赛 | 29 | 1927 | 2008 | 弗朗西斯科·莫斯(6次) |
蒙特利尔六日赛 | 37 | 1929 | 1980 | 威廉·佩登(7次) |
慕尼黑六日赛 | 46 | 1933 | 2009 | 布鲁诺·里西(9次) |
明斯特六日赛 | 34 | 1950 | 1988 | 吉恩·罗斯(5次) |
纽约六日赛 | 70 | 1899 | 1961 | 阿尔夫·古莱特、佛朗哥·焦尔杰蒂(8次) |
纽瓦克六日赛 | 4 | 1910 | 1915 | (无人多次获胜) |
纽卡斯尔 | 3 | 1961 | 1970 | 锡德·帕特森(2次) |
努美阿 | 18 | 1977 | 2003 | 罗伯特·萨森(Robert Sasson)、让·米歇尔·泰西埃(4次) |
巴黎六日赛 | 42 | 1913 | 1989 | 皮特·范·肯彭、格里特·舒尔特、阿奇尔·布鲁内尔、阿尔伯特·比利特(Albert Billiet)、吉恩·艾茨、乔治·塞雷斯(3次) |
珀斯 | 5 | 1961 | 1989 | 彼得·潘顿、克劳斯·斯蒂夫勒(Klaus Stiefler)、罗纳德·默里、恩佐·萨基、伊恩·坎贝尔(Ian Campbell)、巴里·沃德尔、锡德·帕特森、约翰·杨、金·埃里克森、迈克尔·马库森(1次) |
魁北克六日赛 | 3 | 1964 | 1966 | 埃米尔·塞韦林斯(2次) |
里约热内卢六日赛 | 1 | 1956 | 1956 | 塞韦里诺·里戈尼、布鲁诺·西维洛蒂(Bruno Sivilotti)(1次) |
鹿特丹六日赛 | 38 | 1936 | 2020 | 雷内·皮嫩(10次) |
圣艾蒂安六日赛 | 12 | 1928 | 1953 | 皮特·范·肯彭(3次) |
斯图加特六日赛 | 31 | 1928 | 2008 | 安德烈亚斯·卡佩斯(6次) |
圣保罗六日赛 | 2 | 1957 | 1959 | 塞韦里诺·里戈尼、布鲁诺·西维洛蒂、安东尼奥·阿尔巴(Antonio Alba)、克劳迪奥·罗莎(Claudio Rosa)(1次) |
悉尼 | 17 | 1912 | 1974 | 肯·罗斯(3次) |
蒂尔堡 | 2 | 2009 | 2011 | 特里斯坦·马奎特(Tristan Marquet)、弗朗哥·马尔维利、尼克·斯托普勒、尤里·哈菲克(1次) |
多伦多六日赛 | 11 | 1912 | 1965 | 威廉·佩登(4次) |
汤斯维尔 | 1 | 1962 | 1962 | 巴里·洛(Barry Lowe)、锡德·帕特森(1次) |
都灵六日赛 | 7 | 2001 | 2008 | 马尔科·维拉(4次) |
怀阿拉 | 3 | 1966 | 1968 | 锡德·帕特森、罗伯特·瑞安、乔·西亚沃拉(Joe Ciavola)、巴里·沃德尔、基思·奥利弗、查理·沃尔什(Charly Walsh)(1次) |
泽伊德拉伦 | 2 | 2007 | 2008 | 布鲁诺·里西、弗朗哥·马尔维利、丹尼·斯塔姆、罗伯特·斯利彭斯(1次) |
苏黎世六日赛 | 58 | 1954 | 2013 | 布鲁诺·里西(11次) |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原文:The highest paid was Alfred Goullet of Australia. He earned $1,000 a day in addition to cash prizes won during sprints. Top riders like Bobby Walthour, US; Franco Giorgetti, Italy; Gérard Debaets, Belgium; and Alfred Letourneur, France, were making from $500 to $750 a day. Amateurs who had just turned pro, and still had to prove their worth, were paid the beginners' rate of $100 a day.
- ^ 这是当时的术语,表示麦迪逊赛中疯狂的赶超。
- ^ 原文:[At 4am], Tino Reboli and his partner were 12 laps behind the leaders. In desperation, they decided that no one would sleep that night. They knew that they had to close the gap up to stay in the race. One shift of riders had gone to the dormitory in another part of the building. Reboli and his partner, however, remained on the track. The team made its bid and gained three laps before trainers of the other teams could shake the sleeping cyclists out of bed. The jam turned into one of the wildest ever experienc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Garden. It necessitated turning on the huge lights over the track, costing the Garden thousands of dollars in lighting.
- ^ 原文:The only spectators were a handful of puzzled floor sweepers, garbage collectors, and sleepy reporters. At first the riders were mad at Reboli and his partner for starting the ruckus. They pedalled furiously to grind them down. But in frustration and irritation over loss of sleep, the riders became angry at one another ... As for Reboli and his partner, the session of jamming set them 12 laps behind again. The referee withdrew them from the race.
- ^ 原文:Jimmy Walthour said: "Six-day races began to fade in 1938. It was about that time when the skater Sonja Henie was given preference to appearance dates in Madison Square Garden. December was a traditional Garden date for the races but her show replaced the races for that month."
参考资料
[编辑]- ^ (标题未知). 自行车运动员 (英国). 1967年10月: 12 (英语).
- ^ Woodland, Les. This Island Race [这项岛上比赛]. 英国: Mousehold Press (英语).
- ^ The Beginnings – in Victorian England [起源——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 Six Day Cycle Races. [2012-07-03] (英语).
- ^ The Bicycle [自行车]. 芝加哥论坛报. 1879-11-30 (英语).
- ^ Ritchie, Andrew. Major Taylor: The Extraordinary Career of a Champion Bicycle Racer [梅杰·泰勒:冠军自行车手的非凡职业生涯] 5. 旧金山: John Hopkins Paperbacks. 1996: 66. ISBN 0-8018-5303-6 (英语).
The riders are becoming peevish and fretful. The wear and tear upon their nerves and their muscles, and the loss of sleep make them so. If their desires are not met with on the moment, they break forth with a stream of abuse. Nothing pleases them. These outbreaks do not trouble the trainers with experience, for they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the men are in.
- ^ Cycling [自行车]. 英国. 1982-11-30 (英语).
It is a fine thing that a man astride two wheels can, in a six-day race, distance a hound, horse, or a locomotive. It confirms the assumption, no longer much contested, that the human animal is superior to the other animals. But this undisputed thing is being said in too solemn and painful way at Madison Square Garden. An athletic contest in which participants 'go queer' in their heads, and strain their powers until their faces become hideous with the tortures that rack them, is not sport. It is brutality. Days and weeks of recuperation will be needed to put the Garden racers in condition, and it is likely that some of them will never recover from the strain.
- ^ 7.0 7.1 7.2 7.3 Albert Herring. Six-day racing [六日赛]. Everything2 (英语).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Silent Sixes of the States [各国寂静的六日赛]. 自行车运动员 (英国) (英语).
- ^ Chany, Pierre. La Fabuleuse Histoire de Cyclisme [自行车运动的辉煌历史]. 法国: Éditions Nathan. 1988 (法语).
- ^ 10.0 10.1 (标题未知). 专业骑行 (英国). 1999年12月 (英语).
- ^ 11.0 11.1 Islington 1878-Wembley 1951 [伊斯灵顿1878—温布利1951]. Coureur (英国) (英语).
- ^ 1923 - The First of the Modern Era [1923年——现代元年]. Six Day Cycle Race. [2012-07-03] (英语).
- ^ 13.0 13.1 汤姆·辛普森. Cycling is My Life [骑行是我的生命]. 英国: 斯坦利·保罗. 1966 (英语).
- ^ 1980 - Allen & Clark Take The Final Race [1980年——艾伦和克拉克赢得决赛]. Six Day Cycle Race. [2012-07-03] (英语).
- ^ Winfried Holtmann [温弗里德·霍尔特曼]. Munzinger.de. [2021-08-22] (德语).
- ^ What is Six Day? [什么是六日赛?]. 六日系列赛. [2019-01-21] (英语).
- ^ Nieuw evenement: 'Six Day Hong Kong' [新赛事:“香港六日赛”]. Baanwacht. 2019-01-21 (荷兰语).
- ^ Six Day London confirms line-up [伦敦六日赛阵容确定]. Cyclingnews. 2016-10-20 [2019-01-21]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Six Day Racing [六日赛]. Velodrome.org.u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4) (英语).场地自行车手的网络家园
- US Cycling [美国自行车运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5) (英语).一篇讨论美国六日赛历史的文章,略带偏见
- A History of Six Day Racing [六日赛的历史]. 6dayracing.c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6) (英语).加拿大和美国六日赛的历史,包括报告和成绩、旧六日赛的赛程和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