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藝之御

六藝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六藝有两种的含义,分別是《周礼》的古六藝(禮教、音樂、射箭、駕馬車、書法、數學)和孔子提出春秋后的六藝。[1]

《周礼》的六藝是西周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詩)、。其中禮分五礼(吉、凶、宾、军、嘉);乐分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數有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2][1]

汉代以来六艺亦指六經,即《詩》、《》、《》、《》、《》、《春秋[3]汉武帝太学,立五经博士,专以六艺设教。《论语》、《孝经》、《尔雅》则同附六艺略之后。[4]

六艺

[编辑]

六藝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詩)、。《五經述解》:「六藝數家或以【詩】代【樂】,緣古人詩以合樂者,實【樂】方正宗也。」[5]凡此六艺,都是当时贵族阶级日常事务中所必需历练的几项才干。故贵族及民间俊秀,必先习此六艺,乃能在贵族圈中服务。西周時期,學校有國學和鄉學兩種,是国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前者設在周王朝都城和諸侯都城,教學對象是大貴族的子弟。而後者設在各地,是一般貴族子弟的學校。當時非貴族的百姓都未有機會得到教育。當時主要教學內容是六藝。

[编辑]

「禮」,簡單來說,就是禮節。

禮有「五禮」:

  • 吉禮
  • 凶禮
  • 賓禮
  • 軍禮
  • 嘉禮

孔子對兒子孔鯉有兩次的叮嚀告誡,其中一次說道:一個人如果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各種禮節、規矩,則必然會手足無措,無以立足於社會,是失禮無道的行為。故身為一個人,首先必須要學禮。

[编辑]
  • 音樂。六乐 :云门大卷(黃帝)、大咸(堯)、大韶(舜)、大夏(禹)、大濩(湯)、大武(周)等古乐。前四為文,後二為武。此皆天地的和諧之音,可以陶冶性情,並可以柔和禮之別異,使禮剛中帶柔,相輔相成。

[编辑]

射箭技術。五种射技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儀。

  •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

射箭時在空中觀若一白線,表示箭速快而準(直線射擊)

  • 参連,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連珠之相衔
  • 剡注,謂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 襄尺,臣與君射,臣不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

地上置一靶,於遠處射擊,為拋物線射擊(拋射)

  • 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在遠處依序射擊四矢,於同一時間到達目標(參考現代自走榴彈砲射擊)

射箭除了是一種技能之外,同時也是表現君子風範的一種技術。孟子說,當箭無法正中目標,不是別人的問題,要反省是自己的問題。這種精神能充分表現孔子在修身上常言的:「凡事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编辑]

駕駛馬車的技術。[6]

  • 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
  •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
  •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编辑]

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编辑]

算术知识。九数

  • 方田(以邊長計算面積)
  • 粟米(比例計算)
  • 衰分(從大等比漸差而小)
  • 少广(已知面積或體積,求邊長)
  • 商功(測量體積,計算工程用工)
  • 均输(以田地人戶數量求賦稅金額;以道路遠近及負載輕重求腳費多寡;以不同的物價高低求平均數等,為一種賦稅計算。)
  • 方程(正數負數加減法)
  • 贏不足(盈虧計算)
  • 旁要(勾股)。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提倡继承周代礼乐文化,大力推行六艺教育。《论语·述而》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的“艺”一般都解释为六艺。孔子自己早年受过良好的六艺教育,也十分擅长驾车,以礼、乐、射、御、书、數为教,创设了儒家学派。[7]三千弟子当中,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8]孔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将它们作为教材教授弟子。孔子之后,六艺教育与六经教育成为儒家教育两大传统。

六艺的教育

[编辑]

中國

[编辑]
國子監

六艺教授可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以书、數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到了漢朝,以六經為尊,中央設太學,地方也開始設立郡學、州學、府學、縣學。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始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代沿袭旧制,在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称为“六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並且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外国学生前来留学。

以书取人始于汉代,置书学博士始于晋代,而专门设置书学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国子监书学馆的教科书包括《石經》、《說文》、《字林》等等,专门讲授书法。算学馆教课书包括《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缀术》等等。国子监生员唯弹琴、习射不禁。因为乐、射两项属于儒家"六艺"范畴,不但不可禁止,还应大力提倡。[9]唐代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成均馆,后又恢复原名。

宋初,學制上仍沿唐舊制,承襲了廟學制的精神。惟國子監中,只設有國子學及太學。洪武初年规定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數 设科分教。[10]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數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精通,朔望又须学射于射圃,每日习书500字,数学须通《九章算術》。[11]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国子生及县学生员皆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國子監修建了射圃,給監生分發了弓箭,供監生練武習射。[12]孔庙、国子监西侧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员习射水平的射圃。此外,府学、县学也都修建了射圃。

明代杭州文庙之东设有射圃,是用来教学生练习射箭及武艺的地方。文庙生员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员习武之所。武生员属教官管理,除骑射外,教以五经七书,晨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在射圃内,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射。[13]明代武学创设于洪武年间,开始仅在大宁等儒学内设置武学科目,教导武官子弟。英宗正统年间,正式建立两京武学,分别设教授1人,训导6人,教习幼官及子弟未袭职者,储养训习以备任用。

北宋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胡瑗主教,主张诸生习射游息,曾举行乡射。[14]宋儒胡瑗、明儒颜元在自己主持的书院中推行六艺教育,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颜元针对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主张把“六艺”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有真本领的经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复“周孔正学”,主张以“六德、六行、六艺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之类,教其门人”,尤重六艺之学。

日本

[编辑]

日本模仿唐朝国子监,按照《养老律令》学令规定,统一了六学,建立了以培养官吏为目的的大学寮。日本大学寮的科目有明经道、算道、书道、音道等。明经道研究九经,即三经,三传,三礼:《诗经》,《书经》,《易经》;《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周礼》,《仪礼》,《礼记》。算经条规定的教科书也包括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六章、缀术、三开重差、周髀、九司。也同样规定不得作乐及杂戏唯弹琴习射不禁。而在各地方藩国设立“国学”。至江户时期,德川幕府实行“文治”政策,中央设昌平坂“学问所”,各藩国设“藩校”,有的地方在藩校下还有“乡校”。幕府在藩士教育上贯彻了朱元璋“文武兼备”的教育理念。藩校以六艺教育为基础,包括礼法、音乐、弓术、马术、习字、算术。 日本最大的藩校弘道馆还保留了“游于艺”的扁額。[15]宫本武藏提出了“十能七藝”的说法,除了剑・槍・弓・馬・柔・砲六艺以外,又增加了兵法。[16]各藩在各自藩校中設置武道場,並聘請師範。明治维新以后,1872年《学制令》颁布,一些藩校与私塾被改建为中等学校,六艺作为武士教育的一部分也延续了下去。

朝鮮國

[编辑]

朝鲜国学名成均馆,始建于1358年。朝鲜时代儒敎界提倡文武双全,礼、乐、射、御、书、數谓之“六礼”。六礼中的“射”,是儒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儒教经典和修身养性等学问,读经典都有时间限定,如《大学》1个月,《中庸》2个月,《论语》、《孟子》各4个月,《书经》、《诗经》、《春秋》各6个月,《周易》、《礼记》各7个月等;儒生书写以工整的楷书为基础。[17]

参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金常政. 百科全书的故事.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03: 6. ISBN 7501326231. 
  2. ^ 周禮·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3. ^ 贾谊《新书·六术篇》)
  4. ^ 钱穆,《朱子学提纲》
  5. ^ 古代六艺御指什么?古代六艺中的御是指?[永久失效連結]
  6. ^ 《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7. ^ 钱穆,《国史新论》
  8. ^ 《史记·孔子世家》
  9. ^ 唐六典》卷二十一
  10. ^ 《明史`選舉志》:“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禦、書、數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
  11. ^ 明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12. ^ 《南雍志》
  13. ^ 浅谈上杭文庙射圃.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4. ^ 苏州市志[永久失效連結]
  15. ^ 弘道馆.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16. ^ 五輪書 地之巻.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17. ^ 全韩儒教研究中心:成均馆大学. [2014-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外部連結

[编辑]

中華百科全書:六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