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引大臣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前引大臣為清朝設置的侍衛處系統武職職官,員額10人,職掌導引皇帝移駕、出入、巡幸。
建置
[编辑]順治初年(1644年)定侍衛扈從制度,設前引大臣10人,於內大臣、散秩大臣、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內特簡兼充。[1][2][3]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增設代行前引大臣10人,於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散秩大臣、委署散秩大臣內特簡兼充。皇帝出入、朝會、祭祀、謁陵、耕耤、經筵、大閱、受俘、接見外使,前引大臣皆於御駕前方導引。前引大臣皆著黃馬褂。 [4]
皇帝謁皇太后行禮時,前引大臣於隆宗門內等候,御駕至,前導至慈寧門階即停駐。祭祀郊壇時,前引大臣於太和門北側階梯下等候,御駕至,按翼前導,與後扈大臣隨行,自午門外乘馬至壇門外下馬,皆佩刀引扈御輦前後;到壇後,前引大臣在天壇圜丘三成階上站立,方澤壇、日壇、月壇則於二成階下站立。祭祀祈年殿、饗太廟時,前引大臣由左階升駕入殿門,於中門外一成階上東西面排列站立。祭祀社稷壇時,前引大臣站立於內壝門外。展拜堂子時,前引大臣站立於甬道北側。祭祀先農壇時,前引大臣站立於階梯下方。遇駕耕耤、駕臨具服殿時,前引大臣站立於殿前階上。御駕前往耤田時,引導至耕所,三推禮成,引導由觀耕台午階升駕,於御座前左右依序站立。大閱時,前引大臣與後扈大臣均穿著甲胄引扈。[5]朝會時,前引大臣10人在寶座前,面向東方或西方,面對面站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