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恩凱爾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勞恩凱爾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是利用植物的生活型予以分類的系統,由丹麥植物學家克里斯登·勞恩凱爾 (Christen C. Raunkiær)提出。
歷史
[编辑]勞恩凱爾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最早是在丹麥植物學會 (Danish Botanical Society) 會刊《植物學雜誌》(Botanisk Tidsskrift)之中的一段談話[1][2]。
較完整的分類系統則是勞恩凱爾於隔年 (1905年)以法文提出的版本[3],經過更多的努力,於1907年提出丹麥文的版本[4][5].
最早的談話版本及1907年的文章在稍後收錄於英譯版的《勞恩凱爾選輯》(Christen C. Raunkiær's collected works, 1934年)中。[2][5][6].
現況
[编辑]勞恩凱爾植物生活型分類表被許多後來的學者修訂,但是其主要架構並未改變[7][8]。
分類
[编辑]勞恩凱爾的分類主要依據植物生長點 (即芽,特別是休眠芽) 在非生長季時與地面的相對位置,非生長季指的還包括不適合生長、芽處於休眠的季節。
高位芽植物
[编辑]高位芽植物 (phanerophyte)[9]主要為多年生木本植物,其休眠芽高於地表25厘米以上。例如喬本、灌木。但由於附生植物亦是這種狀況,勞恩凱爾在稍後的版本中,將附生植物另分為一群。
高位芽植物還可依植株的高度細分為:大高位芽植物 (megaphanerophyte,大喬木)[9]、中高位芽植物 (mesophanerophyte,中喬木)[9]、矮高位芽植物 (nanophanerophyte)[9]。除了高度,可作為分類的依據還有常綠性 (落葉狀態,即常綠樹種或落葉樹種)、芽的鱗片 (芽鱗,包覆於芽外的托葉或苞片) 被覆狀態、質地 (succulence,是否為肉質)、附生狀態 (epiphytism)。
地上芽植物
[编辑]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e)[9]的芽生長在近地面的枝條上,有些木本植物接地面的枝條上具有多年生的芽,與地面距離不到25公分。例如蔓越莓等越橘屬植物。
地上芽植物還可以細分[9]為:禾本型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a gramminidea)、地衣型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a lichenosa)、墊形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a pulvinata)、匍匐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a reptantia)、泥炭蘚型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a sphagnoides)、肉葉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a succulenta)、半灌木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a suffrutescentia)、蔓延地上芽植物 (chamaephyta velantia)。
地面芽植物
[编辑]地面芽植物 (hemicryptophyte)[9]的芽位於地表或與地表極近。例如:雛菊、蒲公英。
隱芽植物
[编辑]隱芽植物 (cryptophyte)[9]的休眠芽位於土表之下 (根莖、鱗莖、球莖等) 或水面之下。隱芽植物可以分為:
- 地下芽植物 (geophyte)[9]:植物的休眠芽位於土壤中,例如番紅花屬植物、鬱金香屬植物。亦可能再細分為根莖地下芽植物、塊莖地下芽植物、塊根地下芽植物、球莖地下芽植物、根地下芽植物。
- 沼生植物 (helophyte)[9]休眠芽埋在沼澤中,例如:香蒲属植物、驢蹄草。
- 水生植物 (hydrophyte)[9]休眠芽埋在水中,例如睡蓮科植物、一些水鱉屬植物。
一年生植物
[编辑]一年生植物 (therophyte)[9]渡過惡劣環境的方式不是靠休眠芽,而是以種子的形態,並於生長季中完成其生活史。例如沙漠中的許多植物其生活型。
氣生植物
[编辑]氣生植物 (aerophyte)[9]是勞恩凱爾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中的新項目。植物藉由吸器 (haustorium) 吸收空氣中水氣或雨水中的水份或養份,且通常依附在其他的物體上,但不行寄生生活者[10]。例如空氣鳳梨。
附生植物
[编辑]附生植物 (epiphyte)[9] 最早被分類在高位芽植物群中,但因為其生長方式與地表無關而被分出。
參考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Raunkiær, C. (1904) Om biologiske Typer, med Hensyn til Planternes Tilpasninger til at overleve ugunstige Aarstider. Botanisk Tidsskrift 26, p. XIV.
- ^ 2.0 2.1 Ch. 1 in Raunkiær (1934): Biological typ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adaption of plants to survive the unfavourable season, p. 1.
- ^ Raunkiær, C. (1905) Types biologiques pour la géographie botanique. Oversigt over Det Kongelige Danske Videnskabernes Selskabs Forhandlinger, 1905, 347-438.
- ^ Raunkiær, C. (1907) Planterigets Livsformer og deres Betydning for Geografien. Gyldendalske Boghandel - Nordisk Forlag, København and Kristiania. 132 pp.
- ^ 5.0 5.1 Ch. 2 in Raunkiær (1934): The life-forms of plants and their bearings on geography, p. 2-104.
- ^ Raunkiær, C. (1934) The Life Forms of Plants and Statistical Plant Geography, being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 Raunkiæ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eprinted 1978 (ed. by Frank N. Egerton), Ayer Co Pub., in the "History of Ecology Series". ISBN 0-405-10418-9
- ^ Müller-Dombois, D. & H. Ellenberg (1974) Aims and methoods in vegetation ecology.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Reprint 2003, Blackburn Press, ISBN 1-930665-73-3
- ^ Shimwell, D.W. (1971) The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Vegetation. Sidgwick & Jackson, London.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吳連生,石啓耀(編),1985。],《植物學名詞辭典》。臺北市 : 名山。共276頁。
- ^ Galán de Mera, A., M. A. Hagen & J. A. Vicente Orellana (1999) Aerophyte, a New Life Form in Raunkiaer's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10 (1):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