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理区划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地理區劃是指依照人文地理及主要都會區的分佈,對台灣進行分區的方式。大致上有二種主要的劃分方式:一、參考清治末期三府一直隸州的四大區域:北臺灣、中臺灣、南臺灣、東臺灣[1][2];二、參考日治末期五州三廳的六大區域:北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澎、花東[3]。另外官方、民間各單位為符合其需求,常在文件中對分區進行微調。
四大分區
[编辑]1979年之前的區域計畫,將臺灣分為北區、宜蘭區、新苗區、臺中區、嘉雲區、高雄臺南區、東部等七個區域。1979年之後,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現國家發展委員會)制定《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劃》,以位置、人口、資源和經濟活動等因素做為劃分指標,將臺灣調整為北、中、南、東四大區域[4],延用至2018年內政部主管之《全國國土計畫》[5]:
No. | 1 | 2 | 3 | 4 | - |
---|---|---|---|---|---|
分區 | 北臺灣 | 中臺灣 | 南臺灣 | 東臺灣 | 外島 |
地圖 | |||||
行政區劃 | 臺北市 新北市 基隆市 桃園市 新竹市 新竹縣 宜蘭縣 | 苗栗縣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 嘉義市 嘉義縣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澎湖縣 | 花蓮縣 臺東縣 | 金門縣 連江縣 |
面積(平方公里) | 7,353.4 | 10,506.9 | 10,005.4 | 8,143.3 | 180.5 |
人口(2017年12月底)[6] | 10,679,329 | 5,814,759 | 6,378,026 | 548,777 | 150,336 |
某些縣市會因為不同單位的需求而被劃分至不同的分區,這些縣市包括:
- 苗栗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中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則將該縣劃歸為北部區域[7]。
- 宜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則將該縣劃歸為東部區域[7]。
- 嘉義縣、嘉義市: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則將該縣市劃歸為中部區域[7]。
除傳統四大分區外,官方、民間為符合實際需求,尚有二分區、六(七)分區等不同劃分方式。
六大分區
[编辑]六大分區的劃分,是由臺灣日治時期的五州三廳制演變而來。若加上福建省的金馬地區則為七大地區。
No. | 1 | 2 | 3 | 4 | 5 | 6 | – |
---|---|---|---|---|---|---|---|
分區 | 北北基宜 (北北基) | 桃竹苗 | 中彰投 | 雲嘉南 | 高屏澎 (高屏) | 花東 (宜花東) | 金馬 (澎金馬) |
地圖 | |||||||
行政區劃 | 臺北市 新北市 基隆市 (宜蘭縣) | 桃園市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臺南市 | 高雄市 屏東縣 (澎湖縣) | (宜蘭縣) 花蓮縣 臺東縣 | (澎湖縣) 金門縣 連江縣 |
面積(平方公里) | 4,600.8(北北基宜) 2,457.2(北北基) | 4,573.0 | 7,395.7 | 5,446.1 | 5,850.1(高屏澎) 5,723.2(高屏) | 8,143.3(花東) 10,286.9(宜花東) | 180.5(金馬) 307.3(澎金馬) |
人口(2017年12月底)[6] | 7,498,011(北北基宜) 7,041,404(北北基) | 3,735,125 | 4,570,579 | 3,357,475 | 3,710,924(高屏澎) 3,606,851(高屏) | 548,777(花東) 1,005,384(宜花東) | 150,336(金馬) 254,409(澎金馬) |
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 臺北州 | 新竹州 | 臺中州 | 臺南州 | 高雄州 澎湖廳(1926年由高雄州脫離) | 花蓮港廳 臺東廳 | – |
實際應用
[编辑]儘管六大分區法已非臺灣現行行政區劃,但部分官方機構的分區方式仍以其為基礎。
-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轄署本部與臺北、北區、中區、南區、高屏、東區六個業務組。[8]
- 台灣電力公司供電區:劃分為台北、新桃、台中、嘉南、高屏、花東六個供電處。
- 1972年至1986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採用大選區制,除了院轄市臺北市、高雄市(1979年升格)與福建省的金馬地區外,台灣省被劃分成六個選區(北(縣)基宜、桃竹竹苗、中彰投、雲嘉嘉南、高屏澎、花東)[9]。
- 1997年由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所發表的未實現行政區調整計劃,將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當時的兩省兩市(臺灣省、福建省、臺北市及高雄市)重新劃分為六省三市一特區。
二大分區
[编辑]- 東、西台灣
- 北、南台灣
地方生活圈
[编辑]六年國建計畫中,除去金馬地區,將臺灣劃分為18個地方生活圈,並將這些地方生活圈分為都會生活圈、一般生活圈(含發展遲緩的生活圈)等2大類。
參考資料
[编辑]- ^ 高中歷史 - 清代行政區劃. 翰林雲端學院. [202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3) (中文(繁體)).
- ^ 王祿驊. 清代臺灣行政區劃沿革. 中央研究院. [202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中文(繁體)).
- ^ 李宗信. 五州三廳與空間治理規畫 (PDF).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22-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3) (中文(繁體)).
- ^ 《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內容簡介.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2007-03-28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4) (中文(繁體)).
- ^ 全國國土計畫專區.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 2020-12-27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中文(繁體)).
- ^ 6.0 6.1 內政統計月報. 內政部全球資訊網.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中文(繁體)).
- ^ 7.0 7.1 7.2 區域圖.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中文(繁體)).
- ^ 服務據點.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6).
- ^ 《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年
- ^ 組織與職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勞動力發展署全球資訊網.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