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Gini coefficient」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国大陸 | 基尼系数 |
臺灣 | 吉尼係數[1]、基尼係數[2] |
港澳 | 堅尼系數 |
星馬 | 基尼系数 |
基尼系數(英語:Gini coefficient),是20世纪初意大利学者科拉多·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所定義的判断年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3],是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基尼指數(Gini index)是基尼系數乘100倍作百分比表示。在民众收入中,基尼系數最大为“1”,最小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年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该年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裏,其餘的國民沒有收入),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该年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绝对平等,基尼系數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这两种极端情况,即0~1之间。基尼系數越小,年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年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要注意基尼系数只计算某一时段,如一年的收入,不计算已有資產,因此它不能反映國民的总积累财富分配情况。
定義
[编辑]设右圖中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紅線)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线(綠線)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红線)和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线(藍線)之间的面积为B,則表示收入與人口之間的比例的基尼系數為[4]。
如果A为零,即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紅線和綠線重疊);如果B为零,则係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紅線和藍線重疊)。该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斜度越傾向1:1),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基尼系数的调节需要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例如对民众的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和税收等,从而讓收入均等化,令基尼系数縮小。
区段划分
[编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组织规定:
- 若低于0.2表示指數等級極低;
- 0.2-0.29表示指數等級低;
- 0.3-0.39表示指數等級中;
- 0.4-0.59表示指數等級高;
- 0.6以上表示指數等級極高。
通常,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過這條“警戒線”时,贫富两极的分化较为容易引起社会阶层的对立从而导致社會動盪。
财富基尼系数
[编辑]基尼系数由居民的年收入来定义,而需要衡量居民财富分配公平程度时可用财富基尼系数,它由居民所拥有的财富来定义。
绝大部分国家的财富基尼系数都集中在0.6到0.8的区间内,财富基尼系数在0.7左右的国家最多。 [5][來源可靠?]
根據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報告,2012年中國家庭凈財產的基尼系數達到0.73,頂端1%的家庭占有全國1/3以上的財產。[6]丹麥,瑞士等國則紛紛超過0.8,在美國這一數字更是高達0.84。[7] 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調查研究,美國前10%的富人大約占有80%的社會總財富,而前1%的富人占有40%的財富,前0.1%的富人占有20%的財富,前0.01%仍然占有10%的財富。[8]
各经济体系情况
[编辑]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较高,2007年为0.45[9],2013年为0.49,2019年估計為0.415[10]。Janet Gornick 教授2013年的比較圖顯示,美国與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用稅前計算差距不大,以稅後計算則偏高。[11]
在收入差距方面,據美國人口調查局提供的數據,1973年,收入最高20%的家庭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44%;2002年佔50%;而到2012年,這一比例已經增至51%。對收入最低20%的家庭而言,他們的收入佔美國總收入的比例從1973年的4.2%,2002年的3.5%,降至2012年的3.2%。[12][13]。
目前全球基尼系數最高的地方是非洲的納米比亞。2001年以後香港達到0.525,2006年高達0.533,2012年更高達0.537[14],香港已成為高收入經濟體中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即使把發展中國家包括在內,香港的貧富懸殊也十分嚴重,僅次於薩爾瓦多、哥倫比亞、智利、危地馬拉、巴西、南非以及一系列非洲經濟體而排名倒數18位[9];而台灣方面,台灣2010年官方的基尼系數為0.342[15],2013年學者計算為0.36[11],2018年官方的基尼系數為0.338[16];日本、韓國、西歐、東歐等經濟體的收入基尼係數也低於0.4。
2013年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一次性公布了自2003年以来十年的全国基尼系数。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按照國際新的统计口径,中國大陸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是0.491,2009年是0.490,2010年是0.481,2011年是0.477,2012年是0.474。数据显示自2008年起,中国基尼系数在逐年下降。[17]但西南財大公布的歷年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的基尼係數在0.6左右。[18][19][20]这两份不同的结果也被大众广泛讨论[21]。2014年密西根大學谢宇教授根據中國的六份調查,估算中國2005年後基尼系数為0.53–0.55,並指出差距主要來自沿海與內陸差距以及城鄉差距。[22][23]然而,根据2020年的一份基于胡润财富报告、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等原始数据的分析,国家统计局的口径几乎不包括中国最富有的1%人口;只要将千万元人民币以上资产的家庭纳入统计,估算出的基尼系数就会上升到0.55–0.6;而如果将亿元以上资产的家庭也纳入统计,中国2016–2018年的基尼系数则远超0.6,甚至可能高达0.67。[24][25][26][27]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
---|---|---|---|---|---|---|---|---|
奥地利 | 27.4 | 27.6 | 27.0 | 27.6 | 27.2 | 27.2 | 27.9 | 26.8 |
比利时 | 26.3 | 26.5 | 25.9 | 25.9 | 26.2 | 26.3 | 26.0 | 25.6 |
保加利亚 | 35.0 | 33.6 | 35.4 | 35.4 | 37.0 | 37.7 | 40.2 | 39.6 |
克罗地亚 | 31.2 | 30.9 | 30.9 | 30.2 | 30.4 | 29.8 | 29.9 | 29.7 |
賽普勒斯 | 29.2 | 31.0 | 32.4 | 34.8 | 33.6 | 32.1 | 30.8 | 29.1 |
捷克 | 25.2 | 24.9 | 24.6 | 25.1 | 25.0 | 25.1 | 24.5 | 24.0 |
丹麦 | 26.6 | 26.5 | 26.8 | 27.7 | 27.4 | 27.7 | 27.6 | 27.9 |
爱沙尼亚 | 31.9 | 32.5 | 32.9 | 35.6 | 34.8 | 32.7 | 31.6 | 30.6 |
芬兰 | 25.8 | 25.9 | 25.4 | 25.6 | 25.2 | 25.4 | 25.3 | 25.9 |
法國 | 30.8 | 30.5 | 30.1 | 29.2 | 29.2 | 29.3 | 29.3 | 28.5 |
德国 | 29.0 | 28.3 | 29.7 | 30.7 | 30.1 | 29.5 | 29.1 | 31.1 |
希腊 | 33.5 | 34.3 | 34.4 | 34.5 | 34.2 | 34.3 | 33.4 | 32.3 |
匈牙利 | 26.9 | 27.2 | 28.3 | 28.6 | 28.2 | 28.2 | 28.1 | 28.7 |
愛爾蘭 | 29.8 | 30.5 | 30.7 | 31.1 | 29.8 | 29.5 | 30.6 | 28.9 |
義大利 | 32.5 | 32.4 | 32.8 | 32.4 | 32.4 | 33.1 | 32.7 | 33.4 |
拉脫維亞 | 35.1 | 35.7 | 35.2 | 35.5 | 35.4 | 34.5 | 34.5 | 35.6 |
立陶宛 | 33.0 | 32.0 | 34.6 | 35.0 | 37.9 | 37.0 | 37.6 | 36.9 |
盧森堡 | 27.2 | 28.0 | 30.4 | 28.7 | 28.5 | 31.0 | 30.9 | 33.2 |
馬爾他 | 27.2 | 27.1 | 27.9 | 27.7 | 28.1 | 28.5 | 28.3 | 28.7 |
荷蘭 | 25.8 | 25.4 | 25.1 | 26.2 | 26.7 | 26.9 | 27.1 | 27.0 |
波蘭 | 31.1 | 30.9 | 30.7 | 30.8 | 30.6 | 29.8 | 29.2 | 27.8 |
葡萄牙 | 34.2 | 34.5 | 34.2 | 34.5 | 34.0 | 33.9 | 33.5 | 32.1 |
羅馬尼亞 | 33.5 | 34.0 | 34.6 | 35.0 | 37.4 | 34.7 | 33.1 | 35.1 |
斯洛伐克 | 25.7 | 25.3 | 24.2 | 26.1 | 23.7 | 24.3 | 23.2 | 20.9 |
斯洛維尼亞 | 23.8 | 23.7 | 24.4 | 25.0 | 24.5 | 24.4 | 23.7 | 23.4 |
西班牙 | 34.0 | 34.2 | 33.7 | 34.7 | 34.6 | 34.5 | 34.1 | 33.2 |
瑞典 | 26.0 | 26.0 | 26.0 | 26.9 | 26.7 | 27.6 | 28.0 | 27.0 |
欧洲联盟平均 | 30.5 | 30.4 | 30.6 | 30.9 | 30.8 | 30.6 | 30.3 | 30.4 |
欧元区 (EA19) | 30.6 | 30.5 | 30.7 | 31.0 | 30.7 | 30.7 | 30.4 | 30.6 |
不足之处
[编辑]- 没有显示出来在哪里存在分配不公。例如同樣的基尼系數下,如果青年平均收入比中老人低太多,社會則會出現大問題——就算是年輕人的父母能夠金援他們也是一樣,年輕人接受父母金援時會認為,他們沒有辦法在未來金援自己的子女,因此容易拒絕生育。
- 國際間並無制定基尼系數的準則,一些問題(如應否除稅項,應否剔除公共援助受益者,應否剔除非本地居民,或應否加入政府的福利)並沒有一致性,以至缺乏比較的準則。
- 基尼系数一般是按年收入来算的,这样对年收入波动很大的地区(如商业投资为主导)的估计会显著高于年收入波动小的地区(如公务员为主导的地区)。如果年收入波动很大,则基尼系数会很高,但多年份积累积累下来的收入差距并没有基尼系数显示得那么大。這也反映了基尼系数高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收入波动高,社会阶层流动快。
参考文献
[编辑]- ^ 吉尼係數. 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8-07-05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 ^ 基尼係數. 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8-07-05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 ^ 大陸貧富差距 續拉警報. 中國時報. 2014年1月21日 [2017年1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13日).
- ^ 基尼系數 (PDF). 台灣大學. 2014年1月21日 [2017年1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年10月12日).
- ^ 北大版“0.73基尼系数”与官方数据并不矛盾. 2014-07-30 [2020年8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8日).
- ^ 报告称我国1%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财产. 人民网. 2014年7月25日 [2014年7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9月3日).
- ^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GLOBAL HOUSEHOLD WEAL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英文)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ealth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英文)
- ^ 9.0 9.1 CIA World Factboo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 the world factbook.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英语).
- ^ 11.0 11.1 Inequality in America: Gini in the bottle. 《經濟學人》. 2013-11-26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英文)
- ^ 美國貧富差距日趨增大 20%人口占有50%財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 ^ Table H-2. Share of Aggregate Income Received by Each Fifth and Top 5 Percent of Households, All Races: 1967 to 2012. 美國人口調查局. [2014-06-28].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14-02-24).(英文)
- ^ 香港坚尼系数0.537 贫富差距令人震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法广
- ^ 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 (PDF). [2011-05-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7).
- ^ 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 (PDF). [2020-06-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27).
- ^ 统计局公布2003-2012基尼系数:08年起逐年回落. 网易财经. 2013-01-18.[失效連結]
- ^ 中国收入差距报告 2015. 西南财经大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 ^ 甘梨.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504-0664-3.
- ^ 甘梨.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4.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504-1809-7.
- ^ 官方基尼系数与民间数据相差极大遭质疑. 网易财经. 2013-01-19 [2013-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0).
- ^ China's Income Inequality Surpasses U.S., Posing Risk for Xi. Bloomberg. 2014-04-29 [2014-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英文)
- ^ Yu Xie; Xiang Zhou. Income inequality in today's China.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14-02-20, 111 (19): 6928–6933 [2014-12-01]. ISSN 0027-8424. doi:10.1073/pnas.1403158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英文)
- ^ 蔡禾.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11 [2023-06-26]. ISBN 978-7-5201-16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6).
- ^ 甘梨.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7. 原创力文档.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6).
- ^ 吴琼; 戴利红; 甄祺; 谷丽萍; 王祎睿; 吕萍.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 (PDF).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26).
- ^ 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胡润财富报告》. 胡润百富. 胡润研究院.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8).
延伸閲讀
[编辑]- Amiel, Y.; Cowell, F. A. Thinking about Inequality. Cambridge. 1999. ISBN 978-0-521-46696-7.
- Anand, Sudhir.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Malay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978-0-19-520153-6.
- Brown, Malcolm. Using Gini-Style Indices to Evaluat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Health Practitioners: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n Application Based on Alberta Data.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4, 38 (9): 1243–1256. PMID 8016689. doi:10.1016/0277-9536(94)90189-9.
- Chakravarty, S. R. Ethical Social Index Number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90. ISBN 978-0-387-52274-6.
- Deaton, Angus.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585-23787-9.
- Dixon, Philip M.; Weiner, Jacob; Mitchell-Olds, Thomas; Woodley, Robert. Bootstrapp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inequality. Ecology. 1987, 68 (5): 1548–1551. JSTOR 1939238. doi:10.2307/1939238.
- Dorfman, Robert. A Formula for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9, 61 (1): 146–149. JSTOR 1924845. doi:10.2307/1924845.
- Firebaugh, Glenn. The New Geography of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674-01067-3.
- Gastwirth, Joseph L. The Estimation of the Lorenz Curve and Gini Index.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2, 54 (3): 306–316. JSTOR 1937992. doi:10.2307/1937992.
- Giles, David. Calculating a Standard Error for the Gini Coefficient: Some Further Results (PDF).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 66 (3): 425–433 [2020-04-13]. CiteSeerX 10.1.1.202.6462 . doi:10.1111/j.1468-0084.2004.0008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5-05.
- Gini, Corrado. Variabilità e mutabilità. 1912. Reprinted in Pizetti, E.; Salvemini, T. (编). Memorie di metodologica statistica. Rome: Libreria Eredi Virgilio Veschi. 1955.
- Gini, Corrado.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of Incomes. The Economic Journal. 1921, 31 (121): 124–126 [2020-04-13]. JSTOR 2223319. doi:10.2307/2223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 Giorgi, Giovanni Maria. Bibliographic portrait of the Gini concentration ratio (PDF). Metron. 1990, 48: 183–231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 Karagiannis, E.; Kovacevic, M. A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Jackknife Variance Estimator for the Gini Coefficient.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62: 119–122. doi:10.1111/1468-0084.00163.
- Mills, Jeffrey A.; Zandvakili, Sourushe. Statistical Inference via Bootstrapping for Measures of Inequality (PDF).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97, 12 (2): 133–150 [2020-04-13]. CiteSeerX 10.1.1.172.5003 . JSTOR 2284908. doi:10.1002/(SICI)1099-1255(199703)12:2<133::AID-JAE433>3.0.CO;2-H. hdl:10419/186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8).
- Modarres, Reza; Gastwirth, Joseph L. A Cautionary Note on Estimating the Standard Error of the Gini Index of Inequality.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6, 68 (3): 385–390. doi:10.1111/j.1468-0084.2006.00167.x.
- Morgan, James. The Anatom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2, 44 (3): 270–283. JSTOR 1926398. doi:10.2307/1926398.
- Ogwang, Tomson. A Convenient Method of Computing the Gini Index and its Standard Error.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 62: 123–129. doi:10.1111/1468-0084.00164.
- Ogwang, Tomson. Calculating a Standard Error for the Gini Coefficient: Some Further Results: Reply.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 66 (3): 435–437. doi:10.1111/j.1468-0084.2004.00087.x.
- Xu, Kuan. How Has the Literature on Gini's Index Evolved in the Past 80 Years? (PDF).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housie University. January 2004 [1 June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8.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s in Xu, Kuan. How Has the Literature on Gini's Index Evolved in the Past 80 Years?.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3, 2: 757–778.
- Yitzhaki, Shlomo. Calculating Jackknife Variance Estimators for Parameters of the Gini Method.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1991, 9 (2): 235–239. JSTOR 1391792. doi:10.2307/139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