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成立1870年
地址 美国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
坐标40°46′45.71″N 73°57′47.95″W / 40.7793639°N 73.9633194°W / 40.7793639; -73.9633194
参观人數6,226,727(2013年)[1]
建立者約翰·泰勒·約翰斯頓
館長托馬斯·P·坎貝爾
網站www.metmuseum.org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建于1874年,​150年前​(1874
建筑师理查德·莫里斯·亨特卡尔弗特∙沃克斯雅各布·莱·牟德
建筑风格布雜藝術
NRHP编号86003556
重要日期
NRHP收录1972年1月29日[2]
指定NHL1986年6月24日[3]
地图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曼哈頓的位置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在曼哈頓的位置
博物館大堂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語: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昵称The Met)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中央公園旁,是世界上最大的、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之一。[4]主建築物面積約有8公頃,展出面積有20多公頃。館藏超過二百萬件藝術品[5],整個博物館被劃分為十七個館部。[6]除了主館外,還有位於曼哈頓上城區的修道院博物館分馆,那裡主要展出中世紀的藝術品,以及于2016年3月开放的布劳尔分馆,用于展出现当代艺术。

在眾多永久藝術收藏品中,包括许多出众的古典藝術品、古埃及藝術品、几乎所有歐洲大師的油畫及大量美國視覺藝術和現代藝術作品。博物館還收藏有大量的非洲亞洲大洋洲拜占庭伊斯蘭藝術品。[7]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樂器服裝飾物武器盔甲的大總匯。[8]博物館的室內設計模仿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从1世紀的羅馬風格延续至現代美國。[9]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由一群美國公民於1870年發起构建。當時的發起人包括了商人、理財家、卓越的藝術家與思想家。他們期望博物館能夠给予美國公民有关藝術與藝術教育的熏陶。[10]最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1872年2月20日開幕,當時的博物館位於第五大道681號。

在2007年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已經有接近四分之一英里長及佔地二百萬平方英尺,是博物館最初大小的二十倍。[11]

歷史

[编辑]
畫中所示1872年2月20日博物館在第5大道681號的開幕的情況。這幅木刻畫曾於1872年3月9日在《法蘭萊斯利週刊》出版

1870年4月13日紐約州議會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頒發一項法令,“為了在城市中建立和維持一个藝術博物館和圖書館,為了鼓勵和發展美術研究和藝術在生產和自然生活的應用,為了增加相关科目的一般知識,也為了向公众提供教育和娛樂。”[12]

該博物館於1872年2月20日首次開放,當時位於紐約市第五大道681號的一幢大廈之內。鐵路职员約翰·泰勒·約翰斯頓英语John Taylor Johnston将個人藝術收藏品提供给博物館作為最早的館藏,並且担任首任馆长。而出版商喬治·帕爾默·普特南英语George Palmer Putnam成了創立時期的監督人。藝術家伊士曼·約翰遜英语Eastman Johnson擔任博物館的共同創辦人。在他們的指導下,博物館的館藏,由最初的羅馬石石棺和大部分來自歐洲的174幅繪畫,迅速增長並填滿了可用的空間。1873年,博物館採購了盧吉·帕爾瑪·德·塞斯諾拉(Luigi Palma di Cesnola)所收集的賽浦路斯文物。同年,博物館從第五大道搬遷到第14街128號道格拉斯大廈。可是新館址很快就不敷應用。

1871年,博物館與紐約市商議後,得到中央公園東側的一片土地作為永久館址。其建築的紅磚新歌德式外型由美國建築師卡爾弗特·沃克斯(Calvert Vaux)和合夥人Jacob Wrey Mould設計。[13]沃克斯的大膽新歌德式設計不獲欣賞,在建築完成時被認為設計過時,更被博物館的主席評為「一個錯誤」。[14]

博物館自此不斷擴建,譬如由理查德·莫里斯·亨特所設計的新古典學院派布雜藝術的立面。[15]這個擴展部分由1912年開始興建,到1926年完工,採用了來自印第安那州的灰色石灰石。南翼建於1911年,北翼建於1913年。兩翼都是由麦金米德与怀特建筑师事务所負責興建。1963年,在作家安德烈·馬爾羅驅使下,成千上萬的訪客到博物館一睹《蒙娜麗莎》。[16]

1971年,新建築計劃得到批准並且交給凱文·羅區-約翰·汀克羅事務所負責,工程為期超過20年。[17]計劃目標是為了市民更容易接近展品,研究人員更方便使用設施,讓整個博物館更有趣更有教育意義。

在很多的新計劃中,也包括了於1975完工的「羅伯特·雷曼翼」,那裡珍藏了很多歐洲油畫大師的名作,當中包括了印象派後印象派畫家;安置丹鐸廟的「賽克勒翼」,完成於1978年;「美國翼」於1980年對外開放,那裡全面展示美國日常生活藝術歷史;「邁克·C·洛克菲勒翼」,自從1982年,收藏了來自非洲、大洋洲、美洲的文物;「莉拉·艾奇遜·華萊士翼」,自1987年收藏了很多現代藝術作品;而「亨利·克拉維斯翼」則展出自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的歐洲雕塑與裝飾藝術。

這些新建築物落成後,博物館在這些空間裡重新組織收藏品。1998年6月,韓國藝術廊對外開放,完整了亞洲藝術的展覽系列。1999年,近東方文物、希臘與羅馬文物展館的重新裝修已經展開。展覽古希臘藝術的「羅伯特和蕾妮展覽廳」在1996年開幕,新希臘畫廊於1999年4月開幕,而塞浦路斯畫廊於2000年開幕。

2006年,博物館的建築物總長度差不多400米,佔地180000平方米,比1880年代的館址大20倍。[18]

館藏

[编辑]

大都會的永久收藏品被分為十九個館部,每個館部都有專門的館長、修復人員及研究人員。[6]永久收藏品的代表有古代物品及古埃及的藝術品,歐洲名師的油畫雕塑,還有大量的美洲及現代藝術展品。[7]博物館亦收藏了不同的樂器服裝飾物,以及古代的武器盔甲[8]博物館的畫廊永久地配置了一些著名的內部裝飾,從1世紀羅馬到現代美國的設計都有。[9]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相当出色的中国藏品,据研究者指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号称是中国以外最好的中国佛教雕塑收藏,在塞克勒(Sackler)厅中摆满了大大小小佛像,包括山西广胜寺的元代彩画大约60平方米,以及大量从山西掠走的佛头。”[19]

除了常設展覽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全年組織與舉辦大型的巡迴展覽。[20]

詹姆斯·羅瑞墨是博物館1955年到1966年的主管。[21]在他死後,Thomas Hoving成為下一任的主管,他的任期為1967年3月17日到1977年6月30日。曾長時間擔任管理員的菲力普·德·蒙特貝羅,於2008年1月8日上任主管,並計劃於2008年年尾時退任。截至2009年1月,現任博物館主管是托馬斯·P·坎貝爾[22][23]

美國裝飾藝術館部

[编辑]

美國裝飾藝術館部收藏了大約12000件美國裝飾藝術品。它們都來自17世紀到20世紀初。雖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批收藏品都是1909年美國理財家羅素·賽奇的妻子-馬格麗特·奧麗維婭·斯洛卡姆·塞奇所捐贈的,但直到1934年才有專門保存美國裝飾藝術的部門。該館部獲得的其中一個獎項就是因為收藏了大量的美國彩繪玻璃。這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完備的館藏,有些藝術品來自蒂芙尼公司。該館部的25個代表不同時間的展廳都配以當時的擺設與室內設計。現在收藏了很多銀器,都是保羅里維的收藏,而且是蒂芙尼公司的出品。[24]

美國油畫與雕塑館部

[编辑]
由美國歷史畫家埃玛纽埃尔·洛伊茨所畫的《華盛頓橫渡特拉华河

自從博物館創立,特別注意收藏美國藝術。首先成為館藏的是1870年所購得的希倫·包爾斯所製作富有寓言的雕塑-《加州》。現在還在博物館內展出。數十年來,美國油畫與雕塑館部的收藏量不斷增加。現在多達1000幅畫,600個雕塑,2600幅繪圖,涵蓋了殖民時期到20世紀初期。最著名的有《華盛頓橫渡特拉华河》,由吉伯特·斯圖亞特埃玛纽埃尔·洛伊茨所畫,描繪了當時喬治·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河流的景象。除此之外,還有著名美國畫家溫斯洛·荷馬喬治·加勒伯·賓漢(George Caleb Bingham)、約翰·辛格·薩金特、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及湯姆·艾金斯[25]

古代近東藝術館部

[编辑]
位於照片右方的是拉瑪蘇石像,而左方的是捨杜[26]

自開幕以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收集近東地區的古代藝術與文物。現在有關的館藏已經超過7000件,譬如楔形文字的泥版與印章。有些文物來自新石器時代,有些則來自薩珊王朝,還有屬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王朝,譬如蘇美爾赫梯亞述巴比倫尼亞,有些則屬於埃蘭語文化,還有大量來自青銅時代。當中最著名的就是來自新亞述時期的君主-亞述那西爾帕二世所興建的西北王宮的巨大石像-拉瑪蘇[27]

武器和盔甲館部

[编辑]
博物館內中世紀的武器和盔甲

武器盔甲是博物館最流行的收藏品。在一樓,收藏品以獨特的“巡遊”方式展示在馬背上身穿裝甲的人物,成為博物館的武器和盔甲展廊中最易識別的印象。該部的重點是“傑出的工藝和裝飾”,這些裝飾物品只作展示之用而沒有實際用途。雖然收藏品集中在中世紀晚期歐洲和日本,從公元前4世紀到19世紀都有。然而,並非只展出武器和盔甲所代表的文化;它的收集範圍幾乎比任何其他部門的地理跨越性更大,包括了埃及、古希臘、羅馬帝國、古代近東地區、非洲、大洋洲和美洲,以及19和20世紀的美國槍械(特別是柯爾特槍)。在15,000多件文物中,大部份是給國王和王子所用,包括屬於英國亨利八世,法國亨利二世和德國費迪南一世的裝甲。[28]

非洲、大洋洲、美洲藝術館部

[编辑]
來自16世紀尼日利亞貝寧帝國法院,由象牙與銅所製的面具

雖然自從1882年開館以來已經搜購了一批祕魯文物,但仍未積極蒐集來自非洲、大洋洲、美洲藝術品。直到1969年,美國商人及慈善家-納爾遜·洛克斐勒捐贈了3000件藝術品給博物館,情況才開始轉變。今天,博物館已經收藏了超過11000件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太平洋的島嶼、美洲的文物,並且為此在博物館南端興建了佔地4000平方米的「洛克斐勒翼」。這批文物包括了來自澳洲土著的壁畫、由新幾內亞阿斯馬族所雕刻的一群15英尺高的紀念柱、由德國藝術商人卡士·皮爾士所捐贈的一批無價文物,它們來自尼日利亞貝寧帝國的法院。[29]這些文物,從珍貴金屬到豪猪的刺都有,無疑是館內最多樣化的館藏。[30]

亞洲藝術館部

[编辑]
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裡

大都會博物館有關亞洲藝術的館藏是西方國家中最大和最全面的。亞洲每個文明都有其代表性的優秀作品,帶來了差不多半個世界的,無論在質或量都是無可比擬的藝術傳統體驗。超過60000件物品,自公元前2000年到20世紀初,包括來自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喜馬拉雅山區的油畫版畫書法雕塑、金屬製品、陶瓷油漆、裝飾藝術作品和紡織品。該館部是以書法和繪畫作品而著名,無論巨大的風景和模仿自然的,以及日本屏風和版畫,都是集功能儀式豪華於一身。來自南亞及東南亞的石雕和金屬雕塑,尼泊爾西藏等其他地區的早期繪畫,都是館藏的優勝之處。其中亞斯特庭院更是根據中国蘇州網師園而設計,作為展覽中國木製家具。[31]

服裝研究館部

[编辑]
來自1740年代英國的法式連衣裙

服裝藝術博物館是由愛蓮·伯恩斯坦(Aline Bernstein)與愛蓮·路易松(Irene Lewisohn)所成立。[32]1937年,它併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成為服裝研究館部。今天,它收藏了超過80000服裝與飾物。由於這些館藏十分脆弱,不會作長期展覽。因而,每年在藝術廊展出兩次,每次都配以特定的設計師或者主題。去年,就展示了由可可·香奈尔詹尼·范思哲所設計的服裝,引來大量訪客。至於每年由美國時裝雜誌Vogue的主編-Anna Wintour所主持的比賽是時裝界的盛事。譬如2007年的700張入場券,每張價值高達6500美元。[33]

繪畫及印刷品館部

[编辑]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所畫的《梅倫科利亞一世》(Melencolia I)

雖然其他館部都藏有大量繪畫及印刷品,但是繪畫及印刷品館部專門收集北美與西歐在中世紀之後的作品。現在,該館部藏有超過11000幅繪畫,12000種圖冊。自從1880年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逝世後所捐獻的670幅繪畫,館藏越來越豐富,展出歐洲繪畫大師的素描與畫稿更多於該大師的油畫。譬如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林布蘭安東尼·凡·戴克阿爾布雷希特·杜勒艾德嘉·竇加等等。

古埃及藝術館部

[编辑]
藍色的河馬陶器像,於公元前1981年至公元前1885年間製成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收集的古埃及藝術品,是開羅以外最豐富的館藏。大約36000件展品包括了藝術品、歷史文物、對文化十分重要的物品,林林種種,來自舊石器時代罗马埃及都有。

自1906年,公眾對古埃及文化的興趣日益增加,為了回應訴求,博物館在埃及開始了長達35年的考古工作。一半以上的館藏都是來自這些考古工作。今天,幾乎整個館藏在32個展廳和8個研究展廳以時序來展出。總體而言,館藏反映了美學價值、歷史、宗教信仰和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34]

歷任主管

[编辑]
塞斯諾拉(1870年)
  • 塞斯諾拉(1832-1904)。在1879年至1904年出任首屆主管。出身在軍事世家的他曾參與奧地利軍的克里米亞戰爭。1860年,移居到美國。他在紐約創立軍官學校。在美國內戰期間,擔任陸軍騎兵隊上校,並且獲得英勇勳章。他的軍人生涯到1865年結束。當時他被委任為駐塞浦路斯的領事。他熱愛考古學,促使他在當地展開挖掘工作,期間發掘大約30000件文物。這些文物被博物館收購了。1879年,他開始出任首屆主管。這次委任惹起爭論,因為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他的挖掘工作等於掠奪行為。[35][36]
  • 克拉克。英國卡斯帕·克拉克爵士(1846年 - 1911年)由1904年至1910年擔任第二任主管。[37]1867年,他首先在倫敦南肯辛頓博物館工作。1896年,開始擔任領導角色。1910年因健康理由辭職,返回倫敦。
  • 羅賓遜。自1910年至1931年,主管一職由愛德華·羅賓遜擔任。他是考古學專家,擅長於古希臘文物。1885年成為波士頓美術館的文物保護員,1902年晉升為該館主管。不久便加入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擔任處理主管。1910年晉升為主管。[38][39]
  • 羅瑞墨。羅瑞墨自從1955年開始擔任主管,直到1966年去世為止。他貢獻了自己的一生。1927年,他完成自己的研究後,便加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裝飾藝術館部,成為一名助理。1934年,晉升為中世紀藝術館部館長。1943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短暫離開博物館,但協助美軍保存和研究曾被納粹黨偷去的藝術品。1949年,返回博物館,出任修道院的理事直到1955年。
  • 霍文。托馬斯·霍文生於1931年,195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課程後,加入中世紀藝術館部,1965年成為該館部館長。1966年加入紐約市長約翰·林得瑟的團隊。可是當收到羅瑞墨的死訊,便返回博物館擔任主管。
  • 蒙特貝羅。菲力普·德·蒙特貝羅在1977年至2008年間,擔任博物館主管。這位出生於巴黎的法國人是蒙特貝羅公爵的後人。1951年跟從家人抵達美國,1955年入籍美國。他在紐約就讀法國人學校攻讀學士學位。195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後來在紐約大學的藝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1963年,加入博物館,成為館部助理,然後晉升為歐洲油畫館部的準館長。1969年至1974年,被委任為休士頓美術館的主管。1974年,返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擔任副主管,統籌主管及教育事務。在他的領導下,博物館擴展了一倍,19世紀歐洲油畫的藏量更豐富。[42]

參考資料

[编辑]
  1. ^ "Visitor Figures 2013: Exhibition & Museum Attendance Survey" (PDF). London: The Art Newspaper. 25 March 2014, Vol. 23, No. 256. ISSN 0960-6556.  (英文)
  2. ^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1-23. 
  3.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summary listing.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9). 
  4. ^ Lande, Nathaniel; Lande, Andrew. Top 10 Museums and Galleries. The 10 Best of Everything, Third Edi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12-04-03: 90 [2017-05-22]. ISBN 978-14262086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5). 
  5. ^ Metropolitan Museum Launches New and Expanded Web Site. The Met. 2000-01-25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8). 
  6. ^ 6.0 6.1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he Permanent Collection and Special Exhibitions. [2007-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7. ^ 7.0 7.1 de Montebello, Philippe. Masterpieces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7: 6–7. ISBN 0300106157. 
  8. ^ 8.0 8.1 Pyhrr, Stuart W. Arms and Armor: Notable Acquisitions 1991-2002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 ISBN 0300098766. 
  9. ^ 9.0 9.1 Peck, Amelia. Period Rooms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17,275. ISBN 0300105223. 
  10. ^ Brief History of The Museum. [2017-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1.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t HumanitiesWeb.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1). 
  12. ^ Disturnell, John New York as it was and as it 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 Van Nostrand, New York, 1876.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age 101.
  13. ^ Visitor's Informa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website. [200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1). 
  14. ^ Halford, Macy. At the Museums: Four Eyes. 2008-12 [200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8). 
  15. ^ François Weil. Histoire de New York. Paris: Fayard. 2005: 180. ISBN 2213618569 (法语). 
  16. ^ Frédéric Martel. De la culture en Amérique. Paris: Gallimard. 2006: 36. ISBN 2070779319 (法语). 
  17.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museum - Press releas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9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英语). 
  18. ^ (英文) L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sur HumanitiesWeb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略特:盗掘与盗购--关于美国推迟对中国文物进口限制的禁令. humanities.cn. 200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20. ^ Current Special Exhibitions. [2009-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1). 
  21. ^ Rorimer, James [Joseph]. [200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22. ^ Miriam Kreinin Souccar. New Met Director has Lots of Company. Crain's New York Business. 2008-09-10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3). 
  23. ^ Kelly Crow. Met Selects Curator to Run Museum. Wall Street Journal. 2008-09-10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9). 
  24. ^ Works of Art: American Decorative Arts.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09-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1) (英语). 
  25. ^ Works of Art: American Paintings and Sculpture.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09-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6) (英语). 
  26. ^ Human-headed winged bull and winged lion (lamassu).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09-06-21] (英语). 
  27. ^ Works of Art: Ancient Near Eastern Ar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0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英语). 
  28. ^ Works of Art: Arms and Amour.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09-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6) (英语). 
  29. ^ Ezra, Kate. Royal Art of Benin - The Perls Collection.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992. ISBN 0-87099-632-0. 
  30. ^ Works of Art: Arts of Africa, Oceania, and the Americas.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09-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31. ^ Works of Art: Asian Arts.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09-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32. ^ 1944. Playbill. [200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8). Philanthropist Irene Lewisohn died today in New York City. She and her sister Alice built and endowed the Neighborhood Playhouse. With Aline Bernstein she founded the Museum of Costume Art on Fifth Avenue in 1937. 
  33. ^ Postrel, Virginia. Dress Sense. The Atlantic. 2007-05: 133. 
  34. ^ Works of Art: Egyptian Ar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200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35. ^ Constantine Markides. Taking stock of our stolen past. Archeology News.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2) (英语). 
  36. ^ Anna Marankou ; Nicosia :. The consul Luigi Palma di Cesnola, 1832-1904 : life & deeds. Cultural Centre, Popular Bank Group. 2000. OCLC 46605061 (英语). 
  37. ^ Caspar Purdon Clarke. dictionaryofarthistorians.org.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英语). 
  38. ^ Edward Robinson. dictionaryofarthistorians.org.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英语). 
  39.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Vol. 26, No. 5. In Memoriam: Edward Robinson. dictionaryofarthistorians.org. 1931 [2007-05-11] (英语). 
  40. ^ DCF. Giants of Egyptology - Herbert E. Winlock. Egyptology.com. 1998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8) (英语). 
  41. ^ Custodian of the Attic. 時代雜誌. 1952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英语). 
  42. ^ Dartmouth Honorary Degrees 2004: Philippe de Montebello. Dartmouth News. 2004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9) (英语). 

延伸閱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