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 (广州)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嶺南大學
Lingnan University
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門前的石牌坊,攝於1927年
校训弘基格致 服務社羣
创办时间1888年3月格致書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成立
1903年5月更名嶺南學堂(英文名稱改為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1912年9月中文名稱改為「嶺南學校」(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1927年7月1日正名為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
1952年撤校
復辦時間1967年
嶺南書院,位於香港)
停办时间1952年
学校类型私立大学教會大學
宗教背景基督新教北美長老會
校址廣州河南島康樂園
中山大學南校區現址)
总面积約3000畝
(不包括校外農場)
代表色紅色灰色
位置
地图
嶺南大學校徽

岭南大学是在美國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同意下,1888年于中國廣州创立的一所不隸屬於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學[注釋 1],為民初時期十三所中國基督教大學之一。

1949年國府遷臺後,校董會聯合全部十三所基督教大學,南遷至香港,合并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1967年,「嶺南教育擴展會」以「嶺南書院」的名義在香港復校,並在1999年將其復名為嶺南大學

經1952年的中国高校院系調整,广州校區以及設施与原国立中山大学合并组成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主校區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1988年,中山大学在嶺南大學原校區設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

歷史[1]

[编辑]

格致书院时期

[编辑]
格致書院1900年全體學生合照,前排中坐者為日後的首任華人校長鍾榮光。
1918年康樂園校址設計全圖
  • 1885年,美國美北長老會海外差會(American Presbyterian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接納以牧師香便文(Rev. Benjamin C.Henry)為代表的長老會廣州佈道團的建議,同意於中國廣東地區建立一所基督教書院。
  • 1886年至1887年間,长老会牧師哈巴安德(Rev. Andrew P. Happer, DD)與6名友人於美國紐約成立「嶺南基金會」。基金會選出哈巴為書院監督(President),並授權他來華籌辦開校事宜。
  • 格致書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於1888年3月28日開始授課,校址設於廣州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3年后因哈巴夫婦雙雙病重回国,學校於1890年8月20日關閉。
  • 香便文於1893年3月10日接任監督,重開書院,並一度與培英學校合併,遷到廣州花棣。1896年那夏禮出任監督,至1899年3月14日由尹士嘉接任,與培英學校分柝,培英專注神學,格致集中辦科學教育。格致書院遷到廣州四牌樓(现解放中路)福音堂。初期根據清代科舉考試和美國中學的課程標準開設四年制「廣學班」,程度相當於大學預科。此年聘请钟荣光為漢文總教習协办校务。
  • 因發生排外事件及庚子事變,而格致書院與美國及教會關係密切,為避免滋擾,於1900年7月遷校澳門荷蘭園

岭南学堂、大学時期

[编辑]
珠江邊的碼頭
格蘭堂正面
格蘭堂背面
  • 1903年5月更名嶺南學堂(英文名稱改為Canton Christian College)。同年,钟荣光在广州河南康乐村购置200亩地,搭起板房作为临时校舍,开始招生上课。后经其不懈努力,在此后数年为岭南学堂筹得120万元,兴建校舍,增添设备,同时开办大学预科,设附属小学和华侨学堂。
  • 1904年遷回廣州,隨後於河南島(現位於海珠區)康樂村一帶建設永久校園。1906年成為中國第一所准許男女同校上課的學校。1907年由晏文士(Dr. Charles K.Edmunds)继任监督,仍由钟荣光协理校务。
  • 1912年9月,辛亥革命后,中文名稱改為「嶺南學校」,英文名稱則仍用Canton Christian College。1916年開設文理科大學,1918年首屆學士生畢業。
  • 1923年12月21日, 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嶺南大學學生歡迎會演講, 講題「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是極有影響力的一場演講。
  • 1924年7月3日至9日,中化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会议着重讨论收回教育权问题,同时通过了收回教育权的三大提案。岭南大学内部也出现学生运动,要求华人自办。1926年4月,岭南大学董事会在纽约召开。钟荣光正在墨西哥募款,也赶赴纽约出席。他在会议上发表谈话:“董事局创本校初意,原为扶助中国发展教育。待中国人得有办学之经验与能力,便将学校主权还诸中国人。现在时机,恰好成熟。”[2]岭南大学同学会也致函董事局,要求改组董事局,将学校归还华人自主。同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私立学校立案规程,规定大学必须由中国人办理,外人不得在中国设立大学。此后校董事局派人来华协商,决定在华成立董事局。
  • 1927年7月1日正名為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推举鍾榮光為首任華人校長和校董会主席,李應林為首任常務副校長。
  • 1934年開始進行海外學生交換計劃,以美國學生為主。
1938年,私立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醫學院前面,現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博濟樓。
  • 1934年私立夏葛医学院(原夏葛女子醫學院,The Hackett Medical College for Women)與博濟醫學院合併,博濟醫學院此前已於1930年由岭南大学接辦,於是在兩院基礎上成立私立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Dr. Sun Yat-sen Medical College of Lingnan University),改為6年制醫學教育。至1936年所有設備移交與學生轉籍完成。
  • 1938年二次大戰其間,10月廣州淪陷,嶺南大學遷往香港,並借用香港大學部份校舍辦公、授課、住宿;農學院則於香港新界復課。1940年農學院遷往粵北坪石,另建校舍。
  • 1937至1939年,岭南大学校董会董事,旅居上海的潮商郑馥如捐资16万元,协助农学院建立柑橘研究所,并在潮阳县等地设立柑橘试验场。研究所设立郑雨泉(郑家先人)奖学金,代缴一部分学生学费,并支助部分学生在美国留学的费用。后这一计划细分为果树园艺、留美果树园艺及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植物病理三项,试验场也进一步发展为柑橘实验站。
  •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嶺南大學因而停課。1942年於韶關仙人廟大村復課。
  • 二次大戰結束後,嶺南大學遷回廣州康樂校園,1945年10月31日復課。戰後至國共內戰期間,嶺南大學在校长陈序经先生主持下一方面重整院系,另一方面吸納因戰亂南下的著名學者,如陳寅恪王力姜立夫梁方仲等,促進嶺南大學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發展。中共於1949年建政後推行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嶺南大學於1952年被併入中山大學

校歌

[编辑]

曲譜取材自美國民謠《安妮·莱尔》,由Henry S. Thompson於1857年作曲,葛理佩 (Henry Blair Garybill)填詞(原文為英文),陳輯五譯寫中文歌詞:[3]

散逐東風滿穗城

除校歌外,當時亦有不少有關嶺南校園生活的歌曲,如《嶺南牛》[4]、《紅灰獅子》[5]、《今我等在嶺南》[6]、《高飄嶺南旗》[7]等,於不同場合例如運動會、同學聚會中歌唱。後來由白序之、何安東編成《嶺南歌譜》。

校徽

[编辑]

校徽於1911年(嶺南學堂時期)由校友及老師司徒衛[8]設計。外形為圓形,圖案呈現康樂校園懷士堂北望的景觀:上半部是自珠江南岸可見的白雲山,中間是珠江和珠江南岸的嶺南名產荔枝樹林,底部為通往校園的小徑[9]。校徽為灰底紅圖,源於學生一次參加廣東省運動會,啦啦隊所用校旗以紅色為底色,上面印有「嶺南」兩個灰色大字。「紅、灰」(「殷紅如血,深灰似鐵」)遂成為其校代表色,學生亦往往自稱「紅灰兒女」。

校园

[编辑]
1917年至1919年間的懷士堂。
馬丁堂,攝於1907年。
惺亭,为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师生而建。
宿舍
移動至嶺南大學不久後的乙丑進士坊,原位於格蘭堂西側。

廣州河南康樂校園位於珠江南岸,遠眺可見白雲山。校園面積約3000畝(不包括校外農場),全盛期建築物約250餘座,除主要教學、行政、宿舍建築外,另有護養院、大運動場20畝、球場42所、游泳池等設施。院系特殊設備則有自然博物採集所、斐文氣候觀察所、柑橘試驗場、博濟醫學院[注釋 2]

由於校舍建築經費多來自海內外籌款所得,因此校園建築物多以捐款人名字命名。馬丁堂是校園內建成的第一棟永久校舍。有關這些建築物的現在用途及形態,請見中山大学#建筑

主要建築物如下,部分以廣州話音譯:

教學及行政建築

[编辑]
  • 馬丁堂(Martin Hall):又稱東院,1906年落成,為紀念向嶺南大學前身嶺南學堂捐款的美國辛辛那提的亨利·馬丁而命名。樓高三層,採用紅磚鋼筋水泥建造,由美國建築師司徒敦設計;
  • 格蘭堂(Grant Hall,行政樓):1915年興建,1916年6月落成。捐資者為紀念新澤西州一位富商之子、自1896年起任嶺南學堂前身的格致書院紐約董事局書記兼司庫的格蘭先生,將該樓命名為「格蘭堂」。樓頂上面有一個大鐘,為蓋高利先生所贈。該樓一直是嶺南大學的行政辦公大樓;
  • 基督教青年會樓:建於1913年;
  • 懷士堂(Swasey Hall,青年會會所):建於1915年;
  • 迎賓樓(訪客招待所):又稱馬應彪招待室,由先施百貨創辦人馬應彪捐建,是三層房屋(包括地下室),1921年6月落成,作為招待和小聚會室,馬應彪夫婦曾出席落成典禮;
  • 卡彭特樓(Carpentier Hall,醫院樓):建於1911年,原為醫院樓,1934和1935年成為博濟醫學堂附屬護士學校(Canton Hospital Nursing School)的校舍,隨後用作教師宿舍;
  • 亞德伍德(George Weidman)抽絲實驗室(Silk Culture Building,蠶桑系實驗室);
  • 張弼士堂(Chang Hall,華僑學校):建於1921年,由蘇門答臘華僑張弼士之子張秩捃捐建;
  • 史達理堂(Willard Straight Memorial Science Building,科學館):建於1928年;
  • 十友堂(Ten Alumni Hall/Ten Friends Hall,農科教學樓):1929年落成;由林護、蔡昌等十位嶺南大學校友捐建,是四層(含地下室)的嶺南風格建築;
  • 陳嘉庚堂:1919年6月落成;由華僑領袖陳嘉庚捐資興建的嶺南大學附屬小學禮堂;
  • 哲生堂(Chit Sang Hall,工學院):是孫中山之子孫科(字哲生)任鐵道部長時,由中華民國鐵道部撥款興建的工學院大樓。雖然該樓並非私人捐款,但仍以個人名字命名。1931年落成。是中国古典式建筑,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

宿舍

[编辑]
今天中山大学内的馬應彪招待室,現為嶺南(大學)學院中的博雅學院。
荣光堂
黑石屋

大學學生宿舍

  • 爪哇堂(Jawa Hall,男生宿舍):第一座學生宿舍;1919年,鍾榮光赴印尼爪哇各地向華僑募捐建造大學宿舍經費,廣大華僑熱心教育事業,紛紛解囊捐助。為紀念爪哇華僑的赤誠,將該宿捨命名為「爪哇堂」。1920年興建,1922年落成,為四層建築,位於陸佑堂南側;
  • 榮光堂(Wing Kwong Hall,男生宿舍):嶺大建校初期,校舍多為西方人士捐建,鍾榮光認為中國人教育,我華人亦應分力承擔,故於民國初年,即奔走東西半球之間,呼籲僑胞大力捐資。後各方人士群相響應,興建校舍凡數十座。嶺南校友有感鍾先生功在嶺南,遂發起捐建大學學生宿舍一座,1924年落成,命名榮光堂,以記紀念。這是第二座學生宿舍,是四層(含地下室)建築;
  • 陆佑堂(Loke Yew Hall):1931年落成,中国古典式建筑,由亨利·墨菲设计,是黃容康、黃容章兄弟等捐款興建的學生宿舍,黃氏兄弟為紀念其先祖陸佑,故命名為陸佑堂
  • 第一女生宿舍(Women's Dormitory);
  • 廣寒宮:第二座女生宿舍,建於1933年。

其他宿舍

  • 希倫高屋(教職員宿舍):建於1911年;
  • 麻金墨屋:美國麻金墨夫人為紀念其丈夫而於1911年捐建,是嶺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理佩的寓所;
  • 美臣屋(教職員宿舍):建於1919年;
  • 倫敦會屋(教職員宿舍);
  • 黑石屋(Blackstone Lodge,鐘榮光博士在校宿舍):1914年由美國芝加哥伊沙貝·布勒斯頓(Black Stone)夫人出資為當時擔任嶺南學堂(後為嶺南大學)教務長鍾榮光先生修建的寓所。1914年動工。後為紀念捐建者,稱之為“黑石屋”。現主要用於學校接待貴賓之用。[注釋 3]
  • 賓省校屋(賓夕法尼亞大學來華職員宿舍):建於1920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生捐建;
  • 同學屋(同學會所及校友教員住宅):建於1925年;
  • 仰光屋:建於1925年;
  • 九如屋:建於1925年;
  • 廣庇屋:建於1925年;
  • 積臣屋(Jackson Lodge,宿舍):建於1912年,1924年及之前是晏文士的寓所。後來成為西方學校外籍教師的宿舍;
  • 高士屋(宿舍);
  • 哥德屋(宿舍)。

其他建築

[编辑]
  • 八角亭(Eight-corner Pavilion):建於1919年,原由學生青年協會經營,主要銷售熟食。1934年,大學決定將其翻新並改造,原有的綠色地磚被換成藍色。
  • 惺亭(Xing Pavilion):由惺社同學於1928年捐建,用以紀念史堅如、區勵周、許耀章三位師生,史是辛亥革命烈士,區和許為1925年沙基慘案烈士。亭子是中国古典式建筑,由亨利·墨菲设计;
  • 乙丑進士坊:原是中華中路四牌樓的其中一座,後因阻礙交通需遷移,嶺南大學負責人認為該牌坊紀念的明代進士為官清正廉明,可激勵學子上進,故接納安置此牌坊。嶺大把牌坊遷入校園落成之日定為大學的「勵學日」,讓學生學有目標。原位於格蘭堂西側,校園被中大吞併後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再於1999年由香港嶺南大學校友捐資修復,至今歷史已超過370年;
  • 水塔:位於校門內;
  • 風雨亭(The Wind and Rain Pavilion);
  • 嶺南大學牌坊:位於珠江邊;
  • 嶺南大學墓園:始建於1905​​年至1912年間,由嶺南學堂教會所設,墓園坐南朝​​北。所葬人士有教授、教士、學生、工人甚至是無名人士,大部分為嶺南大學師生員工。其中包括:孫中山外孫戴永豐;嶺大第一任華人校長鍾榮光原配何翠屏;醫學專家、嶺大醫學院院長、廣東省人民醫院創辦人李廷安;農學家、嶺大農學院院長古桂芬、傅保光;總務長伍時昌和李滄萍、孔憲保;農學院教授兼院長Johu Howry Groff(美籍);數學教授WilfridEwart Mac Donald(美籍);化學系教授Selbry Pather Spencer(美籍);醫學院院長Sara Nahaff Gadbury(美籍)的夫人;其他美籍人士還有Edmumd A. Gibbert、Willam Loyal Marshak等;嶺南大學附屬中學教務主任蔡輝甫等,嶺南大學的部分美籍教師也安葬於此。幾位無名人士(幾塊墓碑上寫著「西童」、「未來麥師奶」、「此人曾在嶺南大學醫院就醫」等字)。而光緒十五年(1889年)因沉船而遇難的1508名同胞的合葬墓(義塚),也位於墓園一角。

院系設置

[编辑]
1937年6月22日,私立嶺南大學孫逸仙博士醫學院首屆畢業生合影。

嶺南大學自1916年開始完善大學學科體系起,曾先後設置6個學院: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商學院;並有研究院2所:理科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室,開設研究生專修課程(理學碩士)。[注釋 4]

  • 文學院
    • 主修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西洋語言文學系、歷史政治系、社會學系
    • 輔修學系:教育(附心理)學、家政學、哲學(附宗教、現代文化)、宗教學、音樂(未設系)
  • 理工學院[注釋 5]
    • 主修學系:生物學系、化學系、土木工程學系
    • 輔修學系:數學系、物理學系
  • 孫逸仙紀念醫學院[注釋 6]
    • 學系[注釋 7]:解剖系(包括組織學和胚胎學)、物理學系(包括生物化學)、細菌學系(包括寄生蟲學和病理學)、藥理學系、公共醫療系
  • 農學院
    • 主修學系:農藝園藝學系、畜牧獸醫學系、植物病理學系、蠶桑系[注釋 8]
  • 商學院
    • 主修學系:商學系、經濟學系
  • 理科研究所
    • 生物學部、化學部
  • 社會科學研究室
    • 教育學組、社會學組、商業經濟學組

此外,協和神學院於1929年歸入嶺南大學名下,1947年遷入嶺南大學校園,但仍保留本身董事會。

歷任校長

[编辑]
格致書院首任監督哈巴安德

註:1888年 至 1927年期間的校長稱為「監督」。

格致書院時期

  • 1888年 至 1890年 哈巴安德博士(Rev. Andrew P. Happer, DD)
  • 1891年 至 1893年 哈巴安德博士(Rev. Andrew P. Happer, DD)(代理)
  • 1893年 至 1895年 香便文博士(Rev. Benjamin C.Henry)
  • 1896年 至 1899年 那夏礼博士(Dr. Henry V.Noyes)
  • 1899年 至 1903年 尹士嘉博士(Dr. Oscar F.Wisner)

嶺南學堂時期

  • 1903年 至 1907年 尹士嘉博士(Dr. Oscar F.Wisner)
  • 1908年 至 1924年 晏文士博士(Dr. Charles K.Edmunds)
  • 1924年 至 1927年 香雅各博士(Dr.James M.Henry)

嶺南大學時期

  • 1927年 至 1937年 鍾榮光博士
  • 1937年 至 1938年 李應林博士(代理)(原校長鍾榮光博士休假)
  • 1938年 至 1948年 李應林博士 [注釋 9]
  • 1948年 至 1949年 陳序經博士(代理)(原校長李應林博士休假)
  • 1949年 至 1952年 陳序經博士

著名校友

[编辑]

(按姓氏筆劃排序)

姓名 畢業年份 院系、獲頒學銜 成就
甘乃光 1922年 經濟學系、學士 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教官、國民政府廣州市市長、行政院秘書長、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國民政府駐澳大利亞大使
司徒衛 1908年 嶺南校徽的設計者,廣州嶺南分校(即後來的香港嶺南小學)首任校長、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協助帶領嶺大師生移師到廣東韶關曲江嶺大村重辦大學教育,亦曾任韶關仙人廟嶺南中學校長,澳門嶺南中學校長,1942年8月至1944年1月期間擔任佛山華英中學韶关复课时期的校長。
李應林 1914年 1927至1931年任廣州嶺南大學副校長,1937至1948年任廣州嶺南大學校長,崇基學院首任院長
邹至庄 1941年   美国华裔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学名誉教授,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重要统计检验之一的“邹检验(Chow Test)”由其于1960年发明。邹至庄也是1980年代在中山大学内建立岭南(大学)学院的主要倡议人。
伍沾德 1947年   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
伍舜德 1935年 經濟學系、學士 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香港美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伍聯德   廣學班畢業 良友畫報》創刊人
林尚安 1950年 化學系、碩士 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林思齊 1945年 學士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卑詩省)前總督
林雲陔     1937年廣州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主席、中山大學校長
冼玉清 1924年 文學院、學士 廣東學者,以研究廣東文獻為主、詩人、畫家
胡秀英 1937年 理學碩士 崇基學院生物系教授、植物學學者,以研究冬青科、菊科、錦葵科和蘭科為主
馬儀英 1929年 文學院、學士 香港教育家、九龍真光中學創校校長
娄成后 1934年 理學碩士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副校長
容啓東 教育家、廣州嶺南大学教授、香港大學植物系高級講師兼系主任、香港崇基學院校長(1977年中文大學改制前最後一任)、香港中文大學首任副校長之一
倪少傑   經濟學系、學士 香港立法局議員、臨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
陳文統
梁羽生
1949年 經濟學系、學士 新派武俠小說作家,與金庸齊名,曾任香港《大公報》編輯
陳香梅 1944年 中文系 [注釋 10]、學士 美國政府中國政策資深顧問;飛虎將軍陳納德之妻
陳榮捷 1924年 學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達茅茨學院(Dartmouth College)中國哲學與文化教授,專攻宋明理學;1962年曾與李卓敏一併獲推薦出任翌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首任校長,最後落選[10]
郭棣活     永安百貨家族成員、廣東省副省長、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郭琳爽 1921年 農學院、學士 永安百貨家族成員、永安公司總經理
張悅楷 1949年 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廣東話劇院話劇演員、中國國家一級演員
畢漪汶 1949年 農藝園藝學系、學士 澳門教育家、前廣東省第六、七、八屆人大代表
曾呈奎 1934年 理學碩士 海洋生物學家
黃本立   物理系、學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子光譜分析專家
郑儒永   植物病理系
(1949年入读,1952年岭大解散转入华南农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真菌学家;父亲郑铁如
黃啟明 1908年 廣學班畢業 嶺南學堂附屬小學校長、廣州培正中學校長(1918年至1939年)
黃翠芬 1944年 化學系、學士 分子遺傳學家、軍事醫學院一級研究員
黃錫凌 1940年代 學士 粵方言語言學家、香港大學語言學校首任校長
廖夢醒   農學院蠶桑系[注釋 11] 中國國民黨元老廖仲凱何香凝長女,中共黨員。
曾任宋慶齡秘書[注釋 12],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其夫李少石[注釋 13]曾為周恩來秘書。
關恩佐 1906年 廣學班畢業 廣州培英中學校長 (1919年至1926年)
劉文漢 1930年代 經濟系、學士 香港企業家、20世紀60年代香港富豪;「香港假髮業之父」
錢樹芬 1901年 廣學班畢業 執業律師、國民政府國會首屆議員(廣東代表)、廣東民政司司長
簡又文 約1917年 廣學班畢業 太平天國史學家、耶魯大學研究院研究員
鍾榮光 1905年 廣學班畢業 清代舉人、興中會成員、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曾任民國初年廣東都督府教育司長、廣州市政府參事

附屬學校及海外分校

[编辑]
創立於1922年,為嶺南大學委派司徒衛到香港開辦的分校。設有小學部,1946年開辦初中部(即日後的嶺南中學)。
  • 上海:嶺南小學
  • 嶺南大學海南分校
嶺南大學位於新加坡的分校。創立於1929年,校址位於新加坡烏節路40號,設有小學部及初中部。1945年因太平洋戰爭停辦。
  • 嶺南大學安南分校
嶺南大學位於越南的分校。創立於1939年,校址位於堤岸孟勞蘇街109號,設有小學部及中學(初中及高中)部。因越戰爆發停辦。

广州岭南

[编辑]

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被并入新中山大学,所有外籍教員離開,原岭南大学校長陳序經博士後來被任命為中山大学副校長。原岭南大学校园成为中山大学的新校园(即現時中山大学廣州南校區),而原中山大学校园则划给新成立的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等。

原嶺南大學文理科系併入中山大学各文理科系,原嶺南大學農學院併入華南農學院。1953年8月,孫逸仙博士紀念醫學院與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合併,使用中山二路的原國立中大校舍教學(後來的中山醫科大學)。

前中山大學孫中山研究所所長林家有教授透露,孫中山研究所曾倡議復辦嶺南大學,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否決。[11]而原有的「嶺南大學」牌坊,至今仍然被堆放在中山大學新圖書館東北角的樹叢裡。

1988年,中山大学在嶺南大學原校區設立嶺南學院。2015年嶺南學院通過了AACSB、AMBA和EQUIS國際認證,成為中國大陸第三家獲得三認證的商學院。2020年前后,在中山大学的院系调整中,岭南学院的管理学科被拆分合并进管理学院。

香港嶺南大學

[编辑]

「嶺南中學校董會」聯合「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及「嶺南會所」於1967年組成「嶺南教育擴展會」在香港籌辦「嶺南書院」,為嶺南大學在香港復校而努力。「嶺南教育擴展會」後來成為嶺南教育機構。當時香港政府規定只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可提供學位課程,所以書院开办初期只提供大專文憑及大學預科課程。1972年升格為「嶺南學院」,其後接受香港政府的資助條件,學院由政府提供經費支持,學院於1991年開辦學士學位課程,同年接受教資會資助後改革管理架構,交由政府主導學院的行政,但嶺南教育機構在嶺大校董會中仍佔一定席位。並於1994年遷往屯門前難民營新址。香港政府於1999年批准岭南学院升格為大學,學院復名為岭南大学

参见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嶺南大學嚴格而言並不是一所「教會大學」,它以基督精神為教育宗旨,但不隸屬於任何教派。
    嶺南大學前身格致書院雖然是由美北長老會同意下創立,其主要教員亦為美北長老會廣州佈道團成員,但在正式開校之前,即1886年「嶺南基金會」成立時已脫離長老會自立。書院僅與長老會保持聯繫,卻不必聽命於教會,而是受「嶺南基金會」管轄(後來大學成立校董會管理校政,「嶺南基金會」保留贊助人身份)。校董會內成員亦包括其他教派人士,如倫敦会佈道團、英國循道会佈道團、美國公理会佈道團等。 大學資金主要來自在美加及東南亞的籌款(特別是來自華僑的捐款)。
    鍾榮光於1927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時亦稱:「本校並非美國政府所供給,亦非某一個教會所管轄。開辦之始,不過美國幾位熱心基督教人,欲以世界實用之科學,造成中國領袖之人才,加以幾分基督犧牲為人之精神,使學生不至自私自利。」詳參李瑞明編(1997)《嶺南大學》及李瑞明 <談古今話嶺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詳參李瑞明編(2000)《嶺南大學文獻目錄》,頁25。
  3. ^ <黑石屋的傳奇>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一文稱,宋慶齡在1922年陳炯明叛變期間曾在此避難。
  4. ^ 有關院系設置的詳細歷史沿革,可參考 Guide to the Archives of the Trustees of Lingnan University (Record Group No. 14) Finding Ai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嶺南大學校史的部份;亦可參考李瑞明編(1997),《嶺南大學》,頁95、149至167
  5. ^ 原本的文理學院於1937年分拆為獨立的文學院和理學院,而工學院則與理學院合併成為理工學院。
  6. ^ 醫學院源自嶺南大學於1930年接辦的博濟醫院,嶺南大學與美國長老會夏葛女子醫學院為孫逸仙紀念醫學院共同協作課程。據1937年紀錄,醫學院亦附設高級產科職業學校。(詳參李瑞明編(2000)《嶺南大學文獻目錄》,頁23)
  7. ^ 醫學院無分主修學系,一律頒授醫學學士學位。
  8. ^ 蠶桑系於1937年左右已不存在,確實日期未可考。
  9. ^ 鍾榮光博士於1938 至 1942年為嶺南大學名譽校長。
  10. ^ 陳香梅是嶺南大學中文系畢業,詳參自由亞洲電台,唐人街故事:訪「國共活字典」陳香梅 2006-07-28[1][永久失效連結]。有傳她於香港大學畢業,並非屬實,因嶺大戰時借用港大課室上課,並不等於將學生的學籍轉到港大。
  11. ^ 有指廖夢醒因參加廣州各界群眾「六·二三」示威遊行,被校方迫令休學,並未畢業。[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有指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到訪嶺南大學演講(講題《非學問不能救國》),是廖夢醒居中聯繫安排。[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李少石亦曾為嶺南大學學生(1925年入學),與廖夢醒於嶺大認識。有指他因支持省港大罷工,參加「六·二三」示威遊行,被校方開除,並未畢業。但據李瑞明編(1997)《嶺南大學》一書(頁69-70, 78)提及,嶺大共有300多名師生參加遊行。而被開除的學生是因為於1926年4月初,在廣州市一個學生集會上侮辱學校,引起校內學生公憤,所以投票決議要求校方開除這些學生。
  14. ^ 1952年跟隨中國高校院系調整,嶺南大學附中與中山大學附中、華南聯大附中、廣東文理學院附中四所中學合併,組成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本段引用
    a. 嶺南大學(廣州時期)大事記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4-11-03.資料
    b. Guide to the Archives of the Trustees of Lingnan University (Record Group No. 14) Finding Ai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嶺南大學校史的部份。
    c. 嶺南人家:嶺南簡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 陳國欽(2008),《瞬逝的輝煌──嶺南大學六十四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廣東人民出版社。
  2. ^ 高冠天:《岭南大学收回国人自办之经过及发展之计划》
  3. ^ 校歌. [200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李毓宏:《牛年話嶺南牛》. [201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李毓宏:《紅灰獅子》與《嶺南大學》. [201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 李毓宏:《今我等在嶺南》新唱. [201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李毓宏:《嶺南學院同學提出兩個問題》. [201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徵集司徒衛先生的藝術珍藏品.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9. ^ 參考《嶺南大學 歷史和發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文
  10. ^ 《香港中文大學創校解密檔案-1962年》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
  11. ^ 廣州著力復原遺跡 尊重歷史. 加拿大星島日報. 2011-07-10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来源

[编辑]
书籍
  • 李瑞明 編(1997)《嶺南大學》,香港:嶺南(大學)籌募發展委員會,ISBN 962-85121-1-0
  • 李瑞明 編(2000)《嶺南大學文獻目錄 : 廣州嶺南大學歷史檔案資料》,香港 : 嶺南大學文學與翻譯硏究中心,ISBN 962-82790-7-6
  • 陸鍵東 著(1995)《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第一章:陸沉下的抉擇。[4][永久失效連結] 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