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民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崔民幹(?—?),字道贞[1][2],为讳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又称崔幹崔世幹雍州咸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祖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隋朝、唐朝官员。

生平

[编辑]

崔民幹在隋朝末年担任醴泉县县令,李渊发兵进入关中后,崔民幹向李渊献出醴泉县投降,出任丞相府主簿。武德元年六月甲戌朔(618年6月28日),李渊接受禅让建立唐朝后,将崔民幹升任黄门侍郎[3][4]武德元年十月庚辰(618年11月1日),唐高祖李渊诏令以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山东各路军队都受到节度;以黄门侍郎崔民幹为安抚副使[5]

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李神通在聊城进攻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因军中粮食耗尽,请求投降,李神通不接受。崔民幹劝说李神通接受宇文化及的投降,李神通说:“士兵们长期暴露在外,如今敌人谋划用尽粮食耗尽,我军马上就能取胜,正当攻下聊城,以展示国威,将其财物奖赏将士。如果他投降,用什么来赏赐军队?”崔民幹说:“如今窦建德快要到了,宇文化及还没有平定,两方敌人夹击,我军必定失败。不攻而夺取城池,功劳非常大。如今贪图财物,我军一定会失败的。”李神通大怒,把崔民幹囚禁在军中[6][7][8]

唐太宗即位后,下令申国公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中书侍郎岑文本等人修《氏族志》,貞觀十二年(638年)《氏族志》编修完成,黄门侍郎崔民幹被定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非常不满意,下令重新编纂,以唐朝的官品为评定标准,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幹被降为第三等[9][10][11][12]

崔民幹后在贞观六年(632年)至七年(633年)之间任宋州刺史,之后转任豳州刺史,封博陵郡开国公[2],在刺史任内受到属下的怀念[13]。崔民幹死后,朝廷赠予幽州都督、上柱国、谥号永徽元年岁次庚戌二月庚午朔廿七日丙申(650年4月3日),葬于雍州万年县义善乡界少陵原[2]

家庭

[编辑]

祖父

[编辑]
  • 崔猷,隋朝大将军、汲郡明公

父亲

[编辑]
  • 崔叔重,隋朝虞部侍郎、固安县公

兄弟

[编辑]
  • 崔民师,唐朝平陆县县宰[14]
  • 崔民瞻,隋朝藁城县县令[1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
  2. ^ 2.0 2.1 2.2 堀井裕之, 《崔民幹事迹与太宗修<贞观氏族志>——以<崔幹(崔民幹)墓志>为线索》, 《唐史论丛》 (02期), 2014年, (02期): 98–107 [201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3. ^ 《册府元龟·卷七六六·攀附第二》:崔幹略,隋末为醴泉县令。高祖义兵入关,以县来降,授丞相府主簿。及受禅迁黄门侍郎。
  4.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六月,甲戌朔,以赵公世民为尚书令,黄台公瑗为刑部侍郎,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司马刘文静为纳言,司录窦威为内史令,李纲为礼部尚书、参掌选事,掾殷开山为吏部侍郎,属赵慈景为兵部侍郎,韦义节为礼部侍郎,主簿陈叔达、博陵崔民幹并为黄门侍郎,唐俭为内史侍郎,录事参军裴晞为尚书右丞。以隋民部尚书萧瑀为内史令,礼部尚书窦琎为户部尚书,蒋公屈突通为兵部尚书,长安令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瑗,上之从子。怀恩,舅子也。
  5.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六》 :庚辰,诏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山东诸军并受节度;以黄门侍郎崔民幹为副。
  6. ^ 《旧唐书·卷六十·列传第十》:武德元年,拜右翊卫大将军,封永康王,寻改封淮安王,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击宇文化及于魏县,化及不能抗,东走聊城。神通进兵蹑之,至聊城。会化及粮尽请降,神通不受。其副使黄门侍郎崔幹劝纳之,神通曰:“兵士暴露已久,贼计穷粮尽,克在旦暮,正当攻取,以示国威,散其玉帛,以为军赏。若受降者,吾何以借手乎?”幹曰:“今建德方至,化及未平,两贼之间,事必危迫。不攻而下之,此勋甚大。今贪其玉帛,败无日矣!”神通怒,囚幹于军中。
  7. ^ 《新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武德初,拜山东安抚大使,黄门侍郎崔幹副之,进击宇文化及于魏。化及败走聊城,神通追北,贼粮尽愿降,神通不肯受,幹请纳之,神通曰:“师久暴露,今贼食尽,克不旦暮,正当破之,以玉帛酬战力。若降,吾何所借手?”幹曰:“窦建德危至,而化及未平,我转侧两贼间,势必危,王又贪其玉帛,败不日。”神通怒,囚幹军中。
  8.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淮安王神通攻聊城,化及粮尽,请降,神通不许。安抚副使崔世幹劝神通许之,神通曰:“军士暴露日久,贼食尽计穷,克在旦暮,吾当攻取以示国威,且散其玉帛以劳将士,若受其降,将合以为军赏乎!”世幹曰:“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内外受敌,吾军必败。夫不敢而下之,为功甚易,柰何贪其玉帛而不受乎!”神通怒,囚世幹于军中。
  9. ^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襃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乃类其等第以进。太宗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即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檟,依託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祇缘齐家惟据河北,梁、陈僻在江南,当时虽有人物,偏僻小国,不足可贵,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効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昔汉高祖止是山东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贵。卿等读书,见其行迹,至今以为美谈,心怀敬重。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遂以崔干为第三等。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寻同中书门下三品。
  10. ^ 《新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赀,故人谓之卖昏。由是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干仍居第一。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赀,不肖子偃然自高,贩鬻松檟,不解人间何为贵之?齐据河北,梁、陈在江南,虽有人物,偏方下国,无可贵者,故以崔、卢、王、谢为重。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向声背实,买昏为荣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此谓之门户。今皆反是,岂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遂以崔干为第三姓,班其书天下。
  11. ^ 《贞观政要·卷七·论礼乐》: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惟矜远叶衣冠,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12.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上之。先是,山东人士崔、卢、李、郑诸族,好自矜地望,虽累叶陵夷,苟他族欲与为昏姻,必多责财币,或舍其乡里而妄称名族,或兄弟齐列而更以妻族相陵。上恶之,命士廉等遍责天下谱谍,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士廉等以黄门侍郎崔民幹为第一。上曰:“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高氏偏据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犹卬然以门地自负,贩鬻松槚,依托富贵,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勋劳,或以文学,致位贵显。彼衰世旧门,诚何足慕!而求与为昏,虽多输金帛,犹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幹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乃更命刊定,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
  13. ^ 《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七·牧守部》:崔幹,历宋幽二州刺史,为下所怀。
  14. ^ 张永华,赵文成,赵君平编著. 《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三编》.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8.10: 599. ISBN 978-7-5013-6555-5. 
  15. ^ 《隨故藁城令崔君墓誌》, 《河北书画研究》 (1期), 2023年, (1期): 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