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破急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序破急(じょはきゅう) 是一種應用於多種日本傳統藝術中的節奏與動態概念。大致可譯為「起始、破題、急轉」,其核心思想是所有動作或表現應緩慢開始、逐漸加速、最終迅速收尾。此概念體現於日本茶道、武術(劍術、居合道、劍道、空手道)、傳統戲劇的敍事結構,以及連歌(連句)等協作詩歌形式中。
該理念源自雅樂宮廷音樂,最初用於區分與描述樂曲段落。後雖被多種領域吸收,但最著名的闡釋者當屬能劇大師世阿彌,[1]他將其視為萬物運動規律的通用準則。
戲劇應用
[编辑]「序破急」在戲劇中的運用最為多層次且廣泛。根據世阿彌的理論,日本傳統戲劇(能劇、歌舞伎、淨瑠璃)皆遵循此結構——從整日演出的劇目編排、單齣戲的幕間節奏,乃至演員的細微動作皆然。
世阿彌在著作《三道》中提出,理想的能劇結構應為五段式:首段(序)緩和而莊嚴;第二至四段(破)逐步提升戲劇張力,其中第三段達至高潮;第五段(急)則迅速回歸平靜收尾。[2]
此結構後被淨瑠璃與歌舞伎沿用,劇作常分為五幕。竹本義太夫首創五幕對應理論,並與能劇全日演出的五類劇目相呼應:[3]
首幕「戀」以柔和主題與愉悅音樂吸引觀眾;第二幕「修羅」(武士征戰)強化節奏與劇情張力;第三幕為全劇悲情高潮;第四幕「道行」以歌舞緩和戲劇衝擊;末幕則快速收束劇情,回歸吉祥場景。[3]
詩歌應用
[编辑]1356年,二條良基於《菟玖波集》中確立連歌、俳諧與能劇的「序破急」結構規範。[4]
相關概念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Zeami. "Teachings on Style and the Flower (Fūshikaden)." from Rimer & Yamazaki. On the Art of the Nō Drama. p20.
- ^ Quinn, Shelley Fenno. "How to write a Noh play – Zeami's Sandō." Monumenta Nipponica, vol 48, issue 1 (Spring 1993). pp58-62
- ^ 3.0 3.1 Gerstle, Drew (2001). Chikamatsu: Five Late Play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16-17.
- ^ Miner, Earl. Japanese Linked Poet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0-691-01368-3 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