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玉 | |
---|---|
大明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 | |
爵位 | 追赠榮國公,後加封河間王 |
籍貫 | 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 |
族裔 | 汉族 |
字號 | 字世美 |
諡號 | 忠顯,後改諡忠武 |
出生 | 至正三年(1343年) 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 |
逝世 | 建文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401年1月9日) 山東東昌府 |
親屬 | 張天佑(父) 王慧明(妻) 張輔、張輗、張軏(子)、張信(從子) 昭懿貴妃(女) 張忠、張懋、張瑾(孫) 张敬妃(孫女) 張瑄、張斌(姪孫) 張傑、張銘(曾孫) 張崙(玄孫)、張溶(六世孫) 張元功、張元德(七世孫) 張維賢(八世孫)、張之極(九世孫) 張世澤(十世孫) |
經歷 | |
|
張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明朝軍事人物,靖難之役將領。諡號忠武。
張玉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中多立有戰功,後於東昌之戰中戰死。朱棣稱帝後,以為靖難第一功臣,追贈為榮國公,謚忠顯。明仁宗加封為河間王,改謚忠武,與朱能、王真、姚廣孝等靖難功臣同享成祖廟廷。
生平
[编辑]早年经历
[编辑]張玉曾於元朝做官,任樞密知院,元朝滅亡後,隨元廷逃往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年)投降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於捕魚兒海之戰中立有戰功,因功授濟南衛副千戶,遷安慶衛指揮僉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张玉随蓝玉征讨远顺、散毛诸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张玉驱逐犯境元军,一直追击到鸦寒山,調燕山左護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隨從燕王朱棣出塞漠北,征黑松林。因作戰驍勇及擅長出謀畫策而為朱棣所親信[1][2]。
靖難之役
[编辑]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以靖難為題,起兵造反,張玉率兵奪取燕京九門,三天內控制北平城[3]。燕军南下时,朱棣又采用张玉的计策,命朱能东攻蓟州,杀死守将马宣,又迫降遵化。后来,张玉夺取永平、密云,将所获精锐充实军中,升任都指挥佥事。八月,擔任燕軍前鋒,領兵於半夜襲擊雄縣,時值中秋節,南軍部隊因過節而城防鬆懈,遂破雄縣城。张玉又在月漾桥设伏,生擒前来援救的潘忠、杨松,夺取鄚州[4]。
不久,张玉亲率轻骑窥探耿炳文的军营,返回后对朱棣道:“敌军纪律涣散,应当迅速进击。”朱棣遂率军西进。到达无极后,众将都认为南军兵强,建议驻军新乐。张玉说:“他们兵马虽多,但都是新兵。我军乘胜直趋真定,一定能攻克它。”朱棣喜道:“我倚仗张玉便足以成就大事。”次日,朱棣率军抵达真定,与张玉、谭渊夹击南军,大破耿炳文,生擒左副将军李坚、右副将军宁忠、都督顾成,斩首三万级[5]。不久,张玉又击败安陆侯吴杰,燕军军威大振。九月初,江陰侯吳高率辽东军攻打永平,曹国公李景隆也率军攻打北平。朱棣与张玉定计,先援救永平。这时,吴高已撤军而走。张玉便随朱棣前往大宁,并在两个时辰之内攻破大宁,斩杀都指挥朱鉴,生擒都指挥房宽[6]。十月十九日,朱棣於會州整編軍隊,分立五軍(中前左右後),張玉將領中軍,為五軍之首[7]。此时,李景隆率部围困北平。朱棣便班师返回,在郑村坝大破李景隆,趁胜抵达北平城下。北平守军也鼓噪杀出,内外夹攻,南军溃败[8][9]。
建文二年(1400年),张玉随朱棣攻破广昌、蔚州、大同。这时,李景隆收集败军,再次来攻。张玉道:“兵贵神速,请让我屯军白沟河,以逸待劳。”他驻扎在河上三日,并以精骑出击,再次大败李景隆。五月,张玉夺取德州,追击南军至济南。但是围城三个月,仍旧不能破城,只得撤军而回。十月,张玉攻破沧州,生擒徐凯[10]。十二月,燕军攻东昌,与盛庸相遇[11]。当时,盛庸背城列阵。朱棣冲击南军左翼,后又冲其中坚,结果被盛庸重重包围。张玉、朱能分别率兵相救,朱棣与朱能会合,乘机突围而出。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阵中冲杀,最终力竭而死,时年五十八岁[12][13]。
東昌之戰,燕軍大敗,眾將叩頭請罪,朱棣說:「勝負常事,不足計,恨失玉耳。艱難之際,失吾良輔。」說完痛哭失聲,不能自已。眾將皆泣[14]。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在金陵稱帝,追贈張玉為都指揮同知。九月,追贈榮國公,謚忠顯。洪熙元年(年)三月,明仁宗加封河間王,改謚忠武,並得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广孝並侑享成祖廟廷[15]。
家庭
[编辑]子
[编辑]- 長子張輔,字文弼,封英國公,追封定兴王。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歲,諡號忠烈。
- 次子張輗,封文安伯,天順六年(1462年)死,諡號忠僖[16]。
- 三子張軏,封太平侯,天順二年(1458年)死,追贈裕國公,謚號勇襄[17]。
- 從子張信,世襲錦衣衛指揮同知。
女
[编辑]- 張氏,即昭懿貴妃。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被冊封為明成祖朱棣之貴妃。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明史》(卷145):“张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为枢密知院。元亡,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来归。从大军出塞,至捕鱼儿海,以功授济南卫副千户,迁安庆卫指挥佥事。又从征远顺、散毛诸洞。北逐元人之扰边者,至鸦寒山还,调燕山左护卫。从燕王出塞,至黑松林。又从征野人诸部。以骁果善谋画为王所亲任。”
- ^ 杨士奇《河间忠武王张公神道碑铭》:“王初仕元为枢密知院,已而灼知天命。洪武乙丑,自拔来 归我太祖高皇帝,礼遇甚厚,王感奋思效。戊辰,从征捕鱼海子、喀尔喀之地,以功授济南卫副千户,又从富勒呼特穆尔至延安 延川还,升明威将军安庆卫指挥佥事。庚午,从征永顺散毛诸 洞。辛未,逐北部之侵边者,至雅哈山而还,调燕山左护卫。癸酉,追奔至黑松林。甲戌,征野人等处,升都指挥同知。”
- ^ 《明太宗實錄》(卷2):“是夜,玉等攻九門,黎明已克其八,惟西直門未下。上令指揮唐雲解甲騎馬,導從如平時,過西直門,見闘者,呵之曰:「汝眾喧閧,欲何為者?誰令爾為此不義,是自取殺身耳。」眾聞雲言,皆散,乃盡克九門,遂下令安集城中,人民安堵,諸司官吏視事如故。北平都指揮使俞填走居庸關,馬瑄走薊州,宋忠率兵至居庸關,知事不齊,退保懷來,留俞填守居庸。”
- ^ 《明史》(卷145):“建文元年,成祖起兵。玉帅众夺北平九门,抚谕城内外,三日而定。师将南,玉献计,遣朱能东攻蓟州,杀马宣,降遵化。分兵下永平、密云,皆致其精甲以益师。擢都指挥佥事。是时朝廷遣大兵讨燕: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军鄚州;长兴侯耿炳文以三十万众军真定。玉进说曰:“潘、杨勇而无谋,可袭而俘也。”成祖命玉将亲兵为前锋,抵楼桑。值中秋,南军方宴会。夜半,疾驰破雄县。忠、松来援,邀击于月漾桥,生擒之。遂克鄚州。”
- ^ 《国朝献徵录》(卷5):“玉自請往覘,還言:“軍無紀律,不足慮也。若逕趨彼,雖眾新集,我軍乘其未備,一鼓可破也。”上曰:“然。”明日,遂抵?定接戰。炳文大敗,俘其左副將軍李堅、右副將軍甯忠及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餘級。”
- ^ 《明史》(卷145):“自以轻骑觇炳文军。还言:“军无纪律,其上有败气,宜急击。”成祖遂引兵西,至无极,顾诸将谋所向。诸将以南军盛,请屯新乐。玉曰:“彼虽众,皆新集。我军乘胜径趋真定,破之必矣。”成祖喜曰:“吾倚玉足济大事!”明日抵真定,大破炳文军,获副将李坚、宁忠,都督顾成等,斩首三万。复败安陆侯吴杰军。燕兵由是大振。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曹国公李景隆引数十万众将攻北平。成祖与玉谋,先援永平。至则高遁走,玉追斩甚众。遂从间道袭大宁,拔其众而还,次会州。”
- ^ 《明太宗實錄》(卷4):“乙卯,我軍至會州,命張玉將中軍,鄭亨、何壽充中軍左、右副將;朱能將左軍,朱榮、李浚充左軍左、右副將;李彬將右軍,徐理、孟善充右軍左、右副將;徐忠將前軍,陳文、吳達充前軍左、右副將;房寬將後軍,和允中、毛整充後軍左、右副將;以大寧歸附之眾分隸各軍。丁巳,師入松亭關。”
- ^ 《明史》(卷145):“初立五军,以玉将中军。时李景隆已围北平,成祖旋师,大战于郑村坝,景隆败。成祖乘胜抵城下。城中兵鼓噪出,内外夹攻,南军大溃。”
- ^ 《河间忠武王张公神道碑铭》:“永平驰报,江阴侯吴高等以辽东兵攻围城急,又谍报曹国公李景隆引兵数十万将攻北平城。上与王谋,先拔永平,既至,高等望风弃辎重遁,王从上追之,斩获甚众。王言:“大宁去此不远,请移军袭之,可免后顾。”从之。王言大宁去此不远,请移兵袭之,可免后顾之忧。从之,遂从大宁,自辰至午,城破,斩其都指挥朱鉴,执都指挥房宽,下令安抚城中,顷刻而定。”
- ^ 《国朝献徵录》(卷5):“無何,景隆收潰散卒,號百萬,且復至。玉曰:“兵貴神速,先事者勝,請往駐白溝河以待。”後三日,景隆果至。玉擊之,斬馘無筭,景隆退保濟南。玉乘勝追躡,圍其城,既而解圍,攻滄州,獲其大將徐凱。”
- ^ 《明史》(卷145):“明年从攻广昌、蔚州、大同。谍报景隆收溃卒,号百万,且复至。玉曰:“兵贵神速,请先据白沟河,以逸待劳。”驻河上三日,景隆至。以精骑驰击,复大败之。进拔德州,追奔至济南,围其城三月,解围还。寻再出,破沧州,擒徐凯。进攻东昌,与盛庸军遇。”
- ^ 《明史》(卷145):“成祖以数十骑绕出其后。庸围之数重,成祖奋击得出。玉不知成祖所在,突入阵中力战,格杀数十人,被创死。年五十八。”
- ^ 《明通鑑》(卷12):“燕王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衝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於陣。會平安至,與庸合兵。丙辰,又戰,復大敗之,前後斬馘數萬人。燕師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復擊殺無算。”
- ^ 《明史》(卷145):“燕兵起,转斗三年,锋锐甚。至是失大将,一军夺气。师还北平,诸将叩头请罪。成祖曰:“胜负常事,不足计,恨失玉耳。艰难之际,失吾良辅。”因泣下不能止,诸将皆泣。其后谭渊没于夹河,王真没于淝河,虽悼惜,不如玉也。”
- ^ 《明史》(卷145):“建文四年六月,成祖称帝,赠玉都指挥同知。九月甲申,追赠荣国公,谥忠显。洪熙元年三月,加封河间王,改谥忠武,与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荣国公姚广孝并侑享成祖庙廷。
- ^ 《明史》(卷145):“輗,以功臣子為神策衛指揮使。正統五年,英國公輔訴輗毆守墳者,斥及先臣,詞多悖慢。帝命錦衣衛鞫實,錮之,尋釋。三遷至中府右都督,領宿衛。景泰三年加太子太保。英宗復位,以軏迎立功,並封輗文安伯,食祿千二百石。天順六年卒。贈侯,謚忠僖。子斌嗣,坐詛咒,奪爵。”
- ^ 《明史》(卷145):“軏,永樂中入宿衛,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從宣宗征高煦,又從成國公朱勇出塞至氈帽山。正統十三年,以副總兵征麓川。還,討貴州叛苗。積功為前府右都督,總京營兵。景泰二年,坐驕淫不道下獄,尋釋。景帝不豫,與石亨、曹吉祥迎上皇於南城。封太平侯,食祿二千石。于謙、王文、範廣之死,軏有力焉。納賄亂政,亞於亨。天順二年卒,贈裕國公,謚勇襄。子瑾嗣。成化元年,革「奪門」功,奪侯,授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