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溪橋 (山線)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後龍溪橋
後龍溪橋(台鐵山線鐵路)
坐标24°35′52″N 120°49′22″E / 24.597903°N 120.822864°E / 24.597903; 120.822864
承載台鐵臺中線(山線)
跨越後龍溪
地點臺灣地區 苗栗縣後龍鎮
臺灣地區 苗栗縣苗栗市
官方名稱後龍溪橋
维护单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結構:上承式簡支預力混凝土箱型梁
下部結構:單柱懸臂式混凝土橋墩、沉箱基礎
全长455米(1,493英尺)
宽度雙線橋梁(10.45公尺)
最大跨度19.8米(65英尺)
历史
施工單位第一代橋:大倉組
第二代橋:行政院退輔會榮工處
总造价新臺幣480,092,000元
开通日大日本帝国1903年5月
重建日臺灣地區1990年3月
地圖
地图

台鐵山線鐵路後龍溪橋是位於台灣苗栗縣後龍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苗栗縣後龍鎮豐富車站苗栗市苗栗車站,1990年重建通車。

沿革與設計

[编辑]

第一代橋

[编辑]

1902年4月5日起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開始興建中港(今竹南)至苗栗路段的縱貫鐵路,並在跨越後龍溪之處架設「後龍溪橋」。第一代橋1902年7月開工,1903年5月竣工通車[註 1]大倉組承包,全長294公尺,總計11個橋孔,10孔為70英呎鈑梁,中間的1孔為200英呎下承式桁架梁。橋墩採用紅磚及石材砌築,橋墩之基礎多數為沉箱,少部分為松木基樁[1],興築橋梁所需的建材,由淡水以海運輸送至後龍溪出海口的公司寮(今後龍鎮龍港),再以大約8公里長的輕便鐵路轉運至橋梁施工現場[2][3]

改良與搶修

[编辑]
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後第一代後龍溪橋橋墩緊急補強

本橋1903年竣工時,中間的1孔200英呎下承式鋼桁梁,其實是挪用1898年原本清代鐵路大湖口~紅毛田(今竹北車站)路段已落橋的鳳山溪橋舊梁,補強後架設於後龍溪橋[1],因強度不足,後續年代[註 2]以加建鋼筋混凝土橋墩的方式,汰換更新為3孔鋼鈑梁,完工後橋梁長度不變,但橋孔數由11孔增為13孔[4]

本橋曾遭遇「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侵襲而損壞部分橋墩,地震後先緊急補強繼續使用,再依震災復舊計畫改建部分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自1935年10月1日開工、1936年4月10日完工,由太田組承包工程[4]

台鐵局戰後多次進行橋台與橋墩加固,維持行車,並且分別於橋梁南、北兩端各延建2個橋孔,延長後合計17個橋孔,橋梁長度增延至385公尺[5]

  • 1955年9月,洪水氾濫,北橋台被沖壞,火車停駛三天後,暫時修復[6]
  • 1956年3月7日、8日、13日每日零時16分起夜間封鎖路線,辦理橋梁復舊工程[7]
  • 1963年9月,受颱風葛樂禮挾帶豪雨影響而中斷行車,於該月15日中午12時搶修完竣[8]
  • 1964年2月20日起三天封鎖路線,進行鋼梁抽換及復原工程[9]
  • 1965年6月1日、2日、9日、11日、13日計五天夜間封鎖路線,進行鋼梁抽換工程[10]
  • 1971年3月10日、11日、12日、14日計四天,間歇性封鎖路線,架設鋼梁[11][12][13]
  • 1971年6月26日、29日、30日每日零時14分起夜間封鎖路線,辦理橋梁延建工程[14]

第二代橋

[编辑]

台鐵局自1980年代起,實施大規模舊橋重建,其中後龍溪橋的改建,納入「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計畫。第二代橋建造於第一代橋上游側,北端與舊橋相距約48公尺、南端與舊橋相距約10公尺,由退除役官兵輔導會榮民工程處承包興建,下部結構為單圓柱懸臂式橋墩(單節或雙節)及直徑5.5公尺圓形沉箱基礎、上部結構則為上承式簡支預力箱型梁,全長455公尺,計23孔橋孔,每孔19.8公尺,橋寬採複線化設計,自1988年5月13日開工,1990年3月27日6時完工切換下行線(東正線)通車並停用第一代橋[15],橋面鋪設傳統道碴軌道。該橋啟用時西正線雖有鋪軌但未通車(亦無架空電車線[15][16]。後來「山線鐵路竹南豐原間改線與雙軌工程」之豐富苗栗複線化於1994年10月4日完工通車後[17],本橋始成為雙向行車之橋梁。

其他紀事

[编辑]

由於第一代後龍溪橋與豐富車站距離不遠,因橋梁改建時向上游處改線並提高路線高程,故需一併改建豐富車站站場,將站場向東移設抬高,另建新站房(二層樓加強磚造)及新的站場,新站自1990年3月27日起與新的後龍溪橋一併啟用,並拆除原1918年所建的半木造舊站房[15][17]

台鐵於1991年3月15日完成拆除第一代橋,但第一代橋6號橋墩是磚造拱形設計,造型美觀且年代久遠,為文化資產,所以保留,並在橋墩下以菱形消波塊保護,供後人瞻仰前人築橋之巧思[15]

第二代橋完工後,台鐵於橋南西正線路基旁設置大理石石碑,石碑南面題「後龍溪橋」,北面則題有「後龍鎮山」[15]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但是台鐵局《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4冊技術篇記載1915年興建。
  2. ^ 改建年代待考。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年3月25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173、180~1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31日) (日语). 
  2. ^ 《臺灣鐵道史》下卷(未定稿).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年2月25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3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30日) (日语). 
  3. ^ 北部鐵道工事の進程〉,《臺灣日日新報》第1299號,1902年8月29日,第2版。(日語)
  4. ^ 4.0 4.1 《昭和拾年臺灣鐵道震災誌》. 臺北: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1939年3月25日 (日语). 
  5.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第一冊). 南投縣. 1993年1月15日: 頁314 (中文(臺灣)). 
  6. ^ 〈後龍溪橋受損 鉄水兩局商討修復〉,《聯合報》,1955年10月2日,第5版。(繁體中文)
  7. ^ 〈鐵路後龍溪橋施工 中線列車 暫改時刻〉,《聯合報》,1956年3月7日,第3版。(繁體中文)
  8. ^ 〈鐵路山線後龍溪橋 今可提前修好 新竹竹北接駁通車〉,《徵信新聞報》,1963年9月15日,第1版。(繁體中文)
  9. ^ 〈後龍溪橋換樑 往台中列車 今起駛海線〉,《聯合報》,1964年2月20日,第2版。(繁體中文)
  10. ^ 〈抽換後龍溪橋鋼樑 縱貫鐵路山線 改道行駛五天〉,《中央日報》,1965年6月1日,第3版。(繁體中文)
  11. ^ 〈後龍溪橋施工 三次列車改道〉,《中央日報》,1971年3月10日,第3版。(繁體中文)
  12. ^ 〈後龍溪橋架設鋼樑 部分火車路線 今起暫時變更〉,《聯合報》,1971年3月10日,第2版。(繁體中文)
  13. ^ 〈後龍溪橋施工 列車變更行駛〉,《中國時報》,1971年3月10日,第2版。(繁體中文)
  14. ^ 〈因進行後龍溪橋工程 有關鐵路列車 定期改道行駛〉,《中央日報》,1971年6月25日,第3版。(繁體中文)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臺灣鐵路管理局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處.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4冊技術篇. 臺北市. 1991年5月31日 (中文(臺灣)). 
  16. ^ 《1991.4 臺鐵 舊山線上行 路程景》. 臺鐵影音專區: 46分42秒至47分02秒. 2011年8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6月4日) (中文(臺灣)). 
  17. ^ 17.0 17.1 〈豐富車站〉. 《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18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