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法利斯克语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丁-法利斯克语支
地理分佈原本位于意大利拉丁姆地区,后来传播至整个罗马帝国,尤其是其西部地区;现在也遍布拉丁美洲加拿大东部以及非洲的诸多国家
谱系学分类印歐語系
原始語言原始拉丁-法利斯克语
分支
拉丁語(發展成通俗拉丁語和之後的羅曼語族
拉维尼乌姆语
普雷尼斯特语
西库尔语英语Siculian
Glottologlati1262[1]

以不同深度的蓝色标注的拉丁-法利斯克诸语

拉丁-法利斯克語支或称拉丁尼亚语支,是印歐語系意大利语族的一個分支,由公元前1千纪生活在意大利的拉丁-法利斯克人所操。

该语支包括拉丁語法利斯克语,以及常被认为是古拉丁语方言的两门语言:[來源請求]拉维尼乌姆语和普雷尼斯特语。

這些語言在意大利的拉丁姆地區使用,之後拉丁語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通用語言。法利斯克語的使用者逐漸減少並消失;而拉丁語的民間通俗變體──通俗拉丁語,中世紀早期開始分化,至九世紀成為羅曼語族,從而發展成西歐的40多種語言,现有超过8亿人使用。这主要归功于罗马帝国,以及后来西班牙法国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影响。

拉维尼乌姆语

[编辑]

拉维尼乌姆语是一种古老的拉丁-法利斯克语,[2]主要由居住在罗马附近的拉丁人使用。它可能是拉丁语的方言。[3]

普雷尼斯特语

[编辑]

普雷尼斯特语亦是一种古老的拉丁-法利斯克语。[4]它在旧拉丁姆英语Old Latium(今日拉齐奥)的东部地区使用。[5]

语言学描述

[编辑]

拉丁语和法利斯克语同其他意大利语族语言有着多个共同特征:

  • 晚期印欧语的双元音/*eu/演变为 ou。[6]
  • 晚期印欧语中源自元音喉音的/*ə/演变为 a。[7]
  • 印欧语中的音节性流音/*l̥, *r̥/发展出了一个插音 o,形成意大利语族的 ol、or。[8]
  • 印欧语中的音节性鼻音/*m̥, *n̥/发展出了一个插音 e,形成意大利语族的 em、en。[9]
  • 来自印欧语的词首送气塞音变为擦音:/*bʰ, *dʰ, *gʰ, gʷʰ /> f, f, h, f。[10]
  • 辅音组合/*p...kʷ/被同化为/kʷ...kʷ/(原始印欧语 *penkʷe“五”> 拉丁语 quinque)。[11]

拉丁语和法利斯克语也有着其他意大利语族语言所不具备的特征。它们保留了原始印欧语的唇化软腭音/*kʷ, *gʷ/(写作 qu-、gu-,后来演变为软腭音和半元音);而在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的语言中,它们则演变为唇音 p、b。拉丁语和法利斯克语使用离格后缀 -d,如在 med(“我”的离格)中所见,这在奥斯坎-翁布里亚语支中是不存在的。此外,拉丁语还表现出 ou 向 ū 的转变,尽管这一转变发生在拉丁-法利斯克时代之后,大约公元前2世纪时(拉丁语 lūna < 原始意大利亚语 *louksnā < 原始印欧语 *lówksneh₂“月亮”)。

音系学

[编辑]

原始拉丁-法利斯克语的辅音系统很可能语古拉丁语基本相同。在普雷尼斯特胸针英语Praeneste fibula的铭文上找不到的辅音以星号标记。

唇音 齿龈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唇化软腭音 声门音
爆发音 *p *t k *kʷ
*b d *g *gʷ
擦音 f s *h
响音 *r, *l j *w
鼻音 m n

拉丁字母发明时,古拉丁语仍存在/kʷ/这个音,因为其产生了最小对立体 quī /kʷiː/(“谁”的主格)> cuī /ku.iː/(“谁”的宾格)。在其他位置,双元音元音间隙并无区别:例如,persdere 是双元音而 sua 则是元音间隙。出于对称性考虑,许多古拉丁语中的字母组合 gu 实际上代表浊唇化软腭音/gʷ/是完全可能的。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Latino-Faliscan.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Lanuvian. LINGUIST List. [2024-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une 2019). 
  3. ^ Sturtevant, E. H. The Italic Languages. The Classical Weekly. 1920, 14 (9): 66–69. ISSN 1940-641X. JSTOR 4388079. doi:10.2307/4388079. 
  4. ^ Lanuvian. LINGUIST List. [2024-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une 2019). 
  5. ^ Sturtevant, E. H. The Italic Languages. The Classical Weekly. 1920, 14 (9): 66–69. ISSN 1940-641X. JSTOR 4388079. doi:10.2307/4388079. 
  6. ^ Bakkum 2008,第61-3頁.
  7. ^ Bakkum 2008,第58, 59頁.
  8. ^ Bakkum 2008,第64頁.
  9. ^ Bakkum 2008,第70頁.
  10. ^ Bakkum 2008,第65頁.
  11. ^ Bakkum 2008,第69頁.

延伸阅读

[编辑]
  • Baldi, Philip. 2002. The foundations of Latin. Berlin: de Gruyter.
  • Clackson, James, and Geoffrey Horrocks. 2007. The Blackwell history of the Latin language. Malden, MA: Blackwell.
  • Giacomelli, Roberto. 1979.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 in latin-faliscan and greek-messapic." Journal of Indo-European Studies 7 no. 3–4: 149–75.
  • Mercado, Angelo. 2012. Italic Verse: A Study of the Poetic Remains of Old Latin, Faliscan, and Sabellic. Innsbruck: Institut für Sprachen und Literaturen der Universität Innsbruck.
  • Palmer, Leonard R. 1961. The Latin languag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 Joseph, Brian D., and Rex E. Wallace. 1991. "Is faliscan a local latin patois?" Diachron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Historical Linguistics/Revue Internationale Pour La Linguistique Historiqu 8, no. 2: 159–86.
  • Rigobianco, Luca. 2019. Faliscan. Language, Writing, Epigraphy. Aelaw Booklet 7. Zaragoza.
  • Rigobianco, Luca. 2020. «Falisco», Palaeohispanica 20: 299–33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