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一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拿破崙一世 Napoléon Ier | |
---|---|
法蘭西皇帝 | |
第一次在位 | 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6日 |
加冕 | 1804年12月2日 |
繼任 | 路易十八(國王) |
第二次在位 | 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 |
前任 | 路易十八(國王) |
繼任 | 路易十八(國王) |
法蘭西第一執政 | |
任期 | 1799年12月12日-1804年5月18日 |
出生 | 法蘭西王國科西嘉阿雅克肖 | 1769年8月15日
逝世 | 1821年5月5日 英國聖赫勒拿朗伍德 | (51歲)
安葬 | |
配偶 |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1796年结婚—1810年離婚) 奥地利的玛丽·路易莎 (1810年結婚) |
子嗣 | 拿破崙二世 夏爾·萊昂 亞歷山大·科隆納-瓦萊夫斯基 |
王朝 | 波拿巴王朝 |
宗教信仰 | 罗马天主教 |
簽名 |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发音:[napɔleɔ̃ bɔnapaʁt];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國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曾任法兰西共和國第一執政與帝國皇帝。其人於世界歷史中成就卓然,軍事天才被許多歷史學家視為古今第一,且於其他領域亦多有深遠之影響。
拿破崙生於法國科西嘉島的小貴族家庭,少時赴法國本土就學與從軍。法国大革命期間其受到雅各賓派影響,於1793年土倫圍城戰後晉升準將。1796年至1797年間,拿破崙擔任「義大利軍團」司令,以高超的作戰調度與戰術橫掃北意大利,瓦解第一次反法同盟。翌年他率部隊渡海遠征埃及,攜科學考察團隨行,後因第二次反法同盟戰事告急,倉促還法。1799年,拿破崙發動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成為第一執政,並領兵翻越阿尔卑斯山,於馬倫戈戰役擊敗反法聯軍。
1804年拿破崙加冕為帝,創建法兰西第一帝国,封十八位有功將領為「帝國元帥」。1805年秋,拿破崙在乌尔姆战役中以迂迴戰術殲滅奧軍大部,繼而攻佔維也納,12月2日又在奧斯特利茨戰役擊敗俄奧聯軍,大破第三次反法同盟。次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戰役爆發後,法軍於耶拿、奧爾施泰特兩役擊潰普軍主力,奪下普魯士王都柏林,旋戰於波蘭,1807年夏在弗里德蘭戰役覆克俄軍。1808年,拿破崙率軍入侵西班牙,立其兄約瑟夫為王。1809年奧地利對法宣戰,拿破崙連戰皆捷,再取維也納,後於瓦格拉姆之戰擊敗奧軍主力,遂結第五次反法同盟。
1812年,俄羅斯違抗「大陆封锁」政策,拿破崙發兵伐俄,意圖殲滅俄軍主力,迫使沙皇屈服。俄軍且戰且退,並采用焦土戰略使大軍團補給困難,導致法軍在朝莫斯科進發期間大幅減員,只能艱苦地撤出俄國。1813年,各國再次締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雖在春季戰局逼和聯軍,然秋後遭到多面夾擊陷入戰略劣勢,至莱比锡战役大敗後被迫撤回本土。1814年,拿破崙以機動戰術屢挫敵軍,然聯軍大舉犯境攻入巴黎,終使其退位。1815年拿破崙逃離厄尔巴岛,再次稱帝,但於滑铁卢战役再度敗北,被囚流聖赫勒拿島,至1821年病逝。
拿破侖是現代社會的締造者之一,在軍事上,他的戰術與組織革新啟發後世的作戰;在法律上,拿破侖法典是世界第一部廣泛使用的現代民法典,對大陆法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響;在政治思潮上,民族主義與自由主义因他的征服而傳遍歐陸。
早年
[编辑]家庭背景
[编辑]拿破崙·迪·波拿巴(Napoleone di Buonaparte)於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波拿巴宅中,為卡洛·波拿巴與萊蒂西亞·拉莫利諾之子[1]。波拿巴家族原為佛罗伦萨與里窝那之間的領主,1261年其先祖佛罗伦萨人威廉採用了改姓為波拿巴[2]。1529年,弗朗切斯科·波拿巴移居科西嘉[3][4],其後代接下來均在六名成員組成的阿雅克肖元老院中就職[4]。拿破崙出生時,波拿巴家族的地位大致處於中產上層與小貴族之間[5]。
拿破崙之父卡洛是一位知名的前科西嘉獨立份子,早年前往羅馬與比薩攻讀法學,回家鄉後從事律師行業[6][7]。他身材高大、相貌俊朗、法語流利、博覽群書,但不善理財。卡洛在拿破崙出生的前一年,響應科西嘉獨立運動家帕斯夸萊·保利的號召,擔任他的私人秘書兼副官[8]。然而卡洛在獨立事業失敗後,並未如同其他堅定獨立份子一樣流亡海外,而是宣示效忠法國[9][10],保住了他阿雅克肖法院陪審推事與科西嘉島林業學校校長的職位,並被審定為法國貴族,更在1777年成為科西嘉貴族代表[11][12]。拿破崙之母萊蒂西亞出身於佛罗伦萨的名門,父親曾是阿雅克肖的代理行政官,但她並未受過教育。她樣貌迷人、堅定剛毅、足智多謀[13]。拿破崙日後評價道:「我的母親是個出色的女人,既能幹又勇敢」[14]。
卡洛與萊蒂西亞於1764年6月2日成婚,女方的嫁妝包括「一間窯爐及其附近的一座房子、一套寓所、一片葡萄園與8英畝土地,價值總計175,000法郎」[14]。這對新婚夫婦的生活遭遇到不小的挫折,他們婚後的頭兩個孩子都夭折了,直到第三個孩子,此時名為朱塞佩(Giuseppe)的約瑟夫·波拿巴於1768年出生[15][16]。萊蒂西亞後來又生了10個孩子,其中有7個沒有在嬰兒期夭折[14]。
求學
[编辑]拿破崙在小時候就迷上了歷史與傳記,不參與同齡小孩的娛樂活動,樂於在家中模仿羅馬共和與帝國時期的歷史人物[17]。1779年1月,拿破崙被家人送往勃艮第歐坦的教會神學院接受嚴謹的法語教學[12],聰明好學的他在三個月內就學會了法語讀寫。1779年4月,拿破崙藉由其父好友科西嘉總督馬爾伯夫伯爵的影響力[18],得到島內頒布的王室獎學金,得以前往香槟地區的布列訥堡軍官幼校學習[19][10]。該校課程一天為八小時,課程內容包含數學、拉丁文、歷史、法語、德語、地理、物理、工程學、武器學、擊劍、舞蹈與音樂。拿破崙最出色的科目是數學,最差的則是德語[20]。拿破崙在求學期間不斷查閱古代領袖的書籍,將亞歷山大大帝與尤利烏斯·凱撒視為偶像[21]。他在課堂中學習到查理曼與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國偉大時代,並被灌輸深刻的仇英教育[22]。1784年,拿破崙因優異的成績保送至巴黎軍官學校。他在該學校修習砲兵科目,在一年中完成三年的教育,於1785年9月在主考官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的見證下通過任官考試,成為砲兵少尉[23]。
軍事生涯初期
[编辑]拿破崙通過考試後,前往駐扎在瓦朗斯的拉費爾砲兵團服役[24]。他在這份艱苦且工資很低的工作中,初步地學習到作戰知識[25][26]。他醉心於閱讀,在很多書中做了詳細筆記,背誦法國詩人的詩作,甚至將飯錢用於購書[27]。拿破崙在這段時期寫了數十篇文章,並遇見他的初戀卡羅利娜·科隆比雅,這段戀情相當深刻,他即使在晚年時仍會憶起與她的幾次散步[25]。1786年9月,拿破崙回到闊別八年的科西嘉[23]。1788年5月下旬,拿破崙待在法國東部的欧索讷砲兵學校,在學期間寫了一系列的閱讀筆記與浪漫小說[28][29]。1789年7月14日,巴黎起義者攻破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30]。拿破崙起初對新生的大革命不感興趣,直到他發現國民議會的代表們能為科西嘉尋求獨立後,就大膽地組建了一支反對法國王室統治的国民自卫军[31][32]。1791年6月,拿破崙結束在科西嘉休假返回法國,被調派至第四砲兵團[33]。他之前在拉費爾砲兵團中服役69個月就請了35個月的假,到了新環境依然未改作風,立刻向上司請假[34]。1791年8月30日,拿破崙的上司迪泰伊將軍終於准假,他再次返回科西嘉[35]。此時島上的矛盾愈發劇烈,拿破崙在島上指揮的國民自衛軍在1792年的復活節與民眾和正規軍發生衝突[36],拿破崙只得奉保利之命前往巴黎[37]。1792年10月中旬,返回科西嘉的拿破崙愈發親法,主要原因為獨立領袖帕斯夸莱·保利與波拿巴家族越來越深的矛盾。到了1793年,他已將法國認同置於科西嘉認同前[38][39]。
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斬首[40][41],2月拿破崙接到第一次重要戰鬥任務,擔任科西嘉國民自衛軍的砲兵指揮官,但這支國民自衛軍因組織混亂迅速被敵軍擊敗[42]。同年6月11日,失勢的波拿巴家族被親英的保利趕出科西嘉,拿破崙揮別故鄉[39][43]。拿破崙將家人安置好後就到法國陸軍報道,受命護送火藥補給至義大利軍團[44]。7月中旬,拿破崙轉入南方軍團,寫下支持革命的政治小冊子《博凱爾晚餐》,雅各賓派將其視為可信的軍人[45]。9月7日,拿破崙就任第二砲兵團少校[46]。
土倫圍城戰
[编辑]1793年8月27日,盤據在土倫的保王黨人將土倫要塞與法國地中海艦隊轉交給反法同盟,1.7萬聯軍部隊迅速控制該城[47][48]。9月初,革命法軍開始進攻土倫,在短時間內包圍土倫,但形勢未發生根本變化,聯軍依然控制著重要據點,且有增援部隊陸續抵達,法軍收復土倫的前景十分渺茫[49]。
拿破崙此時前往拜訪圍攻土倫的法軍司令部,恰巧圍攻部隊右翼缺少一位砲兵指揮官,拿破崙的老友薩利切蒂推舉他擔任此職務[46]。9月中旬,拿破崙抵達土倫前線,發現圍攻部隊既無足夠的火砲與彈藥、也無會使用火砲的士兵。他緊接在短時間內搜集到上百門火砲與彈藥,並徵用了工廠製作軍火與修理軍備[50]。拿破崙在戰鬥期間愈發鄙視圍城總指揮卡爾托,他向上級拉扎尔·卡诺提出他的作戰計劃,並要求替換卡爾托[51]。卡诺十分欣賞他的計劃,派遣法蘭索瓦·多佩將軍去就任總指揮[51]。11月15日,法軍向重要據點馬爾格雷夫要塞進攻,拿破崙率領的衝鋒隊伍直攻要塞的入口處,但此時多佩卻吹號收兵,怒不可遏的拿破崙在事後當眾臭罵多佩[52]。11月17日,多佩因作戰不力被撤職,雅克·迪戈米耶將軍接管指揮權,11月中旬,拿破崙包圍馬爾格雷夫要塞,俘獲率軍出擊的查爾斯·奧哈拉將軍[53]。
12月17日,迪戈米耶著手執行拿破崙的計劃。拿破崙與米龍上尉的部隊向馬爾格雷夫要塞進攻,而安德烈·馬塞納的部隊在幾小時後向阿爾蒂格要塞進攻[54]。拿破崙在控制所有要塞砲台後下令向港口內的聯軍艦隊轟擊,聯軍在次日撤出土倫。12月22日,24歲的拿破崙晉升為旅級將軍(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准將),開始引起國家高層的注意[55]。
葡月政變
[编辑]1794年2月7日,拿破崙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砲兵司令[56]。他在這段時期結識了雅各賓領袖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的弟弟奥古斯坦·罗伯斯庇尔,在熱月政變後因與後者的友誼而深陷牢籠,但最終因證據不足被釋放[57][58]。1795年3月3日,拿破崙與15艘船、16,9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從馬賽啟航,試圖從保利與英軍手中奪回科西嘉島,但這支遠征軍在海上就被英軍艦隊阻擊,未能抵達科西嘉島[59]。1795年4月,他與昂蒂布富家女德茜蕾·克拉里訂婚[60]。之後,拿破崙收到轉調至旺代鎮壓保王黨農民的通知,但他對此興趣闌珊,於是前往巴黎尋求更好的職位[61]。幾個月後,他找到一份在公共委員會測繪局(總參謀部)的工作,並在這段時期學習到大量戰略方面的知識[61]。拿破崙還利用充足的下班時間撰寫了浪漫小說《克列松與歐仁妮》,以告別自己對德茜蕾的戀情[62]。
1795年8月22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規定建立兩院制立法機關與五人制行政機關督政府,此變革時期的不穩定使反政府份子有機可乘[63]。10月4日(葡月12日)上午,巴黎有七個區宣布起義並動員國民衛隊[63]。同日,巴黎內防司令保羅·巴拉斯任命拿破崙為副司令,後者在通往协和广场的重要地點設置加農砲,向起義者們發射葡萄彈,成功鎮壓叛亂[64]。他因此在一夜之间得到火速升遷,繼任巴拉斯的職位成為內防軍司令[65],領有4.8萬法郎的年薪,開始頻繁出入上流場所[66]。1796年3月2日,他得到他夢寐以求的義大利軍團司令職位[67][68]。同月9日,他與相識半年的寡婦約瑟芬·德·博阿爾內成婚[68]。這對夫婦為了縮小女方年長男方6歲的年齡差,拿破崙說自己於1768年出生,32歲的約瑟芬則說自己僅有28歲[67]。
義大利戰役
[编辑]1796年3月11日,拿破崙乘坐馬車離開巴黎[69][70],於3月27日抵達尼斯的「義大利軍團」司令部[71],此時他已將自己的姓「Buonaparte」改為法語拼寫的「Bonaparte」[72]。這支軍團在拿破崙抵達時狀態不佳,在裝備與補給方面都極其匱乏,但這種情況在前者手中卻成了發動有利進攻的手段[73]。4月9日,拿破崙已大致解決軍團糟糕的訓練與後勤。他參考在測繪局工作時構想的入侵皮埃蒙特計劃[74]、馬耶布瓦侯爵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皮埃蒙特戰役[75],制定集中兵力先擊敗薩丁尼亞、後對付奧地利的計劃[76]。他將4.1萬人的野戰部隊分為三個部分:马塞纳將軍1.9萬人的前衛部隊、奥热罗將軍1.2萬人的中央部隊、塞律里埃將軍1萬人的左側衛[77]。反法聯軍在該地區的部隊則為5.7萬人,其中包含由約翰·彼得·德·博利厄指揮的3.2萬奧軍,與米開朗基羅·科利指揮的2萬薩丁軍與5千奧軍[78]。拿破崙計劃集中兵力以解決法軍兵力劣勢的處境[79],選擇卡迪博納山口突⼊北意⼤利,切斷奧軍與薩丁軍的聯繫[80]。4⽉9⽇,拿破崙的部隊越過卡迪博纳山口。但此時形勢突然轉變,熱那亞共和國向聯軍求援,使聯軍誤認為法軍的進攻目標是熱那亞,立即調動兵力向法軍進發[81]。拿破崙決定將計就計,設下圈套等待聯軍抵達[82]。
蒙特諾特與洛迪戰役
[编辑]4月10日,博利厄率部通過博凱塔山口前往沃爾特里,接著下令歐仁-紀堯姆·阿讓托率主力進攻蒙特諾特[83]。阿讓托執行命令南下,衝進安德烈·馬塞納設在薩沃納與蒙特諾特之間的前哨,對內吉諾山的法軍進攻,但多次出擊皆未成功[84]。4月11日,拿破崙決定包圍阿讓托的部隊,阿梅代·拉阿爾普的部隊將與奧軍正面交戰,安德烈·馬塞納的部隊則趁夜經山下迂迴,在12日破曉攻擊奧軍側翼[85]。阿讓托6,000人的部隊在短暫的戰鬥後全線崩潰,僅剩下700人還在掌控中[86]。拿破崙已成功分開博利厄與科利的部隊,他決定先對付科利的部隊,下令馬塞納進軍代戈擋住博利厄[87]。4月13日,拿破崙轉向西面對抗科利的部隊,在米萊西莫襲擊敵軍迫使其撤退至切瓦[88]。他在戰鬥結束後調兵回頭,於4月14日下午在代戈前後夾擊包圍奧軍,俘虜超過2,600人[89]。博利厄的部隊已失去戰鬥能力,開戰初2.8萬人的部隊僅剩1.6萬人[90]。4月21日,讓·塞律里埃的縱隊在蒙多維之戰正面突破科利剩餘的部隊,薩丁尼亞簽訂《凱拉斯科停戰協定》退出戰爭[91][92]。
薩丁尼亞王國的崩潰使北義大利的反法同盟部隊陷入劣勢,拿破崙開始準備渡過波河,向倫巴底平原地區的奧軍進攻[93]。他故意在停戰協定中提及法軍有在瓦倫扎渡河的權力,並調派部隊至該地附近,使博利厄率領的奧軍認為法軍將在該處渡河[94][95][96]。5月7日,法軍開始經皮亞琴察渡過波河,安東·利普陶伊的部隊很快就注意到法軍的動作,雙方在豐比奧交戰,奧軍在增援抵達後仍不敵,法軍全軍渡過波河[97]。博利厄因法軍威脅到奧軍的左翼與曼圖亞的聯繫[91][98],被迫放棄米蘭公國,在洛迪大橋留下12,600人的後衛部隊後,渡過阿達河向東退往克雷馬[99]。5月10日,法軍追上正在經洛迪渡河的奧軍部隊,一鼓作氣攻下了洛迪,奧軍在阿達河西岸的防禦失守[100]。當天下午,爭奪洛迪橋的戰鬥開始,這座狹長的木橋長約150米,為渡過阿達河的重要道路。拿破崙集中火砲壓制奧軍砲兵,站到橋頭附近下令突擊隊員衝過洛迪橋,在第一次衝鋒失敗後,安德烈·馬塞納將軍親率部隊衝鋒,成功肅清東岸的敵軍部隊[91][101]。洛迪之戰令法軍傷亡350人,而奧軍則為335人傷亡與1,700人被俘[102]。洛迪之戰被視為是拿破崙人生的轉折點[103],他在日後回憶中說到:「我曾經以為自己只是個將軍,但從那之後……我的凌雲壯志此時顯現[104]。」
拿破崙在戰鬥結束後鞏固對米蘭公國的控制,派遣奥热罗將軍繼續尾隨奧軍,而马塞纳將軍與塞律里埃將軍則沿阿達河兩岸對皮齊蓋托內實施包圍[105]。皮齊蓋托內投降後,法軍部隊徑直前往米蘭,米蘭城於5月15日投降[106][107]。同時,博利厄率領的奧軍撤退過明喬河河畔,等待從蒂羅爾前來的援軍[108],此時該區域的奧軍約有3萬人[109]。5月30日,拿破崙率軍經博爾蓋托大橋強行渡過明喬河,奧軍被擊退後撤往阿迪杰河谷[110]。6月3日,法軍已完全包圍了北義大利最重要的要塞曼托瓦[111]。
四戰曼托瓦
[编辑]維爾姆澤的兩次攻勢
[编辑]拿破崙穩住周遭國家及調動部隊與火砲後[112],於7月15日開始對1.3萬奧軍駐守的曼托瓦要塞進攻[113]。此時拿破崙帳下一共有4.4萬人,分別為讓·塞律里埃率領的1.1萬名圍城部隊,以及安德烈·馬塞納的1.6萬人、皮埃尔·奥热罗的6千人、皮埃爾·索雷的5千人、德皮努瓦的5千人及騎兵預備隊組成共3.3萬人的監視部隊[114]。與此同時,奧地利司令約翰·彼得·德·博利厄被撤職,由經驗豐富的陸軍元帥達戈貝爾·西格蒙德·馮·維爾姆澤接管指揮[115]。維爾姆澤的部隊總共約5萬人[115],從蒂羅爾兵分兩路向法軍進攻,維爾姆澤3.2萬人的主要部隊沿阿迪杰河谷推進,而闊斯達諾維奇1.8萬人的次要部隊則經加尔达湖西岸向利瓦與萨洛進攻[116]。行軍過程中,維爾姆澤又從主力部隊中抽出部隊前往布倫塔河谷,使其主力減少至2.5萬人[115]。7月29日,維爾姆澤的主要部隊在短暫接敵後擊退法軍,繼續向曼托瓦推進。7月30日,拿破崙放棄圍攻曼托瓦,集結部隊向闊斯達諾維奇的次要部隊進攻[117]。他在8月3日至4日多次派出部隊打擊奧軍,在切斷奧軍退路後迫使3,000名士兵投降[118][119]。8月5日,拿破崙率主力向索尔费里诺推進,遇到維爾姆澤率領的部隊[120],法軍正面部隊先行佯攻,等到第二支部隊繞至奧軍後方後再全力進攻,維爾姆澤趕忙在被重創前撤離[121][122],在6日又被馬塞納在加尔达渔村擊敗,匆忙撤回特伦托[123]。
8月底,被重創的維爾姆澤軍團補充完畢,兵力達到4.5萬人。奧軍再度兵分兩路,保羅·達維多維奇2萬人的部隊留守特伦托,維爾姆澤親率2.6萬人經布倫塔河谷南下向巴薩諾進軍。拿破崙知曉奧軍計劃後,留下圍城軍與在阿迪杰河下游的部分部隊,親率馬塞納將軍(1.3萬人)與奧熱羅將軍(9千人)經阿迪杰河谷向特倫托進攻,同時派遣沃布瓦將軍(1.1萬人)經加尔达湖西岸迂迴該地奧軍右翼[124]。9月4日,馬塞納的部隊在羅韋雷托戰役擊敗達維多維奇的奧軍部隊[125],法軍傷亡750人,奧軍則傷亡3,000人,後者向北撤退至拉維斯。之後,拿破崙命令沃布瓦向北追擊,馬塞納與奧熱羅的部隊則向東進入布倫塔河谷,從後面進攻正向曼托瓦進軍的維爾姆澤部隊。9月7日,法軍部隊與奧軍後衛相遇,俘虜後者超過1,500人。隔日,馬塞納與奧熱羅的部隊從兩翼夾擊巴薩諾的奧軍,奧軍在混亂中撤退並有5,000人被俘[126],維爾姆澤只能在9月15日率殘兵逃入其曾試圖解圍的曼托瓦,讓城內的奧軍兵力增加至近3萬人[127][128][125]。
阿爾文齊的兩次攻勢
[编辑]10月下旬,奧軍司令部任命陸軍元帥約瑟夫·阿爾文齊指揮第三次解圍行動[129][130],其在弗留利地區共有2.8萬名野戰部隊,連同保羅·達維多維奇在蒂羅爾地區的2萬名野戰部隊,使奧軍總數接近5萬人[131]。阿爾文齊計劃其主力部隊將向巴薩諾發起進攻,而達維多維奇則將向特倫托進攻[129]。此時拿破崙的軍團排除掉9千人的圍城部隊,約有3萬人的野戰部隊[132]。他在不知道奧軍兵力的情況下,派遣沃布瓦師1萬人沿阿迪杰河谷前去把守特倫托,馬塞納師1萬人在布倫塔河谷把守巴薩諾,奧熱羅師1萬人則作為預備隊駐紮在中下游。11月2日,奧軍達維多維奇以優勢兵力逼迫沃布瓦的部隊撤退至卡利亞諾。與此同時,阿爾文齊2.8萬人的部隊也迫使馬塞納撤出巴薩諾[130]。11月6日,拿破崙下令1.6萬法軍對阿爾文齊在巴薩諾的陣地進攻,但被奧軍擊退並撤退至布倫塔河後方,以收縮防禦敵軍優勢兵力。同時,西邊的沃布瓦在卡利亞諾戰役再次被達維多維奇擊敗,於11月7日向里沃利撤退[133]。11月12日,拿破崙在卡爾迪耶羅再次對奧軍進攻,卻因氣候原因失利[134]。此時拿破崙深陷危機,法軍對西邊的達維多維奇、要塞的維爾姆澤與東邊的阿爾文齊都居於劣勢,任何失敗都可能意味著法軍的毀滅[135]。拿破崙決定主動出擊,於11月14日在维罗纳留下3,000人後,集中馬塞納與奧熱羅的1.7萬人向東迂迴阿爾文齊的側後方[136][137]。法軍部隊經龍科渡過阿迪杰河進入阿迪杰與阿波內河之間的三角洲,馬塞納負責抵擋從左翼進攻的奧軍,奧熱羅則集中兵力試圖經阿科莱渡過阿波內河切斷奧軍的後方。15日,親臨一線的拿破崙率軍衝上阿科莱橋,但未能控制橋樑[138]。拿破崙顧慮到正面久攻不下,派遣3,000人向南至阿爾巴雷多渡河迂迴奧軍的左翼,然而此時他收到沃布瓦求援的信號,迫使其下令主力撤出三角洲[132]。16日,阿爾文齊率主力前來佔領三角洲,但被重啟攻勢的拿破崙逐出。法軍再度對阿科莱與阿爾巴雷多進攻,卻久攻不下[138]。16日晚,法軍工兵在阿科莱與阿爾巴雷多之間搭起浮橋,奧熱羅部隊的6,000人在隔天經渡橋過河[139]。渡河後的法軍推進至阿科萊前與奧軍交戰,馬塞納的部隊也推進至對岸的阿科萊橋,阿科萊的奧軍在兩側法軍的猛攻下向東北撤退[137][138]。拿破崙勝利後迅速回援西邊的沃布瓦,將達維多維奇逼回北邊[140]。
1797年1月,奧軍元帥約瑟夫·阿爾文齊再次組織解圍行動,其兵力被分成三股進攻力量[141],其親率2.8萬人的主力部隊從特倫托經阿迪杰河谷向南推進,喬瓦尼·普羅韋拉9,000人的部隊與亞當·巴亞利奇6,000人的部隊則從帕多瓦向西前往阿迪杰河下游[142][143]。而法軍3.4萬人的野戰部隊因情報不明,被迫分散部署於各區域[143]。1月9日,普羅韋拉的先頭部隊擊敗皮埃爾·奧熱羅的前衛部隊,攻佔下游的重要渡口洛尼戈,試圖與被困的奧軍會合[144]。巴亞利奇則對維羅納發動進攻,佔領附近的卡尔迪耶罗並向聖米凱推進,但隨後被安德烈·馬塞納的部隊擊退。阿爾文齊的主力部隊也向南推進,但在12日被巴泰勒米·儒貝爾的部隊擊退[145]。阿爾文齊在隔日重新進攻,將儒貝爾的部隊逼至里沃利台地,隨後儒貝爾通知拿破崙敵軍主力在此[146][147]。拿破崙調派馬塞納與雷伊共1萬人前往支援儒貝爾,並接管儒貝爾部隊的指揮[148][147]。1月14日,阿爾文齊將部隊分為幾個支隊,其親率的1.2萬人從台地北側進攻法軍正面,闊斯達諾維奇與武卡索維奇的1.1萬人沿河谷向法軍側面的隘口前進,而呂西尼昂的5千人則迂迴至台地南側[149]。拿破崙抵達前線後開始調度,將8,000人移至北側的正面,1,000人調派至隘口防守,剩餘的1,000名步兵與200名騎兵則作為預備隊。上午4時法軍開始對奧軍突襲,瓦解奧軍的攻勢,但因兵力不足再次收縮[150]。上午10時馬塞納的部隊已抵達里沃利,拿破崙下令各部隊反擊,將奧軍重新逐回[150]。奧軍派出的其餘部隊此時完成迂迴,法軍陷入了「最危難的時刻」[151]。拿破崙表現沉著鎮定,調派部隊先擊潰隘口的部隊,並指揮法軍的右翼部隊將奧軍中央部隊趕到山腳下,俘虜超過1,000人。僅剩的呂西尼昂部隊,在左、中兩軍崩潰的情況下被法軍殲滅[152]。15日阿爾文齊集結敗兵,試圖再次發動反擊,卻再次被法軍擊潰。奧軍在兩天的戰役中共損失1.4萬人,其中有多達1.2萬人被俘[153]。
與此同時,東側普羅韋拉的部隊向曼托瓦進軍,馬塞納與維克托的部隊在1月16日抵達勒菲弗瑞,與圍城的法軍三面夾擊普羅韋拉的部隊,迫使其七千人全數投降[146]。拿破崙在五天的戰役中摧毀了整支奧軍野戰部隊,後者4.8萬人的部隊僅剩下1.3萬名士兵仍在列[154]。2月2日,突圍無望的維爾姆澤率1.6萬人向拿破崙投降,長達半年的曼托瓦圍城戰結束[155]。
進軍維也納
[编辑]2月3日拿破崙開始進攻教皇國,其麾下維克托的部隊在法恩扎戰役擊潰教皇軍,然後向教皇國境內推進。2月19日,雙方簽訂《托倫蒂諾條約》,教皇將博洛尼亚、费拉拉等地割讓予法國,拿破崙在亚得里亚海獲得立足點[156]。之後,拿破崙的軍團人數增長至近8萬名士兵,其中包括拿破崙指揮的主力軍團4.4萬人、儒貝爾在蒂羅爾2萬人及位於教皇國與倫巴底1.5萬人的衛戍部隊[157]。3月10日法軍各師從駐地出發,拿破崙率領3.5萬人分兩路開赴塔利亞門托河附近的瓦爾瓦索內,逼退奧軍後於16日抵達。馬塞納於同日出發追擊呂西尼昂的部隊,於14日在隆加羅內俘虜包含呂西尼昂在內的500人,並在目標完成後靠近主力部隊[158]。3月16日下午,拿破崙率部渡過塔利亞門托河,在瓦爾瓦索內之戰中擊退新上任的奧軍司令卡尔大公[159]。戰敗的奧軍將部隊分為兩部向萊比赫與塔爾維斯撤退[160],但由於馬塞納於21日佔領塔爾維斯山口,往塔爾維斯撤退的奧軍遭到殲滅。馬塞納隨後擔任法軍的進攻箭頭,在接下來的進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於4月7日佔領萊奧本[159]。4月18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的代表與拿破崙簽訂《萊奧本臨時和約》,該條約與隨後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結束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法國獲得奧屬尼德蘭、萊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領土與整個義大利北部,持續千年的威尼斯共和国也遭法奧兩國肢解[161]。拿破崙在時長一年的義大利戰役中取得驚人的成就,法軍以傷亡4.5萬人的代價俘虜16萬反法同盟聯軍士兵[162],並征服整個北義大利。他因此名利雙收,開始主導事後與奧地利的諸多談判,介入1797年9月4日的果月政變,並因掠奪的大量財富與藝術品成為富翁[163]。
遠征埃及
[编辑]拿破崙在義大利戰役後成為法國軍政界的核心人物,並被任命為「英格蘭軍團」司令[164][165]。1797年12月25日,他當選為其夢寐以求的法兰西学术院院士[166]。1798年2月23日,拿破崙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後向督政府報告,認為以目前情況強行登英並不可取,提出三種替代方案,於是督政府選擇遠征埃及,威嚇英國與印度的貿易[167]。同年3月5日督政府全權委託拿破崙籌劃並指揮埃及遠征[168],這場遠征對督政們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如果拿破崙取得輝煌勝利,民眾將更支持政府;如果大敗而歸,拿破崙將名聲掃地[169]。至於拿破崙,他對能夠征服埃及和恢復法國在印度的霸權感到十分欣喜[170]。拿破崙在準備兩個半月後,將共3.8萬人和171門火砲的「東方軍團」分成14個步兵半旅與7個騎兵團,其中步兵被規劃為五個步兵師,由讓-巴蒂斯特·克勒貝爾、路易·德賽、路易·安德烈·邦、雅克-法蘭索瓦·梅努與讓·雷尼耶指揮,騎兵師則由托馬-亞歷山大·仲馬統一指揮[171][172],德加利耶海軍上將的地中海中隊負責運送這些部隊[171]。拿破崙還在軍隊中安置了167名學者,並帶了125本供自己閱讀的書籍[173]。
東方軍團於1798年5月19日在土倫出海,補給船隊在沿途中與艦隊會合[174]。6月9日,法軍艦隊抵達醫院騎士團的總部马耳他島,醫院騎士團大團長同意讓法軍獲得補給與淡水,但限制法軍入港的船隻數量[174]。拿破崙因此決定隔日向騎士團進攻,佔領全島後在當地建立了共和體制[174]。隨後法軍艦隊繼續前行,一路上都幸運地未與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的艦隊接觸[175]。7月1日上午,法軍抵達亞歷山大里亞[176]。隔日上午3時,三支法軍縱隊向亞歷山大里亞推進,在夜晚時攻佔該城[177]。7月6日法軍推進至達曼胡爾,在當地休息後於7月10日抵達尼羅河上的拉赫曼尼亞[175]。7月11日,迪加師(接替受傷的克勒貝爾將軍)與河流船隊沿尼羅河從羅塞塔抵達拉赫曼尼亞[178]。7月13日,法軍向南方的舒卜拉希特進攻,拿破崙將五個師都組成步兵方陣,輕鬆擊敗當面的马穆鲁克部隊[179][180]。法軍接著沿著尼羅河西岸向開羅進軍,在恩巴貝村附近遭遇嚴陣以待的马穆鲁克主力,包括部署在西岸,由穆拉德貝伊率領的6千马穆鲁克騎兵、2萬埃及步兵與其後方的1.4萬阿拉伯騎兵,與部署在東岸,由易卜拉欣貝伊率領的6千马穆鲁克騎兵與1.4萬埃及步兵[178][181]。7月21日金字塔戰役爆發,位於西岸的法軍組成五個空心方陣,穆拉德貝伊下令马穆鲁克騎兵進攻法軍右翼的德賽方陣與雷尼耶方陣,在損失大量人員後撤退[182][180]。與此同時,法軍左翼的邦方陣與維亞爾方陣轉為進攻縱隊突入恩巴貝村,並將當地2千守軍殲滅或趕入河中[182][183]。7月24日,法軍進入埃及首都開羅[183]。穆拉德貝伊在德賽的追擊下撤往上埃及,易卜拉欣貝伊則撤往敘利亞[184]。然而隨著英國皇家海軍在尼羅河河口重創法國海軍後,東方遠征軍與本土的聯繫中斷,埃及地區的法軍形勢開始惡化[185]。
1798年12月,法軍得知奥斯曼帝国將經敘利亞與地中海向埃及進攻[186]。拿破崙決定先下手為強,召集13,000人的部隊,在1799年2月5日離開埃及[187]。2月19日,法軍攻下了阿里什城,然後再攻佔加薩[187]。3月3日,法軍抵達雅法城下。3月7日,法軍發動猛烈的進攻,突破駐軍防線並俘虜2千多名奥斯曼軍[188]。拿破崙不能釋放這批俘虜,因為他們會重新加入奥斯曼軍;也不能攜帶這批俘虜,因為法軍的補給不足。最終,他毅然下令槍決這些戰俘[188][189]。3月17日,法軍推進至阿卡城下,該城城牆曾被加固,且有250門火砲,而法軍缺乏攻城火砲,只能派遣步兵徒然地進攻[190]。之後,拿破崙得知一支奥斯曼部隊在加利利集結,於是派遣朱諾率領騎兵部隊前往偵查。4月上旬,拿破崙得知敵軍人數遠高於己方,於是再派遣一支由克勒貝爾指揮的部隊前去支援朱諾[191]。4月16日,克萊貝爾約2千人的部隊在塔沃爾山與奥斯曼軍3.5萬人的部隊交火,法軍在一天的戰鬥後陷入絕境,但拿破崙即時趕到,移動至奥斯曼軍後方,將敵軍驅往约旦方向[191]。之後,法軍內部開始傳播瘟疫,加上拿破崙接收到奥斯曼軍將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幫助下登陸埃及,於是法軍於5月20日撤軍[188]。法軍回到埃及後,一支2萬人組成的奥斯曼軍於7月中旬在阿布基爾登陸,該處是從海岸延伸出去的小半島,奥斯曼軍在此組成兩列陣線,等待法軍進攻[192]。7月25日,拿破崙下令兩個步兵師分別進攻敵軍第一列的要塞,然後派遣缪拉指揮騎兵部隊進攻中軍,摧毀第一線兩翼的要塞。法軍步兵繼續向前,然後法軍砲兵成功轟開敵軍陣線,讓法軍騎兵部隊越過第二線,從後方進攻剩餘敵軍,將奥斯曼軍擊潰。奥斯曼軍在這天的戰鬥中共有9千人戰死、被俘或失蹤,另有1.1萬人溺水[192]。
8月,拿破崙從英國海軍准將悉尼·史密斯得知歐洲各國在俄羅斯沙皇保羅一世的牽頭下已再度組建反法同盟[193],且法國在戰爭中丟失了義大利,在萊茵戰場中略顯頹勢,並面臨內部分裂[194]。拿破崙相信他在法國能有更多作為,自作主張將埃及遠征軍交給讓-巴蒂斯特·克勒貝爾,於8月22日至23日夜間在亚历山大港登船返國[195][196]。兩艘返國的艦艇成功躲過英國海軍封鎖,在科西嘉島停留一陣子後,於10月9日回到法國本土[197]。
第一執政
[编辑]霧月政變與執政府
[编辑]1799年10月拿破崙抵達法國,迎接他的是民眾的歡呼與崇敬[198]。此時法國的內外態勢已好轉,先前馬塞納在蘇黎世戰役取勝,布律納在荷蘭戰勝英俄遠征軍,俄羅斯退出第二次反法同盟[199][200]。然而督政府的無能深入人心,略為好轉的局勢未能扭轉他們的風評,拿破崙被許多野心家視為能取代督政府的人物,其中包括西哀士督政、迪科督政、塔列朗、富歇等人與諸多軍官。之後,拿破崙與盟友規劃了政變過程,決定聯合巴黎地區的部隊[201]。1799年11月9日上午,即共和曆霧月十八日上午,五百人院主席呂西安·波拿巴聲稱有對議員的陰謀,誘使議會將會議從杜伊勒里宫遷至郊外的聖克盧宮[202][203]。霧月十九日,莫罗抵達卢森堡宫,強迫五人督政中的兩位辭職[204],保羅·巴拉斯也在認清形勢後簽署退職聲明[205]。與此同時,拿破崙前往聖克盧宮對議員講話[206],上議院元老院反應冷淡,但位於橘園廳的五百人院群情激憤,高呼:「打倒暴君!」、「打倒獨裁!」,並對拿破崙圍攻動粗,將他趕出會場[207]。呂西安·波拿巴在爭取到議會衛隊的支持後,聲稱五百人院有議員被英國黃金買通,派遣議會衛隊衝入清場。幾個小時後,部分温顺的议员被重新召集起来开会,投票同意立法機構休會六週。休會期間,兩位前任督政西哀士、迪科與拿破崙組成臨時執政政府,督政府就此結束[202]。
拿破崙在成為三人執政後随即發動二次政變,破坏西哀士主导的宪法草案取得絕對權力。1799年12月24日,臨時執政府頒布《共和八年憲法》[208]。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掌控行政大權,擁有頒佈法律、任免官員與軍官等權利,並免受立法機關監督[209]。1800年2月17日,呂西安·波拿巴公布憲法公投結果,稱約3,011,007名法國人投出贊同票,僅有1,562人反對[210]。他至少造假了150萬票,有意的使拿破崙的勝利更具壓倒性[211]。拿破崙在憲法中積極保護財產權,以拉攏商人、雇主等商業階層,並透過創建國家憲兵與司法改革肅清嚴重的盜匪問題[212][213]。他並未徹底清洗前政權,大部分督政府時期的議員仍留任,並積極爭取不同黨派的人才[214]。此外,他勸說流亡者回國,爭取到不少舊制度貴族的支持[215]。他接著解決西南法國嚴重的保王黨叛亂,利用赦免與剷除叛軍領導人,大致平定叛亂[216]。1800年1月17日,拿破崙關停了全法國73家報社中的60家,開始控制國內輿論[217][218]。
拿破崙建立了高度集權的行政結構,將原先由地方選舉的省長、區長與市長全部改為中央派遣[219][220],並進行成功的經濟改革,使兩年後的法國財政收入自美國獨立戰爭首次達到收支平衡。他透過創辦法兰西银行,穩定了極不穩定的法國貨幣幣值與匯率,製造了良好的商業循環,對日後的戰爭提供大量資金[221]。
馬倫戈戰役
[编辑]1800年1月25日,拿破崙向軍政大臣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提出組建「預備軍團」的想法,多達6萬人的法軍將在第戎集合備戰,準備收復被反法同盟征服的北意大利[222]。4月拿破崙為了欺騙外國間諜,故意在第戎公開檢閱由老弱殘兵與新兵組成的臨時部隊。法國的宣傳機構也在全力運作,使反法同盟堅信拿破崙的預備軍團不具戰鬥力[223]。1800年5月6日,拿破崙離開巴黎,前往預備軍團的所在地——日內瓦與洛桑。5月14日拿破崙讓贝尔蒂埃名義指揮的預備軍團南進,經大圣伯纳德山口翻越阿爾卑斯山向北義大利進軍,該山口為崎嶇的羊腸小徑,且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對行軍造成嚴重不便[224]。另外四路部隊也在拿破崙的命令下出發,沙布朗將軍的第五師經小聖伯納德山口,向沙蒂永進軍與貝爾蒂埃的主要部隊會合;蒂羅將軍來自義大利軍團的5,000人經塞尼山口,向都灵地區的奧軍進攻;貝當古將軍來自萊茵軍團的3,000人,經辛普朗山口向阿羅納進軍;蒙塞將軍來自萊茵軍團的1.4萬人,經聖哥達山口向倫巴底平原進軍[225]。
5月27日法軍的先鋒拉納的部隊佔領奧斯塔谷大區,在沙蒂永擊敗一支奧軍步兵團[226],但法軍隨後被巴爾堡的奧軍駐軍擋住,只能讓步兵部隊先行通過,攻佔下游的伊夫雷亞,而大部分火砲部隊則被留在身後[227]。6月2日,該堡壘在沙布朗的第五師抵達後,因法軍的持續砲擊投降[226]。5月26日,拿破崙抵達伊夫雷亞後設想了三個進攻方案:1.向都灵推進,進攻奧軍司令梅拉斯的主力部隊,同蒂羅將軍的部隊會合。2.南下馳援熱那亞,解除奧軍對城中法軍的圍困。3.直奔米蘭,奪取奧軍的補給基地,同蒙塞將軍的部隊會合。拿破崙分析過後決定採取第三方案,派出拉納向西進攻,其餘部隊直攻東面的米蘭[228]。6月1日法軍強渡提契諾河,在行進間擊垮武卡索維奇將軍的一個師,迫使後者向贝加莫撤退。6月2日拿破崙再次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米蘭,並接續佔領帕維亞、布雷西亞等市鎮,將義大利地區的奧軍分割為兩部分[229]。
梅拉斯收到情報後開始反攻,同時拿破崙也在接收到熱那亞淪陷的消息後進攻[230]。6月9日拉納對卡斯泰焦的奧軍進攻,在戰鬥中被奧軍優勢兵力重壓,堅守至維克托的增援抵達,將奧軍部隊逐回蒙特貝洛[231]。6月13日,拿破崙的部隊已渡過斯克里維亞河,他判斷梅拉斯意在向熱那亞撤退,分出部分預備隊由路易·德賽指揮前往塞拉瓦萊阻斷亚歷山德里亚到熱那亞的路徑[232]。13日下午,法軍先鋒抵達馬倫戈平原,在激烈的戰鬥後將奧軍驅離過河。然而法軍誤報奧軍在過河時已將橋樑摧毀,讓拿破崙判斷梅拉斯完全放棄向東進攻的打算[233]。14日上午9時,駐紮在亞歷山德里亞的奧軍部隊渡過博爾米達河,將法軍趕出馬倫戈,但克勒曼的重騎兵旅及時趕到,將冒進的奧軍擊退[234]。上午10時,奧軍再度進攻奪下卡斯特爾切利奧洛村,拿破崙投入執政衛隊加強右翼,並派出作為預備隊的莫尼耶師奪回該村[235]。上午11時,拿破崙向德賽送出緊急命令,要求其急行軍至馬倫戈。此時,人數佔優的奧軍持續如潮水般衝擊法軍,後者只能且戰且退,勉強維持著陣形全軍後撤[236]。下午5時,德賽部隊抵達戰場,立即率領部隊在砲火的掩護下發動反擊,克勒曼的400名重騎兵也在側翼發動衝鋒,直接將敵軍切成兩段俘虜超過2,000人,徹底擊破了奧軍的士氣[237][238]。馬倫戈戰役令奧軍陣亡963人、受傷5,518人、被俘2,921人[239],身為勝利者的法軍則無可考證,但不幸的德賽是其中一員。拿破崙雖對好友的死悲痛欲絕,但仍為了政治目的造假好友的遺言與作戰過程[240]。6月15日雙方簽訂《亞歷山德里亞公約》,梅拉斯將部隊撤回奧地利領土[241]。1801年,法奧兩方簽訂《呂內維爾條約》,奧地利退出戰爭[242]。
戰後政治
[编辑]戰役結束後,拿破崙決定盡快與反法同盟和談,將精力用於改革國內政治民生與鞏固其支持基本盤[243][244]。然而他與奧地利的和平談判並不順利,於是雙方在停戰協定滿期時,再度於德意志與意大利戰場交戰[245]。1800年12月3日,让·维克托·马里·莫罗在霍恩林登戰役擊敗奧軍,致反法同盟無力繼續對法作戰[246][247]。同月24日晚,當拿破崙的車隊經過聖尼凱斯街時,炸彈在其馬車附近爆炸,致5人死亡與26人受傷[248]。這場刺殺被認為是保王黨人的手筆,但拿破崙決定指認雅各賓黨人為刺殺主謀,以清洗法國境內的雅各賓黨人[249][250][251]。1801年2月9日,法奧兩方簽訂《呂內維爾條約》,奧地利退出戰爭[242][246]。之後,拿破崙試圖組建反英同盟,並與俄羅斯帝國建立良好聯繫,可能協助後者遠征英控印度。然而隨著俄國沙皇保罗一世於3月23日遇刺身亡,法俄親善化為泡影,繼任的亞歷山大一世決定親英[252][253]。10月1日,法國與英國簽署的先行和平協定公布,英國需向法國、西班牙、巴達維亞共和國歸還其自1793年獲取的幾乎所有領土,而法軍則需撤出那不勒斯、教皇國、埃及[254]。然而英國政府很快發現他們被耍了,由於法控埃及已經陷落,法國實際上僅用一點意大利土地就換回整個海外帝國,而英國只取得特立尼达岛與錫蘭[254][255]。12月,拿破崙指派其妹夫夏爾·勒克萊爾領軍遠征聖多明戈島,鎮壓當地的黑人起義軍[256]。1802年3月25日,法國與英國簽訂《亞眠和約》,結束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242][257]。
與此同時,拿破崙與教皇庇護七世於1801年7月15日簽訂《政教協定》,肯認天主教是絕大多數法國公民信仰的宗教,解決自大革命以來法國教士和信徒與羅馬教廷間的分裂[258][259][260]。同時,他還啟動一項法律改革計劃,他與第二執政康巴塞雷斯及許多法學者組成委員會,將1789年後諸革命政府制定的14,000條法令、法律及42部地方法典融入單一法律系統,組成一本493頁的法典[261]。這部被後世稱為《拿破崙法典》的民法典開歷史之先河,成為大陆法系的基礎[261]。拿破崙還致力於統一度量衡與推行標準法語,在全國範圍推行公制,建立一套以千克和米為基礎的計量單位。他還深入改革政府及教育系統,在全國各處廣設公立中學[262]。此外,大量基礎建設在法國各地開展,巴黎各處都有新的道路與建築在施工[263]。1802年5月19日,議會通過一項法律創立榮譽軍團制度,3,750名新貴名流被拿破崙選為其中一員[264]。8月22日,拿破崙被元老院宣布為終身執政,並可安排其繼任者[264][265]。
拿破崙鼓勵經濟發展,建立商會、國際貿易港與公會,並因為殖民地經濟是法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一環,決定恢復法國海外帝國[266]。他派遣部隊前往鎮壓海地革命,宣布繼續維持圣多明戈島的奴隸制,並聯合西班牙與荷蘭掌控墨西哥湾[267]。同時在歐洲大陸上,拿破崙佔領瑞士後重新劃分該國,以致英國停止履行《亞眠和約》,不再將本地治里還給法國、好望角還給荷蘭,並拒絕從埃及亞歷山大與马耳他撤軍[268]。1803年1月30日,法國《箴言報》發表塞巴斯蒂亚尼將軍參訪黎凡特的報告,並宣稱只要不足一萬的遠征軍就能奪回埃及,引起英方不滿[269][270]。2月9日,英國宣布暫停所有撤軍行動,除非法國就其在伊特鲁里亚、瑞士及黎凡特的行動做出解釋[269]。3月8日,英王喬治三世發表演說,譴責法國並要求動員部隊[271]。3月11日,拿破崙向英國大使惠特沃斯表示他認為英國想與法國開戰[271]。同時,美國向法國聲明如果後者繼續佔有路易斯安那,其將在戰爭中站在英國一方,加上法國在美洲最重要的殖民地圣多明戈島已接近陷落,讓拿破崙決定出售路易斯安那予美國[272]。1803年5月18日,英國對法宣戰,拿破崙開始在法國的海岸各地組建一支用於入侵英格蘭的大型軍團,其中軍團總部、近衛軍、蘇爾特元帥的第四軍、拉納元帥的第五軍位於滨海布洛涅;貝爾納多特元帥的第一軍位於漢諾威;馬爾蒙將軍的第二軍位於乌得勒支;達武元帥的第三軍位於布魯日;內伊元帥的第六軍位於蒙特勒伊;奧熱羅元帥的第七軍位於巴约讷[273][274]。這支軍團因出色的素質、機動與流暢度,被認為是遠超其他軍隊的戰爭機器[275]。法軍備戰期間,英國政治家積極聯合其他國家對抗法國,而拿破崙肆意逮捕並處死旅居國外的昂吉安公爵,更是引起歐洲各國的不滿[276]。
法蘭西皇帝
[编辑]加冕
[编辑]1804年法國參政院因拿破崙在擔任第一執政期間曾遭遇過數次刺殺,在信件中向拿破崙提議,也許需要建立「其他制度」,以保障拿破崙的遺產、國家安定[277]。同年3月28日,拿破崙回應道:「單單一條繼承原則就能抑制反革命。」在輿論的支持下,議院各會一致同意建立拿破崙皇朝,並選定「皇帝」的稱號[278]。1804年5月18日,元老院法令正式授與第一執政拿破崙為法國皇帝。除此之外,元老院還任命六位顯貴組成帝國御前會議,第二執政讓-雅克·德·康巴塞雷斯被封為帝國大法官;第三執政夏爾-弗朗索瓦·勒布倫被封為帝國大司庫;約瑟夫·波拿巴被封為大選帝侯;路易·波拿巴被封為皇室統帥;欧仁·德·博阿尔内被封為首席國務大臣;若阿尚·缪拉被封為海軍元帥[279]。拿破崙稱帝後合併執政衛隊和議會衛隊為帝國衛隊,並冊封18位有功將軍為「帝國元帥」[280]。7月14日,在蒂雷納子爵等民族英雄的遺骨移至榮軍院的場合中,拿破崙首次授與了其建立的榮譽軍團勳章。8月7日,是否贊同建立世襲帝國的全民公投結果公布,拿破崙的稱帝得到人民的認同[281]。12月1日,拿破崙與约瑟芬·德·博阿尔内因擔心1796年政府婚禮的效力不足,在加冕禮的前一天以天主教儀式成婚[282]。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與約瑟芬在巴黎聖母院加冕[283]。上午10時,拿破崙乘坐非常華麗的加冕馬車從杜伊勒里宫啟程。上午11時,拿破崙抵達聖母院,換上拖到腳踝的鑲金絲緞長袍,外層套著以墨洛溫王朝的代表物——金色蜜蜂為主題的天鵝絨披風[284]。上午11時45分,拿破崙前往正式典禮,按照波旁王朝的禮制,教皇庇護七世在他的頭部與雙手上塗抹三層香油,但並未懺悔與服用聖餐[284]。拿破崙在加冕時使用兩頂皇冠——代表羅馬帝國的金色月桂花冠與查理曼加冕冠的複製品,正如與教皇排演過的情景,頭戴月桂花冠的拿破崙親自將查理曼加冕冠複製品舉過頭頂,象徵自我加冕,並為身旁的約瑟芬加冕[285]。彌撒結束後,拿破崙發表加冕誓言:[286]
我立誓維護共和國領土完整性;我發誓尊重信仰自由與《政教協定》中的法規,尊重平等、政治自由、公民自由與保護國有財產;我發誓無法律規定絕不加稅;我發誓維護榮譽軍團制度;我發誓只為法蘭西人民的利益、幸福與榮耀而統治。
第三次反法同盟
[编辑]1805年8月9日,英國、俄羅斯與奧地利等國組建第三次反法同盟[287][288]。聯軍投入超過40萬人進行作戰,其中包括25萬名奧軍與11.5萬俄軍,以及那不勒斯等國的部隊,並可能得到普魯士的支持[288]。奧軍將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卡爾大公將指揮主力部隊進攻北意大利,斐迪南大公與卡爾·馬克將指揮第二支部隊與俄軍一同入侵南德意志,而預備部隊則將部署在蒂羅爾以隨時增援兩處[289][290]。俄軍則將分為三階段進攻,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將指揮第一階段部隊與奧軍一同入侵南德意志,莱温·本尼希森指揮第二階段部隊,伊萬·米赫爾松指揮第三階段部隊停留在立陶宛-普魯士邊境[288]。此外,反法聯軍還將對那不勒斯與施特拉爾松德派遣遠征軍[289]。拿破崙決定搶在聯軍集結完畢前進攻,於8月25日至8月26日指示貝爾蒂埃對「大軍團」下達行軍命令,法國陸軍開始從海岸營地強行軍至萊茵河,意圖在俄軍抵達中歐前擊敗奧地利[291][292]。馬爾蒙的第二軍、達武的第三軍、蘇爾特的第四軍、拉納的第五軍及內伊的第六軍將組成主力部隊推進至萊茵河,而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將停留在漢諾威、奧熱羅的第七軍將作為預備隊[293]。9月10日,卡爾·馬克率領奧軍進入巴伐利亞,在乌尔姆等待俄軍增援部隊的到來[294]。9月25日,除了位於漢諾威的第一軍與仍在國內的第七軍外,法軍主力部隊抵達萊茵河一線[295][296]。
烏爾姆戰役
[编辑]9月26日至10月2日,法國「大軍團」各軍經不同地點渡過萊茵河,朝多瑙河方向推進[297]。10月3日,法軍右翼(拉納第五軍、內伊第六軍、帝國衛隊、繆拉預備騎兵軍)抵達路德維希堡與斯图加特前,法軍中軍(蘇爾特第四軍、達武第三軍)向哈爾與英格尔芬根推進,法軍左翼(貝爾納多特第一軍、馬爾蒙第二軍、巴伐利亞軍)穿過普魯士領土抵達维尔茨堡[298][299],法軍整體逐漸順時針旋轉,從南北一線部署運動至平行多瑙河一線部署,準備包圍住奧軍的北面與東面[300]。10月7日,法軍進攻多瑙河畔的多瑙沃特,蘇爾特軍、拉納軍與繆拉軍開始從乌尔姆以東渡河[301][302]。10月8日,繆拉元帥在韋爾廷根擊潰一支6,000人的奧軍部隊[302][303]。10月9日,蘇爾特元帥攻佔奥格斯堡與蘭茨貝格,徹底切斷奧軍向東撤退的路線;內伊元帥在金茨堡擊敗奧軍,在多瑙河南岸建立陣地[304][305]。同時,英戈尔施塔特周遭的貝爾納多特軍、馬爾蒙軍、達武軍與巴伐利亞軍也渡過多瑙河,防止西面的俄軍前往救援奧軍[304]。奧軍司令卡爾·馬克鑑於東面已被法軍阻斷,決定渡過多瑙河從北岸突圍。10月11日,奧軍2.3萬人的突圍部隊進攻位於北岸哈斯拉赫與容金根間的杜邦師,僅管後者僅有4,000餘人,但奧軍在付出慘重傷亡後撤回烏爾姆[304][303]。10月13日,蘇爾特軍迂迴至梅明根,切斷奧軍撤往蒂羅爾的路線。卡爾·馬克再次嘗試突圍,下令兩支奧軍部隊向多瑙河北岸移動,但很快就被內伊在埃爾興根擊潰,一支部隊撤回烏爾姆,另一部則繼續向北逃竄,但被法軍騎兵追擊[304]。10月15日,法軍各部包圍烏爾姆,迫使奧軍於19日投降。奧軍進入巴伐利亞的部隊損失6萬餘人,僅有金邁爾軍未被重創[306][307]。
拿破崙準備進攻東面的库图佐夫部,下令內伊第六軍與剛抵達的奧熱羅第七軍繼續掃盪烏爾姆周遭的奧軍殘部,其餘部隊則向東追擊俄奧聯軍[308][309]。10月26日,库图佐夫從布劳瑙向東方的韋爾斯撤退,並在半路與正趕來增援的奧軍相遇。10月30日,法軍前鋒在里德擊敗奧軍後衛部隊,然後在隔日於蘭巴赫擊敗另一支後衛[310][311]。11月4日,俄奧聯軍撤至恩斯河東岸,嘗試在該河遲滯法軍攻勢。11月5日,達武軍進攻斯泰爾的聯軍部隊,奪下恩斯河的渡橋[312]。拿破崙得知库图佐夫將繼續向東撤退後,下令主力部隊繼續追擊,並指派莫爾捷元帥指揮新成立的第八軍前往多瑙河北岸迂迴聯軍側翼[313][314]。之後,法軍前鋒在阿姆施泰滕與聯軍後衛爆發戰鬥,後者成功遲滯法軍追擊。11月9日,庫圖佐夫下令經克雷姆斯轉移至多瑙河北岸,燒毀橋樑將法軍阻擋在南岸,放棄防守維也納[315]。11月11日,庫圖佐夫進攻孤立在北岸的法軍第八軍,後者僅管人數遠不及對手,但有序地防守直到撤至多瑙河[316]。11月13日,繆拉與拉納用詐術奪下本該被炸毀的塔伯爾大橋,法軍進入維也納,得以利用未被炸毀的大橋抵達北岸[317][318]。繆拉隨後追上俄軍將軍巴格拉季昂的後衛部隊,但被後者假意和談欺騙,讓俄奧聯軍得以繼續撤退至摩拉維亞。11月16日,拿破崙劇烈地斥責繆拉的行為,後者趕忙進攻並重創俄軍後衛,但已讓俄奧聯軍大部隊逃脫[317]。11月20日,拿破崙抵達布呂恩,並決定將作戰基地部署於此[319][320]。
奧斯特里茨戰役
[编辑]此時戰略形勢仍對法軍相當不利,位於奧洛穆茨的庫圖佐夫部在得到增援後已達9萬人,另有3萬人將在年底前抵達;奧軍除正從北意大利移動至維也納周遭的卡爾大公部9萬人,還有位於波希米亚的斐迪南大公部1萬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與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簽訂《波茲坦條約》,後者承諾如果他未能調解法俄間的矛盾,普魯士將加入反法同盟,給予多達10萬生力軍[321][322]。而位於庫圖佐夫部與卡爾大公部之間的法軍僅有10萬人,其中蘇爾特的第四軍、拉納的第五軍、帝國衛隊及輔助騎兵約5萬人位於布呂恩,達武的第三軍、莫尔捷的第八軍及輔助騎兵約5萬人位於維也納周邊[323]。拿破崙鑑於法軍的位置非常不理想,設想聯軍各種可能的進攻路線及該如何反制。在東北面,他下令缪拉的騎兵軍分成三列部署在奧洛穆茨至布呂恩的道路,第一列由兩個輕騎兵旅位於維紹、第二列由一個龍騎兵師位於勞什尼茨、第三列由兩個重騎兵師位於普索里茨,蘇爾特的第四軍佔據普拉岑高地,拉納的第五軍、烏迪諾的擲彈兵師及帝國衛隊位於布呂恩周遭;在西北面,他下令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分成兩列部署在布德維斯,第一列由巴伐利亞部隊組成、第二列由法國部隊位於伊格勞,負責打通往多瑙河的道路並將斐迪南大公部限制在波希米亚;在南面,他下令達武的第三軍分散,佔領布呂恩與維也納間的重要節點[324][325]。
11月28日,俄奧聯軍前鋒與法軍騎兵交火後佔領維紹。拿破崙於當日下午4時得知消息後,於下午7時向貝爾納多特、達武及幾位騎兵司令發去集結命令,然後下令前哨騎兵後撤、蘇爾特軍放棄普拉岑高地撤退至哥德巴赫溪後方[326]。拿破崙隨後派出特使薩瓦里提出要與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會面,營造出他並沒有要進行會戰的假象,並在沙皇特使多爾戈魯科夫公爵來訪時要求部隊假裝陷入混亂[327][328]。12月1日,俄奧聯軍穿過奧斯特里茨村,開始爬上法軍撤出不久的普拉岑高地。拿破崙故意撤出該處並過度延展其右翼,誘使聯軍進攻該處[329]。12月2日上午6時,法軍各部隊按照預定計劃進入起始位置,北翼為位於桑通山周圍的拉納軍、中軍為位於吉爾齊科維茨村與蓬托維茨村間的蘇爾特軍、南翼為位於哥德巴赫溪寬五公里正面的勒格朗師[330][331]。而在後方,貝爾納多特軍將作為預備隊支援第一線部隊、繆拉預備騎兵軍將填補拉納軍與蘇爾特軍之間的缺口、烏迪諾擲彈兵師與帝國衛隊位於拿破崙總部所在的楚蘭山周遭[331]。最後,達武軍仍在趕赴戰場,準備支援南翼的勒格朗師[330]。12月2日上午7時,聯軍開始走下普拉岑高地進攻法軍,奧斯特利茨戰役爆發。在南面戰場,聯軍前衛金迈尔部進攻特爾尼茨村,雙方在村莊中不斷交手,聯軍直到增援抵達後於上午9時奪下特爾尼茨[332]。與此同時,聯軍也對稍北的索科爾尼茨村及索科爾尼茨堡發動進攻,同樣在上午9時奪下兩要地,基本控制南翼哥德巴赫溪的關鍵渡河點[332]。然而此時達武軍的弗里昂師與布爾西耶騎兵師趕到戰場,進攻特爾尼茨村及索科爾尼茨村,迫使聯軍停止渡河撤回東岸,成功以9千名法軍拖住近4萬名俄奧聯軍[333][334]。在中路戰場,拿破崙觀察到普拉岑高地的動作後,於霧氣消散時下令蘇爾特元帥進攻,後者立即命令麾下的圣伊莱尔師與旺達姆師著手行動,前者進攻普拉岑高地西南部的普拉岑堡,後者進攻高地東北部的老葡萄園[335]。法軍發動迅猛的攻勢佔領重要陣地,而聯軍迅速調動預備隊,企圖重奪普拉岑高地,雙方展開激烈的爭奪戰。俄奧聯軍在兩個小時的拉鋸戰中,多次嘗試擊退法軍未果,其陣線中央被蘇爾特軍突入,南北兩翼戰場徹底被分開[336][337]。在北面戰場,法軍與聯軍的騎兵戰鬥了整個上午,直到中午後法軍步兵與騎兵發動反擊,迫使聯軍潰退[338]。最後階段,蘇爾特軍從普拉岑高地進攻南翼的俄奧聯軍,正與達武軍對峙的聯軍腹背受敵、陷入崩潰,部分士兵涉險經冰凍的薩錢湖逃脫,部分則被殲滅,下午5時戰鬥落幕[339]。
12月4日,拿破崙與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簽訂停戰協議,結束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的主要戰局[340][341]。12月26日,雙方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哈布斯堡君主國需支付大筆戰爭賠款、割讓威尼托與蒂羅爾、放棄其在中歐地區的影響力[340]。這項和約導致法國附庸國義大利王國的擴張,以及神聖羅馬帝國事實上的滅亡。隔年7月,拿破崙統治的萊茵邦聯成立,成員包含被其升格的巴伐利亞王國、符騰堡王國、巴登大公國等[340]。
第四次反法同盟
[编辑]1805年12月15日,拿破崙派遣代表與普魯士王國代表簽署《美泉宮條約》,要求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割讓安斯巴赫、纳沙泰尔及克萊沃公國三地,並與法國結成反英聯盟,以換取後者渴望的漢諾威選侯國[342][343]。1806年2月25日,普魯士同意條約並併吞漢諾威,開始對英貿易制裁,遂與英國爆發戰爭。同年7月12日,拿破崙決定要組建萊茵邦聯,並得到普王的支持。然而普王後來發現拿破崙並沒有打算讓普魯士主導這個邦聯,普魯士朝堂反法情緒隨之爆發。同年7月底,普王更得知拿破崙打算重佔漢諾威,以將此地重歸英國換許英法兩國間的和平[343][344][345]。普魯士王國遂於8月9日總動員,並於同日向俄羅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要求結盟[343]。普王任命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為普軍總司令,並要求薩克森選侯國與黑森傭兵一同動員[343]。拿破崙不曾料到普魯士會突然背棄與法國的聯盟,直到9月初得知普軍已向南推進至邊境上,遂打消讓法軍大部隊從德意志撤回本土的念頭,並下令召集1806年級的新兵[346][347]。9月15日,拿破崙在知悉普軍已經進駐萨克森後下達行軍命令,要求奧熱羅的第七軍、內伊的第六軍及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需在10月2日以前分別在法兰克福、纽伦堡和安斯巴赫集結;達武的第三軍及勒菲弗第五軍需在10月3日以前分別在班贝格和柯尼希斯霍芬集結;蘇爾特的第四軍需在10月4日以前在安贝格集結;路易·波拿巴的荷兰王国軍及莫尔捷的第八軍需擔任牽制部隊[348][349]。
耶拿戰役與佔領柏林
[编辑]9月25日,拿破崙離開巴黎前往美因茨,然後再度啟程於10月2日抵達维尔茨堡,從贝尔蒂埃元帥手中接過指揮權[350][351]。他決定將部隊分成三支並行的主力縱隊,組成能夠迅速相互增援的「營方陣」行軍陣形。10月7日,拿破崙下令法軍進入薩克森領土,穿過图林根山脈的三處通道[352][353]。10月9日,法軍中軍前鋒貝爾納多特第一軍在施萊茨與普軍交戰,迫使後者撤至奧馬[354]。10月10日,法軍左翼前鋒拉納第五軍在萨尔费尔德擊潰普軍,並擊斃路易·斐迪南亲王[352]。10月11日,拿破崙得知位於北方的埃尔福特周遭聚集了大股普軍,遂下令法軍向左轉90度,試圖包抄普軍主力的側翼,切斷後者與柏林間的聯繫[355]。他下令拉納第五軍及奧熱羅第七軍作為前鋒前往耶拿,達武第三軍作為中軍前往瑙姆堡,貝爾納多特第一軍與缪拉騎兵軍作為右翼前往蔡茨等地,最後蘇爾特第四軍、內伊第六軍及帝國衛隊作為主力[355]。10月13日,拿破崙得知位於魏玛附近的普軍主力正在向北撤退後,下令主力部隊朝拉納所在的耶拿前進,以防普軍後衛部隊向其進攻[356][357]。同日下午,拿破崙抵達耶拿,法軍此時已控制了耶拿旁的部分高地[358]。
10月14日普军后卫3.5万人在耶拿被拿破仑擊潰,然而拿破仑从俘虏口中得知普鲁士主力已然向北转移。与此同时,原本离开奥尔施泰特向南支援拿破仑的达武却一头撞上了5.5万人的普军主力,因为人数是法军的三倍有余,威廉·腓特烈有自信在拿破仑主力赶来之前围歼这支部队。达武冷静地采用散兵战术固守,并派出信使火速赶往拿破仑处。另一边由于接战仓促,普军并未摆出冲锋阵型,这给了达武拖住对方的机会。最终双方血战半日,威廉不得不在拿破仑回援前选择撤退,而达武抓住机会发动反击,一举打崩普军主力,是为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
普鲁士在此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皇帝的部队不久后於10月27日便开进了柏林,威廉·腓特烈失去一切谈判筹码,不得不接受拿破仑开出的所有条件,包括吐出普鲁士瓜分的波兰领土建立华沙大公国,割让莱茵兰地区等。
冬季戰局與弗里德蘭戰役
[编辑]之后法俄两军在埃劳打了一仗,法军惨胜,但未能决定性的击败沙俄。1807年6月法軍在波蘭再次击败俄罗斯軍隊,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决定和谈,雙方簽定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为了保护法国的本土工业,用资本主义巩固其在欧洲的统治,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亚历山大一世表示同意,并说「自己将是今后英国第二讨厌的人」。
至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法國皇帝、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和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入侵西班牙
[编辑]1807年提爾西特條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擴大大陸封鎖體系,將征服葡萄牙視為當務之急[359]。1807年10月27日,法國與西班牙簽訂楓丹白露條約,法西兩國將派出聯軍進攻葡萄牙,並將其拆分成三個國家[360][361]。法軍將領朱諾率軍越過比利牛斯山與西班牙合兵後,於11月30日進入里斯本[362]。葡萄牙王室流亡巴西後,法國的盟國西班牙陷入了政治危機,國王卡洛斯四世與其子费尔南多相互爭鬥,拿破崙開始掌控西班牙的政局[361][363]。1808年3月17日阿蘭胡埃斯爆發起義,卡洛斯四世與其首相曼努埃爾·戈多伊被推翻,19日费尔南多王子即位[364]。幾天後,原就控制許多西班牙城鎮的法國軍隊佔領馬德里。5月2日,正當拿破崙在巴约讷會見卡洛斯與费尔南多父子時,馬德里爆發民眾起義,而拿破崙在幾天後便讓哥哥约瑟夫登上西班牙王位[365][366]。隨後西班牙全國接連爆發起義,法軍未能如設想一般控制西班牙[365]。杜邦將軍指揮的1.8萬法軍於7月19日在拜倫投降,朱諾將軍的部隊也在8月被韋爾斯利趕出葡萄牙,歐洲開始脫離法蘭西帝國的控制[367][368]。
震怒的拿破崙決定親自干預西班牙戰場,他先在與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的會談中認可俄羅斯對芬蘭與波蘭的控制,接著威嚇普魯士與奧地利,還向英國提出和平協議,以防止他國干涉[369][370]。之後,他解散「大军团」,將該軍團中的13萬人調至西班牙戰場,與8萬新軍組成新成立的西班牙軍團(Armée d'Espagne)[369]。這支軍團將面對12.5萬人的西班牙一線部隊、8萬人的西班牙二線部隊、民兵以及遠道而來的英國部隊[371]。拿破崙計劃勒菲弗第四軍與維克托第一軍進攻布萊克的部隊,內伊第六軍與蒙塞第三軍進攻卡斯塔尼奧斯與帕拉福斯的部隊,將西班牙軍隊的兩翼殲滅,而他本人則率領主力部隊進攻西班牙中路[372][373]。然而由於勒菲弗的冒進,布萊克的部隊免於覆滅的命運。儘管如此,維克托軍還是在11月10日追上布萊克的部隊,在埃斯皮諾薩將其擊潰[374]。與此同時,蘇爾特元帥指揮的主力部隊前鋒在加莫納爾戰役打垮西軍,使西班牙中部地區門戶大開[375]。在右翼與中路都取得成功後,拉納元帥指揮的第三軍也在幾天後的圖德拉戰役擊潰敵軍,瓦解左翼的威脅[376]。11月30日,法軍中的波蘭騎兵在索莫謝拉戰役中,以一個中隊之力奪下四個西班牙炮兵陣地,打通通往馬德里的道路[377][367]。12月4日,拿破崙進入西班牙首都馬德里[378]。
拿破崙決定繼續征服西班牙南部與葡萄牙,抵達不久的莫爾捷第五軍與第三軍會合,投入血腥的薩拉戈薩圍城戰;聖西爾第七軍前往巴塞罗那,開始征服加泰罗尼亚地區;蘇爾特的部隊前往卡斯蒂利亚與莱昂地區,鎮壓當地的起義;勒菲弗第四軍與維克托第一軍分別向里斯本與塞维利亚推進[379]。11月28日,英國遠征軍司令約翰·摩爾下令西班牙地區的所有英軍避戰[380][381]。然而摩爾因為一些錯誤情報,決定取消撤退,在薩拉曼卡集中兵力後主動向北朝拿破崙進攻[382]。拿破崙發現摩爾的行蹤後,立即集中兵力試圖殲滅這支部隊,摩爾的部隊被迫向科魯尼亞撤退[383]。1809年1月1日,拿破崙將追擊英軍的任務轉交給蘇爾特元帥,改為處理其他重要事務[384][385]。1月16日,法軍與英軍在科魯尼亞爆發戰鬥,英軍司令摩爾意外斃命,英軍搭乘艦隊撤離[386]。法軍在1808年的雷霆一擊雖重創了西班牙正規軍,但並未瓦解西班牙的抵抗,最終讓此地成為法蘭西帝國崩潰的推手[384]。
第五次反法同盟
[编辑]1808年10月,拿破崙解散「大軍團」,從德意志地區撤出10.8萬人,以支援在西班牙作戰的法軍,剩餘部隊7.5萬人則改組為「萊茵軍團」,由達武元帥指揮[387][388]。這讓奧地利帝國中的主戰派在朝堂上聲勢大振,並得到皇帝法蘭茲二世的支持。奧軍總司令卡爾大公雖對能否成功有所懷疑,但還是接受奧皇的決策開始備戰及動員部隊[389]。第五次反法同盟正式成立,成員國包含奧地利、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西西里及薩丁尼亞等國,但主要由奧地利負責對法戰爭[390]。1809年1月23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提前徵招1810年度的新兵,為即將爆發的中歐戰事籌組兵力,並要求法國的德意志盟國必須動員,將部隊置於法軍指揮下[384][391]。他指派貝爾蒂埃為新成立的「德意志軍團」司令,在3月30日為他擬定好面對戰況時的作戰策略[392]。該策略共有兩套方案:ㄧ、如奧軍在4月15日後進攻,法軍將分成四個集團:達武的第三軍部署在纽伦堡以北,拉納的第二軍與貝西埃的騎兵預備隊部署在雷根斯堡,勒菲弗的第七軍掩護慕尼黑到施特勞賓附近的多瑙河地帶,馬塞納的第四軍部署在奧古斯堡以北的萊希河[393]。二、如奧軍在4月15日前進攻,法軍將集中在多瑙沃特、英戈尔施塔特與奧古斯堡區域[394][393]。
雷根斯堡戰役
[编辑]1809年4月10日上午3時至4時時分,奧地利陸軍越過國界進攻法國盟國巴伐利亞[395][396]。奧軍的進展十分順利,僅有惡劣的道路狀況與凍結的雨水減緩了他們的推進速度,其在4月15日已兵臨伊薩爾河[395]。拿破崙對奧軍的進展感到驚訝但並不擔憂,因為他認為他早已將對敵方案詳述給「德意志軍團」司令貝爾蒂埃,然而後者搞錯了兩套方案的使用,下令法軍進行無目的地行軍與反行軍,使部隊陷入混亂與危機[397]。奧軍主力即將直插雷根斯堡以南的破口,並向孤立在雷根斯堡的達武第三軍進攻[392][398]。4月17日上午4時,拿破崙抵達多瑙沃特[399],在收到局勢報告後開始調度,利用第三軍與第七軍牽制住奧軍,其餘法軍則向奧軍主力後方進攻[400]。
4月19日,從雷根斯堡向西南撤退的達武第三軍在托伊根-豪森遭到奧軍攔截,然而法軍成功擊敗兩倍與己的敵軍,打通與大部隊會合的道路[401]。4月20日,拿破崙在阿本斯貝格之戰中粉碎奧軍的左翼部隊,迫使該部隊撤退超過12公里,並與大部隊分開[402]。拿破崙遂誤以為他打擊的是奧軍主力,決定繼續追擊,在4月21日的蘭休特戰役後將敵軍驅過伊薩爾河[402][403]。4月22日,拿破崙收到達武的求援信,得知埃克米爾的法軍正被卡爾大公親率的奧軍主力進攻[404][400]。拿破崙率部急行軍至北,襲擊卡爾大公的側翼,驚訝的奧軍向雷根斯堡的多瑙河橋頭潰退[404]。4月23日,追擊的法軍在雷根斯堡與卡爾大公的後衛交戰,最終奪下整座城市與渡橋,奧軍撤往波希米亞[400][405]。法軍在數天的戰役中贏得五場戰鬥,以自身損失1.6萬人的代價,給予奧軍4.5萬人至5萬人的損失[400][404],奧軍僅因控制著雷根斯堡才沒有被殲滅[404]。拿破崙於日後憶及此役時,曾譽之為其「平生最偉之戰」,蓋因其於數日之間徹底逆轉戰局走勢[404]。
拿破崙戰勝之餘威,於4月24日決意進軍維也納,而不是追擊卡爾大公的主力軍團[406]。乃以馬塞納第四軍擔任前衛部隊,命其追擊先前撤退的奧軍左翼[407]。4月27日馬塞納渡過因河,至5月3日於埃伯斯貝格迫使奧軍撤退[408]。5月8日,被追擊的奧軍部隊渡過多瑙河與卡爾大公的主力會合[409]。5月13日,在拿破崙離開巴黎的三十天後,法軍攻陷奧地利帝國首都維也納[410]。
阿斯珀恩-埃斯靈與瓦格拉姆
[编辑]拿破崙攻陷維也納的行動成功損害奧地利的戰爭潛力與震懾潛在的反法同盟成員,但他未能迫使卡爾大公在多瑙河以南與他決戰[410]。其原先寄望經維也納渡過多瑙河的設想,也因奧軍摧毀所有渡橋而破滅[410]。隨後多瑙河上的洛鮑島被選為法軍的新渡河點,法軍經過周密的準備,在5月19日佔領了該島[411]。法軍繼續架橋前進,在5月20日佔領北岸的阿斯珀恩村與埃斯靈村[412]。同日下午3時,卡爾大公得知法軍正在進行渡河行動,於是下令全軍向前推進,組成一個長12公里的弧線[413]。8月21日卡爾大公下令向已經過河的法軍進攻,奧軍主力軍團(Hauptarmee)擁有多達9.8萬人和292門火砲,而馬塞納元帥指揮的北岸法軍只有2.4萬人和40門火砲(包含三個步兵師、4,500名輕騎兵與2,500名重騎兵)[414][415]。正當拿破崙準備調兵支援馬塞納時,洶湧的多瑙河衝垮了法軍的渡橋[410]。拿破崙隨即改變法軍的部署,馬塞納指揮莫利托師與勒格朗師把守阿斯珀恩村,拉納指揮布代師把守埃斯靈村,貝西埃指揮騎兵部隊部署在兩村之間[415][416]。阿斯珀恩村的法軍在重壓下丟失了部分村莊的控制權,而埃斯靈村的法軍繼續掌握全村[417]。當日夜晚10時,法軍成功修復渡橋,北岸法軍增加至7.1萬人(6萬步兵與1.1萬騎兵)和152門火砲[418][419]。5月22日,馬塞納在凌晨7點重奪阿斯珀恩村,拉納瓦解奧軍對埃斯靈村的進攻,拿破崙準備發動一次中路攻勢[420]。拉納率領的第二軍在重騎兵的支援下,向奧軍中路衝擊,然而法軍的進攻很快就被阻止,更糟的是法軍的渡橋再次被摧毀[421]。下午時分,雙方又再次在兩個村中交戰,法軍繼續控制著埃斯靈,而在阿斯珀恩與奧軍交纏[422]。下午4時,拿破崙決定撤回洛鮑島,由馬塞納掩護大部隊撤退[421]。阿斯珀恩-埃斯靈之戰令奧軍傷亡2.3萬人,而法軍則為2萬人,其中包含拿破崙的好友拉納元帥[423]。
拿破崙在5月下旬下令除第四軍以外的法軍撤出洛鮑島,回到多瑙河南岸[424]。法軍在接下來的六週中將許多火砲移至洛鮑島,並成功召集了馬爾蒙的達爾馬提亞軍、貝爾納多特的第九軍、歐仁親王的義大利軍團(下轄麥克唐納軍和格勒尼耶軍)與弗雷德的巴伐利亞師[424][425],這些部隊加上先前抵達的達武第三軍,讓法軍激增至17.2萬人與475門火砲[425]。7月4日夜晚法軍開始行動,超過15萬人與400門火砲在24小時內渡過多瑙河,在7月5日夜晚前奪下阿斯珀恩村與埃斯靈村[426][427]。法軍成功推進至馬希費爾德平原,開始向瓦格拉姆的奧軍發動進攻,但由於指揮系統的出錯,法軍各部隊並未同時展開行動,數次攻勢都以失敗告終[428]。7月5日深夜,先前尚未過河的馬爾蒙軍與巴伐利亞師也抵達戰場[429],拿破崙調整部署,將馬塞納軍從左翼調往中路,留下該軍的布代師把守法軍的左翼阿斯珀恩村,達武軍所在的右翼則將作為主攻方向,發動側翼攻勢席捲奧軍的陣線[429]。7月6日上午4點,奧地利第四軍對達武軍發動進攻,成功驅離達武的前衛部隊,但由於法軍部隊的迅速增援,孤立的奧地利第四軍深陷險境,卡爾大公下令該部隊撤回初始位置[430]。之後奧軍第一軍成功擊潰中路的貝爾納多特軍,佔領阿德克拉村[416]。左側的馬塞納軍立即前往支援,阿德克拉村數次易主,最終被馬塞納奪回[431]。同時,孤立的布代師在左翼直面奧軍第六軍的進攻,放棄了阿斯珀恩村與埃斯靈村,奧軍第三軍也行軍至馬塞納軍的側翼,法軍的左翼與中路瀕臨崩潰[432]。拿破崙隨即做出一系列「創造軍事歷史」的決策[433],他告知右翼的達武軍準備進行側翼進攻。為了使此側翼攻勢成功進行,馬塞納軍撤出重要的阿德克拉村,向左轉90度前往阻擊左後方的奧軍第六軍;麥克唐納軍的三個師也向左轉90度,組成空心方陣向奧軍中路反擊;勞里斯頓的砲兵部隊組成超過100門火砲的大砲陣,負責掩護馬塞納部隊留下的巨大缺口與預備麥克唐納部隊的進攻;烏迪諾軍則在達武軍進攻後,向奧軍的高地衝鋒[433]。拿破崙在隨後的戰鬥中投入除了老近卫军外的所有部隊,奧軍在所有陣線都受到壓迫,下午2點30分卡爾大公下令撤退[434]。瓦格拉姆之戰是當時歐洲最大規模的戰役,兩支軍隊在戰役中共傷亡與被俘將近7.4萬人。法軍在戰鬥中輝煌的機動作戰,展現出拿破崙在大規模戰役的天才和法軍出色的指揮層與基層素質[433]。
7月9日拿破崙得知撤退中的奧軍主力軍團(Hauptarmee)正經過茲奈姆,7月10日馬爾蒙的第十一軍追上奧軍,前者為了阻止奧軍繼續撤退,向三倍兵力的奧軍發動進攻[435]。7月11日,拿破崙與馬塞納率軍抵達戰場,將兵力劣勢拉低至二比一。當天夜晚,雙方宣布停火,並在12日簽署停戰協議[435]。然而這項協議之後被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二世否決,因為4萬名英軍剛在荷蘭瓦爾赫倫島登陸,法蘭茲試圖在求和前取得更好的談判地位,但這次遠征以災難告終,奧地利在9月時開始談判[436]。1809年10月14日,法國與奧地利簽訂《申布倫條約》,奧地利損失350萬人口,兵力被限制在15萬人,並被迫加入大陸體系[437][438]。拿破崙隨後在12月16日因帝國繼承人問題與约瑟芬·德·博阿尔内離婚,並於1810年4月1日與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絲結婚[439]。
俄法戰爭
[编辑]1810年法俄同盟之間的嫌隙開始擴大,主要問題出自兩國對波蘭問題的不同看法,以及俄羅斯經濟在大陆封锁體系下面臨的困境[440][441]。俄羅斯瀕臨崩潰的經濟迫使其放開對中立國與英國的貿易,這一舉動嚴重違反拿破崙建構的大陸體系,法軍準備對俄羅斯帝國發動大規模入侵[442]。法俄兩國在明白戰爭不可避免後,都開始了雙方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備戰計劃。俄羅斯在1810年開始將法國視為敵人後,針對將採取進攻或防守戰略發生了激烈的辯論,直到1812年才決定採用防守戰略[443]。1810年9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批准巴克萊-德托利的建議,同意擴充軍隊、實施深層的軍事與社會改革,俄軍正規軍到1812年6月時已有60萬人在列[444][445]。拿破崙徵招了1811年與1812年的新兵與北德意志地區的駐軍,組成十二個軍(八個普通軍與四個騎兵軍),在維斯瓦河谷組建了一個大型後勤基地,並在但澤、斯德丁、华沙等地組建了後勤基地與車隊,供給整個「大軍團」40天的戰役補給[446]。拿破崙希望儘早與俄軍接觸,於三週內在邊境區域取得決定性勝利[447]。整個大軍團在1812年春共有60萬人、1,372門火砲與18萬匹馬,其中一半的部隊都來自於法蘭西帝國的盟友[447]。
入侵
[编辑]1812年6月24日清晨埃布萊將軍的舟橋兵在尼曼河架起三座浮橋,法國大軍團部隊信心十足地渡過河流,俄法戰爭爆發[448]。拿破崙指揮的主力部隊在同日經考納斯過河,人數超過23萬名士兵,其中有帝國衛隊、達武第一軍、烏迪諾第二軍、內伊第三軍、南蘇蒂第一騎兵軍與蒙布蘭第二騎兵軍[449]。歐仁親王指揮的第二波部隊在6月30日經皮利約納過河,人數約6.7萬名士兵,其中有歐仁第四軍、聖西爾第六軍與格魯希第三騎兵軍[449]。這兩支部隊將打擊巴克萊-德托利的俄軍第一西方軍團[449]。熱羅姆·波拿巴指揮的第三波部隊在7月1日經格羅德諾過河,人數約7.8萬人,其中有波尼亞托夫斯基第五軍、雷尼耶第七軍、旺達姆第八軍與拉圖爾-莫布爾第四騎兵軍[449]。這支部隊將打擊巴格拉季昂的俄軍第二西方軍團[449]。此外還有北翼的麥克唐納第十軍與南翼的施瓦岑貝格奧地利軍[450]。
拿破崙打算使用一次大型的側翼機動作戰,如果這次作戰取得成功,法軍將包圍兩個俄軍西方軍團,並用優勢兵力粉碎敵軍[451]。然而俄軍軍團成功躲過災難,他們在6月28日拿破崙抵達維爾納前就已向東方撤退[452]。拿破崙發現俄軍第一西方軍團撤往德里薩營地的行動導致兩個俄軍軍團間的缺口增大,他抓住機會,下令達武的第一軍與熱羅姆的部隊分別從北方與西方包圍俄軍第二西方軍團[453],但由於熱羅姆的延誤,巴格拉季昂成功率領軍團逃脫包圍圈[453][454]。儘管如此,達武仍堵住了巴格拉季昂經由明斯克向第一西方軍團會合的道路[455][456]。此時法軍由於俄軍的焦土戰略與後勤問題,受到的消耗更大於俄軍,已經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456][457]。熱羅姆·波拿巴因為戰事指揮不力被拿破崙撤職,達武元帥接管熱羅姆的原部隊[458][459]。7月20日達武佔領莫吉廖夫,並在7月23日擊敗巴格拉季昂的部隊,俄軍兩軍會師的計劃再次失利[456][460]。與此同時,巴克萊-德托利的部隊在7月23日抵達維捷布斯克,並派出奧斯特曼-托爾斯泰伯爵的第四軍減緩法軍的推進[461][458]。7月25日,法軍在奧斯特羅夫諾擊敗俄軍第四軍[462]。7月26日夜晚,巴克萊得知巴格拉季昂的行軍已被挫敗,兩支軍團近期內不可能會師[462]。他在隔天下午下令撤出維捷布斯克,繼續向東朝斯摩棱斯克撤退[463][464]。8月2日,俄軍第一與第二西方軍團終於在斯摩棱斯克會師,俄軍第一階段的大規模撤退結束[465]。
此時的俄軍高層陷入黨派相爭,波羅的海德意志人出身的巴克莱-德托利為首的德裔集團與喬治亞人出身的巴格拉季昂為首的俄裔集團在作戰計劃上發生分歧,儘管巴克莱是兩個軍團的總司令,但巴格拉季昂提出的進攻計劃得到軍隊的支持[466][467]。拿破崙預料到俄軍主動進攻的意圖,展開名為「斯摩棱斯克機動」的高超作戰,法軍全軍組成「營方陣」(bataillon carré),發動征俄以來最接近勝利的進軍[468][469]。8月10日拿破崙下令開始行動,法軍的行動在龐大的騎兵掩護下並未被俄軍發現[468]。8月13日深夜埃布萊將軍的舟橋兵在第聂伯河架起三座浮橋,法國大軍團部隊迅速過河抵達左岸,在隔天天亮時開始向斯摩棱斯克推進[470][468]。8月14日下午,法軍向克拉斯內進攻,駐守在當地的俄軍部隊被迫後撤,俄軍將領也終於確認法軍的真實動向[471][472]。8月16日,法軍第三軍與騎兵軍趕到斯摩棱斯克城下,但直至日暮時都未能攻下城市[473]。8月17日拿破崙對斯摩棱斯克發動強攻,試圖殲滅,而非驅逐剛撤退回城中的俄軍第一與第二西方軍團。當天夜晚,巴克萊在一眾高級將領的反對下,下令俄軍撤出斯摩棱斯克城,這一反常的行徑(放棄「抵禦西方入侵的象徵」、「歷史名城」斯摩棱斯克)使拿破崙的盤算落空[474][475]。俄軍的撤退遭遇到許多困難,法軍在8月19日趕在俄軍第一西方軍團抵達前逼近盧比諾,這支軍團幾乎可被確定將被殲滅[476],但由於朱諾第八軍的不為所動,俄軍成功逃脫,繼續向莫斯科撤退[477][478]。
博羅季諾戰役與莫斯科
[编辑]到目前為止,俄羅斯軍隊不斷後撤的情勢已經嚴重影響到總司令米哈伊尔·巴克莱-德托利的威信,俄羅斯軍方與貴族中要求替換指揮官的聲音愈發強烈[479][480]。8月20日,曾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擔任俄軍總司令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成為新任總指揮,巴克萊繼續擔任第一西方軍團司令[479][481]。8月29日庫圖佐夫抵達察廖夫與軍隊會合,他在視察部隊後決定繼續後撤,並向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保證他會發動一場保衛莫斯科的陣地戰[479]。8月31日俄軍抵達庫圖佐夫預定的作戰地點格扎特斯克,但參謀長萊溫·馮·本尼希森表示他找到更好的作戰位置,該地位於莫斯科以西115公里的博羅季諾村旁[482]。俄軍在9月3日抵達博羅季諾,並在其後幾天得到來自米拉多維奇將軍部下與當地民兵共3萬多人的支援[483][484]。俄軍到達目的地後,立即修建臨時的防禦工事,並將部隊布置到規劃的陣地中:實力較強的巴克萊第一西方軍團被布置在俄軍陣地的右翼與中路,該區域包含一個綽號「拉耶夫斯基堡」的野戰工事;實力較弱的巴格拉季昂第二西方軍團被布置在俄軍陣地的左翼,該區域包含三個綽號「巴格拉季昂箭頭堡」的野戰工事[485]。8月31日拿破崙得知俄軍更換最高指揮,9月5日法軍抵達博羅季諾附近[486][487]。拿破崙在同日下令對俄軍左翼的舍瓦爾季諾多面堡發動進攻,達武第一軍的孔龐師、波尼亞托夫斯基第五軍的克拉辛斯基師與克尼亞傑維奇師在南蘇蒂騎兵軍與蒙布蘭騎兵軍的支援下攻擊多面堡[488][489]。法軍在激烈的刺刀戰後奪取堡壘,但隨後被增援的俄軍趕出戰場,直到午夜時分才最終控制戰場[488][490]。
1812年9月7日上午6點三個大型法軍砲兵連開火射擊,雙方砲兵部隊劇烈交火,博羅季諾戰役爆發[491][492]。歐仁親王第四軍率先行動,向博羅季諾的俄軍發動進攻,將損失慘重的俄軍近衛列兵團逐出戰場,趕過科洛恰河[493][494]。佔據博羅季諾的法軍部隊向俄軍潰兵展開追擊,但在渡河後被俄軍擊退[492][495]。巴克莱-德托利隨即下令部隊撤回主要陣地,法軍砲兵成功向前推進,使其得以在良好陣地中佈置火砲打擊「拉耶夫斯基堡」與位於高爾基的俄軍砲兵陣地[495][494]。上午8點,波尼亞托夫斯基第五軍與俄軍左翼的第三軍交鋒,俄軍在法軍推進後放棄烏季察村,移至東側的陣地繼續與法軍戰鬥[496][497]。上午10點,拿破崙下令達武第一軍進攻「巴格拉季昂箭頭堡」,而內伊第三軍也在不久後投入戰鬥,俄軍部分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包含巴格拉季昂在內的部分高級將領都因傷退出戰鬥[498][499]。與此同時,在博羅季諾修整的歐仁親王第四軍向「拉耶夫斯基堡」進攻,俄軍在猛烈的砲火與法軍衝鋒的打擊下迅速潰逃,但法軍被隨後抵達的俄軍擊敗[500][501]。此時,拿破崙下令達武第一軍的弗里昂師、南蘇蒂第一騎兵軍與拉圖爾-莫布爾第四騎兵軍向謝苗諾夫斯科耶村進攻,俄軍在激烈的戰鬥後放棄謝苗諾夫斯科耶,其中路陣地瀕臨崩潰[502]。然而當繆拉向拿破崙尋求增援時,發著高燒的拿破崙表示拒絕動用近衛軍預備隊,使法軍錯過一個絕佳機會[503][504]。隨後拿破崙收到報告說一支龐大的俄軍部隊正迂迴至法軍左翼,他立即下令第三騎兵軍司令格魯希前去阻擊,並將正進攻俄軍中路的部隊調至法軍左翼[505][506]。雖然格魯希輕鬆摧毀進攻的俄軍騎兵部隊,但由於大量法軍被調至左翼去遏制進攻,俄軍得以穩固其殘破的中路[507]。9日8日,庫圖佐夫下令俄軍向東撤退,被迫丟下數以千計的傷員[508]。這場戰役令13萬人的法軍部隊傷亡35,000人,而15萬人的俄軍部隊則為45,000至50,000人,其中有超過21,000人為巴格拉季昂的第二西方軍團[509][510][511]。
9月14日至15日,拿破崙率軍進入莫斯科,將其總部置於克里姆林宫[512][513]。此時大部分的居民均已撤離,城市中大部分地區陷入火海,超過四分之三的建築物在接下來幾天被焚毀[512][514]。俄羅斯部隊被認為是這場大火的肇事者,庫圖佐夫等人出於焦土戰略下令焚毀城中的軍火庫與房屋,但法軍的無秩序行為無疑進一步加劇火勢[515]。拿破崙在接下來幾個星期等待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同意和談的消息,但後者始終未將其視為一個選項,而是利用前者天真的想法讓法軍停留在莫斯科[516]。10月中旬,拿破崙終於下令撤離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