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廳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支庁 |
假名 | しちょう |
平文式罗马字 | shichō |
支廳又稱地方廳,為日本都道府縣下的次級行政組織,負責處理所屬都道府縣的地區事務,並非自治機關,支廳的首長由上轄的都道府縣指派。
概要
[编辑]目前在東京都、島根縣、宮崎縣和鹿兒島縣等離島地區共設有8個支廳;此外,山形縣也切割4個區域,分別設置支廳。
日本支廳源自於1871年7月廢藩置縣後,將原有3府72縣陸續進行合併,為了協助合併事務,部份被合併的縣成為為支廳。而北海道由於土地廣大,原有的郡行政管轄範圍太小,因此北海道於1897年開始設置支廳以協助行政事務道廳。1922年,北海道重新調整支廳為14支廳的架構。於1947年5月3日新的地方自治法開始實施後,北海道的支廳確定負責分擔北海道廳的事務,成為北海道廳的派出機構。2010年4月1日,北海道废除支厅,改设为(综合)振兴局。
北海道以外的府縣,於1926年7月1日在18府縣曾分別設置了25個支廳,但多數支廳已先後廢除,或改為地方辦事處、振興局、行政中心或縣民局;千葉縣的支廳於2004年(平成16年)廢止,冲绳縣的支廳於2009年廢止。目前僅有山形縣及部分岛屿地區設有支廳組織。
此外,二次大戰前,日本也曾在日治台灣、庫頁島南部的樺太廳和管轄委任統治的南洋廳等地之下設置過支廳。
支廳及同級組織一覽
[编辑](括號內為支廳所在地)
- 石狩振兴局(札幌市中央區)
- 空知综合振兴局(岩見澤市)
- 后志综合振兴局(虻田郡俱知安町)
- 膽振综合振兴局(室蘭市)
- 日高振兴局(浦河郡浦河町)
- 渡島综合振兴局(函館市)
- 檜山振兴局(檜山郡江差町)
- 上川综合振兴局(旭川市)
- 留萌振兴局(留萌市)
- 宗谷综合振兴局(稚內市)
- 鄂霍次克综合振兴局(網走市)
- 十胜综合振兴局(帶廣市)
- 钏路综合振兴局(釧路市)
- 根室振兴局(根室市)
- 鹿角地域振興局(鹿角市)
- 北秋田地域振興局(北秋田市)
- 山本地域振興局(能代市)
- 秋田地域振興局(秋田市)
- 由利地域振興局(由利本莊市)
- 仙北地域振興局(大仙市)
- 平鹿地域振興局(橫手市)
- 雄勝地域振興局(湯澤市)
- 神戶縣民中心(神戶市)
- 阪神北縣民局(寶塚市)
- 阪神南縣民中心(尼崎市)
- 丹波縣民局(丹波市)
- 但馬縣民局(豐岡市)
- 北播磨縣民局(加東市)
- 東播磨縣民局(加古川市)
- 中播磨縣民中心(姬路市)
- 西播磨縣民局(赤穗郡上郡町)
- 淡路縣民局(洲本市)
過去外地的支廳
[编辑]- 豐原支廳(豐原市)1907年4月~1949年6月,1937年7月~1942年10月一度更名為豐榮支廳
- 敷香支廳(敷香郡敷香町) 1908年12月~1949年6月
- 真岡支廳(真岡郡真岡町) 1907年4月~1949年6月
- 惠須取支廳(惠須取郡惠須取町) 1940年1月~1949年6月
臺灣
[编辑]日治臺灣於1895年實施三縣一廳時,於各縣底下規劃有支廳[1]:156。到了1897年實施六縣三廳制時,裁撤原本設在各縣底下的支廳,改為「辨務署」[1]:167。1901年行政區劃大幅調整,全臺分為二十廳,在廳下設有支廳[1]:227。1920年,臺灣西部廢廳改州,支廳也跟著改為州下的郡[1]:284。1937年東部的廳下轄支廳亦改為郡[1]:317。在二戰結束時,全臺僅剩澎湖廳有轄馬公、望安兩個支廳,其餘均已改為郡[1]:328。
南洋廳
[编辑]- 1939年:
- 1943年:
- 北部支廳:馬里亞納群島(原サイパン支廳、美屬關島1941年12月11日日本占領)
- 東部支廳:加羅林群島東部(原トラック、ポナペ、ヤルート支廳)
- 西部支廳:加羅林群島西部(原パラオ、ヤップ支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