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战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0月5日) |
明英战争 | |||||||
---|---|---|---|---|---|---|---|
| |||||||
参战方 | |||||||
英国柯亭协会 | 明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约翰·威德尔(John Wedell,英军船长) | 陈谦 郑茂华(广西巡抚) 郑觐光(广东海道副使) 黎延慶(參將) | ||||||
兵力 | |||||||
由四艘船和两支大舢板组成,至少一百名水手 | 不明 | ||||||
伤亡与损失 | |||||||
英方记载无,明方有称打死数人 | 伤亡不明,估计无伤亡或接近无伤亡 |
明英战争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与英国之间的一起军事冲突。该冲突并非中英官方的战争,但英方“柯亭协会”具有一定的半官方性质。[1]:15
背景
[编辑]葡萄牙邀请英国来华
[编辑]在约17世纪,荷兰人的崛起使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海上霸权衰落了。为了抵抗荷兰,1634年,葡萄牙驻果阿总督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解,并邀请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于是,第二年,英东印度公司派出货船,从印度苏拉特驶向澳门。然而,葡澳当局却不认可这一行为,并从中加以阻挠,致使明拒绝开展对英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柯亭协会的建立
[编辑]1635年,葡萄牙邀请英国人到东方贸易的消息传入伦敦后,商人威廉·柯亭與同一批商人组建了柯亭协会。
由于东印度公司在华受到挫折,英国国王开始探索其他的对华贸易的方式,因此他给予了柯亭协会到果阿、中国、日本一带贸易特许权。
威德尔船队
[编辑]1635年,柯亭协会建立船队,聘请约翰·威德尔(John Weddell)任船长。
威德尔曾在英国海军中任职,在1625年,由他指挥的英国舰队在苏拉特战胜过葡萄牙舰队。英王查理一世在船队出发前授予了威德尔军事管制与捕获敌船权,这是威德尔船队具有一定官方性的佐证。
战争经过
[编辑]威德尔船队到达澳门
[编辑]1636年4月16日,威德尔船队离开英国。10月8日抵达果阿。1637年初离开果阿,并在6月25日抵达澳门附近海域。由于葡澳当局依旧阻挠,因此船队停泊氹仔,试图直接与明取得联系。
驶入珠江
[编辑]为直接前往广州,威德尔先派“安娜”号前往珠江探测水道。广州政府发现这一行为后,派遣了官员去质询英人此来的目的。[1]:18 1637年7月22日,“安娜”号回到氹仔,向威德尔报告相关情况。 8月,威德尔船队驶入珠江。在途中,有中国兵船警告威德尔船队不得驶往广州,命令其掉头驶向大屿山,并称广州政府已在江中沉船阻碍行驶。然而威德尔置若罔闻。
亚娘鞋
[编辑]1637年8月8日,威德尔船队停泊于虎门附近的亚娘鞋岛(今威远岛)。12日,亚娘鞋炮台的明军向威德尔船队发起炮轰,然明军不敌英国船队的回击,遂败走。
之后,威德尔派出一百名水手进入炮台,扯下明军军旗,升上英国国旗与国王旗,并将明军炮台搬进船中。
随后,威德尔船队在虎门一带劫掠民船,并强迫渔民带给广州政府船队的辩护信,要求自由贸易。
第一次谈判
[编辑]1637年8月15日,广州政府派遣黑人翻译保罗·诺瑞迪(Paulo Noretti,汉名李叶荣)去了解情况。
面对英国船队,保罗自称明朝官员,并称,只要英国人归还在亚娘鞋抢夺的炮和物资,并像葡萄牙人一般缴纳税银,即可得到贸易权。[1]:20
16日,保罗随两名英商前往广州,19日,两名英商回到亚娘鞋,并告诉威德尔得到了广州总兵陈谦的接待。
然而此时,时代管两广军务的广西巡抚郑茂华,海道副使郑觐光一起对陈谦施以压力,要求陈谦将“红毛夷”赶走。
迫于上级的压力,陈谦与郑觐光联名发布对英布告,要求英人迅速离开,并派遣保罗去传达布告。然而,保罗又一次扭曲了明方的意愿,谎称只要英国人愿意纳税,准许英国人自由贸易,并可选择三处地方停泊船只。
此后,保罗还帮英人牵线,重贿陈谦,使陈谦默许了英人在广州的贸易行动。
“以汉御澳,以澳御红”
[编辑]郑觐光等人见英人不听劝告(实际上英人此时把保罗的话当真,不知有此劝告),于是决定“以汉御澳,以澳御红”,即,中国政府向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施压,使他们向英国人施压。
于是,1637年9月6日,葡澳当局向英方递交抗议信,要求英国人离开。威德尔却以为已获得明官方的许可,以为自己有陈谦做后台,对此不屑一顾,并回信说:“此地并非属于你们,是中国国王的领地。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等待卡斯提尔国王的卑微的总督的许可呢?”
此后,广州政府对英商的态度急剧趋于严厉。保罗被捉拿归案,陈谦申请调任,最终被弹劾削官。[2]
火攻
[编辑]1637年9月上旬,广州政府采取参将黎延庆的建议,采取火攻战术,将五艘年久失修的旧船备成火船。然而,实施时忽起北风,火船无法接近英船,因而失败。[1]
此后,威德尔指挥船队攻击中国兵船,焚烧珠江沿岸村庄,掠杀居民,炸毁亚娘鞋炮台,并占领了一个小镇。[1]
最终的谈判
[编辑]在用武力劫掠了明朝沿海后,威德尔也写信表达了对葡澳当局的不满,指责是他们唆使明政府对英国人进行攻击。葡澳则派出了牧师向英国人进行了辩解。广东当局也借此机,委托葡澳进行调节。
最终,威德尔签署呈文,承认触犯了中国法律,并保证不再犯;明释放了英国人质,并如数归还了货物与财产。此后,1637年冬,在新到任的两广总督张镜心的催促下,威德尔船队离开中国。[2]
后续影响
[编辑]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甚至都不认为这是一场军事冲突(更遑论说是战争)。这起事件彻底的让英国人视中国为薄弱之国。此后,英国人甚至一度谋划夺取海南岛。[1]
中国人直到近代以前一直未能确认来海疆犯乱的是哪国人,并将其误认为是荷兰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