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篤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因篤(1631年—1692年),字子德[1]一字孔德[2]天生陝西富平薛鎮韓家村人,初学者、诗人。

生平

[编辑]

李因篤生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3]三歲喪父,不久李自成率軍占領關中,随寡母田氏投外祖父就讀。自幼博聞強記,遍讀經史,人稱神童。早年拒不出仕,自稱中南山人。曾參加抗淸活動,當整個國家陷入亂世時,李因篤決定前往塞上尋找勇敢的士兵,希望能夠召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消滅賊寇,為國家報效。然而,他的號召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回應。李因篤長期寄居陳上年家擔任塾師,[4]“其投契之深,有同骨肉”。[5]康熙二年,顾炎武与李因笃在山西代州结識。康熙五年,屈大均亦寄居陈上年家中,由李因篤撮合,娶王壮献之女为妻室。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陳上年離職而去,李因篤攜家歸秦。精通《十三經註疏》,長律得杜甫家法,曹秋岳嘆曰:“數百年無此作矣。”[6]著《诗说》,顾炎武称:“毛,郑有嗣音矣。”康熙七年(1668年),顧炎武因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九年(1670年),李因笃东出潼关,走河南、再下扬州,南游湘、鄂、楚等地,结交各地学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内阁学士李天馥推薦博學鴻詞,列一等。授檢討,以母老辭退。地方官吏奉旨催促,因笃不从,以死抗拒,后在母亲的规劝下,秋季入京。[7]奉命编修《明史》。因受到顧炎武的批評,再度辭歸。[8]與周至縣李二曲、眉縣李柏合稱“關中三李”,“生平與李二曲交最密,天生宗朱子,二曲講良知。”[9]晚年抱病臥床,助王鴻緒修改《明史稿》。[10]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十一月二十二日卒,年六十二。[11]著有《受祺堂詩集》。其先世為鹽商,[12]父李映林“以文補邑諸生”,為明末馮從吾門生。

品德

[编辑]

彼於上書中曰:“吾年少時學習,成年後行為端正,此乃為臣子所當具備之品德也;辭去榮華富貴而乞求安養,則為子孫之苦心所在。”他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孝順和照顧之情。他感謝皇上的敕令,但因為母親的年老和病痛,他不得不辭去職位。儘管國家重視教育和教導孝道,他仍然選擇了孝養年老的母親。他的上書中提到了一些推薦他的人,如內閣學士項景襄、李天馥,以及大理寺少卿張雲翼等。儘管有人推薦他,他卻因為母親的狀況而無法接受這些職位。他表達了自己無法背離母親的愛和照顧,無法接受生養他的母親淚流滿面,因此對仕途視若無睹。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宋學淵源記》,卷上,頁14
  2. ^ 《文獻徵存錄》1冊4卷,頁607
  3. ^ 清人吴怀清编《天生先生年谱》称:“按康熙十八年己未先生告终奏疏云:臣年四十有九。又顾宁人是年与先生书亦云:弟年四十有九。依此逆推,当生崇祯四年辛未……《续疑年录》作崇祯六年癸酉生,误”。
  4. ^ 李因篤云:“予从陈祺公先生游凡九年,而八见其初度矣。”
  5. ^ 王蘧常《顾诗汇注》卷五《重过代州赠李子德在陈君上年署中》题注引王弘撰《山志》。
  6. ^ 《池北偶談》卷十一
  7. ^ 清史稿·儒林一》載:李因篤“博學強記,貫串註疏,舉博學鴻儒,授檢討,未逾月,以母老乞養,昭許之。母歿,仍不出。因篤深於經學,著書立說,顧炎武稱之曰:毛、鄭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說,汪琬亦折服矣。”
  8. ^ 顾炎武书简集《蒋山傭残稿》卷二《答李子德》
  9. ^ 清稗類鈔·李天生改王鴻緒〈明史稿〉》
  10. ^ 李富孙《鹤征录》卷一載:李因笃“老病在床褥,令二人捧稿,朗诵于枕侧。先生李因笃呼曰:‘改’。即加窜易涂抹,半载而毕功。”
  11. ^ 詳見吴怀清编《李天生先生年谱》
  12. ^ 《田太孺人行实》,见《续刻受祺堂文集》卷4
  • 清史稿·李因篤傳》
  • 吴怀清,《李天生年譜》
  • 吴怀清,《关中三李年谱》
  • 《亭林文集》卷五《富平李君墓誌銘》